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间隔震论文_候钢领,刘宇,刘晓楠,吴灵枢,傅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层间隔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间隔,结构,能量,性能,位置,支座,断层。

层间隔震论文文献综述

候钢领,刘宇,刘晓楠,吴灵枢,傅强[1](2019)在《某LNG储罐新型层间隔震结构优化设计与抗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储罐传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出现的结构功能失效和安全事故,本文以某16万立方米容积LNG储罐为工程背景,将现有的穹顶与罐壁之间的固定连接修改为层间隔震支座连接,提出并实现了新型层间隔震结构。基于储罐实际工程参数,忽略影响结构动力特性的次要因素,完成对传统储罐结构形式的简化。以层间隔震的减震机理为基础,建立了层间隔震结构的两质点简化模型,并基于能量法在Anna Reggio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层间隔震结构参数优化设计的方法。构建了新型储罐结构有限元模型,并以水平地震波激励下结构时程响应为算例,讨论了储液高度和隔震支座参数的变化对结构减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新型结构具有很好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9-10-18)

刘德稳,孙毅,齐荣庆,赵煊[2](2019)在《层间隔震偏心结构双向地震耦合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双向地震作用下层间隔震双向偏心结构侧扭耦联分析模型;考虑上部结构及下部结构的弹塑性模型,隔震支座采用双向耦合非线性Bouc-wen模型模拟;分析偏心参数对层间隔震双向偏心结构的影响规律;评价双向地震作用下我国抗震规范给出的扭转影响系数静力预测值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双向地震作用下设置中间柔性隔震层可以减小上,下部结构扭转的耦连效应;下部结构存在双向偏心会对隔震层和下部结构扭转反应带来不利影响;LRB耦合效应对层间隔震地震响应影响较小;当下部结构偏心率较大时现行规范计算扭转系数偏于不安全。(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德稳,刘长春,张亚飞,房思彤[3](2019)在《基于多模态能量平衡法的层间隔震结构性能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能够对层间隔震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的实用方法.方法通过建立层间隔震结构的简化动力方程,根据多模态能量平衡方法给出层间隔震建筑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的评估流程,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评估方法的精确度及可靠性.结果基于多模态能量平衡法的层间隔震抗震性能评估方法预测结果与弹塑性时程分析法计算结果平均值接近,误差为0~15%,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笔者提出的层间隔震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可以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流程清晰、精度可靠且计算简单,适用于层间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韩淼,韩蓉,孟令帅,杜红凯[4](2019)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软限位对层间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隔震对远场地震动有较好的减震作用,但遭遇含长周期大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隔震支座易产生较大水平位移,导致支座损坏甚至上部结构倾覆失稳,须对隔震支座进行软限位保护。对隔震层软限位的层间隔震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进行数值模拟,验证数值模拟精度;进而建立原型结构数值分析模型,进行了285种工况数值模拟计算,对非限位和限位工况下隔震层和主体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隔震层软限位可以限制隔震层变形,但对主体结构地震响应有增大影响;通过对限位设计参数优选,可将主体结构响应控制在不发生损伤或轻微损伤范围内;给出了软限位设计参数对层间隔震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提出通过隔震限位结构损伤分析进行限位刚度优选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5期)

段先军,刘云飞,雷素素,谢文东,周锴[5](2019)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核心区工程层间隔震支座及防火包封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核心区工程隔震层由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普通橡胶隔震支座、弹性滑板隔震橡胶支座和黏滞阻尼器组成。详细介绍隔震支座构造及安装方法;依据隔震支座特点,层间隔震支座采用"防火砖+无机布+防火罩"的多道防火包封,使层间隔震支座耐火极限不低于主体结构耐火极限,保证主体工程安全。(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9年14期)

张晨光[6](2019)在《高层框剪建筑层间隔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有限元软件YJK,以某高层框剪结构隔震设计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为出发点,着重研究高层隔震建筑设计中隔震层布置位置问题,通过分析隔震层布置在不同位置时的周期与楼层剪力等隔震效果,为大底盘结构隔震层布置位置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期为隔震建筑的计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勘察设计》期刊2019年07期)

郭金君[7](2019)在《层间隔震在进水塔排架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水塔上部排架结构相对下部塔体结构而言,质量和刚度较小,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鞭梢效应,容易遭受严重破坏,从而导致进水塔不能正常运行。为保证进水塔在地震中的安全稳定,本文初步研究层间隔震技术在进水塔排架中的应用可行性。本文基于某工程进水塔,通过叁维有限元软件建立其不设层间隔震进水塔模型以及设层间隔震进水塔模型,对比分析两者的自振频率、自振周期和振型;人工拟合地震波,对两种进水塔结构进行时程分析,对比分析两种进水塔结构的位移、内力(应力)的变化;验证设层间隔震进水塔结构的抗倾覆安全稳定性;通过单因子变量法依次改变隔震支座的等效水平刚度、屈服力来进行敏感性分析,对比分析设层间隔震进水塔结构的位移、内力(应力)的变化。主要成果与结论如下:(1)隔震层有效的延长了设层间隔震进水塔结构的基本周期,使其避开了地震的主要响应频带范围,减轻了结构所受地震损害,隔震减震效果良好。两种进水塔结构的自振方向均以顺河向和横河向为主,不同的是设层间隔震进水塔结构的振动变形主要发生在隔震层,上部排架结构基本处于平动状态。(2)隔震层有效的减小了进水塔上部排架结构的地震响应,其位移以及各项内力值都有明显的减小。(3)两种进水塔结构均存在鞭梢效应,但隔震技术能有效的减缓进水塔上部排架结构的鞭梢效应。(4)进水塔顶部增设隔震层后,塔体底面竖向正应力未出现拉应力,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以及应力均满足规范要求,进水塔结构不会发生倾覆。(5)隔震支座的等效水平刚度和屈服力等参数对设层间隔震进水塔结构的位移、内力(应力)影响规律类似,敏感程度不同,各项参数存在一个最优值。综上所述,隔震层可以有效的延长进水塔结构的基本周期,耗散地震能量,减小进水塔上部排架结构的地震响应,具有良好的隔震减震效果,隔震技术在进水塔排架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合理选取隔震支座的各项参数,可以使隔震层更好的发挥其隔震减震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陈云,李飞燕,吴应雄,王林建[8](2019)在《考虑塔楼偏心的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偏心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以指导这类竖向不规则结构的抗震设计.建立一个典型的偏心大底盘层隔模型结构,大底盘2层、塔楼6层,隔震层设置于塔楼底部.进行了层隔模型和对比抗震模型的数值分析和振动台试验,试验共16个工况.试验结果表明:塔楼各层加速度和层间位移减震效果显着;底盘加速度响应没有降低,层间位移减震效果不明显;在加速度0.4g和0.6g作用下底盘分别进入了弹塑性状态和达到中等破坏程度.建议工程应用中底盘受力构件应采取加强措施,提高底盘的弹塑性位移角限值.(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小换,余尚[9](2019)在《基于不同隔震层位置的层间隔震结构失效概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层间隔震结构,建立地震作用下的运动微分方程,通过虚拟激励法和当量正态化法得到结构的失效概率,最后对隔震层位于不同楼层时结构的总体失效概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与隔震层相邻的上部楼层的层间位移会发生突增,隔震层位置越高,隔震层的失效概率越低,其他楼层的失效概率越高,结构的总体失效概率越高。(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黄涛[10](2019)在《某建筑基础隔震方案与层间隔震方案对比研究及参数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隔震思想的深入和隔震技术的发展,隔震结构在抗震性能方面的表现越来越显着。在当前基础隔震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作为在其基础上延伸而来的层间隔震技术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在我国现行规范中,规定隔震结构的隔震层宜设置在基础顶面。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地形条件和建筑功能的限制,很难满足规范要求,给建筑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局限。因此要突破这种限制,就要考虑把隔震层设置到上部结构的某一层中,这就形成了新的隔震体系--层间隔震体系。层间隔震体系的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对隔震层的选择和布置上更加灵活。本文以一栋八层框架混凝土结构为例,分别对其采用基础隔震方案与层间隔震方案进行对比研究。运用SAP2000分析软件,分别建立了非隔震结构、基础隔震结构、二层柱顶隔震结构、四层柱顶隔震结构、六层柱顶隔震结构五个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和能量法分析,通过分析得出:隔震层位置设置不同,结构的隔震性能也不同,其中基础隔震结构和二层柱顶隔震结构的隔震性能优异,这也说明隔震层位置设置偏低,其隔震效果更好。最后对各隔震结构进行参数化分析。通过对隔震层水平刚度参数分析得出:隔震层位置设置较低时,结构的地震反应随着隔震层水平刚度的增加而增强,变化幅度较大;当隔震层位置设置较高时,结构地震反应受到隔震层水平刚度的影响很小,隔震层水平刚度不起主要控制作用;在隔震层水平刚度不变情况下,结构受到的地震反应随着楼层的增加而减弱。通过对隔震层阻尼比参数分析得出:结构受到的地震的反应随着隔震层阻尼比的增大而减弱;同一隔震结构,隔震层阻尼比不变条件下,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随楼层的增高而减弱。(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期刊2019-03-10)

层间隔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双向地震作用下层间隔震双向偏心结构侧扭耦联分析模型;考虑上部结构及下部结构的弹塑性模型,隔震支座采用双向耦合非线性Bouc-wen模型模拟;分析偏心参数对层间隔震双向偏心结构的影响规律;评价双向地震作用下我国抗震规范给出的扭转影响系数静力预测值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双向地震作用下设置中间柔性隔震层可以减小上,下部结构扭转的耦连效应;下部结构存在双向偏心会对隔震层和下部结构扭转反应带来不利影响;LRB耦合效应对层间隔震地震响应影响较小;当下部结构偏心率较大时现行规范计算扭转系数偏于不安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层间隔震论文参考文献

[1].候钢领,刘宇,刘晓楠,吴灵枢,傅强.某LNG储罐新型层间隔震结构优化设计与抗震分析[C].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9

[2].刘德稳,孙毅,齐荣庆,赵煊.层间隔震偏心结构双向地震耦合响应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9

[3].刘德稳,刘长春,张亚飞,房思彤.基于多模态能量平衡法的层间隔震结构性能评估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韩淼,韩蓉,孟令帅,杜红凯.近断层地震作用下软限位对层间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影响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9

[5].段先军,刘云飞,雷素素,谢文东,周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核心区工程层间隔震支座及防火包封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9

[6].张晨光.高层框剪建筑层间隔震技术研究[J].中国勘察设计.2019

[7].郭金君.层间隔震在进水塔排架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8].陈云,李飞燕,吴应雄,王林建.考虑塔楼偏心的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试验[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9

[9].刘小换,余尚.基于不同隔震层位置的层间隔震结构失效概率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9

[10].黄涛.某建筑基础隔震方案与层间隔震方案对比研究及参数化分析[D].辽宁科技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被动控制的工作原理新西兰TeaPPa博物馆被动消能减振方法...摩擦摆隔震支座截面图层间隔震结构的振动台试验层间隔震结构塔楼在罕遇地震下的...层间隔震结构塔楼在罕遇地震下的...

标签:;  ;  ;  ;  ;  ;  ;  

层间隔震论文_候钢领,刘宇,刘晓楠,吴灵枢,傅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