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及其均衡治理

审计风险及其均衡治理

张世鹏[1]2015年在《国家审计风险影响因素及控制途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公共受托责任、信息不对称和系统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博弈分析、专家访谈、设计调查问卷搜集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等方式,对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及控制途径展开研究。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一是国家审计的本质及审计风险的相关概念研究。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家审计发展状况,对国家审计的本质、特征、体制、职能等进行概述,并分析了国家审计风险的内涵、风险模型和风险管理。二是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首先通过建立国家审计活动中四方利益关系人——受托经营管理者、审计人员、审计机关、审计委托方之间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综合分析了国家审计四个局中人的博弈策略及其对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叁是基于结构方程的国家审计风险影响因素实证检验。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国家审计从业者、社会审计人员、内审机构人员及部分专家学者调查了解国家审计风险的基本情况以及各因素对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情况,得出调查数据。运用数据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结构方程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情况和影响水平。研究结果发现,在审计主体因素方面,国家审计风险与审计人员能力素质、审计人员结构、审计方法恰当性、审计管理水平等显着相关,审计人员能力素质越强,审计人员结构越合理,审计方法越恰当,审计管理水平越高,国家审计风险越低。且在审计主体层面,审计人员能力素质对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水平最高;在审计客体因素方面,国家审计风险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财务状况、管理水平等显着相关,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越完善,财务状况越良好,管理水平越高,国家审计风险越低。且在审计客体层面,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情况对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水平最高;在审计环境因素方面,国家审计风险与政府干预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法规完善程度等显着相关,政府干预程度越小,经济发展越落后,法律法规越完善,国家审计风险越低。且在审计环境层面,政府干预程度对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水平最高。四是国家审计风险控制途径研究。针对各风险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和可控性,运用审计风险控制方法分别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环境叁个层面,系统提出国家审计风险的控制途径,为国家审计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周红波, 桂诚[2]2017年在《审计风险控制分析:一种均衡观点》文中研究指明审计风险是审计的伴生物,从发展的角度看,审计风险是审计制度内外部矛盾的产物,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种"病",这种病导致审计制度出现了不均衡,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降低了审计的质量。我们可以将审计风险分为执项目风险和职业风险,当前的文献大多从项目风险角度展开研究,对职业风险方面的研究却不多,实际上这两个角度恰恰是两个不同的角度,不能忽略其一。只有从均衡的观点来审视这两个角度,并寻找到审计风险控制的均衡治理对策,才能更好地进行审计风险控制。文章介绍了审计风险的两个视角,阐述了审计风险均衡控制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审计风险均衡控制的对策,以期对审计风险控制有所启发和帮助。

刘爱松[3]2003年在《审计风险及其均衡治理》文中提出审计风险是审计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有两个方面,即审计职业风险和审计项目风险。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从审计项目风险的角度,而很少从审计职业风险的角度研究问题。在我国转型经济的特定背景下,研究审计职业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审计职业界面临的审计风险问题,认为信息系统风险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关系密切,而公司治理结构又涵盖了控制环境的所有内容,因此公司治理结构与信息系统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指出,在我国转型经济的大背景下,由于证券市场的制度安排和公司治理机制的缺陷,使得我国审计职业界所面临信息系统风险整体偏高。另一方面,由于法律制度的缺陷,我国审计职业界承受的法律风险整体偏低,低法律风险与低审计收费并存,由于审计收费应与信息系统风险和法律风险成正比,因此,我国的低法律风险是高信息系统风险和低审计收费的补偿。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要采取措施对审计风险进行均衡治理。即一方面要从制度安排上入手,消除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诱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整体上降低审计职业界的信息系统风险,建立民事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会计责任追究的力度,从源头上遏制信息系统风险的升高。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制止行业恶性竞争,同时引入民事索赔机制,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从而最终造成低信息系统风险,高法律风险的良性局面。

王彪华[4]2015年在《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基本建成。近年来,随着国家审计影响力不断提升,审计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提高,作为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行为的国家审计准则,在国家审计服务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探索其变迁规律,可以丰富国家审计准则理论,拓宽国家审计准则的理论基础,也可为未来准则变迁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发现,最高审计机关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路径依赖中发挥主导作用,其变迁过程是对受托责任评价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体现了对绩效和责任的追求不断提高,适应了国家治理需求的变化。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以规范研究为基础,比较研究为支撑,建立起准则变迁的研究框架。本文通过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定位和作用、发展变化、实践应用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国内外文献回顾,发现这些文献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变迁过程没有系统梳理,研究基础采用经济学较多,研究方法有限,侧重某一方面问题等不足。同时,为后续研究的需要,本文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内涵及作用、制度变迁的内涵及形式等概念进行界定,对制度变迁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并介绍了这两个理论在国家审计理论中的运用和发展情况。在构建国家审计准则变迁框架过程中,本文从供给、需求和均衡叁个角度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动因进行了理论分析,供给方面包括供给成本和供给收益,需求方面从降低审计风险、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保障工作权益需要叁个方面,而国家审计准则均衡是一种不常见的偶然状态,不均衡是常态。在分析变迁过程中,本文从时间角度来看,将变迁过程划分为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对每个阶段准则进展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对各个阶段准则特点进行归纳;从内容角度上看,主要从一般准则、审计证据、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方案、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报告六个方面,对各部分在准则体系中的地位和主要内容分析介绍基础上,比较其在各个阶段的变化情况,并归纳出变迁特点。本文对变迁过程运用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发现,审计机关作为变迁主体,具有节约制度变迁成本、及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准则的需要和体现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特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具有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路径依赖性强、与国际接轨和趋同等特点。在国际比较中,本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审计组织和美国,在对其准则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概括、变迁的过程及原因、变迁特点等进行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审计独立性在国家审计准则中始终是强调的重点,注意强调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兼容性,在制定方向的选择上各有利弊等启示,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准则变迁影响因素来看,本文将其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在内部动力方面,变迁主体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体现在对国家审计及其准则认识的不断提高,采用学术关注度作为替代变量,发现学术关注度与国家审计准则变迁过程密切相关:审计目标的演变决定了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方向,在国家审计的各层次目标中,现实目标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现实目标的演变过程体现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中。在外部动力方面,审计准则变迁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审计实践,都对准则变迁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随着技术方法的进步,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及时作出调整,应对信息化的挑战,为实践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财政体制改革与国家审计的互动发展中,国家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国家审计密切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规范化,国家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吸收了他们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在准则变迁效果检验中,本文采用了审计项目质量和审计结果作为参考指标。在对审计项目质量的影响分析中,以1996年至2013年审计署审计项目质量检查为样本,通过对43份检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与审计准则变迁各阶段对比,发现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项目质量影响明显;在对审计结果的影响分析中,以1993至2013年审计署审计结果统计数据为样本,发现准则变迁对审计成果利用、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机关移送处理事项、审计机关审计(调查)单位数等指标影响明显。我国现行国家审计准则需要适应环境变化、促进审计工作发展,在突出依法审计、保障审计独立性、规范成果利用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并在服务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从构建行为规范体系、推动责任政府建立、加强权力运行监督等方面有独特的实现路径,但在结构设计上和实践运行中还存在不足。在新常态下,随着国家治理需求,审计目标的调整,审计实践的探索发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等,都需要国家审计准则及时跟进。对于未来国家审计准则的发展,既要国家治理引领,凸显中国国家审计特色,又要合理借鉴先进经验,探索建立国家审计准则运行情况跟踪评价机制,掌握国家审计准则的适用程度,并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变迁方式。

任雪[5]2012年在《声誉、内部监督与审计质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信息是影响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受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而外部审计的职责是对会计信息提供保证,因此,审计质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大多数学者对审计质量的定义都与审计风险有关,因而审计质量可以通过“某个审计师发现客户财务报告中的错报并将其报告出来的联合概率”来衡量。显然,审计质量与审计主体——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审计质量并非仅由一方决定,而是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被审计公司、监管部门等多方面的行为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关于审计质量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只是从静态的角度对各类因素进行考察;有部分研究构建了审计市场行为人的博弈模型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国外已有学者在实验室环境中检验了审计博弈模型。构建符合中国审计市场环境的审计博弈模型,依靠实验的方法对其进行检验,进而从审计主体、客体等行为人的角度探寻提高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不仅拓展了国内有关审计质量的研究视角,也为政府决策部门和监管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以及上市公司建立舞弊防范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审计环境,提炼在内外部监管力量下管理者与审计师之间的交互关系,构建涉及管理者、审计师、外部监管者和内部监管者四类局中人的博弈模型,并利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管理者与审计师博弈的行为选择及均衡(即管理者倾向于选择何种舞弊水平,审计师倾向于选择何种审计力度)。我们遵循“审计效率观”设计了审计质量指数及其计算方法,借此评估实验中审计师所达成的审计质量。为了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我们分别引入审计师声誉治理机制和内部监督治理机制,并测度两种机制下管理者和审计师行为策略的变化情况以及对审计质量的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在未加入治理机制的情况下,管理者与审计师经过有限次数的博弈,会达到这样的均衡——管理者更多地选择高等的舞弊水平、审计师更多地选择高等的审计力度,此种情况下,审计质量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2)声誉机制对审计质量的治理作用比较有限——审计师为避免声誉损失而更多地选择了较高的审计力度,管理者则倾向于选择较低的舞弊水平,然而,由于审计效果的改善同时伴随着审计成本的增加,因而审计质量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所降低;(3)内部监督机制能够对审计质量产生更加有效的治理作用——监督力量的加强使得管理者更多地选择了低等的舞弊水平,审计师则因检查压力的减轻而适当降低了审计力度,审计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结合中国制度背景和审计环境,率先以中国非专业人士作为实验参与者,在实验室环境中刻画管理者与审计师的博弈过程并检验其均衡;第二,率先构建审计质量指数,实现了对审计质量的量化衡量;以“审计效率观”代替以往的“审计效果观”,在重视审计结果的同时关注审计成本的投入。

王蓉[6]2013年在《交通运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责权利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属于国家重点民生工程,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对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计有助于提高项目资金监管效率、确保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交通运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利益相关者复杂多样,审计责权利的失衡导致一系列冲突问题,严重影响了跟踪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本文以交通运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责权利模式为研究对象,试图对交通运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责权利模式的内涵、作用机理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通过经验证据检验有关分析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本文运用结构——行为——效率的分析范式,以交通运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责权利模式的内涵——作用机理——责权利模式具体内容——经验证据分析为逻辑主线,对交通运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责权利模式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交通运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责权利模式的定义、特征和效能;其次探究了项目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审计主体、审计权力和审计环境对交通运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责权利模式的影响,提出了共同治理机制、审计权力制衡机制、内部控制机制、审计信息产权机制、审计主体约束机制和审计环境净化机制等保障机制;再次对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委托人的审计责任、审计权力、审计利益的具体内容及其制约机制进行阐述,构建了交通运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责权利网格化均衡模型;最后通过经验数据检验了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审计主体、审计权力和审计环境对交通运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责权利模式效能的影响。

彭桃英[7]2005年在《审计质量与审计市场行为主体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历了本世纪初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重大案例之后,人们对独立审计质量问题更加感到困惑。但是,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和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及资本市场的规模化发展,独立审计的作用却日益重要。因此,加强防范和不断解决独立审计中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问题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从理论上说,审计质量既是审计信息的使用者和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及其产品的评价,也是审计市场行为主体在特定的制度背景下行为的结果;防范和解决独立审计质量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实行适当的审计质量评价和有效的制度变革。而实际上,任何评价体系都难免存在不足,任何制度措施都会因相关行为主体的策略行为和环境的变化而难以持久有效。所以研究在变化的制度背景下审计质量的评价及审计质量与审计市场行为主体的关系,对于引导相关行为主体的市场行为和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表面上看,审计质量的评价是一个评价方法问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问题是一个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和审计报告的真实性问题。而实质上,这两类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和内在的行为逻辑,也反映了审计的技术特征,而且二者是不可分离的。本文试图在变化的制度背景下,比较系统地研究审计质量的评价及审计市场行为主体行为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我们在总结其他作者的零散研究成果和分析以往研究不足的基础上,着重集成地研究了叁大紧密相关的问题:(1) 审计质量的概念和审计质量的评价;(2) 审计质量问题产生和制约的机制,即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审计市场行为主体是如何相互作用而共同决定审计质量的;(3) 改善我国独立审计质量的途径。 在导论(第一章)中,我们从列举目前国内外审计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和初步分析以往人们研究此类问题中的不足之处入手,选定了研究的问题,确定了本文研究的主线和所采用的方法。我们也在这一部分里介绍了本文的核心思想、逻辑思路和论文结构。 在第二章里,我们首先依据ISO关于质量的理论,给出了我们对审计质量的定义。接着,我们从审计信息的特征入手,分析了审计质量的特征;再从审计信息的特征和审计质量的特征入手,定性地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我们在同时考虑审计服务供给者和评价者的基础上把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分为四大类:审计资源因素、审计环境(制度)因素、审计风险因素及审计行为因素,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模式。然后,我们评介、分析了各种评价审计质量的方法和模型,引入了审计质量评价的模糊数学方法。最后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角

万亮[8]2004年在《内部控制及其影响下的审计博弈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不少影响巨大的财务舞弊案和审计失败案。导致这些案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不完善导致管理层轻松逾越控制和注册会计师不重视对内部控制的分析和评价导致无法有效控制风险是两个重要原因。内部控制不仅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实现组织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是影响注册会计师有效地、经济地完成审计工作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文首先研究了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和实务,并从审计准则和企业实务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局限性,提出自己对改进现状的建议和看法。其次,本文对内部控制和审计关系的相关理论和实务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内部控制对于审计的重要性以及内部控制评价在我国审计实务应用中的一些问题。在分别从内控主体即企业的角度和从审计主体即注册会计师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问题后,本文引入了博弈论的方法,对内部控制影响下的审计博弈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博弈分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构建审计师—客户管理层之间静态审计博弈的叁个模型,进行静态对比分析,讨论内部控制的强弱对博弈均衡和双方战略决策的影响;第二部分通过构建内部控制制定者(董事会)、管理层、审计师叁方的动态审计博弈模型,讨论董事会制定内部控制时的战略决策。

刘冠亚[9]2018年在《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促进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作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不可或缺、无法割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建设情况将直接关系到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建设进度和实际效果。构建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对于完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加快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以及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行以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审计为主要模式的财政审计制度是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之前的财政管理格局和政府会计环境下形成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财政管理以预算控制为核心的需要,其审计目标是预算收支的合法合规性,相应地,其审计内容重点、方式方法等也都为该审计目标服务。这显然不能适应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这一重大制度环境转换的需要,也无法满足财政管理领域公共受托责任内涵拓展背景下委托人新的利益需求。而目前对于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理论研究往往仅聚焦于政府会计核算和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却忽略了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这一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在研究范围和内容上有所缺失,无法形成完整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研究体系;且我国政府财务报告试编工作已经开展多年,试点工作也已逐步铺开,但对于试编试点政府财务报告的审计实践探索却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本文力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经验,初步建立一套相对成型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理论体系,以形成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理论的重要补充,进而为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政府财务报告及其审计制度进行经济学理论分析,然后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框架,对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需求和供给状况进行系统阐述,剖析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供给滞后于制度需求的失衡状态以及影响制度供给的制约因素,找准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构建的重难点问题;接着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从审计目标、审计内容重点、审计方法、审计组织方式、审计技术手段和审计规范体系六大要素初步构建一套能够满足需求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寻求制度供需的均衡状态;最后阐释为实现制度均衡,从顶层设计和部门工作层面还需采取哪些措施。本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提出问题。其中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这两章是全文的起始和基础。第二部分为第叁章至第五章,主要是展开经济学理论分析、制度供需分析以及国际经验分析借鉴。其中第叁章从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论的视角对政府财务报告及其审计制度进行经济学理论分析,阐明政府财务报告及其审计制度对于推动财政管理领域公共受托责任履行的作用机理及其内在联系。第四章运用制度需求一供给分析框架对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供需状况进行剖析,指出我国现行财政审计制度无法满足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确立之后的审计需求,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构建处于一种制度供给滞后于制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在剖析其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厘清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构建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第五章对美国、英国及其他11个国家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构建情况进行分析和借鉴。第叁部分为第六章至第九章,主要是进行制度构建和提出政策建议。其中第六章尝试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核心框架,解决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重点和审计方法叁大组成要素如何设计的问题。第七章探索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实施体系,解决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组织方式、技术手段和规范体系叁大组成要素如何设计的问题。第八章解析了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相关探索性实践,实现对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构建的实证研究。第九章则对本文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归纳和提炼,并对从顶层设计和部门工作层面如何进一步推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建立健全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一是在财政管理领域公共受托责任框架中,政府财务报告及其审计制度是一种解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制度安排,它随着公共受托责任内涵的拓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推动政府及其部门更好地履行公共受托责任以满足委托人的利益需求。二是目前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构建处于一种制度供给滞后于制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制度构建的重难点问题在于建立核心框架和实施体系,对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目标、审计内容重点、审计方法、审计组织方式、审计技术手段和审计规范体系六大组成要素进行设计,并从顶层设计和部门工作层面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实现制度均衡。叁是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目标应立足于揭示反映政府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和财政风险;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内容重点须紧密围绕审计目标展开,并充分考虑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部门财务报告的差异;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方法也应适应审计目标的要求,形成技术层面风险导向审计与战略层面风险导向审计有机融合的政府财务报告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模型。四是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组织方式应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合力;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应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以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质量;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规范体系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

张艳[10]2003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证券市场信息是交易者据以正确预期基础资产价值变动有关的信息,从广义上讲,应该定义为一切能够在不同强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与事件的信息。信息博弈是参与证券市场博弈的各个主体在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接受与反馈在内的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中,围绕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博弈。 证券市场的运行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信息的处理过程。发行者根据宏观经济及自身信息确定发行证券,并按法律披露一定的信息,投资者收集宏观及微观信息并加以分析和处理形成投资决策及投资行为,投资行为产生的结果又形成新的信息,从而进入新一轮的信息处理过程。 证券市场有分散风险、收集信息、企业监控、直接融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几大经济功能,本质却在于证券市场的信息功能。首先,直接融资的效率取决于证券市场信息功能的完善与否。其次,证券市场对分散风险、企业评价与监控的有效性取决于证券价格的有效性。价格发现和证券市场的监控功能取决于证券价格的信息含量,从根本上讲,监控功能即信息功能。最后,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也有赖于证券市场信息的有效性。这一点实质上是以上两点的综合,如果证券价格的信息含量较高,投资者根据证券价格信息所作出的投资决策就会引导资金及资源向需要融资且效率较高的公司流动,而且,投资者也能对融资的公司实行有效监控,以保证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实质上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随着我国加入WTO,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国内市场都将渐次开放,迎接国标同行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冲击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带来更大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的风险和挑战,如何规避风险,迎接挑战,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是现阶段的重大任务。这就使加强证券市场信息监管,完善信息监管制度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由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反馈叁部分有机构成。信息源是整个证券市场信息产生的源头和运行的起点。信息源中的博弈包括: 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层次的信息博弈,其博弈行为有:上市公司经理层与所有者之间以及股东之间围绕提供真实信息进行的博弈。股东对经营者形成监督的基本条件就是要获取真实的信息,而出于对信息搜寻成本和效益比较的考虑,小股东出现“搭便车”的行为,放弃了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客观上就为经营者(经理层)在信息源提供不完全、甚至虚假信息创造了条件。 上市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博弈。其具体的信息博弈行为有: 第一,上市选择过程中绩差和绩优企业的“劣驱良”博弈。不论是在审批制下还是在核准制下,公司上市仍然实行额度控制。由于公司上市不是采取市场选择机制,造成了绩差企业、绩优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博弈。当监督成本较高而监督所获收益相对较小时,政府选择不监督的策略,这就给绩差企业进行业绩包装提供了可能。当绩差企业进行业绩包装的造假成本远远小于其造假所获收益时,绩差企业会选择进行业绩伪装。这样,绩差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驱逐绩优企业的同时,信息源头的虚假业绩信息披露就产生了。 第二,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定价的信息博弈。在信息严重不对称情况下,以筹资和收益最大化为目的定价机制决定了上市公司在财务状况业绩公布中的捏造信息和盈利预测信息严重脱离实际的博弈行为。包含综合信息的新股发行价,如果定位不合理,实际上在信息源就造成了对投资者的信息误导。 第叁,公司上市后财务状况与业绩公布中的信息博弈以及投资信息公布违背承诺的博弈行为。 此外,还包括在信息源头利用信息占有和垄断优势进行的内幕消息获取与利用中的信息博弈行为。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通道中的信息博弈包括证券市场信息搜寻中大小股东之间的博弈,信息传递中代理者与信息提供者串谋的信息博弈,证券交易中信息加工的博弈,这里面又包含信息欺诈博弈、“散户跟风”信息博弈、机构监管者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与违规者之间的信息博弈,上市公司配股中的信息一博弈,预期行为的博弈以及中介机构的信息博弈行为等。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反馈中的博弈包括股市变动中投资者如何对股价变动作出反应而在彼此之间进行博弈;机构投资者对股市变动作出的反应,通过传播真真假假的股价信息、行为信息、和政策信息引诱中小投资者,散户对上述信息做出反应,采取跟风博弈:政府对市场变动信息做出反应、调整政策,投资者对政府政策做出反应、调整交易行为的博弈;以及证券监管机构对交易主体的行为和市场交易状态做出反应,采取监管措施,交易主体对监管举措做出反应,采取违规或不违规的抉择等。 证券市场上信息提供、信息传递与加工以及信息反馈构成信息运行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周而复始,成为一个循环过程:信息博弈也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反复地不断地进行。 信息运行及运行中博弈的每一次循环,都不是上一循环的简

参考文献:

[1]. 国家审计风险影响因素及控制途径研究[D]. 张世鹏. 天津大学. 2015

[2]. 审计风险控制分析:一种均衡观点[J]. 周红波, 桂诚.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

[3]. 审计风险及其均衡治理[D]. 刘爱松. 中南大学. 2003

[4]. 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D]. 王彪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5

[5]. 声誉、内部监督与审计质量[D]. 任雪. 南开大学. 2012

[6]. 交通运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责权利模式研究[D]. 王蓉. 长沙理工大学. 2013

[7]. 审计质量与审计市场行为主体关系研究[D]. 彭桃英. 中南大学. 2005

[8]. 内部控制及其影响下的审计博弈分析[D]. 万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4

[9].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研究[D]. 刘冠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8

[10].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D]. 张艳. 四川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审计风险及其均衡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