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动词论文_李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运动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词,语义,俄语,句法,水上运动,音节,前缀。

运动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1](2019)在《俄语课程教学过程优化——以带前缀的运动动词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俄语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认识的规律,不断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应基于"双主观、双智观",通过情景教学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课内、课外学习活动进行动态评价与反馈调节。教师的情感投入和对课堂的认真态度能够唤起学生对老师和教学的认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配合教学活动,实现俄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优化。以带前缀的俄语运动动词教学为例,展示了俄语教学过程的优化。(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21期)

杨林[2](2019)在《商业性俄语带前缀运动动词与汉语动趋式的对比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商业性俄语带前缀运动动词与汉语动趋式的对比进行简要论述,由于俄语与汉语语文背景、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二者的语境用法与定义方面存在非常明显的不同,为了让这个不同得到科学的区分,专业的语言学家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比发现二者之间的很多不同与相似之处,这些语义用法上的研究可以让俄语教学与翻译工作获得更多的成果。(本文来源于《今日财富》期刊2019年20期)

马玉学[3](2019)在《运动事件词汇化中的第叁类运动动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英、法叁种语言中常见的运动动词为例,以方式成分和路径成分的系统归纳为依据,分析权威词典对相关运动动词的定义,首次明确提出各种语言在运动事件词汇化中除单纯的方式动词和路径动词外,普遍存在第叁类运动动词——同时复合路径意义和方式意义的运动动词。该类动词的确立将深化我们对运动动词的认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运动事件词汇化基础上的语言类型划分、对同类研究中动词的认定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包桂川[4](2019)在《俄语带前缀运动动词与汉语动趋式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动动词是俄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俄语运动动词中带前缀的运动动词数量众多,且通过大量对比发现,俄语带前缀运动动词与汉语动趋式表达十分相似却又不尽相同。比较研究俄语带前缀运动动词与汉语动趋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俄语运动动词,提高俄语教学效率及互译的准确率。(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陆杨[5](2018)在《《世说新语》单音节运动动词词化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南朝宋时期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为语料,在美国语言学家Talmy的词化(lexicalization)理论的视野下,对《世说新语》中的单音节运动动词的词化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类研究。全文对《世说新语》中的运动动词进行了穷尽性的提取,一共提取了 330个运动动词,并依据其表层形式和底层语义要素之间的联系,归纳出了两类七种词化模式。全文从六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对语料《世说新语》的作者、版本、内容、研究价值和语言研究现状等做了相应的介绍,展现了《世说新语》对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介绍部分,本章介绍了词化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以及该理论在古代汉语研究上的应用,并在对运动动词进行界定的同时,确定了运动动词的提取原则和分类标准。第叁、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对两类模式运动动词下的七种词化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第叁章对分析性模式的运动动词的词化模式展开了研究,根据运动动词表层形式和底层语义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将其分为了纯粹路径运动动词、纯粹方式运动动词和纯粹致使运动动词。第四章对综合性模式的运动动词的词化模式展开了具体研究,将其分为了[FIGURE]+[MOTION]+[PATH]、[MANNER]+[MOTION]+[PATH]、[MOTION]+[PATH]+[CAUSE]和[MOTION]+[GROUND]+[PATH]这四类词化模式。第五章对《世说新语》中几组同义运动动词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的结论部分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概括,并对全文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努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贾欢欢[6](2017)在《俄语口语中运动动词的句法及修辞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语是人们日常交际用语,从语言学习的本质出发,口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俄语口语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学科,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本文主要分析了俄语口语中运动动词的句法和修辞功能,希望能够服务于俄语口语教学。(本文来源于《饮食科学》期刊2017年12期)

朱雪婷[7](2017)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运动动词具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身语言认知理论(Embodied Language Cognition Theory)认为,人的语言理解植根于我们的感觉运动系统(sensorimotor system),它注重语言理解的感觉运动基础,并强调经验作用(Glenberg,1999;Barsalou et al,2003)。动词是词汇理解中与感知觉系统联系最为密切的词汇类型,但从具身认知角度对英语运动动词的研究较少(Pullvermuller,2001)。因此,本研究从具身语言认知角度出发,设计了两个实验旨在探讨运动动词动感性差异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运动动词加工是否有影响,从而进一步论证运动动词动感差异性是否对其所在句子的句法加工有影响。实验前,我们就英语运动动词的动感性的划分给出了标准。Talmy(1985)认为运动事件包括运动(Motion)、路径(Path)、图形(Figure)和背景(Ground)。文旭(2007)指出,运动事件不只包含以上四类语义参数,也要参照运动的方式。在许多语言中,有表达运动的不同形式,如:速度、强度等。方式是运动事件里第二个最容易被编码在语言表达中的成分。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运动动词的语义含义,在原有的速度、强度等方式之上,找出了更多的语义项。在排除了一些与本文研究非相关的语义项及某些运动动词仅有的语义项后,最终列举了11项语义参数作为划分运动动词动感性的标准。它们分别是速度、强度、可持续程度、主观程度、方向性、情感包含程度、涉及身体部位程度、运动长度、目标性、动作幅度及运动方式。依据上述十一条参数,并参考Beth Levin的English Verb Classes and Alternations一书对运动动词的划分,及David M.Sidhu(2014)请一语者对687个英语动词的动感性进行了等级区分(http://psychology.ucalgary.ca/languageprocessing/node/22),我们最终选取二十六个运动动词,并对其进行动感性分类。我们把参数达到八个以上(含八个)的归为动感性强运动动词,叁个以下(含叁个)的归为动感性弱运动动词,参数数量在四到七个的为动感性中运动动词。实验一中,我们邀请31名某高校英语专业研究生作为受试。实验使用E-prime心理学测试软件,采取词汇判断的方式进行。实验完成后,本研究对结果进行ANOVA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动词的动感性强弱对英语运动动词的加工有影响,其影响呈正相关分布,即:动感性强的运动动词对大脑的激活程度更高。其原因有二:一是语义丰富度(semantic richness)同样也会作用在二语者;二是由于语言的具身影响也会出现在二语的运动动词加工上。其次,基于实验一的结论,我们进一步论证了英语运动动词的动态性是否对其所在句子的句法加工有影响。因此,我们设计实验二,邀请20名某高校英语专业研究生作为受试,借助E-prime心理学测试软件。实验采用选词填空的形式进行。实验完成后,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从反应时间上能看出,英语运动动词的动感性差异对其所在句子的句法加工有影响,即动词的动感性越强,则其所在的句子加工越快。其原因主要在于语义对句法的决定性作用及语境对句法的制约作用。本研究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对象,考察了动感性对英语运动动词加工的影响。本研究认为,在英语动词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形态知识及意义知识的讲授,更要鼓励他们多进行社会实践增强词汇的体验性,从而促使其在大脑表征的建立与加强,提高使用时的精准性。(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7-06-06)

吴娜[8](2017)在《语义衍生中题元的范畴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同世界上许多现象一样,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首先体现在衍生是语言系统中的最开放、最具活力的一部分。语义衍生,即通过隐喻和换喻的基本机制在初始意义上形成新的词义。在词汇的语义衍生机制下,我们可以研究出新的词义产生的具体的模式。目前在词汇语义领域的研究经验已经十分充足,而语义衍生的方法又与之联系紧密。在词汇语义方面的积极研究以及对其复杂的多层结构的深入分析促使我们对语义衍生模式作出界定并找到衍生机制的普遍规律,为语义衍生机制创建模型。如今在俄罗斯和中国语义学界对语义衍生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应当指出的是,帕杜切娃的词汇语义的动态模式理论在衍生研究中是最鲜明及最先进的理论之一。本篇论文主要引荐的是帕杜切娃的核心思想。她认为,词汇语义参数是影响动词语义的重要因素。这些词汇语义参数包括:动词的分类范畴、动词的主题类别、角色配位、参项的分类类别,它们在词汇语义的动态模式的建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词汇语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用来区分动词语义。词汇语义参数——一方面可以区分动词语义,另一方面可以描述规律性多义现象。在本篇论文中我们将借助帕杜切娃的思想,主要来探究语义衍生中参项(题元)的分类类别发生变化对词义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此项研究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本文选取的是运动动词在语义衍生过程中题元范畴变化的规律。论文由引言、正文部分四章、结语及参考文献四部分构成。引言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创新之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及论文结构等。在论文的第一章对语义衍生的含义做了界定,简要回顾了语义衍生的起源及发展过程,描述了语义衍生在俄罗斯和中国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对词汇语义的动态模式和词汇语义参数作了介绍。第叁章对题元及题元和动词词义变化间的关系作了阐述。第四章是全文的重点,我们对运动动词语义衍生过程中题元范畴的变化规律做了归纳和分析。试图证明,词义衍生过程中,题元范畴能够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3-27)

朱国华[9](2016)在《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隐喻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言学界一向重视动词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隐喻研究相之甚少,同样在俄语言学界对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隐喻分析也是寥寥无几。如今,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语义衍生不可或缺的手段,从隐喻角度对动词词汇语义进行分析,有助于对词汇全面认识,促进俄语教学,词典编纂和跨文化交际。本文通过理论结合相关具体语料,运用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进行界定与分类,通过对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隐喻的具体语料分析,对比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隐喻目标域,然后对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隐喻机制进行分析,并揭示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隐喻异同的原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俄汉两民族认知上的共性与个性。通过对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的隐喻对比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外语学习者对隐喻的进一步理解。(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毕钟匀[10](2016)在《俄汉语水上运动动词隐喻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是通过联想把原先互不相关的两个不同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式建立对应关系,用语言进行思考并感知外部的世界。“这不是一个量的变化,而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新的关系、新的事物、新的事情、新的观念、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由是而生。”[1]从亚里士多德至今2000多年的时间内,西方学者将隐喻一直视为一种修辞手段,主要被置于语言平面中加以研究。但今天认知科学界普遍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修辞手段,更是人们认识新事物的需要,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发展人类认知的功能。[2]近年来,隐喻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一跃成为哲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教育学等领域研究的中心议题,在短短的30年间出版的各种有关论着可谓不计其数。[3]水上运动是客观世界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无论哪种语言都会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水上运动进行词汇化。不同类型的语言在水上运动动词的隐喻方面存在着很强的一致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人类认知心智活动的共性。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语言在水上运动动词的隐喻方面也存在着不一致关系。本课题拟基于语料库,通过对比分析俄汉语水上运动动词隐喻生成的内在动因及外在表现,进而得出俄汉民族在动词隐喻中体现出的同异并存的民族思维、认知方式。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综述了水上运动动词隐喻在俄汉语中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阐述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相关理论。第叁章对俄汉语中的水上运动动词进行了界定,同时对相应的语料进行了分析和归类,将水上运动动词划分为表游类动作动词、表漂类动作动词、表沉类动作动词、表流类动作动词四类。第四章研究了俄汉语中水上运动动词隐喻的映射过程以及水上运动动词隐喻的特征。第五章对俄汉语水上运动动词隐喻映射机制反映出的认知和文化差异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运动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商业性俄语带前缀运动动词与汉语动趋式的对比进行简要论述,由于俄语与汉语语文背景、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二者的语境用法与定义方面存在非常明显的不同,为了让这个不同得到科学的区分,专业的语言学家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比发现二者之间的很多不同与相似之处,这些语义用法上的研究可以让俄语教学与翻译工作获得更多的成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运动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李娜.俄语课程教学过程优化——以带前缀的运动动词教学为例[J].现代交际.2019

[2].杨林.商业性俄语带前缀运动动词与汉语动趋式的对比探析[J].今日财富.2019

[3].马玉学.运动事件词汇化中的第叁类运动动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包桂川.俄语带前缀运动动词与汉语动趋式的对比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5].陆杨.《世说新语》单音节运动动词词化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2018

[6].贾欢欢.俄语口语中运动动词的句法及修辞功能[J].饮食科学.2017

[7].朱雪婷.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运动动词具身研究[D].宁波大学.2017

[8].吴娜.语义衍生中题元的范畴转换[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9].朱国华.俄汉语垂直方向类运动动词隐喻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10].毕钟匀.俄汉语水上运动动词隐喻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英语运动动词分类a·/推1/ b·/推2 (含类标记)/3.7运动动词与运动方式动词...动词语义影响词序Schouwstra和deSwart操...延伸路径型虚构运动表达的认知图示“建议”与“骂a”相同的一点都是手势...

标签:;  ;  ;  ;  ;  ;  ;  

运动动词论文_李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