空间组织优化论文-郝金连,关伟,王利,安祥生

空间组织优化论文-郝金连,关伟,王利,安祥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组织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旅游产业,空间组织,格局优化,ArcGis网络分析法

空间组织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郝金连,关伟,王利,安祥生[1](2019)在《大连市旅游产业空间组织格局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空间组织与空间格局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空间组织是人类为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空间建构行动及其所产生的空间关联关系。旅游产业空间组织以旅游产业空间格局分析为基础,揭示旅游产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对旅游产业发展基本要素进行调控,进而找到最优的产业要素配置方案。科学的旅游产业空间组织是释放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动力源泉。依据中心地理论、Gunn的旅游目的地地带理论以及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采集大连市旅游产业发展相关数据,基于交通网络数据集,利用GIS网络分析法提取旅游节点与旅游通道,研究各级旅游地的比较优势,整合旅游产业要素,强化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优化旅游节点区域与旅游连接通道,促进更加合理的旅游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提出目的地内部旅游产业空间组织格局优化方案,结果显示:优化得到5个一级旅游节点,12个二级旅游节点,20条一级旅游通道、12条二级旅游通道,在此基础上构建5个一级旅游区、17个二级旅游区总共22个域面,旅游节点、旅游通道与旅游域面有机组成,从而形成大连市旅游产业空间组织网络,科学区分旅游产业组织空间,达到优化旅游产业空间组织格局的目的。(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6-29)

徐真真[2](2019)在《城市增长边界管控视角下我国城市空间组织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产生是基于劳动分工的出现以及经济的发展,在古时候城市是主要功能是应对战事的防御堡垒,近代多为经济贸易和居住的功能,城市中人类活动的载体是城市空间,城市的发展一般在形态上是从聚集到扩散,从规模上是从小到大的一个过程,在城市演化的过程中,相应的也会产生诸如城市蔓延无序扩张、城市空间利用低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空间组织就是对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促进城市无序向有序、从低级向高级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对城市空间组织优化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城市空间组织优化问题研究逻辑的起点是关于我国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历程、城市增长边界管控这一外部政策与城市空间组织的内在机理的分析,实际上这一问题也贯穿全文,构成本研究的起点和研究结论的落脚点。本文基于城市增长边界视角,以城市空间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以城市增长管理理论、效率理论以及核心边缘理论为指导,运用DEA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我国城市空间组织绩效及影响城市空间组织绩效的因素进行研究,为研究我国城市空间组织提供了新思路。文章致力于回答如下问题:其一,梳理我国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阶段、分析城市增长边界与城市空间组织之间的内在关系;其二,建立衡量城市空间绩效的指标体系,并检验城市增长边界政策实施对城市空间绩效的影响,分析影响因素;其叁,评价城市空间组织,发现我国城市空间组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的优化措施。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中,本文获得了如下基础结论:第一,借鉴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的演化模式,综合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Northam)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在此基础之上并结合我国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特征,可将我国城市空间组织发展过程归纳为以下叁个阶段,即初始的聚集阶段、发展的聚集于扩散并存阶段以及成熟时期的扩散与管控并行阶段;第二,衡量城市空间组织绩效的因素可从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社会绩效、城市空间经济绩效以及城市空间生态绩效四个方面选取具体的指标来建立衡量城市空间组织绩效的指标体系;第叁,从城市空间组织绩效的角度来看,在传统DEA模型测度下,2006-2016年郑州市空间组织平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在0.9以上,说明在此阶段郑州市空间组织绩效较高,其投入资源有90%以上得到利用。2010、2014、2015年郑州市空间组织技术效率均小于1,说明相对于测度有效的年份,这叁年郑州市城市空间组织的资源配置在投入与产出方面并未达到最优的状态,城市空间组织并未实现有效率的运转;第四,由超效率值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06年以来郑州市空间组织绩效整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2015年绩效水平有所上升,2006至2010年下降趋势较为明显,2011年至2015年绩效水平较为稳定。2010年规模效率小于纯技术效率,说明2010年相对无效是由规模效率造成的。2015年纯技术效率小于规模效率,说明2015年相对无效是由纯技术效率造成的;第五,影响我国城市空间组织绩效的因素主要是建成区面积年增长率、市区人口数、城镇化率、非农产业GDP占比、单位面积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污水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等指标,其中非农产业GDP占比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市空间组织绩效呈正相关,其余指标均呈负相关。基于前述研究的基础结论,本文对我国城市空间组织优化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制定合理的空间发展规划,加快政策制度建设;第二,引导城市空间健康有序发展,控制城市发展规模;第叁,积极调整城市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第四,增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第五,坚持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改善城市空间绩效。通过对城市空间组织演化过程的梳理,分析城市增长边界与城市空间组织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下文探讨我国城市空间组织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存在如下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一,从空间层面探讨我国城市发展问题。文章基于对我国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阶段特征,梳理了城市增长边界与城市空间组织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剖析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传导路径;第二,测度城市空间绩效来分析城市空间组织发展状况。文章提出了用城市空间绩效来衡量城市空间组织的方法,并建立指标评价我国城市空间绩效的发展效率,找出存在的问题;第叁,文章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城市空间组织绩效的因素,提出假设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前文内容提出解决措施。丰富了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之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因时间和篇幅有限,关于城市空间组织演化过程中空间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城市空间演化的预测以及更多样本城市之间的数据比较分析,本文尚未涉及,这也构成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张玲,郝京京,戢晓峰[3](2019)在《城际货物运输联系的网络特性及空间组织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货物运输联系网络的空间特性能够为区域物流规划与货运交通组织提供基础依据。为高效提取城际货物运输联系的复杂交互关系,基于空间尺度重构理论,在提出货物运输联系网络构建方法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网络空间组织过程及网络层级结构两个角度揭示了货物运输联系网络形成的动态性特征,并以云南省为实例地区进行演示;进一步在考虑交通因素的前提下,选取相关性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工具,从强化运输联系和提高运输网络稳定性的角度对其空间组织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1)货物运输联系网络的空间组织是一个地域集中性和区域择优性的复杂作用过程,它的节点倾向于与其地理空间邻近的省外城市以及省外区域经济中心取得首位联系,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网络层级的降低,网络中关键节点的控制力逐渐转移至次级节点,致使城市功能和作用的空间分异趋于均衡;(2)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等级及可达性的变化对城市间货物运输交流的强化作用较弱,运输能力的提升才是其空间组织优化的关键;(3)城际货物运输对网络中关键节点的依赖程度极大,网络层级越高其对蓄意攻击的抗毁程度越低,提升核心网络中关键节点的抗毁性,能够优先实现平衡网络整体连通性和提高货运系统稳定性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王瑞,许蓁,陈译民,唐一伦,耿竞[4](2018)在《基于疏散流线设计的地下商业空间组织优化研究——以天津市小白楼朗香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轨道交通建设兴起,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既可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又能充分利用资源,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地下空间的课题成为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出口不明确、缺乏空间导向性、疏散流线复杂的问题,研究疏散行为对地下商业空间组织模式的影响。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检索、统计分析、软件模拟、人群仿真等方法,结合案例及现行规范分析地下商业空间建筑特性及疏散特点,并提出疏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定性化研究为主,通过pathfinder疏散模拟软件建立疏散模型并进行疏散流线分析,基于行为学分析地下商业空间的人流路径、疏散效率,结合防火性能化设计要求,探讨疏散通道形式及疏散通道设置售货区对疏散效率的影响,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对地下商业空间组织模式进行优化研究,提出优化建议。(本文来源于《数字技术·建筑全生命周期——2018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9-15)

牛珺婧[5](2017)在《苏州古城历史街区商业功能及空间组织优化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我国,历史街区进行商业化更新已有较为广泛的实践。《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都提出将“特色发展”作为重要的保护原则之一。苏州古城历史街区作为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已经历了较多的有益尝试,但其商业功能及其空间仍存在文化特色不鲜明和空间的文化体验性较弱的问题。在历史街区商业功能的特色化发展及商业空间的体验品质提升的双重要求下,亟需结合一定理论并运用可行方法来指导苏州古城历史街区商业功能及空间组织。因此,研究苏州古城历史街区商业功能及空间组织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实地调研和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问题并探究原因,提出优化策略,为苏州古城历史街区商业功能及空间组织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历史街区的商业功能及空间组织提供参考借鉴。首先,通过对文化消费和城市针灸理论的深入解读,提出历史街区商业功能及空间组织的理论依据。其次,对苏州古城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进行分析,总结其发展过程,并从消费需求和文化体验两个层面对商业功能及空间进行现状解析。第叁,探讨苏州古城历史街区商业功能及空间组织的优化策略,即,构建新的商业功能及空间组织模式。从文化消费角度入手,提出培育商业“穴”,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商业功能构成体系;疏通商业“经络”,提升空间的文化体验性。此外,本文还注重完善商业业态的准入机制、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并加强政府引导、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从而完善历史街区的商业管理体系。最后,将理论成果应用于苏州平江路的商业功能及空间组织优化中,以进行实证检验。(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7-12-01)

杨伟[6](2017)在《阳江市装备制造产业集中度、关联度及空间组织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先进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的综合反映。加快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对于阳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从产业集中度、关联度和空间组织优化叁个角度入手,对阳江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力图为阳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指导。(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7年32期)

王伟博[7](2017)在《基于老龄人口分布的哈尔滨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对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老龄人口的数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建国初期为控制人口数量快速增长,长时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出生率迅速降低,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增加,老龄人口比重急速上升,人口年龄结构比重失调,少子化和老龄化现象严重,老龄化趋势迅猛。中国幅员面积广阔,人口老龄化进程速度在空间上与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存在相似之处,具体表现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晚。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殊历史原因加速了其老龄化进程的速度。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其人口结构发展变化比较有代表性,现有数据表明哈尔滨市老龄人口比重已经超出了国际通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本文主要从哈尔滨市行政区老龄人口和养老服务设施角度及二者匹配层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哈尔滨市的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提出优化建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建立基于街道、乡镇级行政区划的哈尔滨市老龄人口空间数据库。根据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底图的图例人口数量为依据,老龄人口规模空间分布整体表现大致为“中心—外围”结构的分布特征,中心区的“中心—外围”模式最为显着。通过对哈尔滨市各行政区老龄人口规模、比重、密度、和老龄化程度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得知哈尔滨市老龄人口数量和比重不断攀升,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龄人口的规模分布趋势和老龄化发展趋势并不同步。人口年龄结构的多年变化显示出哈尔滨市人口结构已严重失调,少子化与老龄化加剧,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哈尔滨市养老服务设施的类型较多,不同类型之间差异显着;养老服务设施整体的规模结构等级和服务水平表现的较低现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不均,中心区多于外围区,且中心区养老服务设施分布较为密集;哈尔滨市养老服务设施总体上呈现“双核多极”的空间集聚特征。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不均,中心区多于外围区,且中心区养老服务设施分布较为密集;哈尔滨市养老服务设施总体上呈现“双核多极”的空间集聚特征。受交通、地价、老龄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中心区的养老服务设施数量多于外围区,但中心区的养老服务设施规模结构等级大部分较低,现有的较大规模的养老服务设施均在外本文得出的结论:(1)哈尔滨市现有的养老服务设施数量总体偏少,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养老服务需求;(2)除仅有的几家大规模的养老服务设施外,大部分养老服务设施规模较小,管理经营模式不够科学,内部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够标准化,服务水平较低;(3)不同行政区之间老龄人口与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存在差异性;(4)哈尔滨市养老服务设施的社会承载力较弱,利用率有待提高。(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刘晨阳[8](2017)在《武汉市东湖景区游憩空间组织及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东湖景区游憩空间的总体结构和特征,对其进行总结,利用数据模型对不同分景区的规模度和优越度进行测算,最终对其个体空间要素提出优化,对整体空间要素进行调整,对空间组织流线进行梳理,以满足武汉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对滨湖空间合理开发利用的发展需求。(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期刊2017年02期)

张晓亚[9](2016)在《中国叁大城市群空间组织特征及其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信息一体化和要素资源共享化的叁重背景下,区域内部要素流动的加快,促进了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城市群与群外地区之间联系的加强,也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群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空间组织的演变。而合理有序的空间组织可以促进城市群效率的提高,使区域内部的要素进行合理流动,还是关乎地区竞争力形成和城市群效率提升的重要环节。京津冀城市群、长叁角城市群和珠叁角城市群是我国城市群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发展迅速及高新技术及高新产业聚集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但是其城市群空间组织与空间效率存在什么样的一种关系,是否还有效率提升的可能已经成为中国叁大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立足于京津冀、长叁角和珠叁角城市群,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向导,在城市群最优规模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城市群空间组织对其空间效率的影响,进而提出优化城市群空间组织的政策及建议。本文通过对往年城市群空间组织研究的总结和梳理,发现目前对其空间组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城市群规模分布以及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模式,缺少其与城市群空间效率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将城市群最优规模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中心地理论作为文章研究的主要依据,本文认为不同时间段或不同城市群所表现出的空间组织特征不同,其区域的空间效率也各不相同。每个城市群所具有的效率不同主要是由每个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特征不同,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不同及空间演化模式不同造成的。城市群空间组织的形成与其空间效率的测算都涉及到了城市群内部各生产要素在整个城市群区域的配置。城市群空间组织的形成是城市群内部要素流动,集聚与整合的过程及外在表现,城市群空间效率则是城市群内要素资源流动的结果。鉴于此,本文以中国叁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城市群空间组织与城市群空间效率之间的关系。其次,城市群的现状和特征是本文的研究基础,为了全面系统地认识它,本文在空间组织定义的基础上,从城市群的规模、结构和经济联系程度叁个方面对城市群空间组织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长叁角的人口规模总量最大;京津冀的人口密度最大;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在近20年中表现出上升趋势,人口密度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城市群空间结构方面,叁个城市群均呈现出圈层式结构特征,其中珠叁角的中心度最接近1,空间结构最优,其高位城市没有较强垄断性可以促进周边区域的发展,中小规模的城市也能在高位城市的辐射作用下健康发展。珠叁角的经济联系程度值和首位度均比其他两个城市群大,表明珠叁角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力较强,首位城市的辐射能力较强。接着本文根据城市群空间效率内涵,从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综合角度建立空间效率测算的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对中国叁大城市群1995年到2014年的整体空间效率进行测度,探寻了不同城市群空间效率及其演化特征,得出珠叁角与京津冀空间效率比长叁角高。在城市群空间效率的测算基础上,根据其与城市群空间组织各个指标之间的拟合图提出来本文的假说。最后,将生产函数作为本文实证分析的主要依据,在其基础上构建实证检验模型,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并根据实证结果得出相关的结论。结论表明:我国叁大城市群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空间经济联系不断提高,整体上呈现圈层式空间结构不断加强;城市群人口规模总量与城市群空间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城市群人口密度对城市群空间效率有负向影响,中心度和首位度的增大均可以促进城市群空间效率的提升,而且这种对空间效率的提升程度随着城市群人口规模总量的变化而变化,当城市群人口规模总量较小时,城市群中心度和首位度对城市空间效率的影响较明显;当城市群人口规模总量较大,城市群发展逐渐成熟时,中心度与首位度对城市群空间效率的影响逐渐被弱化;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程度与其效率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最后文章将城市群空间组织对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作为本文的主要依据提出了关于城市群空间组织优化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财经大学》期刊2016-12-01)

冯海波[10](2016)在《大学城空间组织与优化提升策略研究——以花溪大学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花溪大学城位于贵阳市西南部、贵州贵安新区东部,交通便利。大学城一二期工程基本完工,现状已有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阳中医学院等10余所高校开工建设或入驻。经过多年发展,大学城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同时也面临国内大学城遇到的众多共性问题。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优秀案例分析,提出花溪大学城未来空间发展的组织模式和优化提升策略,供类似大学城的空间发展和优化提升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设科技》期刊2016年15期)

空间组织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的产生是基于劳动分工的出现以及经济的发展,在古时候城市是主要功能是应对战事的防御堡垒,近代多为经济贸易和居住的功能,城市中人类活动的载体是城市空间,城市的发展一般在形态上是从聚集到扩散,从规模上是从小到大的一个过程,在城市演化的过程中,相应的也会产生诸如城市蔓延无序扩张、城市空间利用低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空间组织就是对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促进城市无序向有序、从低级向高级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对城市空间组织优化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城市空间组织优化问题研究逻辑的起点是关于我国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历程、城市增长边界管控这一外部政策与城市空间组织的内在机理的分析,实际上这一问题也贯穿全文,构成本研究的起点和研究结论的落脚点。本文基于城市增长边界视角,以城市空间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以城市增长管理理论、效率理论以及核心边缘理论为指导,运用DEA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我国城市空间组织绩效及影响城市空间组织绩效的因素进行研究,为研究我国城市空间组织提供了新思路。文章致力于回答如下问题:其一,梳理我国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阶段、分析城市增长边界与城市空间组织之间的内在关系;其二,建立衡量城市空间绩效的指标体系,并检验城市增长边界政策实施对城市空间绩效的影响,分析影响因素;其叁,评价城市空间组织,发现我国城市空间组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的优化措施。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中,本文获得了如下基础结论:第一,借鉴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的演化模式,综合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Northam)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在此基础之上并结合我国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特征,可将我国城市空间组织发展过程归纳为以下叁个阶段,即初始的聚集阶段、发展的聚集于扩散并存阶段以及成熟时期的扩散与管控并行阶段;第二,衡量城市空间组织绩效的因素可从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社会绩效、城市空间经济绩效以及城市空间生态绩效四个方面选取具体的指标来建立衡量城市空间组织绩效的指标体系;第叁,从城市空间组织绩效的角度来看,在传统DEA模型测度下,2006-2016年郑州市空间组织平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在0.9以上,说明在此阶段郑州市空间组织绩效较高,其投入资源有90%以上得到利用。2010、2014、2015年郑州市空间组织技术效率均小于1,说明相对于测度有效的年份,这叁年郑州市城市空间组织的资源配置在投入与产出方面并未达到最优的状态,城市空间组织并未实现有效率的运转;第四,由超效率值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06年以来郑州市空间组织绩效整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2015年绩效水平有所上升,2006至2010年下降趋势较为明显,2011年至2015年绩效水平较为稳定。2010年规模效率小于纯技术效率,说明2010年相对无效是由规模效率造成的。2015年纯技术效率小于规模效率,说明2015年相对无效是由纯技术效率造成的;第五,影响我国城市空间组织绩效的因素主要是建成区面积年增长率、市区人口数、城镇化率、非农产业GDP占比、单位面积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污水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等指标,其中非农产业GDP占比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市空间组织绩效呈正相关,其余指标均呈负相关。基于前述研究的基础结论,本文对我国城市空间组织优化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制定合理的空间发展规划,加快政策制度建设;第二,引导城市空间健康有序发展,控制城市发展规模;第叁,积极调整城市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第四,增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第五,坚持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改善城市空间绩效。通过对城市空间组织演化过程的梳理,分析城市增长边界与城市空间组织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下文探讨我国城市空间组织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存在如下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一,从空间层面探讨我国城市发展问题。文章基于对我国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阶段特征,梳理了城市增长边界与城市空间组织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剖析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传导路径;第二,测度城市空间绩效来分析城市空间组织发展状况。文章提出了用城市空间绩效来衡量城市空间组织的方法,并建立指标评价我国城市空间绩效的发展效率,找出存在的问题;第叁,文章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城市空间组织绩效的因素,提出假设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前文内容提出解决措施。丰富了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之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因时间和篇幅有限,关于城市空间组织演化过程中空间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城市空间演化的预测以及更多样本城市之间的数据比较分析,本文尚未涉及,这也构成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组织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1].郝金连,关伟,王利,安祥生.大连市旅游产业空间组织格局优化研究[C].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2].徐真真.城市增长边界管控视角下我国城市空间组织优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9

[3].张玲,郝京京,戢晓峰.城际货物运输联系的网络特性及空间组织优化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9

[4].王瑞,许蓁,陈译民,唐一伦,耿竞.基于疏散流线设计的地下商业空间组织优化研究——以天津市小白楼朗香街为例[C].数字技术·建筑全生命周期——2018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5].牛珺婧.苏州古城历史街区商业功能及空间组织优化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

[6].杨伟.阳江市装备制造产业集中度、关联度及空间组织优化研究[J].现代商业.2017

[7].王伟博.基于老龄人口分布的哈尔滨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8].刘晨阳.武汉市东湖景区游憩空间组织及优化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7

[9].张晓亚.中国叁大城市群空间组织特征及其优化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6

[10].冯海波.大学城空间组织与优化提升策略研究——以花溪大学城为例[J].建设科技.2016

标签:;  ;  ;  ;  

空间组织优化论文-郝金连,关伟,王利,安祥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