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遮挡绘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遮挡,认知,表征,社会性,策略,依存性,幼儿。
遮挡绘画论文文献综述
陈梵娅[1](2007)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适宜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现阶段的学前美术教育中存在两种相互背离的情况:有些教师过分强调技能技巧的传授,无视儿童的自由表达;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由表达而忽视必要技巧的传授。这两种做法都是违背发展适宜性原则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遮挡实验研究,考察学前儿童遮挡绘画的表现及其与空间表征的关系,为遵循发展适宜性的学前美术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通过对上海市某幼儿园和某少儿美术培训班的绘画活动进行观察,了解并反思学前美术教育活动的现状;通过访谈幼儿家长,了解现阶段家长的美术教育观,为幼儿园搭建合理的家园合作平台提供借鉴。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是指以上海市3所普通全日制幼儿园的3岁、4岁、5岁、6岁幼儿各30名为被试进行遮挡绘画的研究;实验为被试内设计,采用个别施测的方法。观察法主要是对上海市某幼儿园和某少儿美术培训班的绘画活动进行观察,对活动过程录音、转录。访谈法的主要对象是幼儿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对访谈内容记录或录音。实验研究的主要结果:1)5岁左右的儿童已经有掌握诸如“省略遮挡线”的绘画技巧的需要,并自发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表征物体之间的遮挡关系。2)从4岁起,越来越多的被试如模型所示匹配出表示物体相挨的图片。3)超过2/3的5岁和6岁被试能根据图片正确地复原出模型。被试对图片所表征空间信息的理解好于儿童在遮挡绘画上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一味回避给学前儿童传授必要的绘画技巧的做法是不妥的,学前美术教育应该坚持发展适宜的原则,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支架儿童的发展。对实际教学活动的分析表明:优秀的少儿美术教育并不回避绘画技巧的传授,而是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活动的各个环节,应该在各个方面下工夫。对家长的访谈与分析得出:1)尽管家长的学前美术教育观有所提高,但其认识依然比较肤浅。2)家长对学前美术教育认识的不足与幼儿园家园合作做得不深入、不充分有关。发展适宜的学前美术教育需要家庭、幼儿园,家长、幼儿教师的共同参与,在论文的最后,对如何才能更好美术教育提供建议,为美术教育的实践服务。(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高雪梅,李红[2](2005)在《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与其内在机制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简要回顾儿童遮挡绘画的研究历史,总结了对幼儿遮挡绘画中理智写实性绘画与视觉写实性绘画持不同见解的两种概说:"知见说"与"表征策略说",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绘画认知理论———遮挡图式的格式塔渐成论,由此展开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与幼儿认知发展的关系的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05年02期)
高雪梅,李红,郑持军[3](2004)在《社会游戏情境在幼儿遮挡绘画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 90名 4— 5岁幼儿为被试 ,考察了遮挡方式、社会性游戏情境以及年龄对幼儿遮挡绘画的影响 ,结果表明 :(1 )幼儿遮挡绘画表征策略的发展不是以“全”或“无”的方式进行的 ,而是多种策略并存 ;(2 )部分遮挡、完全遮挡这两种遮挡方式的难易程度有很大的差异 ;(3)设置社会性游戏情境提高了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水平 ;(4)与年龄相关的成熟水平是影响儿童遮挡绘画表征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04年04期)
高雪梅[4](2001)在《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绘画是信号性功能的一种形式,是象征性游戏和心理表象之间的中介。儿童绘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从很早研究者就注意到了儿童的绘画与其智力发展间的密切关系,编制了画人智力测验。国外关于儿童绘画心理学的研究是非常系统且深入的:从大框架的发展阶段、儿童绘画心理的投射研究,到今天对遮挡绘画认知机制的探讨,发展心理学家们在不断地挖掘儿童绘画中潜藏的认知能力,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关于儿童绘画中出现的理智写实性绘画(知)和视觉写实性绘画(见)究竟何时发生,儿童绘画遮挡的表征策略有哪些,儿童视觉写实性绘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儿童的认知机制与其绘画的深层次关系等问题都还存在很多的争论。 本研究基于幼儿遮挡绘画中的“知”、“见”现象,以及存在很大争议的两个影响因素——注意策略和社会性游戏设计了2个实验,力图探讨幼儿绘画遮挡的表征策略主要有哪些;提示注意策略和设置社会性游戏在幼儿遮挡绘画中的作用如何等问题。 本研究以180名4—5岁幼儿为被试,采用2×2×3叁因素分区重复测验,进行单个绘画测试。实验材料是水杯、陶瓷小猫和木板。在本研究条件下得到了以下结论: (1)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主要有六种。垂直式和透明式是理智写实性绘画到视觉写实性绘画之间的过渡形式。幼儿遮挡绘画表征策略的发展不是以“全”或“无”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多种策略并存,并且在某一年龄段有优势表征策略。幼儿的表征策略反映了他们早期认知能力的发展。 (2)提示视觉注意策略和设置社会性游戏情境都提高了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水平。 (3)部分遮挡、完全遮挡这两种遮挡方式的难易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幼儿绘画模型的完全遮挡较容易,而绘画部分遮挡则较难。 (4)年龄是影响儿童遮挡绘画表征水平的重要因素,还有实验材料、实验情境、外在提示等影响因素。 本研究提出的两个新理论——表征策略渐成说和遮挡图式格式塔渐成论是解释幼儿遮挡绘画认知发展的两个基本理论模型。(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1-04-01)
高雪梅,李红,郑持军[5](2000)在《幼儿遮挡绘画的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幼儿绘画的“知”、“见”矛盾历来是儿童绘画认知发展研究中的热点,对于此现象的探讨;用得最多的是绘画遮挡关系的模型。该文主要介绍关于幼儿物体遮挡的绘画及幼儿绘画认知发展的研究,归纳出关于幼儿把遮挡关系绘画成“分离”的叁种原因,同时对幼儿画中的“知”,“见”矛盾加以解释。(本文来源于《心理学动态》期刊2000年01期)
王贞琳,李文馥,方俊明,郭祖仪[6](1999)在《认知方式与幼儿部分遮挡绘画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考察了5—6岁儿童不同认知方式对部分遮挡绘画任务的影响。实验设定不同形式的误导情境,共有两部分组成。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绘画表征水平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2.在误导情境下,场独立儿童比场依存儿童能保持较稳定的策略选择倾向。3.画两个相同物体的遮挡要难于画两个不同物体的遮挡。4.在符号概念编码和空间编码中间存在着一些过渡形态。(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1999年05期)
王贞琳,方俊明,郭祖仪,李文馥[7](1997)在《认知方式对幼儿部分遮挡绘画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绘画中同时存在两种编码过程:一种是符号概念编码,另一种是视觉具体化的空间编码(Ingram,1985:Davis,1983)。这两种编码形式在儿童绘画中是如何交替起作用的呢?研究者提出了“构造操作者理论”(Pascual-Leone,1987,1989),认为在任务解决过程中,儿童存在着不同编码的竞争。在某种特定的误导情境下,这种竞争更为激烈。本研究就是要探讨不同认知方式的儿童在误导情境下是如何运用上述两种策略的。基本假设是儿童在误导情境下解决问(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期刊1997-10-01)
遮挡绘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简要回顾儿童遮挡绘画的研究历史,总结了对幼儿遮挡绘画中理智写实性绘画与视觉写实性绘画持不同见解的两种概说:"知见说"与"表征策略说",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绘画认知理论———遮挡图式的格式塔渐成论,由此展开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与幼儿认知发展的关系的深入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遮挡绘画论文参考文献
[1].陈梵娅.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适宜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高雪梅,李红.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与其内在机制的探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
[3].高雪梅,李红,郑持军.社会游戏情境在幼儿遮挡绘画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2004
[4].高雪梅.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1
[5].高雪梅,李红,郑持军.幼儿遮挡绘画的发展研究[J].心理学动态.2000
[6].王贞琳,李文馥,方俊明,郭祖仪.认知方式与幼儿部分遮挡绘画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9
[7].王贞琳,方俊明,郭祖仪,李文馥.认知方式对幼儿部分遮挡绘画影响[C].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