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同位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构,同位,语义,限定词,语序,关系,组合。
同位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安文杰[1](2019)在《现代汉语同位结构句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位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结构形式,广泛存在于多种语言中。在关于同位结构的文献中,关于其他语言的研究有很多,而关于汉语的研究却很少。在这为数不多的汉语同位结构文献中,大部分是关于同位结构的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的研究,但对其句法性质的研究较少。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同位结构的句法结构进行研究。本文认为,现代汉语同位结构有两种类型:紧密同位结构和松散同位结构。根据语义的不同,松散同位结构又划分为重构同位结构和性质同位结构。重构同位语为它们的本位语提供了额外的、更具有信息性的名称,而性质同位语则为本位语提供了属性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成分测试,作者发现紧密同位结构和重构同位结构在句法上具有同并列结构一样的特征,而性质同位语在句法、语义上则可以看作是附加在包含其本位语的独立小句之上的成分。为解释上述属性,本文又对不同类型同位结构的内部结构(或句法生成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紧密同位结构投射为以并列词为中心语的CoP。其中,本位语位于指示语位置,而紧密同位语则位于补足语位置。与紧密同位语一样,重构同位语也是本位语的并列成分,所不同的是重构同位语在深层结构中不是DP,而是由独立的小句经过删略而来的成分。性质同位结构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嫁接结构。具体说来,性质同位语由省缩的带有系动词的插入小句派生而来,并嫁接到其本位语之后,而本位语和其它成分则构成一个独立的语力短语ForceP。(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9-05-01)
庞晓雯[2](2018)在《汉日同位结构对比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同位结构在现代汉语词语组合的方式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同位结构内部的成分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同位”,从定义上来说,是指在形式上两部分处于同一句法位置,从语义上说,结构前后两部分处于复指关系之中,指的是同一事物。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汉语的同位结构分为不同类型。下文中会一一叙述。日语中同样有“同位结构”这个概念,日语中称为“同格构造”。这两个术语之间几乎等同,且具有很强的生成之意。日语中同位语一般由体言或体言性的词组构成,也就是所谓的名词性的词语或词组。它与句中另一词语在语法上处于同等地位,在意义上起着对另一词语的限定、注释、补充等作用。日语中的同位语可以和句中的任何成分构成同位关系。同位语有时置于本位语之前,有时则在其后,两者既可紧密相连,又可用逗号、破折号以及接续词等将其断开。汉日的同位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构成上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结构上还是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本文以汉日两种语言中的“同位结构”为研究对象,结合各家的研究成果和语料库及网上收集到的汉日同位结构的例句,将汉日同位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归类,找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应用于教学中,能够使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位结构教学效率更高。(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5-01)
赵孝悌[3](2016)在《名代式同位结构在《白鹿原》中的表意效果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名代式同位结构是一种具有鲜明口语风格的语言单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感情色彩主要因名词性成分与代词组合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白鹿原》中大量地运用名代式同位结构,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就名代式同位结构的表意效果与其组合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探求其中的规律,探讨其成因。(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陈艳艳[4](2015)在《同位结构“姓名称谓+人称代词”与“人称代词+姓名称谓”的多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与姓名称谓常一起出现,构成同位结构用于指称会话中的参与者。这种同位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甲)姓名+人称代词;(乙)人称代词+姓名。他们在表达效果和话语功能上都与单纯的人称代词指称不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人称代词+姓名”的形式,而较少研究“姓名+人称代词”。本文试图通过对前人相关研究的整合,并结合大量语料的分析,全面建构二者的关系。对于二者的形成机制、功能差异作客观而全面的考察。本文试图借助前人时贤的研究成果,借鉴结构主义理论、语法化理论及认知语法理论等相关理论,运用描写和比较、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人称代词与姓名称谓的同位结构进行探讨与研究。全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题部分,一共是叁个章节,第叁部分是结语部分。第一章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前人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的角度、研究方法及语料说明。第二章主要考察了第一人称代词“我”与姓名称谓同位结构两种形式的差异。综合运用了结构语法与功能语法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这两种形式在话语功能上表现出巨大差距的原因。“姓名称谓+我”是弱化说话者的主体地位,站在对方的角度自指的形式,由你及我,拉近了听说双方的距离,多用于“劝慰、感谢或寻求帮助”的场景,语气显得和缓亲近。“我+姓名称谓”首先强调“我”的自我中心,其后的“姓名称谓”则是强调“我”背后的权威性,在语用功能上则表现为“表强烈的确信语气”、“表达非中性量”、“非传递新情况”、“表达非预期信息”等,用于“发誓、保证、下决心、反驳、拒绝、夸耀”等会话情境。造成这两种形式表达功能的差异与说话者的移情有关。第叁章由于第二人称面对面指称的特殊性,“姓名称谓+你”容易与其同形形式“称呼+你”产生混淆。本章主要从称呼语与称谓的关系入手,排除“称呼+你”形式的干扰,分别对“姓名称谓+你”与“你+姓名称谓”两种形式的表达功能进行分析。“姓名称谓+你”主要用于现场性的对话中,表达对受话者尊敬感激之意,是说话者对受话者的一种积极评价。而“你+姓名称谓”既可以用于现场性的对话中也可以用于非现场性的对话中。这种功能上的反差是由于二者的指示性的不同造成的。“姓名称谓+你”具有强指示性,只能用于现场性的对话中,“你+姓名称谓”指示性较弱,没有这种强制性。在现场性的对话中,“你+姓名称谓”既可以表达积极的正面评价,也可以表达消极的负面评价。当说话者话语中表达对听话者的正面评价时,“你+姓名称谓”可以转化成“姓名称谓+你”,但由于礼貌度的限制,这种转换是十分有限的,“你+姓名称谓”的礼貌度较低,其话语功能更倾向于消极的负面评价。第四章第叁人称与第一、第二人称最多的不同是不能直接参与到对话中,他只能是对话内容的对象。在文本交际中,转述和直述问题对于“姓名称谓+他”和“他+姓名称谓”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姓名称谓+他”全部只出现在转述对话中的主语位置。二者的表达效果没有太大区别,都有表示“愤怒、敬畏、轻视”等话语功能。本文认为“姓名称谓+他”的唯主语位置是受结构等级的制约,功能上“姓名称谓+他”比“他+姓名称谓”更具有凸显话题的功能。从文本上讲,第叁人称叙述中“他+姓名称谓”更倾向于作者将自我置于“他”之上,句子的所言内容与作者叙述之间没有距离,所以相比只能出现在直述主语位置上的“姓名称谓+他”的移情度来得高。第五章总结全文内容,指出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高琳[5](2014)在《大学英语写作同位结构语料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和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为基础,参照Quirk的理论,对比分析中国学习者与英语母语者同位结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同位结构总数和两大类同位结构(即非名词性从句同位结构和同位语从句)使用上均明显少于英语母语者。少用的原因包括学习者词汇量较小、对同位结构重视不够、考试命题限制以及母语的影响等。(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刘丽芬[6](2014)在《俄汉语同位结构标题的类型学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俄汉同位结构标题的对比对补充俄汉语语法学、外语教学以及语言类型学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对比分析俄汉语同位结构标题中同位语与被说明词之间的结构、语义及语序,从类型学角度解释其语序的异同。(本文来源于《中国俄语教学》期刊2014年02期)
傅满义[7](2013)在《同位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同位结构的定义、性质和范围等问题至今存在分歧,其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比较复杂特殊。狭义同位结构的内部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是一种复合型的关系,既具有一定的并立性,又具有一定的修饰性;侧重于并立性而言,同位结构在句法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复指性的)联合短语;侧重于修饰性而言,同位前项和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是互相注释说明、相互语义述谓的关系。其他广义上的同位结构是同位结构的非典型成员,介于联合结构与定中结构之间,具有不同的句法、语义表现。(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董盼[8](2013)在《“代_1代_2名”同位结构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大量语料,在充分观察描写的基础上对“代1代2名”结构的形式特征、组构关系以及表达功能做出解答。文章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回顾现阶段相关研究的现状,提出本文讨论的问题和基本思路。第二部分谈所论结构的界定,主要从同位结构内部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上界定了研究对象“代1代2名”同位结构范围。第叁部分谈结构的组构,主要根据语料考察了“代1”、“代2”静态的组构情况,并尝试对其中一些超常组构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当人称代词在语境中没有具体的指称对象时,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代1代2名”格式并不能称为同位结构。第四部分谈结构的形式特征,根据“代1代2名”同位结构的特点,从NP的构成情况分类对此结构进行简单的分类;“代1代2名”同位结构在句法中的分布情况对其句法功能上进行了归纳,发现此结构在语用上不仅是强调,在句子中也可以位于句首充当话题成分,传达句子信息。第五部分谈结构的语义表达,主要分析了“代1代2名”同位结构在数量和主观情感上的表达形式。其数量义的表现可以由“代l”、“代2”以及名词性成分的数量表示形式制约,且数量义的表现也是影响叁者之间组构的制约因素;主观义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后项“代2名”的主观情感义凸显:本节对“代1代2名”同位结构最常见的结构形式“我这人”和“你这NP”的表达功能做出了分析,并且根据豫东方言自称词“这人”的语用特点跟“我这人”进行了对比,认为同位结构在语言表达中强烈的保留了说话者的自我印记,主观性更加明显。第六部分为结语,总括全文的主要观点,提出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洪爽,石定栩[9](2013)在《限定词短语理论与汉语的同位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限定词短语理论入手,探讨现代汉语同位结构的句法语义属性,认为同位结构应定义为"语义上同指,句法上同位",全称应为"同指同位结构"。通过句法分析,认为同位结构与并列结构的差异较大,不应归为一类,而与领属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关注句法相似,可以将同位结构归入偏正结构;如果关注语义差异,则可将同位结构单独列为一类。(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3年01期)
黄培培[10](2012)在《“我+指人NP”同位结构发展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指人NP"是同位短语的重要的类型,具有强主观性的表达效果。同位短语出现较早,《尚书》中即已出现,而这一结构作为同位短语的一种却出现较晚,元代开始大量出现,本文将对这一结构的出现及发展进行历时考察。(本文来源于《华中人文论丛》期刊2012年02期)
同位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同位结构在现代汉语词语组合的方式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同位结构内部的成分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同位”,从定义上来说,是指在形式上两部分处于同一句法位置,从语义上说,结构前后两部分处于复指关系之中,指的是同一事物。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汉语的同位结构分为不同类型。下文中会一一叙述。日语中同样有“同位结构”这个概念,日语中称为“同格构造”。这两个术语之间几乎等同,且具有很强的生成之意。日语中同位语一般由体言或体言性的词组构成,也就是所谓的名词性的词语或词组。它与句中另一词语在语法上处于同等地位,在意义上起着对另一词语的限定、注释、补充等作用。日语中的同位语可以和句中的任何成分构成同位关系。同位语有时置于本位语之前,有时则在其后,两者既可紧密相连,又可用逗号、破折号以及接续词等将其断开。汉日的同位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构成上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结构上还是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本文以汉日两种语言中的“同位结构”为研究对象,结合各家的研究成果和语料库及网上收集到的汉日同位结构的例句,将汉日同位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归类,找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应用于教学中,能够使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位结构教学效率更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位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安文杰.现代汉语同位结构句法研究[D].鲁东大学.2019
[2].庞晓雯.汉日同位结构对比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D].南昌大学.2018
[3].赵孝悌.名代式同位结构在《白鹿原》中的表意效果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陈艳艳.同位结构“姓名称谓+人称代词”与“人称代词+姓名称谓”的多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5].高琳.大学英语写作同位结构语料库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6].刘丽芬.俄汉语同位结构标题的类型学解释[J].中国俄语教学.2014
[7].傅满义.同位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8].董盼.“代_1代_2名”同位结构的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13
[9].洪爽,石定栩.限定词短语理论与汉语的同位结构[J].汉语学习.2013
[10].黄培培.“我+指人NP”同位结构发展过程[J].华中人文论丛.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