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近期疗效分析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近期疗效分析

易建华[1]2003年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近期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是一种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动态性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tract;LVOT)梗阻为特点的心肌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难治性心绞痛、晕厥,甚至猝死,预后极差。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um Ablation;PTSMA)是近年开展的一种治疗HOCM的新的介入方法,它通过介入手段,在供应室间隔心肌血运的一支或数支前间隔支动脉内注入无水乙醇,使肥厚的室间隔心肌缺血坏死,从而减轻或消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改善症状,提高心功能。 本研究对PTSMA治疗16例HOCM患者的近期疗效进行评价,包括:经导管测定消融前、后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eft Ventricular Outflow-tract Gradient,LVOTG)变化;消融前后的心功能变化(NYHA分级);术中、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及防治。 资料和方法 自1999年9月至2002年8月,共16例HOCM患者用Sigwart法行化学消融术。分别经导管测定在注入95%酒精于左冠状动脉前间隔支前、后静息状态左心室流入道和左心室流出道的收缩压,计算消融前、消融后即刻的LVOTG,行t检验;术前和术后两周评价心功能,并记录、分析术中及术后的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心电图资料,观察术中、术后心肌酶的变化和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结果 术前平均静息状态的LVOTG为门石上对8)mmHg,术后为21.3士14.7***,差异有显着性p则对01\术前心功能m**A分级)为3二士0石,术后两周为1.8士0.8。术后CPK与CPK-MB均升高,Thl阳性。术中及术后可见频发室早、短阵室速、束支传导阻滞和 111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合并下壁急性心肌梗死,l例前壁心肌梗死;l例发生永久性*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永久性单腔起搏器;l例术后发生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l例术中发生左冠状动脉回旋支栓塞。 结论 PTSMA能明显降低LV OTG,改善临床症状,提高。0功能,治疗HOCM近期疗效确切,但并发症较多,尚需进一步完善方法,且中、远期疗效有待继续随访。

金国珍, 周子慧, 陈绍良, 刘志忠, 徐兢[2]2013年在《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80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应用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PTSMA)方法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经验,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到2012年5月8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接受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计算术前及术后经导管测定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术后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以后每年随访一次,最长为5年,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结果消融术前LVOTG平均为(88.7±25.4)mm Hg,消融术后6个月、1年、2年平均分别为(26.2±13.6)mm Hg、(26.2±13.4)mm Hg、(26.1±13.5)mm 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融术前室间隔(IVS)厚度为(24.2±6.7)mm,消融术后6个月、1年、2年分别为(17.9±3.4)mm、(17.8±3.4)mm、(17.8±3.2)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观察1个月到5年,76例患者晕厥、头晕、心绞痛、心悸、气喘等症状消失或较术前改善,3例症状复发,1例术后因反复出现心力衰竭,经心脏超声检查考虑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扩张型心肌病相,最后随访至2年时死于扩张型心肌病。结论 PTSMA治疗HOCM能够显着降低IVS厚度及LVOTG,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这表明PTSMA是一种治疗HOCM的有效方法,其近期疗效可靠。

魏明[3]2009年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近期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手术方法、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短期随访结果,评价PTSMA的近期疗效,为进一步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选自2005年9月至2009年3月入院的8例HOCM患者,采用Sigwart法分别经导管测定在注入95%无水乙醇于左冠状动脉前间隔支前、后静息状态下左心室流入道和左心室流出道的收缩压,计算消融前、消融后即刻的LVOTPG;评价术前和术后1周心功能,并记录、分析术中及术后的心电图(ECG)和超声心动图(UCG)资料,观察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和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以及术后3个月UCG随访并与术前比较。结果:术前平均静息状态的LVOTPG为(92.7±24.3)mmHg,术后为30.5±25.7mmHg,差异有显着性(P<0.01);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为3.2±0.6术后1周为1.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PK与CPK-MB均升高,cTnI阳性。术中及术后可见频发室早、短阵室速、束支传导阻滞和一过性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合并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发生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均生存,UCG示室间隔厚度有一定程度减小,LVOT较术前改善。结论:PTSMA治疗HOCM可使室间隔变薄,压力差降低,左室流出道梗阻减轻,患者术后的症状、体征以及超声心动图表现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表明PTSMA是一种治疗HOCM的有效方法。

刘艳萍, 杨红蕾, 范晓燕, 杨婵婵, 唐应丽[4]2015年在《经皮室间隔隧道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中青年肥厚梗阻型心肌病12例围术期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皮室间隔隧道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中青年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皮室间隔隧道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中青年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护理方法。结果:本组4例术后出现室性早搏,1例持续性室速,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因不配合肢体制动导致临时起搏器电极脱出,1例临时起搏器电池耗尽,均给予积极对症处理,1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对经皮室间隔隧道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的中青年HOCM患者实施周全、细致的围术期护理方案,能提高治疗效果。

阚通, 郭俊, 陈亮, 崔玲, 储国俊[5]2015年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老年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接受PTSMA术治疗的HOCM患者共68例,分为老年患者组(观察组,n=30)和非老年患者组(对照组,n=38)。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有创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PG)值(22.57±20.41)mm Hg与术前(90.43±37.62)mm Hg相比明显下降(P<0.001),对照组患者术后有创LVOTPG值(21.34±22.20)mm Hg与术前(84.82±34.59)mm Hg相比明显下降(P<0.00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有创LVOTPG变化值(67.87±39.97)mm Hg对63.47±31.62)mm Hg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614)。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36.67%对2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9),严重并发症(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发生率(13.33%对0%,P=0.0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结论 PTSMA术治疗老年HOCM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黄燕莹, 费洪文, 侯跃双, 许燕, 李光[6]2012年在《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反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12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年龄(51.1±2.2)岁,其中男20例,女21例。利用Sigward法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浓度99%的无水酒精注入冠状动脉间隔支内,记录术前、术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的变化,消融术前及术后第一天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及二尖瓣反流面积变化。结果导管法术前、术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分别为(101.9±33.9)mm Hg(1 mm Hg=0.133 kPa)和(54.3±34.7)mm H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二尖瓣反流面积分别为(7.2±2.1)cm2和(4.0±3.0)cm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线性相关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术后二尖瓣反流面积的变化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变化相关(r=0.589,P<0.01)。结论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可以降低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使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减轻,二尖瓣反流减少;二尖瓣反流的减少可以作为评价经皮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疗效的指标之一。

黄汉钦, 刘鸣, 王曼萍, 闻捷, 向黎明[7]2007年在《肥厚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心电图改变》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化学消融术后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与未经化学消融术治疗的患者12导联心电图的差别。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2005年经临床及心脏彩超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者40例,男性2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8.4±14.9岁,其中有化学消融指征且手术成功者4例,观察化学消融术前术后12导联心电图改变,并随访1周至6个月,与其他36例患者12导联心电图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心电图ST-T改变、左室高电压表现在1周至6个月内下移程度逐渐减少,术后未见异常Q波病例,1例ST段抬高。结论12导联心电图不失为评价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疗效的理想的无创性方法。

王晖, 徐东杰, 吴恒芳, 朱铁兵, 王连生[8]2011年在《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酒精用量对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和心脏重构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最适酒精使用剂量。方法:连续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接受低剂量酒精(≤2.0 ml)消融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10例;按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0年1月~2006年12月接受较大剂量酒精(>2.0 ml)消融治疗的患者20例作为历史对照组,分别评估两种治疗方案对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和心脏重构的影响。结果:低剂量和对照组术后即刻[(28.0±8.8)mmHg和(27.5±7.2)mmHg]、术后3个月[(29.5±6.6)mmHg和(28.1±5.0)mmHg]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均较基线时[(69.9±13.1)mmHg和(70.6±13.4)mmHg]显着性下降(P<0.01),术后室间隔厚度明显减小(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无变化;而两组间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LVOTPG水平及下降幅度均无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酒精用量分别与术后即刻LVOTPG以及术后3个月LVOTPG、室间隔厚度和左室舒张末内径等变化无相关性(P>0.05)。结论:小剂量酒精消融同样导致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和心脏结构的改善。

王跃涛, 王人彭, 骆秉铨, 厉志洪, 朱峰[9]2004年在《心脏核素显像对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在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应用价值。方法8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于PTSMA术前3~6[平均(4±1)]d和术后7~15[平均(10±3)]d分别行99TcmMIBI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和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计算室间隔和左心室侧壁放射性比值及室间隔缺损范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峰充盈率(PFR)和室间隔局部EF。结果8例患者术前心肌灌注显像均显示室间隔放射性浓聚。术后心肌灌注显像示7例部分室间隔放射性缺损,其中1例伴左心室下壁放射性缺损;术后室间隔和左心室侧壁放射性比值明显低于术前(0.76±0.14比1.15±0.11,P<0.01),室间隔缺损范围占左室的(6.42±1.29)%;仅1例室间隔放射性计数无明显变化。术后PFR明显高于术前[(2.29±0.24)EDVs比(1.62±0.28)EDVs,P<0.01],室间隔局部EF明显低于术前[(34±9)%比(57±7)%,P<0.01],但LVEF无明显变化。结论心脏核素显像有助于判断PTSMA所致心肌损害和心室功能变化。

上官海娟, 官洪山, 许邦龙, 王晓晨[10]2015年在《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2013年3月31日该院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的61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心脏超声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经超声和经导管测得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显着降低(P<0.01),术后即刻室间隔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2)随访期间,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较术前均显着下降(P<0.01),室间隔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与术前比较,随访期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左心房内径明显减小(P<0.05),术后1年减少更为显着(P<0.01);(3)住院以及随访期间,30例术中出现一过性传导阻滞,1例术后出现持续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中出现间隔支—后降支交通支开放,2例术后梗阻复发,术中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能显着降低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厚度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改善患者症状,近期疗效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近期疗效分析[D]. 易建华. 浙江大学. 2003

[2].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80例临床分析[J]. 金国珍, 周子慧, 陈绍良, 刘志忠, 徐兢.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

[3].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近期疗效分析[D]. 魏明. 昆明医学院. 2009

[4]. 经皮室间隔隧道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中青年肥厚梗阻型心肌病12例围术期护理[J]. 刘艳萍, 杨红蕾, 范晓燕, 杨婵婵, 唐应丽. 齐鲁护理杂志. 2015

[5].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老年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阚通, 郭俊, 陈亮, 崔玲, 储国俊.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5

[6].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反流的影响[J]. 黄燕莹, 费洪文, 侯跃双, 许燕, 李光.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2

[7]. 肥厚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心电图改变[J]. 黄汉钦, 刘鸣, 王曼萍, 闻捷, 向黎明.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7

[8].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酒精用量对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和心脏重构的影响[J]. 王晖, 徐东杰, 吴恒芳, 朱铁兵, 王连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9]. 心脏核素显像对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评价[J]. 王跃涛, 王人彭, 骆秉铨, 厉志洪, 朱峰. 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4

[10].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临床观察[J]. 上官海娟, 官洪山, 许邦龙, 王晓晨. 安徽医药. 2015

标签:;  ;  ;  ;  ;  ;  ;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近期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