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杂剧论文-张倩倩

宋杂剧论文-张倩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宋杂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杂剧,南戏,张协状元,《宋元戏曲史》,《武林旧事》,《南词叙录》,宋度宗,脚色,咸淳,宋人词

宋杂剧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倩[1](2019)在《宋杂剧与早期南戏》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南戏当出于南宋之戏文”,但因为材料的限制,未及论述南戏形态,仅提到“与宋杂剧无涉”。张庚、郭汉城的《中国戏曲通史》以《永乐大典》“南戏目”与《武林旧事》“宋官本杂剧段数”相比较,认为相同剧目较少,两者关系尚远。然(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9-05-27)

马小涵,徐博一[2](2019)在《五花爨弄与宋杂剧演出体制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宋杂剧的演出体制,多认为包括"一场两段"与"一场四人或五人",但一场四五人的表演体制与前代的表演形式大有不同。其来源有多种说法。本文认为来自爨人受域外的影响,并又直接影响了北宋末期的杂剧体制。南方爨人的"五花爨弄"是在大秦戏剧角色体制基础上充实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的,进而献给了宋徽宗,其又糅合了中原的道教文化,进一步完善了北宋的杂剧体制。(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彬[3](2018)在《宋杂剧丁都赛砖雕人物服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唐代参军戏发展到宋代杂剧,戏曲表演的形式、角色、服饰均发生了很大改变,成为中国戏曲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令传承与创新并存。本文利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史料,对其中的人物形象——宋杂剧艺人丁都赛所穿的"时装"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图像中唐、宋戏曲角色演变过程以及演员的首服与服装的研究,推测其所扮演的角色身份,揭示宋杂剧服饰与宋代常服的关系,探讨宋人如何利用服饰语言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本文来源于《文化艺术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张彬[4](2018)在《宋杂剧人物服饰研究——以丁都赛砖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丁都赛砖雕是迄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戏曲艺人形象,也是宋代杂剧发展状况的重要图证。本文对丁都赛砖雕中人物所穿"时装"进行分析,通过人物的首服、服装与道具等推测其所扮演的角色,并进一步探讨了杂剧演员对服饰时尚的引领,同时揭示了宋杂剧服饰与宋代常服的关系,以及宋人如何利用服饰语言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化处理。(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8年07期)

张彬[5](2018)在《诨砌随机开口笑——宋杂剧首服“诨裹”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宋杂剧首服——诨裹,经过艺术夸张、变形处理,成为宋杂剧固定角色特有的首服形制。本文追溯了"诨裹"的源流及其流行原因。(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期刊2018年04期)

黄婧[6](2017)在《宋杂剧地理分布与形态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宋杂剧地理分布研究现状王国维用"滑稽戏"一词来指称北宋杂剧,他在《宋元戏曲史》中说道:"此种滑稽剧,宋人亦谓之杂剧,或谓之杂戏。"~(①)"滑稽"一词实际上只是北宋杂剧的表演风格,以诙谐为主:"作杂剧者,打猛诨入,却打猛诨出。"~(②)"圣节内殿杂戏,为有使人预宴,不敢深作谐谑。"~(③)不能完全涵盖宋杂剧语义,因为到了南宋时期,宋代杂剧演出形态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元素。因此本文采用学界惯用的术语"杂剧"来行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所研究的杂剧是指自北宋以滑稽戏为主体的杂剧至《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本文来源于《曲学》期刊2017年00期)

黄婧[7](2017)在《两宋杂剧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今人研究两宋时期杂剧,常冠以北宋杂剧、南宋杂剧、金杂剧等诸多定语进行限定,之所以要进行语义限定,是因为两宋时期杂剧形态发生了诸多变化。而这些杂剧形态变化背后的原因,由于宋代戏曲文献资料匮乏,至今尚未得到深入揭示。本文采用数据统计、文献考证、戏曲出土文物收集等方法,共辟“宋杂剧地理分布与形态演化研究”、“宋杂剧伴奏乐队研究”、“宋杂剧旦脚研究”、“两宋宫廷宴飨对两宋宫廷杂剧形态演化的影响”、“从宋云韶部舞旋色考察大曲与宋杂剧的融合”以及“宋杂剧艺人与南戏体制形成之关系”六章进行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体现在:提供有别于以往的宋杂剧分期方式、辨明杂剧伴奏功能、证明杂剧旦脚出自大曲、考证舞旋在杂剧与大曲融合中所起的作用,以及通过“宦裔“二字揭示南戏创作主体及体制渊源等方面。首章统计现有的两宋杂剧文献,可以发现宋代杂剧大约经历了叁个百年发展期:北宋太祖至北宋仁宗(960-1063)、宋英宗至南宋高宗(1064-1162)、南宋孝宗至南宋理宗(1163-1264)。前期宋杂剧以河南汴京为中心向北发展,以肢体动作、语言插科打诨为表演特征。中期宋杂剧传统演出圈由河南迁到了杭州,出现了五个传统脚色,伴奏乐队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后期产生了山西与杭州两个杂剧戏剧圈,在戏剧脚色方面旦脚也开始加入进来。伴奏乐队与旦脚两大元素的加入是杂剧完成了向“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华丽转身的关键点。本文专辟两章对两宋杂剧伴奏乐队以及宋杂剧旦脚起源问题加以研究。北宋时期杂剧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乐队伴奏的,直到北宋末期河南温县西关墓杂剧及乐人砖雕的出土,才证实北宋杂剧伴奏乐队的存在。结合目前出土文物与史料文献,可知伴奏乐队在北宋时期杂剧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只在北宋杂剧的各段表演开始与结束时起衔接作用。到了南宋,这一情况有所改变。南宋时,伴奏乐队在上下场作乐断送,断送可能有辞,虽从功能上说此点与北宋杂剧无异,但与北宋时期相比,伴奏乐队与杂剧演员唱和、互动更多,关系更紧密。并且杂剧内容与断送乐曲风格讲究搭配。众多戏曲出土文物显示,宋杂剧伴奏乐队以打击乐器与管乐器为主,就具体乐器而言,觱篥居首,杖鼓、大鼓与拍板次之。宋杂剧旦脚源起于大曲,此说徐筱汀、刘晓明、黎国韬等前辈已有共识。旦脚即在舞台上展现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不论是男扮女子之装旦,还是女子作旦,都是如此。如果演出的故事中有重要的女性形象,那么舞台上就应该有旦脚的出现。顺着这样的思路,笔者将《武林旧事》中记录的280本官本杂剧段数,根据已经考证出的有重要女性形象的段数悉数列表,求出的数据显示,演出时含有女性形象的杂剧和曲类居首,它占所有含女性形象杂剧数之68%。和曲类中,含演出时含女性形象的杂剧又以大曲类为重,大曲中含女性形象的杂剧数量占和曲类含女性形象杂剧数量78%。所有数据都指向大曲类杂剧段数,宋杂剧旦脚与之渊源之深由此可见。“以歌舞演故事”之“歌”(旦脚)得到了解答,那么“舞”又从何而来呢?大曲之舞旋给了答案。大曲与杂剧结合路径研究,很少有学者从大曲舞旋角度考证,主要原因是难以找到研究的突破口,宋云韶部提供这样的研究契机。宋云韶部承奏大曲,却未配备舞蹈演员,那么演奏大曲时谁人承舞?通过史料与戏曲出文物双向考证,得出宋杂剧演员是云韶部演奏大曲的主要承舞之人。云韶部通过大曲舞蹈表演,机缘巧合地将谐谑、故事、歌舞齐集于一体,其小巧的规模、特殊的人员性质使其乐部内部更具稳定性与融合性,这种稳定性与融合性反过来又给宋杂剧(滑稽戏)向和曲杂剧演变提供了一定的时间。南宋云韶部废置,这种演变在北宋末期可能就渐趋完成。探讨完宋杂剧形态演变内部原因之后,其演变之外部原因也应该一起纳入考量,因为宋杂剧演出环境对其形态演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宋杂剧承继唐五代滑稽戏,宫廷是其重要演出场所之一。宋代杂剧演出体制受宋代宫廷宴飨规格影响甚深。文中将宋宫廷宴飨分为曲宴、外使御宴与大宴叁种,将宋杂剧演出纳入此叁种规格宫廷宴飨中考量:曲宴氛围轻松,礼制约束少,宋杂剧常以滑稽调笑形式出现;外使御宴体现国威,对宋杂剧有着更高要求,尤其是其词文部分,引出杂剧词雅化一题,拉开了文人为杂剧撰词的序幕;大宴礼节多,乐次排当严谨,参演伎艺众多,杂剧由单纯滑稽讽谏转向兼收舞蹈、大曲之长。这一过程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杂剧优伶在掌握大曲、舞蹈、撰写剧本的基上,在宋室大宴这一特殊环境要求下渐渐完成的。在完成宋杂剧形态变化内外两大因素讨论后,尾章从人的角度(宋教坊乐人,尤其是宋教坊杂剧伶人)研究南戏兴起之原因。通过讨论《张协状元》中“宦裔”一词指向出发,认为“宦裔”当属当时教坊乐人及其后裔。因为宋教坊乐人不仅具备“宦裔”之身份,而且还具备温州杂剧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宋教坊乐人大规模流落民间的时间恰好与南戏发生之时间相吻合。其中,宋教坊杂剧伶人在人员数量与技能匹配度上较其他教坊乐人更具优势,故南戏之兴起与宋教坊乐人,特别是宋教坊杂剧乐人关系深远。通过分析宋杂剧地理分布状况,了解宋杂剧乐队伴奏功能,证明了杂剧旦脚来自大曲之但儿。通过对宋代云韶部舞旋的研究,探究到宋杂剧与大曲融合之路径。宋代宫廷宴飨规模影响宋代杂剧演出方式与体制,宋教坊乐人、尤其是教坊杂剧乐人在脱离宫廷供养流落民间时,凭借自身优势与所掌握技能,成为南戏初创期主要人员。以上研究内容,对宋代杂剧形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戏剧学院》期刊2017-04-05)

汪圣铎[8](2017)在《宋杂剧与钱》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的杂剧,似尚未与唱曲很好结合,大约类似今天的小品或相声剧。但杂剧中已出现不同角色,如参军、净、旦、末等。受中唐以来儒学复兴的影响,宋初以来,形成一种惯例,即允许杂剧寓讽谏之意,而统治者为表示宽仁,对与时政有所抵触者也不轻易治罪。同时儒学复兴提倡“以文(本文来源于《金融时报》期刊2017-03-17)

王文君[9](2015)在《从“弄孔子”戏对“钻燧改火”的化用看宋杂剧的戏剧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钻燧改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制,第一次作为固定的词语出现是在《论语》中,用以表达时间的流逝。现存宋代及以后的优语中多有"弄孔子"戏,往往以利用儒生形象、篡改经典这些方式来实现。更有以化用"钻燧改火"来"弄孔子"来达到影射时政的目的,具有深刻的文化意味,更可以表现出戏剧早期形态。通过多则与"钻燧改火"有关的优语,分析"优语"对《论语》的运用,以及这些优语在历史流转中的变迁,可见以"经语""弄孔子"现象的社会背景与深层内涵。(本文来源于《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期刊2015年00期)

黄婧[10](2015)在《宋杂剧在两宋宫廷宴飨中的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戏曲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北宋与南宋,这一时期的戏曲称谓是"杂剧"。狭义的宋杂剧指滑稽戏。1广义的宋杂剧则包括滑稽戏、歌舞戏、傀儡戏、小杂剧等几类,其中滑稽戏与歌舞戏则是宋杂剧的两大系统。2中国成熟戏曲如南戏、北曲的"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3的形成正是受到了宋杂剧的这两大系统交互影响。因此弄清宋代滑稽戏如何与歌舞戏搭上架的,就成了研究中国成熟戏曲形成的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曲学》期刊2015年00期)

宋杂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宋杂剧的演出体制,多认为包括"一场两段"与"一场四人或五人",但一场四五人的表演体制与前代的表演形式大有不同。其来源有多种说法。本文认为来自爨人受域外的影响,并又直接影响了北宋末期的杂剧体制。南方爨人的"五花爨弄"是在大秦戏剧角色体制基础上充实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的,进而献给了宋徽宗,其又糅合了中原的道教文化,进一步完善了北宋的杂剧体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宋杂剧论文参考文献

[1].张倩倩.宋杂剧与早期南戏[N].光明日报.2019

[2].马小涵,徐博一.五花爨弄与宋杂剧演出体制的形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3].张彬.宋杂剧丁都赛砖雕人物服饰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8

[4].张彬.宋杂剧人物服饰研究——以丁都赛砖雕为例[J].四川戏剧.2018

[5].张彬.诨砌随机开口笑——宋杂剧首服“诨裹”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

[6].黄婧.宋杂剧地理分布与形态演化研究[J].曲学.2017

[7].黄婧.两宋杂剧形态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7

[8].汪圣铎.宋杂剧与钱[N].金融时报.2017

[9].王文君.从“弄孔子”戏对“钻燧改火”的化用看宋杂剧的戏剧形态[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2015

[10].黄婧.宋杂剧在两宋宫廷宴飨中的演进[J].曲学.2015

标签:;  ;  ;  ;  ;  ;  ;  ;  ;  ;  

宋杂剧论文-张倩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