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岔河集油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田,地层,岔河,油砂,乳状液,地层学,春和景明。
岔河集油田论文文献综述
韩蓬勃,李佶晔,陈秋峰,梁敏,朱小萍[1](2019)在《多条件约束下的精细构造建模技术及剩余油预测研究——以岔河集油田岔71断块东叁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岔71断块东叁段主力油层为典型浅水低能河控型叁角洲沉积环境,经过多年开采,已进入高含水采油阶段。剩余油呈现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复杂特征。基于钻井、地质、地震等资料,采用"多条件约束下的精细构造建模技术",深入剖析断层在空间的延伸及相互切割关系,建立反映油藏内部地质界面叁维空间形态的油藏构造模型,进而生成单砂层级别构造图,从而对剩余油进行有效、准确地预测。研究成果不仅为后期属性建模及油藏数值模拟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相似地质条件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张敏,苑国辉,于成杰,封从军,李达明[2](2018)在《岔河集油田岔71断块东叁段沉积微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岩心、测井资料为基础,从岩石学特征、泥岩颜色、粒度特征、层理构造特征等入手,对岔河集油田岔71断块东叁段4个油组的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做了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为河控型浅水叁角洲沉积体系,是叁角洲前缘沉积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远砂坝4种沉积微相。根据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相特征,研究了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并建立了浅水叁角洲模式,研究了其沉积演化特征,为研究区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很好的地质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8年11期)
孟奕杉[3](2018)在《岔河集油田南部东叁段沉积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岔河集油田地质条件复杂,构造破碎,储层纵向分布零散,地层划分不精细,地层对比难度大,沉积相认识不清。论文在沉积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据测井、录井、岩心资料,在标志层的控制下,运用组合测井曲线特征对比法等精细地层对比方法,对地层进行了对比划分,将研究区目的层分为4个油层组,即Ed3Ⅰ油组、Ed3Ⅱ油组、Ed3Ⅲ油组和Ed3Ⅳ油组;依据地层及砂砾岩厚度分布与变化趋势、岩石结构及粒度分布变化特征、重矿物组合类型与分布趋势等,结合构造演化背景及古地理环境明确了研究区的物源方向,认为岔河集研究区目的层中,南、中、北叁个区块的物源主要来自于西侧,但南部的部分层段存在来自西南方向的物源,北部存在来自东北方向的物源。在沉积古地理背景及区域体系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岩心相和测井相标志分析,确定了工区沉积相类型,认为研究区目的层段主要发育浅水叁角洲相沉积。对单井进行了沉积相划分,编绘了沉积相连井剖面图,结合物源方向、沉积背景分析了研究区沉积微相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从而建立了沉积相模式。通过对研究区内不同沉积微相的储层特征进行分类总结,对Ed3段各油组进行了储层评价,认为研究区储层物性最好的是叁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叁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较好的是前缘远砂坝、河口坝砂体,较差的是叁角洲平原天然堤砂体以及前缘席状砂、水下天然堤砂体。(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8-05-01)
陈玉球[4](2018)在《岔河集油田沙河街组储层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岔河集油田沙河街组是岔河集油田重要的潜力开发层位,但由于对其沉积相研究比较欠缺,制约着研究区油藏评价等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开展沉积相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针对研究区存在的上述问题,采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在充分利用研究区地质资料、钻井资料以及测井和叁维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岔河集油田沙河街组的层序地层研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并在该层序地层格架下,分别开展了岔河集油田沙河街组的沉积相研究以及沉积体系分析,并结合储层物性分析对研究区沙河街组的有利储集相带进行了预测。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岔河集油田古近系沉积中存在6个性质不同的叁级层序界面,自下而上依次为SB1、SB3、SB4、SB5、SB6、SB7,在此基础上从单井分析和连井剖面两方面建立了沙河街组地层的层序地层格架。(2)岔河集油田在沙四段到沙叁上段沉积期主要以中部和南部发育的扇叁角洲沉积体系为主、以北部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为辅;在沙二段沉积期主要以工区南部发育的咸化湖沉积、中部发育的扇叁角洲及滩坝沉积以及北部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为主;沙一下沉积期主要以工区北部发育的近岸水下扇为主。(3)沙河街组叁段有利储集相带主要集中在工区北部的近岸水下扇扇中和砂坝沉积中;沙二段有利储集相带主要集中在工区中部的扇叁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沉积中;沙一段有利储集相带主要集中在工区北部的近岸水下扇扇中砂体沉积中。(4)有效圈闭控制油气发育规模,有利储层控制油层发育厚度,局部存在以岩性为主控的构造-岩性油气藏,含油范围受优势相带展布控制。并基于该认识在岔河集油田Es1x段、Es2段和Es3x段各识别出1个有利目标,这些目标和高家堡油田以及岔河集-高家堡结合部的其它目标区共同构成了研究区的下步开发部署方向。(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杨满平,张凌峰,王玉忠,刘月萍,吴海红[5](2018)在《岔河集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特征及对开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岔河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特征以及对开发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根据钻遇砂体统计,岔河集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表现为纵向厚度小,河道宽度窄的特点,单砂体厚度集中分布在1~5 m之间,河道宽度普遍小于100 m。加密钻井能新增钻遇砂体和油砂体,砂体和油砂体的连通率也有所增加;但即使井距加密到100 m左右后,井网对砂体的控制程度仍然较低。大部分油砂体难以形成注采关系,表现为有采无注或有注无采;有注采关系的油砂体也以两点法和叁点法注采系统为主,难以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网系统。油井和水井的多向见效关系主要是由于合层开发造成的假象。由砂体特征影响而形成的剩余油类型主要为:现有井网没有控制的透镜状油砂体,有采无注弹性开发形成的剩余油,和水驱单向受效形成的剩余油等。(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王学林[6](2017)在《延长岔河集油田检泵周期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岔河集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含水上升率不断的升高。同时油藏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地质情况及油井复杂情况日益不同,岔河集油田近些年来抽油机井杆管问题的不断出现,导致检泵作业频繁,而如何找出导致影响油井检泵周期的因素,成为广大石油技术人员面对的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岔河集油田检泵周期影响因素及优化设计基础模型的研究,对抽油杆管的受力进行了计算模型分析,从而对检泵周期影响因素机理有了明确的认识,为了达到延长检泵周期的目的,结合日常工作中的积累和论文的研究,对杆柱的设计进行了优化,先按照等应力范围的原则计算确定各级杆柱的比例,对常规的模型计算出来的组合根据油井的实际井况及历史作业情况进行了修正,从而形成了较为适应岔河集油田的优化设计。同时分析了检泵周期因素影响因素的敏感性。通过配套技术的应用,在杆管治理工作中,根据检泵井现场跟踪作业记录,分析杆管问题因素,结合杆柱优化设计,采取“井斜—扶正杆+扶正器、高含水—防偏磨接箍、不合理沉没度—减振杆+调参”等配套工艺,进行了“一井一策”的针对性治理,加强生产管理方面的措施。同时在作业时现场指导落实,并加大对下井杆管质量的监督力度,有效地减少了杆管问题。对抽油机井参数影响的计算及分析,编制油井最佳状态的数据。通过信息化数据采集后相应的配套应用,能够对每口油井的各项参数及功图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参数和功图的异常变化采取措施,对事故发生前的隐患提前干预,进而减少检泵次数,并总结经验延长检泵周期。(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赵远鹏,底国彬,鲁晓醒,林俊岭,李新彩[7](2016)在《岔河集油田注聚调驱返排液破乳剂配方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华北油田岔河集油田实施注聚合物提高油田产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这些聚合物药剂的加入,不仅增加了采出原油乳状液的油水分离的困难程度,而且分离后的污水水质差。为此,本文以岔河集油田典型注聚调驱原油乳状液为研究对象,研制了一种针对岔河集油田注聚调驱乳状液脱水配方体系。当破乳剂TEH-61、聚醚有机阳离子X-1#组合比为3∶1且总加药量为120mg/L、沉降时间为90min、实验温度为45℃时,脱水率为88.2%。(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6年06期)
张巍[8](2016)在《岔河集油田油气运移及油水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岔河集油田位于冀中坳陷霸县凹陷西斜坡,西部以牛东大断层与牛驼镇凸起相连。根据前人的研究,该油田沉积关系复杂,如岔河集油田东叁段一沙一上段的地层厚度的平面变化分析,当时的古地形平缓,网状河遍布,沼泽洼地成群,形成河流与泛滥平原沼泽相交替出现的沉积特征,导致岔河集油田在油气资源丰富的同时,油水分布复杂,油气聚集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导致油气资源探明率低、探明储量动用效果差。为此,本论文应用目前的储层资料、流体性质资料和开发资料等,主要研究了岔河集油田的地质特征、油气运移通道、平面上油水分布特征、纵向上油水分布特征等,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提出了应用流体性质变化特点来确定油气运移方向的方法,结果表明,改方法是可行的,并确定得到岔河集油田油气运移的方向是从南向北和从西往东两个方向运用来的的,油气运移的通道主要是断层,,岔河集断层极其发育,南区主要发育有岔39断块和岔15断块、岔北区的岔19、岔30、岔31断块和岔中区的岔12断块;(2)提出了根据油井测井资料分析岔河集油田平面上和纵向上油气分布特点,分析结果表明:沿长轴方向上含油饱和度高、含油层系多,越靠近油源的地方含油饱和度越大,与油气运移的方向是一致的,对岔河集八断块含油层位分布进行分析,含油层位多的断块为岔15,岔39,岔12,岔19,岔30和岔31,平面分布南部地区较多,北部和中部地区次之;高部位的地方上层含油多、低部位的地方下层含油多;(3)从沉积的角度分析了形成上述油气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沉积微相在平面展布复杂、具有方向性、孤立型砂体增多;孤立型砂体及隔夹层较发育;当时的古地形平缓,网状河遍布,沼泽洼地成群,形成河流与泛滥平原沼泽相交替出现的沉积特征;孤立型砂体及隔夹层较发育,储层物性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等原因造成的;(4)根据已有生产井的特点,提出了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油井产油量与产液量的关系,为油井生产产量确定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李长开,韩振军,杜洪波,崔帮英[9](2016)在《“残山剩水”何以“春和景明”》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链接岔河集油田是华北油田公司采油二厂的主力油田,以其断层多、构造破碎、储层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成为冀中地区典型的第叁系中低渗透复杂断块砂岩油藏。1978年投入开发以来,岔河集油田经过10年时间达到年产量最高峰85.6万吨。其(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报》期刊2016-04-06)
耿玉广,宋丽梅,刘海俊,石惠宁,李新彩[10](2014)在《岔河集油田支环状掺水集油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岔河集油田南部区块原油黏度高,凝固点高,含蜡量高,先导试验发现多数井无法实施单管冷输集油,因此地面系统简化改造时选用了掺水集油流程。为降低改造投资,便于掺水量的调控,设计了支环状掺水集油工艺。应用结果表明,与单井双管掺水流程方案相比,支环状掺水集油工艺可节约改造投资15%~20%,较改造前的叁管伴热流程年节省燃气78×104m3。(本文来源于《油气田地面工程》期刊2014年11期)
岔河集油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岩心、测井资料为基础,从岩石学特征、泥岩颜色、粒度特征、层理构造特征等入手,对岔河集油田岔71断块东叁段4个油组的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做了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为河控型浅水叁角洲沉积体系,是叁角洲前缘沉积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远砂坝4种沉积微相。根据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相特征,研究了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并建立了浅水叁角洲模式,研究了其沉积演化特征,为研究区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很好的地质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岔河集油田论文参考文献
[1].韩蓬勃,李佶晔,陈秋峰,梁敏,朱小萍.多条件约束下的精细构造建模技术及剩余油预测研究——以岔河集油田岔71断块东叁段为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9
[2].张敏,苑国辉,于成杰,封从军,李达明.岔河集油田岔71断块东叁段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8
[3].孟奕杉.岔河集油田南部东叁段沉积相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
[4].陈玉球.岔河集油田沙河街组储层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预测[D].燕山大学.2018
[5].杨满平,张凌峰,王玉忠,刘月萍,吴海红.岔河集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特征及对开发的影响[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王学林.延长岔河集油田检泵周期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7].赵远鹏,底国彬,鲁晓醒,林俊岭,李新彩.岔河集油田注聚调驱返排液破乳剂配方研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6
[8].张巍.岔河集油田油气运移及油水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9].李长开,韩振军,杜洪波,崔帮英.“残山剩水”何以“春和景明”[N].中国石油报.2016
[10].耿玉广,宋丽梅,刘海俊,石惠宁,李新彩.岔河集油田支环状掺水集油工艺[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