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腹中间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丘脑,腹中,外科学,帕金森病,苍白球,特发性,长度。
腹中间核论文文献综述
门学忠,张永强,赵振宇,于峰[1](2019)在《立体定向下丘脑腹中间核射频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50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下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疗效、手术技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2011年5月—2018年11月行立体定向下丘脑腹中间核射频毁损术治疗的49名患者50例次特发性震颤患者,分析手术靶点定位,震颤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50例次手术患者术后震颤症状完全消失49例,明显减轻1例。术后出现肢体无力,走路偏斜3例,均在术后3月内明显改善。无构声障碍、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5.4年,1例患者术后两年出现术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肢体灵活性下降,其余患者手术效果稳定。结论精准定位下的立体定向丘脑腹中间核射频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式。(本文来源于《实用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李建宇,张宇清,庄平,李勇杰[2](2016)在《立体定向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的疗效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丘脑腹中间(Vim)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微电极引导下左侧丘脑Vim核毁损治疗书写痉挛(WC)患者47例,其中男32例,女15例;年龄15~64岁,平均(28.9±10.7)岁;病程2~21年。在术前和术后,采用书写痉挛评分量表(the writer's cramp rating scale,WCRS)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全部患者毁损手术当时症状就明显改善,肘部、腕部和手指痉挛明显缓解,写字的流利程度和速度明显提升。其中2例患者(4.2%)出现一过性的右手指尖麻木;另有3例患者(6.4%)出现一过性言语不流利;上述并发症在3个月内完全恢复,没有永久性并发症发生。术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3个月;结果显示,患者的症状改善稳定;其中有3例患者失随访。另外,有1例患者因症状反复,再次行丘脑Vim核毁损术,术后症状改善明显。结论丘脑Vim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牛朝诗,丁宛海,牛万祥,陈鹏,熊赤[3](2015)在《MRI导向丘脑腹中间核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二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书写痉挛的方法及疗效。方法与结果采用MRI导向丘脑腹中间核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2例书写痉挛(震颤型)患者,例1术后书写时震颤即消失,写字较术前工整;例2术后右上肢震颤明显改善,可正常工作和生活。2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至今均未复发。结论书写痉挛的外科手术疗效明确,MRI导向丘脑腹中间核立体定向毁损术可以精确定位神经核团,有效避免术中并发症。文献复习两种外科手术方法(脑深部电刺激术和脑深部神经核团毁损术)的优劣和适应证,尚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高伟,杨学军,孙明礼,路平,孟庆恒[4](2014)在《立体定向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Holmes震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Holmes震颤(又称中脑性震颤,红核性震颤),是中脑红核区病变引起的对侧肢体静止性、意向性、姿势性震颤。1889年Benedikt首次描述了继发于中脑损伤的震颤。1904年Holmes报道了1例主要表现为手指震颤,同时伴随腕和肘旋转的病例,命名为Rubra(l红核性)震颤。后来学者逐步使用Holmes震颤这一名称。我院于2013年3月13日收治1例继发于中脑出血的Holmes震颤。通过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讨论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黄鑫,张捷,谢腾,类成林,丁伟[5](2013)在《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期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方法 PD患者151例在采用MRI丘脑长度比例法定位Vim后行射频热凝毁损Vim治疗。术前、术后1周、1年、3年、6年在未服药状态下行统一PD评定量表Ⅲ(UPDRSⅢ)评分评估疗效。结果不同Hoehn-Yahr分级患者术后1周UPDRSⅢ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1周不同级别Hoehn-Yahr分级UPDRSⅢ评分改善率均差异显着术后6年,震颤型和震颤僵直型PD患者UPDRAS评分分别为(35.75±2.30)%和(27.27±2.02)%;震颤型近期及远期疗效较震颤僵直型好(P<0.05)。随着Hoehn-Yahr分级的增加和术后时间的延长UPDRSⅢ评分改善率下降。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毁损灶少量出血6例,构音功能障碍8例,手术同侧口周及对侧肢体麻木7例。结论经MRI丘脑长度比例法定位后行丘脑Vim毁损术治疗PD近期疗效显着,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并发症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张世忠,张旺明,李明,薛杉,王建奇[6](2011)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单侧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再行对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的可行性,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应用MRI及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对20例单侧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人行对侧STN-DBS,在STN-DBS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行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UPDRS)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20例病人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1周的UPDRS运动及ADL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P<0.05,P<0.01),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对单侧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人,择期行对侧STN-DBS安全且可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朱在卿,许贵刚,程刚,刘洋,郭艳丽[7](2010)在《丘脑腹中间核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32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特发性震颤(ET)是一种较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2005~2008年,我们采用丘脑腹中间核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ET患者32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23例、女9例,年龄25~60岁,病程4~1(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0年30期)
熊玉波,张捷,黄雄,田志雄,吴光耀[8](2009)在《丘脑长度比例法定位丘脑腹中间核的核磁共振成像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正常人丘脑解剖特征的测量与分析,探讨采用丘脑长度比例法测量、计算丘脑腹中间核(Vim)坐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1.5T高清晰核磁共振成像仪(MRI)仪测量了82例正常成人大脑前后联合间径(AC-PC)、大脑长度与宽度、丘脑长度与宽度、两侧丘脑间的夹角,分析AC-PC与大脑长度、大脑宽度、丘脑长度、丘脑宽度及两侧丘脑间夹角之间的相关性,分别通过丘脑长度比例法和原点法(根据AC-PC中点)测算Vim核的坐标,并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差异。结果AC-PC22.5±1.1mm,丘脑长33.1±1.4mm,丘脑宽17.5±1.2mm,两侧丘脑间的夹角51.0±6.0°;左右丘脑长、宽无统计学差异,但个体差异明显:不同个体丘脑长度的最大差为7.4mm,丘脑宽度的最大差为5.9mm;AC-PC与脑长、丘脑长呈正相关;两侧丘脑间的夹角同脑形、脑宽呈正相关性;原点法测得的Vim核位置偏后,而丘脑长度比例法确定的Vim核的Y值变异较大。结论可根据丘脑长度来测算Vim核坐标,丘脑长度比例法较原点法确定的Vim坐标更加个性化。(本文来源于《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李志刚,王健,姜一峰[9](2009)在《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30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CT定位结合术中电刺激立体定向手术治疗30例帕金森病的效果以及6~8a的随访结果。方法:手术靶点均选丘脑腹中间核(Vim),由CT定位并结合术中电生理测试确定。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震颤症状均完全消失,肌强直及动作灵活度基本恢复正常,随访结果满意。结论:CT和电阻抗、电刺激等电生理测试的结合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立体定向手术方法。(本文来源于《医药世界》期刊2009年04期)
郭效东,高国栋,王本瀚,王庆宣,熊家锐[10](2006)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下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下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ET)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55例ET患者采用微电极导向技术确定Vim核的位置,进行单侧丘脑毁损术。对患者术前术后肢体震颤、生活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进行定性评估和分析。结果手术对侧肢体震颤完全消失47例,在精神紧张时仍遗留有轻微震颤8例,头颈、躯干部震颤及声音震颤亦有所改善,同侧肢体震颤无缓解。术后复发3例,同侧二次手术后震颤完全控制。长期随访疗效稳定,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一过性并发症15例,均在1~3周后消失,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下单侧Vim核毁损术治疗ET是一种安全、高效、微创的方法,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保障。(本文来源于《实用医药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腹中间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丘脑腹中间(Vim)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微电极引导下左侧丘脑Vim核毁损治疗书写痉挛(WC)患者47例,其中男32例,女15例;年龄15~64岁,平均(28.9±10.7)岁;病程2~21年。在术前和术后,采用书写痉挛评分量表(the writer's cramp rating scale,WCRS)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全部患者毁损手术当时症状就明显改善,肘部、腕部和手指痉挛明显缓解,写字的流利程度和速度明显提升。其中2例患者(4.2%)出现一过性的右手指尖麻木;另有3例患者(6.4%)出现一过性言语不流利;上述并发症在3个月内完全恢复,没有永久性并发症发生。术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3个月;结果显示,患者的症状改善稳定;其中有3例患者失随访。另外,有1例患者因症状反复,再次行丘脑Vim核毁损术,术后症状改善明显。结论丘脑Vim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腹中间核论文参考文献
[1].门学忠,张永强,赵振宇,于峰.立体定向下丘脑腹中间核射频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50例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9
[2].李建宇,张宇清,庄平,李勇杰.立体定向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的疗效评估[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
[3].牛朝诗,丁宛海,牛万祥,陈鹏,熊赤.MRI导向丘脑腹中间核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二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5
[4].高伟,杨学军,孙明礼,路平,孟庆恒.立体定向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Holmes震颤1例[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4
[5].黄鑫,张捷,谢腾,类成林,丁伟.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期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
[6].张世忠,张旺明,李明,薛杉,王建奇.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1
[7].朱在卿,许贵刚,程刚,刘洋,郭艳丽.丘脑腹中间核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32例[J].山东医药.2010
[8].熊玉波,张捷,黄雄,田志雄,吴光耀.丘脑长度比例法定位丘脑腹中间核的核磁共振成像解剖学研究[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9
[9].李志刚,王健,姜一峰.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30例分析[J].医药世界.2009
[10].郭效东,高国栋,王本瀚,王庆宣,熊家锐.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下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J].实用医药杂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