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刘振生

浅谈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刘振生

(河源中学实验学校)

摘要:为了追求最高课堂效率,适应课改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呈现式教学——以教师讲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已经逐步地淘汰,退出历史舞台,而把广阔的空间让给了任务型教学模式。作为一线教师,始终处在课堂教学改革的阵地前沿,一路走来,对于新课改,对于新课改提倡的主要授课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有许多亲身感触,也积累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课改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一、合理分配小组角色

在分配小组角色中,遵循组间同质,组内互质的原则。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的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使各组之间达到相对平衡。每组4—6人,分组后各小组都要有自己富有特色的组名和小组奋斗格言,并分配好任务。另外设计一个抽奖箱,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号码,每一个号码对应固定的组员:如叫到每组3号回答问题,所有组的3号迅速作出反应,抽取号码是随机应变的,还要经常变换抽选标准。如在抽取号码时,抽到3号,让4号学生上台板书。在一次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有6种方法,我让每个小组的六号同学,上台汇报,你是如何计算的,这样让学生无漏洞可寻,谁都可能被抽到,这样每位同学都做好全面做好准备。

二、合理设计问题情境,把握讨论时机

好的问题是讨论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适时地提出问题,恰当好处地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是很关键的。一般而言,对一个问题存在较多分歧和意见时可以讨论;是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且有讨论价值时也可开展讨论;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也可讨论。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一课时,可创设情景:课前在学生课桌上杂乱无章地堆放着许多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三角形。上课开始,问:“同学们,课桌上这些纸片太乱了,请你们想想办法该怎么办?”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们可以一类一类的把它们分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都同意这种做法。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如果要你们整理课桌上的三角形,你们打算怎样整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这样,“分类”就不再是教师的主观要求,而是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兴致高涨,纷纷调动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结果,学生有的按颜色来分类,有的按形状来分类,还有的按不同的用途来分类……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而且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为学生调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可能,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

三、注重讨论过程多样化,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课堂小组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在中高年级这几种方式可灵活应用。另外,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走到组内去,教给学生方法,点、拨疑难问题,调控课堂气氛。要求学生要关注对方,尊重,他人意见,倾听他人论点,做到“耳到”,“心到”。教师适当给予指导,使讨论达到预设目的。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同桌讨论,说说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大小,在同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走下讲台,倾听学生讨论过程并给予指导;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议一议,长方体的体积与他的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在小组内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从而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例如:在教学包装的学问时,让全班进行交流,生活中那些东西需要包装,包装时怎样最省钱,学生就会议论纷纷,针对学生议论的结果,引出新课。从而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新课的学习有更深的印象。

四、充分挖掘教材,开展探讨活动

数学的学习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之上,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尊重、用心发掘与引导,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利用“头脑风暴法”,打开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再认识平均数时,有这样的一个练习题:

少先队员为幼儿园做红花,小华做9朵,小红和小强共做8朵,小芳做7朵,平均每人做几朵?

在反馈时,我发现我们班大部分同学是这样算的:(9+8+7)&pide;3=8(朵),因为总数是24朵,有3个数字,所以每人做8朵。

只有几位同学是这样算的:(9+8+7)&pide;4=6(朵)

我看了后说: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对这一题的解法主要是这两种。(展示两种解法。)请你们判断一下,哪一种才是对的呢?

生1:第一种是对的,先求出总数,再除以3,最后得出每个人做的朵数。

生2:第二种是对的,先求出总数,再除以4(有4个人),最后得出每个人做的朵数。

生3:不懂。

……

我没有直接判断对错,而是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小组讨论、判断。从中理解这种解题方法。使同学们从中受到启发,达到共享效果。同时我和同学这几位同学合理评价,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诱发了同学们学习热情,从而全心全意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五、小组汇报

小组在讨论后,需要这样的一个环节,让学生们尽情地说,尽情地展示汇报。汇报时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把整个过程说清楚;二是让这个小组把步骤、方法、过程、原理和为什么说清楚。这个“说”的过程就是归纳总结。特别是要把步骤、方法、过程、原理和为什么说清楚,感觉这是数学课中尤其缺少的。接下来再第二个小组、第三个小组展示汇报。

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小组讨论后上台展示,学生是这样说的:大家好,我代表我们胜利小组上台汇报,通过我们小组讨论,我们用分割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长方形,小长方形长是4m,宽是3m,面积是:3×4=12(m2)大长方形的长是7m,宽是3m,面积是:7×3=21(m2)组合图形的面积:12+21=33(m2),我们小组汇报完毕,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谢谢大家。然后轮到下一组汇报。

六、建立健全的小组评价机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和汇报能给课堂带来很大的效率,要想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离不开小组的评价机制:学习组长每课汇总,每周小结。各小组每月基础分30分,然后加上组内成员的加分和扣分为小组操行实际得分,并按得分高低进行排序,同时公布到班级合作学习小组考核评价栏中,每学期结束,分别授予相应学生“数学小天才”、“数学小博士”、“计算小能手”、“优秀小组成员”、“数学之星”等荣誉称号。同时每周对前十名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奖励。

总之,数学课堂上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能提高课堂效率,在小组讨论中,先要分配好小组角色,合理设计问题情境,把握讨论时机,注重讨论过程多样化,教师并给予指导。充分拓展教材,开展探讨活动。小组汇报环节。最后还要对小组进行合理的评价,这样更好的提高学生讨论热情,并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2]夏小刚等,《数学情景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

[3]戴黎军,《关于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3

[4]覃小平,《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五策略》,小学数学教育,2008

标签:;  ;  ;  

浅谈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刘振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