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代有机物论文-王丽,赵丹

卤代有机物论文-王丽,赵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卤代有机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角度,有机物,卤代烃

卤代有机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赵丹[1](2019)在《发展学生多角度认识有机物性质——以“卤代烃”的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有机物性质的学习,重在发展学生从"结构决定性质"、有机反应各方面之间的关系等不同角度认识有机物。本文通过分析学习溴乙烷的性质帮助学生发展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有机物的性质,并对其教学价值,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18期)

任路遥[2](2019)在《基于蛋黄—蛋壳结构的Fe/FeS@SiO_2材料去除模拟地下水中卤代有机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卤代有机物的大量使用和随意排放使得土壤地下水中卤代物污染日益严重,不断威胁着生态与人体的安全健康。硫化纳米零价铁(Fe/FeS)是近年来最新的纳米铁技术,并且已广泛应用于卤代烃的降解。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硫化纳米零价铁因团聚、钝化等问题,大大降低其在土壤地下水中的分散性、稳定性、迁移性以及对污染物的降解性。本研究针对硫化纳米零价铁因其颗粒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团聚以及提高其环境适应性问题,通过“ship-in-a-bottle”的方法,合成具有蛋黄-蛋壳(Yolk@Shell)结构的Fe/FeS@SiO2。研究结果表明,Fe/FeS@SiO2材料具有特殊的结构,包括中心核、空腔以及介孔壳,不仅可以防止Fe/FeS的团聚,提高其分散性和悬浮稳定性,还提供了相比于Fe/FeS更大的比表面积(85 m2/g vs.8 m2/g)。而良好的分散性、稳定性以及在中性pH条件下低的电负性,使得Fe/FeS@SiO2材料在多孔介质中拥有良好的迁移能力,并且因为中空介孔氧化硅壳(HMSS)的存在,使得其在高离子浓度下也能获得很好的悬浮稳定性。Fe/FeS@SiO2材料去除四溴双酚A(TBBPA)和叁氯乙烯(TCE)的效率都有显着提高,且反应均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研究TBBPA的降解途径发现Fe/FeS@SiO2材料对卤代有机物的降解是一个连续的脱卤反应。并且6次循环降解TCE后,去除率仍能达到80%,表现出了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本研究证明了Fe/FeS@SiO2材料作为原位修复土壤地下水中卤代有机物的药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6)

兰红军,吴雪梅,冯耀基,黎少映[3](2019)在《顶空-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饮用水中8种挥发性卤代烃类有机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饮用水中8种挥发性卤代烃有机物的顶空-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法。方法准确移取10 ml水样于20 ml顶空瓶中,加入1.0 g NaCl,55℃平衡30 min,进入GC-MS/MS进行分析。样品经毛细管柱HP-5MS(30 m×0.25 mm,0.25μm)分离,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测定,离子峰面积定量,保留时间及特征离子对的丰度比定性。结果方法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9 0~0.999 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6%~5.2%,加标回收率为85.0%~98.0%(n=6),检出限为0.005 1~0.064μg/L。结论本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快速、简便、准确性高等特点,适用于饮用水中的8种挥发性卤代烃准确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徐浩[4](2019)在《生物电化学反应器中同步脱硝脱硫及卤代有机物强化降解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以生物电化学反应器(Bioelectrochemical reactor,BER)为主体研究体系,在微电场刺激作用下,研究微生物对目标污染物处理性能的强化研究。针对含硫(SO_4~(2-))含氮(NO_3~-)废水而言,主要在于研究不同电极电位对异养化或自养化脱硝脱硫性能的影响,并对分析了中间产物以及微生物种群结构交替变化情况;除此之外,还利用BER独特的双室结构,在阴、阳两室中分别注入含硫废水和含氮废水,实现了阳极硝酸盐和阴极硫酸盐同步还原,并分析了两室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交替变化情况。对于卤代有机物而言,主要研究微电场刺激作用下,不同添加物(葡萄糖和乙酸钠)对于目标有机物降解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中间产物以及微生物种群结构交替变化情况。(1)在厌氧条件下,利用BER生物阴极异养同步脱硝脱硫,在不同电极电位(0.1,0.2,0.3,0.4和0.5V vs.Ag/AgCl)下,分析了该体系中异养同步脱硫脱硝处理性能、单质硫形成的可能性以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多样性及其组成。结果表明:电极电位的变化对COD去除的影响最大,对硝酸盐还原的影响最小,且硫酸盐还原不仅受到电极电位的影响,也同时受到硝酸盐还原的潜在影响;通过对硫酸盐还原过程中可能形成的产物分析后发现,硫酸盐还原率与硫化氢产率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关系,在有硝酸盐存在的条件下,硫酸盐还原的最终产物可能形成单质硫;当电极电位为0.3V时,硫酸盐还原菌Desulfococcus的相对丰度最高,这可能是由于在此电极电位下,硝酸盐还原得到了促进,从而减缓了对硫酸盐还原的抑制,致使硫酸盐还原菌相对丰度增大,从而提升了硫酸盐还原性能,所以,可得出结论,0.3V为BER内生物阴极异养同步脱硝脱硫最适外电极电位。(2)在厌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电极电位(0.2、0.4、0.6、0.8和1.0V vs.Ag/AgCl)对BER生物阴极自养化同步脱硝脱硫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硫酸盐和硝酸盐的去除性能、亚硝酸盐的积累产量、硝酸盐和硫酸盐在反应周期内的还原趋势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组成。结果如下:电极电位对硝酸盐的去除性能和亚硝酸盐积累产量有明显的影响,对硫酸盐去除性能的影响较小;对于由外电场提供的有限电子,硝酸盐还原菌(nitrate-reducing bacteria,NRB)和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在5个BER中,当硝酸盐浓度低于80mg/L时,硫酸盐还原过程开始,当硝酸盐浓度低于70mg/L时,硫酸盐还原速率逐渐增加;除此之外,电极电位的升高可使得硫酸盐的还原更快开始,也就是说,使得硫酸盐还原过程抑制时间缩短,当电极电位从0.4V升高到0.8V时,电极电位升高可促进系统中硫酸盐的自养化还原,但是,在1.0 V较高电极电位下可能会对硫酸盐还原产生负面影响;微生物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电极电位从0.2V增加到0.8V,微生物种群的丰富度、多样性以及优势菌种相似,但随着电极电位进一步增加到1.0V,其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3)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在双室BER阳极施加0.2V vs.Ag/AgCl的外电极电位,在阴、阳两室中分别注入含硫废水和含氮废水,实现了阳极硝酸盐和阴极硫酸盐同步还原;通过对阳极中硝酸盐还原性能、亚硝酸盐和氨氮积累量以及阴极中硫酸盐还原性能的分析,探究了该体系运行120d内目标污染物的还原性能;并对双室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其交替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虽然BER内阳极硝酸盐和阴极硫酸盐的去除性能远不如常规生物处理工艺,但实现了阳极硝酸盐和阴极硫酸盐的同步还原;并且,虽然反硝化和硝酸盐还原形成氨氮都是将硝酸盐引入阳极后的潜在还原过程,但在这种混菌体系中,硝酸盐的主要还原途径还是异养反硝化;通过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发现,在阳极中,属水平上的优势菌种Pseudomonas和Azoarcus的存在证明了阳极中硝酸盐被NRB通过利用乙酸盐作为电子供体进行了还原;在阴极中,Desulfomicrobium和Thauera是阴极中硫酸盐还原的主要功能菌属;主要功能菌群的存在表明了本研究最初想法的可行性:在阳极施加0.2V外电极电位后,实现了阳极中的硝酸盐还原,阴极中的硫酸盐降解。(4)研究了有或无微电场(0.2V vs.Ag/AgCl)存在的条件下,有或无共基质(乙酸盐和葡萄糖)添加的情况下,生物厌氧降解2,4,6-TCP性能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多样性及其组成,得到结论:在6个BER内,2,4,6-TCP降解性能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由于微电场的存在以及共基质(乙酸盐和葡萄糖)的添加作为共基质,2,4,6-TCP降解性能得到了有效提升,其中,相较于乙酸盐,葡萄糖的提升效果最高;由于微电场的存在以及共基质的添加,6个BER内微生物种群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微生物的富集具有明显的选择性。(5)研究了有或无微电场(0.2V vs.Ag/AgCl)存在的条件下,有或无共基质(乙酸盐和葡萄糖)添加的情况下,生物厌氧降解p-CIA性能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多样性及其组成,得到结论:在6个BER内,p-CIA性能出现明显差异性;由于微电场的存在以及共基质(乙酸盐和葡萄糖)的添加作为共基质,p-CIA降解性能得到了有效提升;除此之外,从阴极电流产生情况以及p-CIA降解性能两方面来说,相较于葡萄糖,乙酸盐更加适应于成为p-CIA降解的共基质;通过对两个无共基质添加BER内中间产物的分析可知,p-CIA的最终降解产物均对环境无害化,达到了本次生物降解的目的;对微生物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每个BER内,与p-CIA生物降解有关的功能菌群相对丰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可能是其降解性能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提升和强化水体中难降解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的处理性能是水处理过程中一个不断前进和探寻的主题。因此,以难降解有机物或含硫含氮废水为目标污染物,探究一种快速、高效、经济且可控的生物强化处理方法,实现目标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和降解,对环境保护和治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9)

俞建锋[5](2019)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促进学生多角度认知有机物性质的教学研究——以“卤代烃”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教学整体构思从生活中并不少见的卤代烃,到最后运用所学解决"氯提废水"如何多途径处理为情境线索,贯穿卤代烃性质的知识线索,落实宏微结合、变化平衡、证据推理、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整体构思见图1。2关键性教学环节的处理2.1真实情境为知识转化成素养搭建有意义的桥梁真实且又适合学生学情的情境(运动员用的冷冻喷雾剂,氯仿废水处理),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9年05期)

王昆,黄新文,林坤德[6](2018)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前驱离子扫描非靶向筛查卤代有机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前驱离子扫描(PIS)非靶向筛查卤代有机物的分析方法。卤代有机物在PIS分析中产生的卤素碎片离子能通过PIS Q3预设的质核比通道(m/z 35、37、79、81和127),根据通过的质核比通道可判断卤代有机物种类,并获取其分子离子质核比信息,而非卤代有机物无法通过PIS Q3的筛选。当Q2碰撞能为50 eV时,PIS对卤代有机物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利用伯努利概型总结了不同卤代有机物的理论同位素峰数量和丰度比的规律,结合PIS分析结果可判断有机物携带卤素原子数量。本方法成功应用于实验室样品和海水中卤代有机物的筛查,未来有望用于其它环境样品中卤代有机物的快速筛检。(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8年11期)

胡明月,刘彤宙[7](2018)在《卤代有机物的电化学还原处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卤代有机物因其优良的理化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等领域,从而进入到环境中并不断积累。卤代有机物中卤素基团的存在使有机物毒性增大,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必须消除环境中的卤代有机物。电化学还原处理不仅可以有效地破坏卤代有机物的结构,而且不会产生破坏环境。本文介绍详细介绍了卤代有机物电化学降解的机理,并对电化学处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最后预测了卤代有机物的电化学还原处理方法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期刊2018-08-03)

陈静[8](2018)在《高锰酸钾和高铁酸钾氧化降解四种卤代有机物的反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卤代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不断检出,其在环境中的去除一直是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研究其在典型水处理中的降解转化机制及中间产物的毒性变化,有助于开发安全有效的水处理技术。高锰酸钾(KMnO4)和高铁酸钾(K2FeO4,Fe(Ⅵ)是两种多功能强氧化剂和水处理剂,被广泛用于水处理中。本文以四种典型卤代有机物为研究对象,选取KMnO4和Fe(Ⅵ)为典型的绿色氧化剂,系统研究了四种典型卤代有机物的反应动力学、降解路径及机理,并评估了其在氧化过程中的毒性变化情况。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1)系统地研究了水处理中KMnO4氧化去除叁氯生(TCS)的反应动力学、降解机理及毒性变化情况。考察了 pH值,氧化剂量,温度,无机离子(C1-SO42-和NO3-)及溶解性有机质(腐殖酸(HA)和富里酸(FA))等一系列环境因素对去除效率的影响。通过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LC-Q-TOF-MS)共识别出11种中间产物,包括苯酚及其衍生物、苯醌、有机酸和醛类等,并提出两条主要的反应路径,分别是-C(8)-O(7)-键裂解和含氯较少的苯环开环。并根据前线电子云密度和总电荷分布的理论计算对上述提出的反应路径加以验证。此外,采用两种模式水生生物发光细菌和大型溞评估了 KMnO4氧化TCS过程中反应溶液的毒性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初始浓度为20 mg/L的TCS在反应60 min后,其反应液对大型溞和发光菌的毒性分别降低了 95.2%和43.0%。另外,进一步考察发现氯化和氯胺消毒作用能够使主要的中间产物苯酚和1,4-苯醌形成低浓度的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总之,KMnO4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绿色氧化剂广泛的应用于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2)研究了溴代阻燃剂十溴二苯乙烷(DBDPE)在KMnO4/H2SO4氧化体系中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DBDPE在KMnO4/H2SO4反应体系中降解较完全,其去除率高达99.71%。将LC-Q-TOF-MS分析和气相色谱-电子电离-质谱(GC-EI-MS)分析相结合,对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DBDPE首先被氧化生成1,2-双(过溴苯基)乙烷-1,2-二酮(P1)、五溴苯酚(P2)、2-(全溴苯基)乙醇(P3)和五溴苯甲酸(P28),这些产物进一步发生开环反应,生成相应的五元环和六元杂环产物。结合总电荷分布和Wiberg键级的计算,提出了两条主要的反应途径,包括乙基的C-C键的直接氧化和乙基碳与相邻碳之间的C-C键的裂解。此外,使用ECOSAR软件评估了 DBDPE及其降解产物的毒性,发现DBDPE能够对叁种不同营养级的水生生物造成严重的损害,经过氧化转化之后的中间产物毒性均低于母体化合物。这表明KMnO4/H2SO4氧化体系可以高效去除溴代阻燃剂,这为环境中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库存的去除提供了新思路。(3)选取环境友好型氧化剂Fe(Ⅵ),系统的研究其对多氯代二苯硫醚(PCDPSs)的氧化反应的动力学和降解机理。首先测定了Fe(Ⅵ)在pH = 8.0时对17种PCDPSs(不同的氯原子数目(从2到7)和不同的氯原子位置)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M-1s-1),结果发现k值随着氯原子数目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另外还与PCDPSs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fG0)有关。此外,为阐明PCDPSs在Fe(Ⅵ)氧化作用下的降解机制,选取2,2',3',4,5-五氯二苯硫醚(PeCDPS)为目标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e(Ⅵ)主要是通过攻击二价硫原子产生亚砜类产物,随后破坏C-S键形成含磺酸的叁氯代化合物。另外苯环的羟基化以及羟基取代苯环上的氯原子反应也不容忽视,在反应过程中Fe(Ⅵ)的自身衰变产生的·OH为羟基取代反应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同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进一步确定了取代反应的可行性。毒性测试结果发现,PeCDPS经过氧化后,其产物毒性均有所降低。另外,在无机离子和腐殖酸等环境因子的存在下,Fe(Ⅵ)依旧能在几分钟内实现PeCDPS的去除。(4)系统地研究了常见的氯代抗菌剂苄氯酚(CP)在Fe(Ⅵ)氧化作用下的反应动力学、氧化产物和反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Fe(Ⅵ)能够在5 min内高效降解CP,并测得在pH 8.0时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为642.4 M-1 s-1。借助LC-Q-TOF-MS和离子色谱分析手段共鉴定了 22种氧化产物。质谱分析和理论计算表明,CP的酚羟基容易发生抽氢反应,形成活性的有机自由基(CP·),然后通过单电子耦合作用发生聚合反应,由此形成的耦合产物是无毒的并且易于从水中去除,这是Fe(Ⅵ)降解CP过程中最重要的路径。此外,反应过程中还会发生C(7)-C(8)键断裂、亲电取代、开环、羟基化和脱羰基等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真实水体中,Fe(Ⅵ)能够有效降解氯代抗菌剂CP,这为其实际废水处理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01)

云莉芬[9](2018)在《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筛查鉴定未知卤代有机物的策略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卤代有机物是一大类含有卤素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其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按其作用影响可分为卤代有机污染物和天然卤代有机物两大类。人为产生的卤代有机物大量地进入环境中,造成了环境污染,即成为了卤代有机污染(Halogenated Organic Pollutants,HOPs)。大多数HOPs都具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属性,是环境研究领域最为关注的环境污染物之一。另一方面,天然卤代有机物曾一度被认为是罕见的化学怪异物,近年来发现,许多天然卤代有机物具有独特抗癌、抗病毒、抗菌等生物活性,对人类有潜在的巨大益处。因此,未知卤代有机物的鉴定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LC-HRMS)是分析鉴定有机化合物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基于LC-HRMS的卤代有机物的筛查鉴定策略也有许多报道,但是都只是单一的针对某一类卤代有机物,比如只针对氯代或溴代或碘代有机物,而缺乏一个系统的筛查方法。因此,本论文基于LC-HRMS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未知卤代(氯、溴和碘代)有机物的筛查鉴定策略,然后将该策略应用于自来水中未知卤代消毒副产物以及海藻碘盐中未知有机碘的筛查鉴定。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建立系统的未知卤代有机物筛查鉴定策略,包括对未知氯代、溴代和碘代有机物的筛查与鉴定。其中未知氯代有机物是通过扣除空白背景和根据氯原子同位素丰度分布进行母离子筛查鉴定,溴代和碘代有机物则主要通过其特征碎片子离子(Br-和I-)来溯源母离子的方法进行筛查鉴定。(2)利用建立的未知卤代有机物筛查鉴定方法,对武汉市自来水中的卤代消毒副产物进行筛查鉴定,并对水样的前处理条件进行优化,成功筛查鉴定出了127种卤代消毒副产物,包括36种Cl-DBPs,65种Br-DBPs和26种I-DBPs,其中33种Cl-DBPs,50种Br-DBPs和21种I-DBPs未曾被报道过。检测了武汉市自来水中卤代消毒副产物随时间的变化以及随区域的变化,发现它们的含量随时间以及随区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3)利用建立的未知卤代有机物筛查鉴定方法,对市售海藻碘盐中未知有机碘化合物进行筛查鉴定,成功筛查出了38种有机碘化合物以及它们的转化产物,并通过模拟实验证实了,转化产物是由氯原子取代有机碘化合物中碘原子而生成的。此外,还检测了4个不同生产厂商的海藻碘盐样品,实验结果表明,它们在有机碘的含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05-01)

金梨娟[10](2018)在《氯过氧化物酶催化形成天然卤代有机物的过程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卤代有机污染物(Organohalogens,OHs)作为一类典型的环境污染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几十年的研究证实环境中的卤代有机污染物存在天然来源,且被检出的天然OHs数量不断增加,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归纳了天然卤代有机物的海洋、陆地和其他来源,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天然卤代有机化合物的背景浓度,阐述了其形成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机理,介绍了天然卤代有机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并简要概括了氯过氧化物酶的研究进展。由于在自然环境中天然有机质通过酶促反应形成天然卤代有机化合物的相关研究很少,对于反应前后天然有机质的结构、组分及毒性变化的评估也未见报道,本文以苯酚为有机质代表,探究了氯过氧化物酶(Chloroperoxidases,CPO)催化作用下天然卤代有机物的形成过程,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了结构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考察了反应物浓度,pH值、反应时间等对该酶促反应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究以天然有机质为前体物时,氯过氧化物酶催化作用下天然卤代有机物的形成情况,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光谱分析等手段表征了叁种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结构特征,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分析了天然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在氯过氧化物酶催化作用下结构和种类的变化情况。取得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如下:(1)探明了在氯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作用下,H202存在时,苯酚与无机氯离子可以发生卤化反应生成氯酚类物质,产物以对氯苯酚和邻氯苯酚为主,且此过程中会出现苯酚的水解和多聚产物。pH值对CPO的催化反应影响十分明显,酸性条件更有利于该反应的进行,碱性条件下该反应几乎不能进行,pH值越低,氯酚类产物的产量越高。各反应物的浓度直接影响反应产物的产量。当苯酚浓度升高时,对氯苯酚和邻氯苯酚的生成量先升高后降低;当氯离子和双氧水浓度分别升高时,产物的生成量先升高后趋于稳定。在各底物浓度很低时也可以从产物中检测到氯酚类有机物的生成,而酚类物质、无机氯离子、H202以及CPO在环境中普遍存在,说明环境中通过CPO催化途径而形成天然卤代有机物的反应可以发生。且与自然界一般的微生物合成与降解反应不同,该酶促反应比较容易进行,不需要通过漫长的时间来实现。费氏弧菌的毒性评价实验证实,酶促反应后产物的毒性增强,可见天然卤代物的形成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风险。(2)通过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探明了 H202与无机氯离子存在时,在氯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作用下,天然有机质在反应前后的结构及组分变化情况。对叁组具有代表性的DOM样品进行分析发现,每个土样中均存在背景含氯有机质。沉积物土样的总有机质数量和含氯有机质数量最多,衰老植物土样品其次,新鲜植物土样品最少,原因是沉积物土壤腐殖化程度最高,故有机质种类数量也多。叁个土样的有机质分布主要集中在高度不饱和酚类化合物以及植物多酚类化合物两个区域。酶促反应后,各土壤样品中不含氯有机质数量减少,同时有相当数量的无机氯离子转化为有机氯,含氯有机质的数量和种类会在原始背景值之上增加19.7-137.6%,且形成的含氯有机质主要分布在高度不饱和酚类化合物以及植物多酚类化合物两个区域。其中富含芳香性苯环结构的土壤样品生成了最多的天然卤代有机化合物,证实了有机质中的苯环结构容易在H202存在条件下,通过CPO的催化作用形成卤代酚类物质。根据费氏弧菌的毒性评价实验发现,在CPO酶催化卤化天然有机质形成天然卤代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有机质毒性增强,故该过程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风险。(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4-01)

卤代有机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卤代有机物的大量使用和随意排放使得土壤地下水中卤代物污染日益严重,不断威胁着生态与人体的安全健康。硫化纳米零价铁(Fe/FeS)是近年来最新的纳米铁技术,并且已广泛应用于卤代烃的降解。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硫化纳米零价铁因团聚、钝化等问题,大大降低其在土壤地下水中的分散性、稳定性、迁移性以及对污染物的降解性。本研究针对硫化纳米零价铁因其颗粒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团聚以及提高其环境适应性问题,通过“ship-in-a-bottle”的方法,合成具有蛋黄-蛋壳(Yolk@Shell)结构的Fe/FeS@SiO2。研究结果表明,Fe/FeS@SiO2材料具有特殊的结构,包括中心核、空腔以及介孔壳,不仅可以防止Fe/FeS的团聚,提高其分散性和悬浮稳定性,还提供了相比于Fe/FeS更大的比表面积(85 m2/g vs.8 m2/g)。而良好的分散性、稳定性以及在中性pH条件下低的电负性,使得Fe/FeS@SiO2材料在多孔介质中拥有良好的迁移能力,并且因为中空介孔氧化硅壳(HMSS)的存在,使得其在高离子浓度下也能获得很好的悬浮稳定性。Fe/FeS@SiO2材料去除四溴双酚A(TBBPA)和叁氯乙烯(TCE)的效率都有显着提高,且反应均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研究TBBPA的降解途径发现Fe/FeS@SiO2材料对卤代有机物的降解是一个连续的脱卤反应。并且6次循环降解TCE后,去除率仍能达到80%,表现出了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本研究证明了Fe/FeS@SiO2材料作为原位修复土壤地下水中卤代有机物的药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卤代有机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丽,赵丹.发展学生多角度认识有机物性质——以“卤代烃”的教学为例[J].山东化工.2019

[2].任路遥.基于蛋黄—蛋壳结构的Fe/FeS@SiO_2材料去除模拟地下水中卤代有机物[D].华东理工大学.2019

[3].兰红军,吴雪梅,冯耀基,黎少映.顶空-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饮用水中8种挥发性卤代烃类有机物[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9

[4].徐浩.生物电化学反应器中同步脱硝脱硫及卤代有机物强化降解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5].俞建锋.核心素养导向下促进学生多角度认知有机物性质的教学研究——以“卤代烃”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

[6].王昆,黄新文,林坤德.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前驱离子扫描非靶向筛查卤代有机物[J].分析化学.2018

[7].胡明月,刘彤宙.卤代有机物的电化学还原处理研究[C].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8

[8].陈静.高锰酸钾和高铁酸钾氧化降解四种卤代有机物的反应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8

[9].云莉芬.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筛查鉴定未知卤代有机物的策略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

[10].金梨娟.氯过氧化物酶催化形成天然卤代有机物的过程探究[D].浙江大学.2018

标签:;  ;  ;  

卤代有机物论文-王丽,赵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