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语篇论文-魏景春

法庭语篇论文-魏景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法庭语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法庭辩护词,主位推进,语篇连贯,论辩类语篇

法庭语篇论文文献综述

魏景春[1](2014)在《主位推进与论辩类语篇的理解——以法庭辩护词《狗的颂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法庭辩护词《狗的颂歌》为例,探讨基于主位推进理论之上的论辩类语篇的理解。维斯特的这篇《狗的颂歌》文辞优美,工于排比,善用对比,将狗对主人最朴素、最纯真、最珍贵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语篇的连贯程度由主位推进模式的连续性表现出来,而主位推进模式则由相似语言单位之间的连接体现出来。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对语篇连贯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王晓静,李世新,王欣[2](2014)在《刑事法庭中法庭辩论阶段语篇的及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系统在批评性语篇分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鲜有学者将及物性分析应用到庭审语篇当中。以刑事法庭中法庭辩论至被告人最后陈述阶段的10篇文本为语料,从及物性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结果发现,庭审语篇话语的过程类型是与庭审参与者的角色和作用密切相关的。(本文来源于《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曾杰,孙炳文[3](2014)在《法庭话语标记语语篇功能的认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前人对话语标记语语篇功能的研究,从认知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话语标记语在法庭交际中的语篇功能。发现:话语标记语是法庭交际中构建语篇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确保了语篇的连贯性,也在心理层面上制约了听话人对话语的理解。(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刘云[4](2011)在《法庭叙事语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庭叙事语篇属于法律语篇的一种,是庭审语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法庭叙事是依据法律程序,通过不同种类的叙事将所有的案件事实组织成一篇形式连贯的故事,最终确认案件的法律事实。法庭叙事能够说服受众,达到指控、辩护、证明和认定法律事实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杜金榜[5](2010)在《从处置类信息的处理看法庭语篇说理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处置类信息是法庭语篇中至关重要的信息,体现了法律推理的基本原则、方法和结果。本文从处置类信息的分布、语言实现和处理叁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信息分布的规律、处置类信息的语言实现及其功用以及信息处理中的不同态度,据此分析法庭语篇说理的实现。本文旨在探讨法庭语篇中处置类信息分布和处理的规律及其对语篇说理性的贡献。研究表明,恰当使用处置类信息能保证法庭语篇的说理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2010年04期)

王婕[6](2010)在《中美法庭判决书的语篇语义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文化法律语篇本质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利于跨文化研究,更有利于跨文化法律交流。然而迄今为止,中国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英汉两种语言异同的一般规则上,鲜有学者关注英汉两种语言法律语篇的对比分析,而从语篇语义学的角度对法律语篇中的判决书的对比研究更为少见。判决书是法院根据判决写成的文书,是法律界常用的一种应用文体。以语篇语义理论为研究依据,从跨文化对比的角度,本研究将对中美判决书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和讨论,旨在探索中美两国判决书的异同点,进而挖掘影响两种语言判决书信息构建与语言实现的因素。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马丁和罗斯于2003年较为完整的创建了语篇语义学理论。此理论包括五个子系统,亦即分析语篇的五种视角:评价、概念、联结、识别和语篇格律。评价即态度磋商,主要介绍态度的种类、介入的方法和评价的来源。概念即为经验体现,聚焦于语篇的内容,即活动的类型以及活动参与者的描述、分类和组成。联结主要研究语篇的内部逻辑关系—附加、对比、时间、因果等。识别关注的是识别和追踪文本中的参与者,研究人或物入篇后对读者的意义。语篇格律研究语篇的信息流,关心语篇组织过程中的信息脉冲是如何整体打包以便于读者理解的。这些语义资源相互支撑,共同实现语篇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本研究从中美最高法院网站上随机选取了五篇中国判决书和九篇美国判决书(既包括民事判决书也包括刑事判决书)作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语料。鉴于语篇语义理论不仅关注词的含义而且关注大语篇,因此,本研究亦采取了自上而下的综览和自下而上的观察两种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判决书,不论其具体类别是什么,本质上都是一种有效力、有影响力的正式文件,努力体现公平、正义,并富有逻辑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中美判决书都使用了充分并且适当的语篇语义资源。法院和法官都在努力维护判决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尽量避免掺杂个人感情;“做”的过程贯穿于判决书中,并与“是”和“感知”过程相互交织;都使用了各种各样的连接词从而保证语篇的连贯性和条理性;所有的参与者身份明确并且便于追踪,无模糊性;所有的信息根据语篇格律整体打包,便于读者理解。由此看来,判决书是一种富有逻辑性和严密性的文体,努力体现着公平和正义,因此无论是起草还是翻译判决书,都应考虑上述因素。然而,中美两国的判决书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如中国判决书中常常通过投射与案件相关人员的声音来实现借言,而美国判决书(除了即决判决)则不仅投射相关人员的声音,而且投射其他判例从而引入某种观点;中国判决书的事实和证据主要通过“做”和“是”两种过程的交织而完成,而美国判决书则大量充斥着“做”的过程;中国判决书中汉语的表达常常会忽略连接词,而美国判决书中英语表达的顺序则主要通过连接词来体现;关于识别系统,中国判决书题目之后会单独介绍案件相关人员的身份背景,而美国判决书中则不存在这种现象;至于格律系统,中国判决书呈现“介绍-分析-总结”的整体结构,而美国判决书则呈现出“提出观点-论证”的结构。尽管以上内容只能反映中美判决书复杂关系的一部分,但也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本研究认为,基于相对稳定的语体和语域以及基本相似的语篇功能,影响中美判决书异同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系统、语言习惯、法律体系以及语篇起草者的立场和态度。这“四个类别”可以成为不同语言间法律思想交流的纽带。对法律语篇中判决书的对比分析和探讨会对法律实践中判决书的起草和理解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由于本论文属于对比研究,本研究成果和发现对法律语篇的翻译探讨,尤其是对判决书翻译质量的评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6)

黄燕[7](2007)在《法庭互动中法律事实建构过程的语篇信息处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语篇信息处理角度,对法庭互动中法律事实建构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事实建构过程中各方怎样通过处理语篇信息最后建立法律事实。本文以法庭互动的语篇信息处理模式和评价理论中的介入为理论框架,对法庭互动中的四个层面进行分析。根据法律语篇信息处理模式,庭审辩论中的四个层面,分别是各方的社会关系,互动意向,以及其使用的语言策略和语言手段。本文主要集中研究法律事实建构过程中策略和语言手段的使用。其中有四组策略,分别是提出和总结,详述和利用,忽略和转移,以及压制和破坏。而这四组策略通过各种语言手段来实现。在法庭互动中,参与者根据不同的利益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语言策略。除此以外,本文还研究了对法律事实建构产生影响的叁个因素,分别是语言因素,主体间性和相关的法律程序。通过研究叁个因素对法律事实建构的影响,本研究旨在为提高法律事实建构的效率和庭审的公正性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07-04-01)

甄淑仪[8](2006)在《中国法庭判决书中权力的批判性语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批判性语篇分析方法,对中国法庭判决书中的权力进行探索研究,旨在发现法庭判决书文本中权力不对等性的具体语言表现形式,并揭示法官与诉讼人之前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在社会语境下如何实现。 根据Fairclough(1989)提出的语篇分析的模式,我们从叁个层面对判决书语篇中的权利进行了分析:1)“描写”(describe)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2)“阐释”(interpret)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3)“解释”(explain),交际过程中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在“描写”层面的分析表明,判决书语篇中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的各种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权力的不对等性。其中,称谓形式,词汇的庄重性,名词化,情态,祈使语气以及省略句就是主要的语言表现形式。此外,从“阐释”和“解释”两个层面的分析,我们还发现了法官以及诉讼人对判决书的情景语境的阐释过程也反映出了之它们之间不平等权力关系,这种不平等权利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对判决书言语有着决定性作用,同时言语本身也加强了权力关系的实现。 我们希望,本文对中国法庭判决书的批评性探讨,能丰富司法语言领域的研究,帮助非法律专业人士对判决书进行批评性理解,并能在我国的法律改革进程中为司法人员撰写判决书提供一些指导意见。(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06-05-01)

公静,方琰[9](2005)在《英语法庭辩论语篇的概念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法律语言的语言学研究在近几十年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但是现在尚不完善。这类研究多以语用学中的各种理论为切入点,主要研究对话的言外之意,难免会忽视语言本身内在的特点。本文尝试用系统功能语法来分析英语法庭辩论语言的特征。具体来说,本文以小句为主要分析单位,从概念功能入手,通过分析一个语篇及物系统中的动词过程类型和措辞特点等方面,来观察法庭辩论语言在概念功能的实现方面的特点及其所使用的辩论技巧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05年03期)

葛云锋[10](2004)在《如何在法庭问话中通过话题控制获取所需信息——语篇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对中国和美国法庭审判中,法官,公诉人或律师在问话中如何控制被告或证人的话题进行研究,旨在揭示话题控制在问话人获取所需信息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根据Kuppevelt提出的话题结构模式,我们在汉、英法庭录音材料中辨别出话题演进的四个阶段:话题的提出,话题的保持,话题的转换,话题的结束,并且各个阶段又包括更详细的分支。对话题的控制即是对话题的提出,保持,转换和结束进行控制。 分析表明,在法庭问话中,话题控制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在法庭会话中,问话人控制话题,并且通过对话题的控制,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在控制话题时,问话人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问话策略,例如,“重复提问”,“预示”,“话题的突然转换”等,以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同时,通过对中美两国法庭会话材料的对比,我们发现,尽管两者在法律制度上有所不同,但问话人在法庭问话中对话题的控制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 我们希望,本文对法庭问话中话题控制的探讨,能丰富话题领域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法庭会话的特征,并且对问话人的问话提供参考和帮助,进一步加深对通过语言手段获取信息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04-04-01)

法庭语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系统在批评性语篇分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鲜有学者将及物性分析应用到庭审语篇当中。以刑事法庭中法庭辩论至被告人最后陈述阶段的10篇文本为语料,从及物性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结果发现,庭审语篇话语的过程类型是与庭审参与者的角色和作用密切相关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法庭语篇论文参考文献

[1].魏景春.主位推进与论辩类语篇的理解——以法庭辩护词《狗的颂歌》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4

[2].王晓静,李世新,王欣.刑事法庭中法庭辩论阶段语篇的及物性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曾杰,孙炳文.法庭话语标记语语篇功能的认知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

[4].刘云.法庭叙事语篇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

[5].杜金榜.从处置类信息的处理看法庭语篇说理的实现[J].现代外语.2010

[6].王婕.中美法庭判决书的语篇语义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7].黄燕.法庭互动中法律事实建构过程的语篇信息处理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

[8].甄淑仪.中国法庭判决书中权力的批判性语篇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9].公静,方琰.英语法庭辩论语篇的概念功能分析[J].外语研究.2005

[10].葛云锋.如何在法庭问话中通过话题控制获取所需信息——语篇分析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

标签:;  ;  ;  ;  

法庭语篇论文-魏景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