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军[1]2003年在《中学生现在吸烟行为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中学年龄阶段学生现在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的资料建立中学生现在吸烟行为的预测模型,进行有序反应变量资料建模方法和评价的探索,以期为今后的有序反应变量资料建模分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方法与资料:采用累积logit、probit及cloglog(又称gompit)等模型建立中学生现在吸烟行为预测模型,找出中学生现在吸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累积模型建模的方法学问题。资料为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烟草广告对青少年吸烟行为吸得影响的调查》在重庆市九龙坡区的调查数据。结果:本文资料现在吸烟率为9.5%。其中男学生为18.28%,女学生为0.85%,男学生的现在吸烟率明显高于女学生;重点中学、普通中学、中专和职高技校四类学校的现在吸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年级的现在吸烟率分布也不同;每天吸烟率为3.85%、每周吸烟率为3.25%、偶尔吸烟率为2.40%、不吸烟率为90.50%;平均开始吸第一支烟的年龄为13.0岁。筛选出对中学生现在吸烟行为的影响具有显着意义的10个因素:年龄、性别、母亲的文化程度、学习成绩、零用钱、是否想模仿电影中正面人物吸烟、身边有人吸烟介意的程度、好友递烟会吸的可<WP=5>能性、应该禁止向青少年(18岁以下)售烟以及好友中吸烟者的比例。将这10个因素作为建立中学生现在吸烟行为预测模型的参数,分别建立累积logit、probit及cloglog回归模型叁类模型。所建模型的拟合信息准则、拟合优度统计量、R2和关联性指标等评价指标显示:累积logit、probit及cloglog叁个模型拟合效果均好、能对变异进行解释。模拟的200个随机数据集分别建模所得广义调整R2无大于等于实际数据集所得广义调整R2值。结论:对反应变量有序分类资料建模分析,拟合信息准则、拟合优度统计量、R2和关联性指标等评价指标表明建立的累积logit 、probit 、cloglog模型拟合效果、关联性均较好。叁类累积模型要求资料反应变量为有序分类且样本量较大、阳性率不太低。在样本例数相对不足、阳性率较低的情况下,monte carlo模拟方法对反应变量有序分类资料所建模型预测的实用性评价具有较好的效果。建议在叁类累积模型的各评价指标结果差异不大的情况下采用累积logit模型,模型参数同流行病学上比值比的联系使模型参数的解释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
马艺丹[2]2010年在《中学生吸烟行为意向预测模型的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划行为理论是预测青少年风险性行为的有效模型。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是预测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原型/意愿模型是对计划行为理论的扩展,认为应当加入示范性规范、原型认知、行为经验以及行为意愿四个变量来提高模型预测力,其中行为意愿既可以预测行为意向又可以预测行为。本研究以验证计划行为理论和原型/意愿模型为基础,探讨中国中学生的吸烟行为意向。研究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基础上,编制了用于测量中国中学生吸烟行为意向的态度问卷、主观规范问卷、控制力问卷以及原型认知问卷,并对其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将以上问卷与示范性规范、行为经验、吸烟行为意向和行为意愿等题目共同施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验证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原型/意愿模型对中学生吸烟行为意向的预测力,并建构适用于中国中学生吸烟行为意向预测的整合模型。最后,分析了中学生吸烟行为现状及吸烟行为意向的特点。本研究结果表明:(1)自编的中学生吸烟行为态度问卷、主观规范问卷、控制力问卷以及原型认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用于测量中学生吸烟行为意向。(2)计划行为理论能够有效预测中学生吸烟行为意向。态度、控制力能显着预测男生吸烟行为意向,主观规范不能显着预测男生吸烟行为意向。控制力、主观规范能显着预测女生吸烟行为意向,态度不能显着预测女生吸烟行为意向。(3)原型/意愿模型能够有效预测中学生吸烟行为意向。男、女中学生吸烟行为意向预测模型中均包含态度、原型认知、示范性规范、行为经验及行为意愿,五个变量均能显着预测行为意向。(4)中学生吸烟行为意向预测的整合模型,能有效预测中学生吸烟行为意向。其中,态度、控制力、示范性规范、行为经验及行为意愿能显着预测男中学生的吸烟行为意向;控制力、主观规范、示范性规范、行为经验及行为意愿能显着预测女中学生的吸烟行为意向。(5)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吸烟经历的学生吸烟行为意向之间存在显着差异。
张丽丽[3]2008年在《高职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危险行为的关系》文中指出危险行为(risk behavior)是指个体所从事的会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直接或潜在危害,并对他人、社会有直接或间接危害的行为。青少年危险行为是最近几十年来流行病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里的研究热点之一。来自国内外的调查研究表明,青少年危险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英国、荷兰等国)开始对青少年危险行为进行研究,至今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已获得了有关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特点、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的心理学及医学工作者虽然也开展了一些有关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研究,但总体来说起步较晚而且研究缺乏全面性与系统性,这就不利于我们了解当前我国青少年危险行为发生、发展的特点与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本研究拟通过对高职生危险行为情况的调查,得到当前我国高职生危险行为的现状,分析社会关系网络与不同危险行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对高职生的危险行为进行预防和教育的切入点。本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当前我国高职生危险行为的现状、高职生各种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高职生社会关系网络与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修订后的青少年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关系网络问卷、同伴的过失行为问卷,对随机分层抽样的山东省1094名高职院校大一、大二学生的意外伤害、暴力伤害、离家出走与自杀、吸烟、饮酒及其他药物使用、不安全的性行为、不适当的减肥、不健康的饮食行为、缺乏体育活动和网络成瘾等危险行为现状及其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高职生危险行为的普遍性高职生部分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普遍较高。其中乱穿马路、骑车闯红灯或逆行、乘车不系安全带、曾经吸烟和饮酒、近期饮酒、曾经喝醉、不合理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等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最高,其次表现为财产损失、曾经想离家出走、近期吸烟、严重吸烟、锻炼减肥和节食减肥、网络成瘾等。2.高职生危险行为的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及父母文化程度差异按照家庭所在地进行的城乡划分显示,来自农村、郊区和城市的高职生在某些危险行为上存在显着的差异。高职生危险行为的性别差异除了在减肥行为和缺乏体育锻炼上,女生极显着高于男生之外,在意外伤害、暴力伤害、吸烟、饮酒与其他药物使用、性行为、不合理饮食、网络成瘾等危险行为上,男生均极显着高于女生。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高职生,在某些危险行为上存在显着差异,但这种差异不具有普遍性。3.高职生各危险行为的相关性高职生各种危险行为之间相关性非常高,这充分说明危险行为的聚集性特点,即某一种危险行为的出现会增加高职生从事其他危险行为的可能性。4.高职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危险行为的关系高职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危险行为有密切关系。其中父母的陪伴、工具性帮助、情感支持、亲密性与大多数的危险行为如意外伤害、暴力伤害、离家出走与自杀、吸烟、饮酒、性行为、不合理饮食、网络成瘾呈显着负相关;而与父母的争吵和冲突与绝大多数的危险行为如意外伤害、暴力伤害、离家出走与自杀、吸烟、饮酒、性行为、减肥、不合理饮食、网络成瘾呈显着正相关。同伴群体特征与意外伤害、暴力伤害、离家出走与自杀、吸烟、饮酒、性行为、不合理饮食、网络成瘾呈显着正相关,只与减肥行为呈显着负相关。研究表明,高职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同、同伴群体特征不同,对危险行为的预测力不同。同伴群体特征除了对缺乏体育锻炼行为预测力稍差之外,对意外伤害、暴力伤害、吸烟、饮酒与药物使用、离家出走与自杀、性行为、减肥、不合理饮食、网络成瘾行为都具有很高的预测力;个体感知的父母的支持,如父母的陪伴、工具性帮助、情感支持、亲密性对某些危险行为起负向预测作用,而与父母的争吵和冲突对某些危险行为起正向预测作用。
唐庆蓉[4]2013年在《上海市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素养及健康危险行为现况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上海市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危险行为的现状,探讨影响健康素养水平及健康素养各维度水平、不健康减肥行为、物质成瘾、精神成瘾、自杀意念的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3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抽到班的全体学生进行调查。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问卷-大学生”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进行现场匿名调查。用EpiData3.1数据库软件录入数据,SPSS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发出问卷1300份,回收问卷1275份,应答率98.1%。其中男生349名,女生926名。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18-25岁之间。调查结果显示有2.9%的学生具备良好健康素养,56.7%的学生基本具有健康素养,40.4%的学生健康素养差;在调查的7天内,有17.9%的学生常吃甜食,26.1%的学生常不喝牛奶,10.2%的学生常不吃早餐,34%的学生偏食,8.6%的学生常吃西式快餐,64.5%的学生经常看电视,71.4%的学生经常上网,52.6%的学生每天玩电子游戏≥12小时,83.3%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在调查的30天内,有13.6%的学生常喝汽水等碳酸饮料,41.5%的学生认为自己超重,8.6%的学生认为自己肥胖,12%的学生有不健康减肥行为,4.1%的学生有步行违规,19.5%的学生现在吸烟;43.6%的学生现在饮酒。在调查的12个月内,有8.1%的学生去过非安全场所游泳,11.4%的学生动手打架,5.4%的学生感觉上学无安全感,10.8%的学生有过失眠,11.9%的学生有孤独感,14.8%的学生有抑郁情绪,11.5%的学生有过自杀意念,5.5%的学生制定过自杀计划,5.4%的学生有自杀未遂,4.9%的学生在没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镇静剂。另外,在调查的学生中有9.9%有网络成瘾,25%的学生每天玩电子游戏≥4小时,12.9%的学生曾参加过类似赌博的娱乐活动,17.5%的学生有过性行为经历,9.7%的学生有一种或以上的不安全性行为,有19.8%的学生有5种以上的健康危险行为。民办高职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有性别、学校、专业类别之间的差异。男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高,女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男生。结论上海市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较低而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并存在社会、家庭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应针对这些健康危险行为及缺乏健康素养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以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并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马艺丹, 马学勤, 罗菊芹, 左谦[5]2013年在《中学生吸烟行为意向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考察影响中学生吸烟行为意向的相关因素,为青少年吸烟行为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四川省乐山市选取2所中学随机抽取1 30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7.0和AMO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吸烟经历者占被试总数的25.6%,其中男生占16.1%,女生占9.5%;初中生占10.1%,高中生占15.6%。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吸烟行为经验、知觉行为控制、态度、示范性规范能依次有效预测高中生吸烟行为意向;吸烟行为经验、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指令性规范能依次有效预测初中生吸烟行为意向(P值均<0.05)。结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中学生吸烟行为意向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张珊明[6]2006年在《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问题行为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阻碍了青少年学生社会化、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青少年问题行为备受国内外研究者关注,但国内少有研究探讨其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关系,且已有研究多以14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抽取湖南省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问题行为现状及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1) 湖南地区中学生存在普遍的考试焦虑和学习适应不良问题,攻击行为、违纪行为和退缩行为相对要少;问题行为总体上随年级升高而增加。 (2) 学校来源与初高中对学习适应不良、攻击行为、违纪行为以及外倾问题的交互效应显着,初高中与性别对违纪行为的交互效应显着;学校来源对退缩、神经质、考试焦虑以及内倾问题的主效应极其显着,初高中对退缩、神经质以及内倾问题的主效应极其显着,性别对神经质、考试焦虑以及外倾问题的主效应显着。 (3) 中学生各类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和学校情景大部分因子呈显着相关,并能被家庭环境和学校情景部分因子预测。 (4) 家庭矛盾性、娱乐性、学校课业以及自我纬度对外倾问题既有直接影响,又以内倾问题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外倾问题;学校师生纬度和同学纬度以内倾问题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外倾问题。
聂衍刚[7]2005年在《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适应与发展是个体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也是青少年面临的最重要的二大课题。研究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特点、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尝试建立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整合模型理论,探讨和了解我国青少年(指13——18、19岁的中学生)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内在要素和结果、以及影响因素和功能,为预防和诊断青少年的适应障碍,提高青少年社会适应水平,推动素质教育的更好地实施提供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研究者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整合模型理论的假说进行了验证,研究了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结构、发展特点、测评工具、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青少年人格、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它们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 研究者认为社会适应行为是指个体为了适应外在社会环境、文化的要求和内在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必须在生活、学习和交往等实际活动中学会、选择和回避的行为,它也是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达到其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程度的能力水平的反映。社会适应行为的实质是社会智力的表现。 第一章研究者回顾和总结了社会适应行为的各种理论模型,并提出了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进行研究的构想,同时提出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整合模型理论的假说。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整合模型包括四个子系统:社会适应行为的任务系统(结构)、社会适应行为的机制系统(影响因素)、社会适应行为的方式系统(特征)、社会适应行为的功能系统(作用)。这四个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结构,从其性质可以分为适应良好行为(指个体必须学会的行为、必须选择的行为)与适应不良行为(指个体必须回避的行为);从其适应任务的来源可以分为内在适应与外在适应,从其适应水平,可以分为好、中、差等层级等。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活动机制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人格因素、自我意识和智力活动系统,它们相互依存,并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特征是通过适应社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一般可以分为主动适应与被动适应、独立性与依赖性、理智性与情绪性、适应型与不良型等方面。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功能就是指它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第二章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一,考察了学生、家长、教师对青少年社会社会适应行
孙超[8]2012年在《高中生心理控制源与情绪稳定性、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格的各种元素构建对于个体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此时期也同样面临着艰巨的学习任务。高中学生的个性特征直接影响着其心理的健康发展状况,也影响着学生在学习行为中的表现,甚至能够决定学生在社会历程中的命运。因此,对能够影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行为表现的人格因素及其功能进行研究便有了很深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试图从个性特征及其心理功能性的角度来展开对高中生人格元素关系的研究。研究聚焦在心理控制源、情绪稳定性与学习动机叁个方面,对石家庄某重点中学的216名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得研究结果表明:1.心理控制源、情绪稳定性与学习动机及其各分维度在某些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2.心理控制源与情绪稳定性、学习动机在量表得分上存在显着正相关。3.心理控制源与情绪稳定可以作为学习动机的预测变量。4.心理控制源通过情绪稳定性影响学习动机,情绪稳定性在两者中起中介作用。本研究有利于教育者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会受到哪些人格因素的影响,从而帮助教育者更好地教导高中学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刘爱红[9]2008年在《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其问题行为的严重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研究者对问题行为的研究比较多,但国内以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框架探讨其与自尊、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比较少,且已有研究对中学生六个年级同时进行研究的比较少。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抽取湖南省1308名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问题行为现状及与自尊、和会支持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学习适应不良和考试焦虑比较突出,攻击行为、违纪行为和退缩行为相对较少;在年级比较中,高一年级存在较高的问题行为。(2)生态系统理论的宏系统水平上,生源地与退缩行为、神经质和考试焦虑的主效应极其显着;初高中与学习适应不良、攻击行为的主效应极其显着,与退缩和神经质的主效应非常显着;性别与攻击行为、违纪行为的主效应极其显着,与考试焦虑的主效应非常显着,与学习适应不良的主效应显着。(3)在生态系统理论的个体因素和微系统水平上,中学生各类问题行为和自尊、社会支持的各类因子呈显着负相关,并能被自尊和社会支持部分因子预测。(4)自尊在社会支持和问题行为中具有中介效应,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对问题行为有负效应,而且可以通过影响自尊间接影响问题行为。
郭奕嫱[10]2010年在《延吉市初中生控烟干预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延吉市研究对象吸烟危害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研究对象对吸烟的认识、态度和吸烟行为;明确控烟干预对研究对象的吸烟危害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属于自身实验前后对照的类实验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延吉市某初中一年级学生640人,共发放问卷640份,回收有效问卷627份,有效率为97.97%。对其进行为期3周,每周一次的控烟干预。研究工具采用李春玉(2008)根据世界青少年吸烟调查(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y GYTS)、2004年美国全国青少年吸烟调查问卷、Johnson(2006)和中国的一些相关问卷(2007),开发的《青少年吸烟现状调查问卷》。叁个月后对干预进行效果评价。所有数据利用SPSS for Window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本次研究对象的吸烟人数为53(8.5%),吸第一支烟年龄最小为13岁,最大为16岁,吸烟的平均年龄为14.53±0.799。45(47.4%)名吸烟者第一次所吸的烟都是由朋友送的,首次吸烟最主要的原因为好奇27(57.4%),第一次吸烟的感觉多为呛咳(51.1%)和恶心(37.8%)。研究对象对于吸烟对肺部健康的影响知晓率较高,吸烟可导致肺癌的知晓率可高达85.6%,但是由于吸烟而引起心脑血管类和其他类别疾病的知晓率低,尤其是糖尿病(9.8%)、脑中风(9.6%)的知晓率偏低。研究对象对吸烟相关态度的正确持有率较高,但吸烟组与不吸烟组对于吸烟会有很多年轻朋友、看起来酷、不接受别人递烟不礼貌、应禁止一切烟草广告等态度相关问题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和不吸烟组学生对于将来吸烟意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73(79.9%)的研究对象报告父母的意见对其做决定是否吸烟非常重要。261(42.0%)例研究对象报告学校偶尔开展吸烟有害于健康的教育。干预后研究对象吸烟率基本无增加,经卡方检验(χ2=1.508,P=0.68)干预前后吸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对象吸烟情况无明显变化。干预前知识总分为6.29±2.420,干预后知识总分为8.86±2.69,经t检验(t=17.354,P=0.000)显示干预前后吸烟危害健康知识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干预前后多个有关吸烟态度问题的正确率均较高,但干预前后态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在提高烟税和烟价、公共场所禁烟和应该全面禁止烟草广告叁个问题上干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对象被动吸烟情况没有得到改变,但是能够做到劝阻周围人戒烟、劝阻他人不要在公共场所吸烟以及不要递烟的人数增多,干预前后经过卡方检验P值均小于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本次研究证明了学校作为控烟场所的重要性,学校是学生聚集的地方,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控烟干预,在短期内提高其吸烟危害健康知识知晓率成效高。学生尚未接触香烟或接触香烟的时间短,对其进行控烟干预时机及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吸烟率的增长,说明在学校实施吸烟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现在吸烟行为预测模型研究[D]. 刘启军. 重庆医科大学. 2003
[2]. 中学生吸烟行为意向预测模型的建构[D]. 马艺丹. 西南大学. 2010
[3]. 高职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危险行为的关系[D]. 张丽丽.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4]. 上海市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素养及健康危险行为现况研究[D]. 唐庆蓉. 复旦大学. 2013
[5]. 中学生吸烟行为意向影响因素分析[J]. 马艺丹, 马学勤, 罗菊芹, 左谦. 中国学校卫生. 2013
[6].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关系的研究[D]. 张珊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7].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聂衍刚. 华南师范大学. 2005
[8]. 高中生心理控制源与情绪稳定性、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D]. 孙超. 首都师范大学. 2012
[9].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D]. 刘爱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0]. 延吉市初中生控烟干预效果评价[D]. 郭奕嫱. 延边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