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激励机制的若干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研究

基于激励机制的若干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研究

宁凯[1]2003年在《基于激励机制的若干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中的种种问题、弊端逐渐显现,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这其中一切问题的解决以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均有赖于企业经营者的努力。 虽然经营者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却存在着严重的经营者稀缺问题,这已经对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解决经营者问题的主要方式,经营者业绩评价问题与激励机制问题一直是企业界、会计界和管理界的热门问题。但是长期以来,两者被作为两个平行发展的领域,财务学者研究业绩评价问题,管理学者研究激励机制问题,其实两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会计界和管理界都承认这一事实,但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在理论上却一直是一片空白,笔者欲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文中笔者从已经建立、健全或基本建立、健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独资企业、国家控股企业(工商业竞争性企业)的角度,通过理论研究和引用国内外相关实证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相结合研究的各个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做出理论上的探讨,并对在两者结合研究下的经营者业绩评价若干指标进行了修正。具体内容包括:区分了经营者业绩评价与企业效绩评价;分析了薪酬激励对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影响;论述了不良资产对经营者业绩评价具有的影响;对经营者业绩评价与声誉激励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修正若干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笔者希望籍此对经营者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孙惠[2]2006年在《基于EVA的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与薪酬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财务管理的目标演进为股东价值最大化,委托-代理问题凸现。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与薪酬激励体制以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委托者的目标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基于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与薪酬激励机制能够克服传统评价指标与薪酬激励的局限性,将经营者的利益与股东利益联系起来,努力为股东创造价值。本文在阐释EVA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由传统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入手,指出基于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方法的优势,进而设计出基于EVA的经营者业绩综合测评体系。接着结合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的现状,提出了基于EVA的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设计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基于EVA的经营者奖金计划、年薪制及虚拟股票期权等薪酬方案。最后结合我国实际,通过对中原油田经营者薪酬激励计划的分析,指出该方案在我国应用时可能存在的障碍及相应对策建议。

宁书[3]2012年在《基于激励机制的经营者业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委托代理问题的出现使得经营者业绩评价成为企业管理中必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和规模化的产生,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使得部分所有者的能力和精力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管理知识的人才代所有者管理企业,由此产生了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然而所有者与经营者各自的目标函数不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产生。为了避免委托代理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协调经营者与所有者的行为目标,构建一个与激励相容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至关重要。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虽然我国关于经营者业绩评价的研究比较多,但是专门从激励角度对经营者业绩评价的研究比较薄弱。因此,本文从激励机制的角度研究经营者业绩评价,着重分析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的激励属性,希望通过有效激励缓解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问题。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论文构架以及预期贡献。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评述了经营者业绩评价的研究。第叁章论述了支撑经营者业绩评价的主要基础理论,以及各种理论对经营者业绩评价的影响。第四章是基于激励机制的经营者业绩评价系统构建,是本文的重点。首先分别阐述了激励机制和经营者业绩评价的主要内容以及两者的关系,然后分析了基于激励机制的经营者业绩评价和基于其他层面的经营者业绩评价的差异,并对基于激励机制的经营者业绩评价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是案例分析。以XX集团的激励措施和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为例,挖掘出存在的问题,并按照前述的理论分析提出对这些问题的优化建议。最后是研究总结,得出了研究结论,提出本文的研究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本文的主要观点有:首先,经营者业绩评价的目的是多元的,基于激励机制的经营着业绩评价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指标设计原则、具体指标类型、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与其他类型的经营者业绩评价存在区别。其次,为了突出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激励性,基于激励机制的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突出目标设置、评价指标的可控性和相关性、环境因素分析。同时将年度业绩评价和任期业绩评价结合起来,构建起短期与长期协调的业绩评价体系,突出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战略属性。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有效运行激励机制的角度对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第二,对基于激励机制的经营者业绩评价的建立原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详细阐述。本文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受本人经历以及占有资料所限,案例分析部分没有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经营者业绩评价进行详细讨论,这是笔者希望今后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廖小菲[4]2006年在《基于股权激励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问题,是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初衷。经过20几年的努力,国企改革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国企效率低下问题却始终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由此引出了本文的研究主题。论文首先在第二章对相关激励理论作了一个系统回顾。以此为基础,对传统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作了一个概述,分析了各种机制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认可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补充和替代的关系,同时又指出报酬机制是整个激励约束体系中最基础和最主要的一种,尤其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来说是如此。并针对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与企业效率的关系构造了一个综合分析模式图。关于国企经营者的激励约束问题,本论文在第叁章和第四章首先对国有企业外部市场体系和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进行了阐述。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较深入而全面地分析了目前在这两大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探寻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我们发现,在国有企业,无论是外部市场体系,还是内部治理结构,功能都是不完善的,激励约束作用均未得到有效发挥。因而要控制“内部人控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加强这两方面的建设都是必要的。而内、外部机制失灵的起源和基础,就在于国有企业不合理的股权结构。所以在改善公司治理这一系统工程中,优化股权结构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实证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而实施股权激励是优化股权结构的一条必要且有效的途径。上述两种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最终都会反映到经营者的物质报酬上来,论文在第五章对经营者的报酬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报酬结构和最优激励方案的论述,得出:固定薪酬只有保健作用,变动薪酬才有激励作用,合理的薪酬结构应该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而何种形式的变动薪酬才最有效呢?西方经济学家得出了一致性的结论,即通过股权激励建立起代理人的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实际上这也是解决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经营者缺乏有效激励和约束的最有效的办法。我们为这一观点寻找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据,论证了股权激励制度的强大激励效应。业绩评价是激励机制的基础而重要的环节,评价指标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激励机制的有效程度。我们阐述了目前使用的叁类评价指标的优缺点,并分析了EVA这种创新指标的优越性,讨论了它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以及目前在我国的适用性。为了了解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层的货币报酬和持股比例的现状及其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我们在第六章对2004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做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结论得出了今后国企经营者薪酬制度改革的大方向应该是:进一步提高经营者货币报酬水平,推广年薪制,加大经营者持股比例以构建多元化的报酬体系、实现长短期激励的有效结合。尽管构建多元化的报酬体系是今后薪酬制度改革的方向,但目前我们薪酬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加大经营者持股数量,积极推行股权激励。论文第七章对我国企业股权激励的实施现状和实施效果进行了考察,发现:总体来说,股权激励确实起到了激励公司经营者努力提高公司经营绩效的作用,不过这种激励作用因某些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分析了这一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之后,针对目前外部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对股权激励的方案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在第八章阐述了我国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基于股权激励的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必要性。在此方向下,我们给出了设计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并针对国有企业的多种不同类型,列出了几套不同的国企经营者报酬方案以供参考。论文在结语中指出,各种激励约束机制是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经营者的,我们强调报酬机制的基础和主要地位,但不能忽略它与其他机制的有效匹配和协调。此外在国有企业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不能离开经济体制改革这个大背景,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杨健奎[5]2007年在《国有大型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背景下,企业经营目标已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提升企业价值转变。经营绩效评价,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不仅是激励与约束的重要手段,而且已成为企业实施价值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外部环境、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都发生深刻变化,经营绩效评价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学习借鉴有关绩效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有大型企业的经营绩效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基于企业价值战略的经营绩效评价系统。1.构建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在全面阐述企业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企业价值是以其全部资源通过一定方式进行市场运作时,作为一个整体在出资人心目中的稀缺程度,绩效是企业价值增长的具体体现。从而对影响企业价值的叁大策略,即价值源泉、价值动力和价值形象进行了系统剖析,归纳出影响这些策略的驱动因素,进而应用价值战略的思想构建了经营绩效评价模型。同时,在评价模型中嵌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使模型更加完善和体现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特征。2.设计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以经营绩效评价模型为基础,以企业价值主体对价值的判断为依据,以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和竞争战略为构成要素,设计了企业价值源泉、价值动力和价值形象叁个方面的关键绩效指标,形成了相互支撑、互为因果、经济与财务指标相呼应、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3.选择评价方法。不同的评价方法将产生不同的结果,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及环境不同,其成长阶段、发展战略的差异,应该选择不同的绩效评价方法。因此本文运用数学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叁种侧重不同角度的评价方法,使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选择不同的绩效评价方法。4.企业激励机制的讨论。绩效评价的重要作用之上就是构建企业的激励机制。通过绩效评价,将企业激励机制与价值战略结合起来,使激励策略紧紧围绕着提升企业价值这一最终目标,从而将各种激励因素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激励相结合,外在性与内在性激励相统一的有机整体。

徐敏[6]2007年在《出资人视角下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营业绩考核就是运用一定的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营状况和经营业绩所进行的评价,并根据考核结果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奖惩。构建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加强管理、不断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因此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不仅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落实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责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论文从出资人角度,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构建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开展研究。规范研究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是国资监管机构对国有企业进行经营业绩考核的理论依据,目标和方式方法,重要性和必要性等,对国内外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演进进行了比较和借鉴,并结合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对公司治理、激励机制和业绩考核的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得出了以股东价值最大化进行考核的结论。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对山东省省属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建设的内容、方法和实施效果等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在指出当前考核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省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情况,借鉴国外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先进理论,对我省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作了重新构建,即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基于经济增加值指标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论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创新与发展的基础上,把履行出资人职责,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意实现对策应用的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将对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性意见。另外,论文只是构建了一个基于经济增加值的考核体系框架,而对实际的操作未作深入的研究,如何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实际,实施基于经济增加值的考核,将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张昱罡[7]2014年在《控制国有公司经营者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国有公司治理中天然存在着两权分离现象,在国有公司经营者事实上控制了公司经营管理的前提下,控制经营者使其切实履行治理职责成为解决国有公司治理问题的关键。本文从国有公司治理控制经营者法律制度失效的现状、原因出发,分析国有公司治理控制经营者法律制度的完善对策。论文的基本结论是:国有公司作为市场主体,控制经营者法律制度也应遵循市场规律予以构建,为实现国有公司治理控制经营者法律制度的市场化,要改造国有公司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并对国有公司实现分类立法。全文内容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导论部分介绍了国有公司治理控制经营者法律问题的缘起、控制经营者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并对论文研究范畴、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经营者概念是随着公司治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出现的,国有公司经营者是与公司股东即所有者相对应的履行公司经营管理职责的董事和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我国既有作为普通商事主体的国有公司,也有帮助政府履行特定职能的特殊国有公司,本文主要分析前者的治理问题,文中的国有公司概念一般也是指商事国有公司。第二章是国有公司治理控制经营者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国有公司治理控制经营者法律制度构建的基础理论是两权分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人性论理论,上述理论说明国有公司治理制度建设的核心应是控制经营者制度。由于国有公司治理中政府作为出资人代表难以尽职、委托代理链条过长、中国传统文化无视人性缺陷对法治制度构建的不利影响,导致有效控制经营者成为国有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难题。第叁章分析国有公司治理控制经营者法律制度的现状与问题。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控制国有公司经营者的监督制度、激励制度、约束制度和业绩评价制度:对国有公司经营者进行监督的主体除了传统公司法框架内的国资委、监事会、董事会、上市公司中的独立董事之外,还包括公司党委等;国有公司中对经营者进行激励的主体主要是作为国有股股权代表的政府部门;针对国有公司经营者的义务与责任约束制度初步成形;虽然《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未对国有公司经营者业绩评价的具体规则进行统一规定,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一些地方政府国资委分别制定了经营者业绩评价办法,政府部门以国有资产委托人的身份对董事等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但控制国有公司经营者各项制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实施效果差强人意:多重经营者监督机构相互重迭、一些监督主体职权范围不明确,各个监督机构未能发挥监督作用;由政府主管部门所实施的行政升迁激励容易诱发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经营者的义务与责任约束制度虚置;经营者的选任以政府主管部门、上级党委行政指派为主,实践中对公司经理层往往是政府部门决策后再由董事会履行相关选任程序,导致经理人市场构不成对经营者有效的约束;政府的出资人代表和公共管理机构双重角色使其无法客观地履行对国有公司经营者的业绩评价职责。第四章分析国有公司治理控制经营者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国有公司中控制经营者的各项制度在实践中并未发挥有效作用,这既有立法制度设计不科学的原因,也有公司治理环境对制度实施造成不利影响的原因。我国国有公司治理控制经营者各项法律制度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如立法对国有公司监事会职权规定存在不足、独立董事制度设计影响了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积极性等。然而造成控制国有公司经营者制度失效更重要的原因是,立法将政府作为国有公司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由于政府工作人员并不是国有资产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对国有公司并不存在剩余索取权,因此便缺乏科学评价经营者业绩并有效监督、激励、约束经营者的动力;政府远离市场,缺乏控制经营者所需的信息;政府一方面是社会公共管理者,另一方面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因此其在国有公司中追求的目标是双重的,加大了对经营者的监管控制难度。公司治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公司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官本位”的政治环境与体制、发育不成熟的经营者市场约束体制、缺乏法治文化的人文环境都对国有公司治理控制经营者法律制度失效造成影响。第五章提出国有公司治理控制经营者法律制度完善的建议。我国国有公司控制经营者制度失效的核心原因是治理制度设计与运行环境有悖市场规律。国有公司经营者由政府部门选任导致其具有准官员身份,使得他们的薪酬无法市场化,与经营业绩相脱钩;国有公司监事会监督权利的行使以政府为主导,工作机制方式并未市场化;独立董事缺乏市场化的激励制度,导致其在改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监督中未发挥有效作用。目前国有公司运行环境未市场化,经理人市场等市场机制无法对国有公司经营者造成约束,也对控制经营者制度实施造成影响。国有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其治理制度本应按照市场规则建立运行,鉴于此,完善国有公司治理制度、解决经营者失控问题的出路就是以市场规律为导向重新设计控制经营者的治理制度。国有公司治理控制经营者法律制度市场化的条件是对国有公司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进行改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行政化倾向,是国有公司治理制度包括控制经营者制度难以市场化的最大障碍,国有股权在本质上是市场经济中的私权利,因此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应当能够依据市场规则行使国有股权,为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改造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进一步将其去行政化。国有公司治理控制经营者法律制度市场化的前提是对国有公司进行分类立法。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国有公司既有以营利为目标的普通商事国有公司,也有以帮助政府完成公共职责为目标的特殊国有公司。我国相关立法并没有对两类国有公司的法律制度进行严格区分,实践中往往将特殊国有公司的治理规则和管理方式运用于商事国有公司,导致商事国有公司的治理规则也无法市场化。因此对国有公司分类立法,使不同国有公司适用不同的规则是商事国有公司治理制度、控制经营者制度顺利实现市场化的前提。在上述基础上,要将国有公司中控制经营者的监督制度、激励制约、约束制度、业绩评价制度按照市场规则完善,实现经营者薪酬的市场化、选任的市场化、业绩评价的市场化等。第六章为促进国有公司治理控制经营者法律制度发挥作用的建议及本文结论。国有公司控制经营者法律制度失效既有制度原因也有环境原因,因此在完善国有公司治理控制经营者制度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积极改造国有公司治理制度实施的社会环境,才能为控制经营者制度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卜廷梅[8]2005年在《基于EVA的企业经营者激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从公司制这种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来,由于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股东只参与公司重大决策,而企业的日常经营委托给懂经营、善管理的专门人才去管理,这就产生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作为特殊人力资本主体的经营者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并起着主导作用,由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的问题越显突出。因此,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将经营者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联系起来,降低代理成本。经济增加值(EVA)作为一个新型的企业业绩衡量指标,在企业的激励机制上也表现出了诸多的优越性,它通过赋予经营者与所有者一样的关于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心态,达到激励相容。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委托代理模型中的激励关系,根据实证数据获得薪酬—绩效系数的变化规律,指出这是一反馈调整过程,最终将逐步逼近于最优激励状态;通过提高经营者薪酬与企业EVA的相关程度完成对经营者的激励,并将EVA这一新型优良的业绩评价体系与经营者激励机制的进一步结合,设计基于EVA的经营者激励机制,具体包括:基于EVA的奖金计划、年薪制和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最后简要分析了基于EVA的经营者激励机制在我国实施的建议和对策。我国目前正处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即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本文设计的基于EVA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将对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郭秋红[9]2005年在《经营者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一直是中西方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和重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业绩评价日益成为构建激励机制的基础,同时,传统以财务指标为主要内容的业绩评价体系以及固定的激励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的业绩评价方式及激励方式方兴未艾。我国的经济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现代企业制度只是初步建立,在此转轨时期,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市场和企业普遍关注的焦点。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中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和代理人各自具有不同的利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经营者往往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因此,就有必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经营者去选择和实施可以增加股东价值的活动,从而降低代理成本,而激励机制的有效运作有赖于对业绩的科学评价。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解决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问题成为改革的关键。目前,关于完善公司治理的讨论非常热烈,有关年薪制、股票期权等激励方案也不断出台。然而激励机制的评价考核基础——经营者业绩评价的发展却没有同步,主要还停留在财务评价和局部综合评价方面,这种不完全的业绩评价不仅使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激励作用大大降低,而且缺乏业绩评价基础的激励机制带有更大的主观随意性。将激励机制与经营者业绩评价结合,构建科学的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更好的评价经营者的努力成果,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从激励和约束角度来综合研究经营者业绩评价问题,有助于具体改革方案的完善。本文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从经营者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的逻辑关系出发,借鉴西方业绩评价方法和激励机制,针对我国经营者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的现存问题,对适合我国企业的以激励为导向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完善我国经营者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的若干构想。本文以规范研究为主,在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WP=3>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经营者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概述。介绍了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分析了经营者业绩评价和企业业绩评价的联系和区别,详细论述了经营者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的逻辑关系以及研究意义,最后阐述了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和激励理论。第二章,经营者业绩评价模式。从西方业绩评价演进的历史总结出业绩评价的发展趋势,提出良好的业绩评价指标需要所有者在业绩评价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之间作出权衡。然后详细分析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优缺点,从两种代表性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平衡计分卡和经济增加值(EVA)对传统财务业绩评价体系的改进和局限性得出若干启示。第叁章,激励机制。介绍了叁种常见的激励方式:年薪制、股票期权、经营者持股。从西方的报酬计划的应用得出一些启示,指出要重视长期激励对经营者的激励作用,增大风险激励机制。第四章,我国以激励机制为导向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构建。从我国的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演进和现状出发,针对现有业绩评价体系的不足,提出构建基于激励导向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的几个建议:将EVA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在指标体系中加入现金流量指标;建立全面业绩评价体系。随后,分析了我国激励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即完善年薪制、做好股票期权的试点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推行EVA奖金计划;建立基于EVA的杠杆股票期权制度。这部分详细论述了EVA 奖金计划的具体操作步骤,介绍了EVA奖金的计算模式和奖金银行的具体支付方法。文章最后指出了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结合应该注意的其他因素。

葛蓉蓉[10]2006年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有效性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商业银行治理具有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于银行的脆弱性对银行“管理的正当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的治理水平影响到本国的金融安全;商业银行治理具有高度的社会公共性(或称外部性),因而需特别关注利益相关人治理;被动负债下的债权人在银行公司治理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产品市场的不充分竞争使外部约束弱化;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也更加严重;由于银行的并购成本大大超过一般公司,来自接管的压力较弱;银行业监管对其公司治理具有双重作用。上述因素加大了银行治理的难度,也彰显了加强银行治理的重要性。 本论文在总结国外公司治理、尤其是国外商业银行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银行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和改革目标,以及银行业公司治理的特殊性,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的分析框架及基本内容。 首先,探讨了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影响的四种方式,提出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具有对内、对外双重的状态依存性;由此得出结论:第一,认为股权分散化有益于商业银行治理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外部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股权集中是对股东权益保护的一种代偿性的安排,第二,在考察股权结构对银行治理影响时,要区分股权集中度与股东特征的不同组合所带来的不同结果;从股权集中度、股东特征出发,对商业银行国有控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境外上市、机构投资者作用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其次,研究了作为内部治理核心的董事会治理,以及为内部治理提供运作环境与条件的外部治理,阐述了其主要内容、作用原理及制约条件;在董事会治理方面,重点关注了董事会的运作模式、规模与构成、独立董事制度、专门委员会制度与董事会文化;对于外部治理则区分公共治理与市场治理,在公共治理方面,考察了银行业监管、法律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与政府行为,在市场治理方面,考察了并购接管市场、产品市场与银行家市场。 再次,通过对相关制度安排进行分析,论证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必需注重能使其发挥相应功能的制度设计,提出建立决策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与监督评价机制是使公司治理有效运作的实现途径,目前国内银行治理“形似而神不

参考文献:

[1]. 基于激励机制的若干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研究[D]. 宁凯. 沈阳工业大学. 2003

[2]. 基于EVA的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与薪酬激励机制研究[D]. 孙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

[3]. 基于激励机制的经营者业绩评价研究[D]. 宁书.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4]. 基于股权激励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 廖小菲.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5]. 国有大型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D]. 杨健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6]. 出资人视角下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研究[D]. 徐敏. 山东大学. 2007

[7]. 控制国有公司经营者法律制度研究[D]. 张昱罡. 郑州大学. 2014

[8]. 基于EVA的企业经营者激励研究[D]. 卜廷梅. 天津大学. 2005

[9]. 经营者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若干问题研究[D]. 郭秋红. 中央财经大学. 2005

[10].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有效性问题研究[D]. 葛蓉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基于激励机制的若干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