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力学修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向量,灵敏度,结构,混沌,摄动,综合法。
动力学修改论文文献综述
丁郁琛[1](2019)在《非线性电动力学和Chern-Simons修改引力理论中黑洞的复杂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规范/引力对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物理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告诉我们,边界上的共形场论等价于其内部的anti-de Sitter时空。这个对偶为我们研究本来十分复杂边界共性场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最近,Susskind团队提出了一个复杂度/作用量对偶假设,他们认为黑洞边界上态的量子计算复杂度等价于其在WheelerDeWitt片中的作用量,或者简单地说,黑洞的复杂度增长率等价于其作用量增长率。基于这个假设,我们计算了2类黑洞的复杂度增长率。一类是在非线性电动力学与爱因斯坦引力的耦合理论中黑洞的复杂度增长率。在这种耦合理论中,会出现一类双视界的黑洞解。本文中,我们从作用量和静态球对称度规出发,计算了带电黑洞电势以及其在Wheeler-DeWitt片上的作用量,最后证明了作用量增长率等于电势差与其所带电荷在内外视界上的差,最终得到其复杂度增长率,而且这个结果可以回到Reissner-Nordstr?m黑洞和Born-Infeld黑洞这两种特殊情形。我们考虑的另外一类黑洞是Chern-Simons修改引力理论中的黑洞。我们从作用量出发,计算了该理论下的球对称黑洞的作用量增长率,发现它没有带来不同于爱因斯坦引力的修正。我们发现,能够带来非平庸修正的黑洞是该理论下的慢转动微扰黑洞解。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它的作用量增长率,而且能够回到Schwarzschild黑洞以及Kerr黑洞的情形。在复杂度/作用量对偶下,这些结果可能会理解量子复杂度有着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7)
徐铁,王增伟,廖毅,陈丹华,覃智威[2](2019)在《基于结构动力学修改技术的传递路径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传递路径分析(TPA)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结构动力学修改技术的传递路径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系统频响函数预测被动部件频响函数,结合工况数据识别耦合力,实现路径贡献量分析。采用数值案例对该方法进行演示,验证其理论的正确性。针对轿车车身振动问题进行应用研究,选取发动机悬置安装点加速度和车内底板处加速度作为振动传递分析的研究对象。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测的被动部件频响函数与试验测试值吻合,可以在不拆分系统的情况下得到与传统TPA精度相仿的分析结果,验证了方法的工程可行性和应用简便性,为开展轿车车身NVH性能分析提供可借鉴的新方法和途径。(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05期)
窦作成,李以农,杜明刚,杨阳,赵腊月[3](2018)在《多档位行星变速传动系统动力学参数优化修改》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档位行星变速传动系统因为参数选取不当致使多个档位存在扭转共振的问题,提出以系统固有频率对参数相对灵敏度为约束条件,采用相对初始参数变化率最小的动态优化目标函数和动态约束边界的多步遗传优化算法,对系统进行了多档位动力学参数优化修改。对采用不同优化步长情况下以基于相对初始参数最优和基于单步最优为目标函数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行星传动系统固有频率对参数灵敏度用于传动系统多档位和单个档位参数优化修改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相对初始参数最优的多步遗传优化算法可以获得相比以单步最优的多步遗传优化算法更好的优化结果;行星变速传动系统单个档位固有频率对参数的灵敏度不能直接作为多个档位同时进行参数优化修改的参考。参数优化修改后系统所有档位在工作转速范围内都不会发生扭振共振,可为多档位行星变速传动系统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04期)
姚恺,王陶,陈国平[4](2017)在《基于子结构综合技术的阻尼结构动力学模型修改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程结构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系统进行大量快速的工程分析,而其有限元模型的规模却很庞大,所以进行降阶处理就非常重要。降阶最困难的是如何减少模态截断带来的影响。办法一是建立一组Ritz向量基以便在对结构进行修改时,还能比较精确地表示结构的行为特性。Balmes~([1-2])和Guillaume等人~([3])研究了用一组常数Ritz向量基来构建参数化的降阶模型的可行性。Bouazzouni等(本文来源于《江苏航空》期刊2017年03期)
白美丽[5](2017)在《一类修改的Lorenz型五维超混沌系统的复杂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Lorenz于1963年首次发现混沌吸引子以来,混沌理论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比如,安全通信、神经网络、非线性电路及数学等领域.对于超混沌的研究是建立在混沌系统的基础之上的.与混沌系统相比,超混沌系统具有至少含有两个正的Lyapunov指数的更复杂的动力学行为,系统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也相应加强.因此,超混沌在工程应用中具有更加深刻的价值.本文首先将一个线性系统与一个叁维修改的广义Lorenz系统进行耦合得到一个四维超混沌系统,然后在该四维系统中加线性控制提出了一个新的具有叁个正的Lyapunov指数的五维超混沌系统.这个五维超混沌系统具有非常简单的代数结构,但是却表现出非常复杂的动力学行为.特别有趣的发现是当这个五维系统有一个平衡点、叁个平衡点或无穷多个平衡点时,均存在具有叁个正的Lyapunov指数的超混沌吸引子,并且存在几种类型的共存吸引子.此外,通过诸如相图、Lyapunov指数、分岔图、Poincare映射和功率谱等数值分析途径验证了这个五维系统的超混沌和混沌吸引子的存在性.进一步,该五维系统的双曲及非双曲平衡点的稳定性、Hopf分岔的两个完整的数学表征被严格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包括混沌及超混沌理论的发展趋势.概述了本文中所用的方法和理论.此外,还简述了目前对超混沌的研究情况.第二章基于叁维修改的广义Lorenz系统,提出了一个新的具有叁个正的Lyapunov指数的五维超混沌系统.与此同时,该系统的Lyapunov指数、超混沌行为被数值分析.此外,对这个五维超混沌系统进行了电路实现,其所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高度一致.第叁章理论分析了这个五维超混沌系统的复杂动力学行为,如双曲与非双曲平衡点的稳定性.除此之外,通过运用高维Hopf分岔理论和严格的符号推理,讨论系统的Hopf分岔问题,得到发生Hopf分岔的条件、Hopf分岔分支出的周期解的近似表达式及相应的分岔方向.第四章探讨了这个新的五维超混沌系统的全局动力学行为.首先根据Lyapunov指数谱、分岔图、Poincare映射等分别验证特有的超混沌动力学性质.当选取适当参数时,该五维超混沌系统可产生超混沌、混沌、周期和拟周期等复杂动力学行为,特别是具有叁个正的Lyapunov指数的超混沌行为.当系统的参数取定时,通过改变系统的初值得到吸引子共存的现象,比如超混沌与混沌吸引子共存、两种混沌吸引子共存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刘子豪[6](2017)在《基于质量—弹簧系统动力学修改的船舶动力装置减振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力装置是船舶的主要振动噪声源,2014年7月,IMO新生效的法规要求船舶舱室噪声普降5dB(A)。柴油机作为推进主机和发电辅机均是船舶最重要的动力源,也是最大的船舶振动源,减小船舶动力装置的振动是降低船舶振动噪声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柴油机振动具有强线谱、低频能量大的特点,附加动力吸振和调节刚度是柴油主机及其推进轴系扭振减振和柴油辅机装置减振的常用方法之一。传统的动力吸振设计和轴系联轴器刚度匹配方法多采用正问题设计方法,得到结果与目标值差异大后需要不断反复,具有工作量大、设计周期长的特点。本文采用反问题中结构动力学修改思路,探求一种基于多个设计目标(固有频率及其振型)的动力吸振器快速设计和轴系联轴器质量刚度匹配方法;为了满足隔振装置的减振与抗冲的双重需要,采用在线动力学修改思路,探索了一种基于半主动吸振器的减振与抗冲复合系统及控制策略。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论文结合船舶动力机械和轴系的振动特性的优化需求,基于动柔度结构优化反问题理论,发展了一种基于动柔度数据的多个动力吸振器优化设计方法。将所需固有频率和对应振型作为设计目标,基于系统测试动柔度数据,在原有结构上添加质量-弹簧系统(动力吸振器),不改动其原有功能性设计,通过最优化问题求解系统配置,发展出一套附加多个动力吸振器的结构优化方法。方法尤其适用于质量和刚度参数难以得到的情况。并通过数值实验,建立了以多个动力学设计目标的最优问题,与一种国际公认的修改原结构方法进行对比,结果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其次,提出一种基于轴系扭转动柔度数据的结构优化方法。方法将轴系具体设计需求的固有频率和振型作为优化目标,与轴系扭转动柔度测试方法结合,克服精确数据来源问题,通过最优化问题求解联轴器质量刚度参数的最佳配置,并在理论上进一步推导,形成一套数据需求量大大降低的轴系修改计算方法。建立了数值实验,对推进轴系模型进行优化计算,结果显示,本方法准确配置系统参数,精确达到固有频率和振型需求,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针对柴油辅机隔振装置在平时要有效隔离高频振动和消减特征线谱振动,遇到外部冲击后又要迅速吸收冲击能量保护装置本体,即“平时减振、遇冲抗冲”的需求,论文提出了一种附加在线可控质量-弹簧系统(半主动动力吸振器)的结构修改方法。在平时减振期间,主要针对柴油机的低频线谱进行控制;一旦遭受外部冲击,调节吸振器刚度并转为吸收外部冲击能量。设计开发一种在线可控质量-弹簧系统,即一种新型电磁式梁型半主动动力吸振器。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半主动吸振器的结构和电磁特性,设计并加工了实物;建立了测试系统,利用“扫频”激励方法测试了该系统的频率跟踪效果,并测试了该半主动吸振器在稳态激励下的吸振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新型半主动吸振器具有在线刚度调节方便、系统响应迅速、工作稳定的特点。为了有效吸收外部冲击的瞬态能量,特别是船用柴油辅机隔振装置往往具有冲击残余响应大甚至造成二次冲击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刚度在线分段调节的冲击半主动控制策略。该策略在一次冲击时把吸振器刚度调节至最佳抗冲击刚度值,降低响应峰值;针对残余振动,采取刚度切换策略,使残余响应快速衰减。建立了系统模型并编制了仿真程序,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策略能有效抑制冲击一次响应及其残余响应。针对冲击残余响应衰减控制策略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证明了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7-02-01)
陈享姿[7](2015)在《结构类型和拓扑修改的动力学重分析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程实践的快速发展和有限元技术的不断进步,结构优化设计中的重分析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重分析的主要工作是以初始结构的分析结果为基础,充分利用原始结构和修改后结构的相关性,并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方法,得到具有较高精度的修改后结构的近似计算结果。其避免了直接对新结构的反复计算,大大减少了计算成本,加速了优化过程。因此,研究快速有效的重分析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第二章介绍了求解广义特征问题的几种常用方法,第叁章针对结构修改中的结构类型变化(单个节点自由度个数变化)问题,例如板结构转变成框架结构,桁架结构转变成框架结构的情况,采用扩展的CA算法,将初始结构特征向量的一阶、二阶和高阶摄动项作为缩减基向量,并结合瑞利商方法来进行计算,并通过算例的数值结果很好的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第四章研究了结构拓扑大修改的重分析方法。针对自由度增加的结构拓扑大修改中的动力学重分析问题,在动力缩聚和瑞利-里兹分析等基本重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基于结构新旧自由度之间独立的关系,提出了独立质量正交化处理的思想,并有效的结合CA算法和独立瑞利里兹分析,形成了两种高精度的动力学重分析的计算方法。通过数值仿真,由桁架、框架和板的拓扑修改的动力学重分析算例结果,表明了方法的可行和高效,而且还进一步考察了方法对于考虑结构节点质量和二次修改等复杂拓扑修改情形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5-04-01)
黄毅[8](2015)在《车辆传动系统非线性振动响应灵敏度与动力学修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齿轮传动系统动态品质要求的提高,仅固有特性及其灵敏度的分析已经无法满足车辆传动系统动态特性分析的要求,对强迫振动下响应特性的灵敏度分析以及动力学特性预测研究可为减振设计提供进一步的指导。本文以某车辆传动系统样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车辆传动系统中通常包含的轴、轴承、定轴/行星齿轮副、离合器、惯量盘等部件的通用动力学非线性横向‐扭转耦合方程,并根据动力学方程推导了一阶和高阶灵敏度方程。非线性因素主要包括时变啮合刚度、齿轮副的齿侧间隙、质量偏心和传动误差等。以期望通过基于响应的灵敏度分析获得对振动响应最为敏感的动力学参数用于动力学修改,并使传动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的振动尽可能小。线性模型中针对发动机工作转速较宽频率丰富无法完全避免共振的情况,将车辆传动系统动态特性的分析从固有特性的分析转移到动力响应的分析上。建立了车辆传动系统线性横向‐扭转耦合模型的动力学方程和灵敏度方程。根据计算结果比较了相同灵敏度在纯扭模型和横向‐扭转耦合模型中的异同,并分析了系统中不同部分对同一参数灵敏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对以上问题的阐述将灵敏度的评价同振动能量联系起来,揭示了响应灵敏度的本质。还通过比对啮合刚度为常值时响应灵敏度的结果,以此分析了时变啮合刚度对响应灵敏度的影响。在非线性响应灵敏度方程的推导中,针对齿轮副齿侧间隙函数不可导的情况采用多项式进行拟合,推导了适用于非线性系统的一阶响应灵敏度方程。提出一种基于统计的差分灵敏度——基于响应均方根(RMS)值的(相对)灵敏度。通过这种提出的灵敏度评价方法能去除非线性系统中由于响应相位造成灵敏度结果的影响,对于工程实际中关心的振动幅值和强度更具实际意义。同时提出的灵敏度概念中包含响应RMS值的信息,使其同振动能量直接的联系起来,为后续的动力学修改提供了理论支持。根据动力学方程和灵敏度方程的结果确定了需要改变动力学特性的对象和需要修改的系统参数。推导了高阶灵敏度方程,并根据一元泰勒级数展开和多步法提出了一种针对单参数摄动时一阶和高阶非线性系统动力学修改的技术。这种技术不需要灵敏度信息实时更新却能获得较好精度,使得不需要对系统重新进行计算就能获得满足一定精度要求的动力学响应特性,将获得单参数摄动时局部最优响应变成可能。对于时间和修改权限十分有限的NVH工程师来说,提供了获得局部最优响应的技术途径和理论支持。针对工程实际中更常见的多参数摄动以获得最优动力学响应的情况,将动力学修改技术推广到多参数摄动的情况中。首先根据一阶响应灵敏度方程推导了多元高阶响应灵敏度方程,并结合已有的一元一阶和高阶灵敏度方程根据多元泰勒级数展开和多步法提出适用于多参数摄动的一阶和高阶非线性系统动力学修改的技术。这种预测技术精度也能较好的满足工程上的要求,在一定范围内能获得多个参数同时摄动时的局部最优响应。相对于单参数摄动的修改,多参数摄动修改的技术更具实用性。建立了简单行星排横向‐扭转耦合非线性振动模型,并推导了对传动误差幅值的响应灵敏度方程用于对传动误差幅值摄动时的动力学修改。搭建了单级行星传动动力学特性试验台以及齿轮不同精度等级的对比试验箱试验台,测量齿圈位移、输入端轴承座加速度、输出轴扭转切应力等物理量。从以上几个量的变化规律上验证了提出的动力学修改技术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01-01)
马维金,罗朝阳,于瑞湘,王俊元,葛玉明[9](2014)在《某轻卡动力总成的模态分析及动力学修改》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某轻卡动力总成进行了有限元模态分析和试验模态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了两者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考虑到该轻卡变速箱壳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开裂问题,分析了轻卡动力总成易造成壳体开裂的几阶危险振型,通过以移频为目的结构动力学修改来解决变速箱壳体开裂问题。(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姚爱英,熊晓燕,王然风,李建民[10](2012)在《大型带钢轧机动态特性分析与动力学修改》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避免轧机运行中出现不稳定振动,提出轧机故障诊断与设计缺陷分析的综合方法。首先,在现场运行状态下采集控制系统参数与轧机结构振动等数据;然后,采用支持向量回归技术进行控制系统辨识,根据得到的辨识模型诊断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环节动力学分析的概念与方法,建立控制系统与机械结构的混合数学模型,实现不同损伤状态下的仿真与运行稳定性预测;最后,通过结构动力学修改或再设计,消除由于结构损伤或设计不当导致的轧机自激振动。(本文来源于《振动.测试与诊断》期刊2012年04期)
动力学修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传统传递路径分析(TPA)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结构动力学修改技术的传递路径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系统频响函数预测被动部件频响函数,结合工况数据识别耦合力,实现路径贡献量分析。采用数值案例对该方法进行演示,验证其理论的正确性。针对轿车车身振动问题进行应用研究,选取发动机悬置安装点加速度和车内底板处加速度作为振动传递分析的研究对象。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测的被动部件频响函数与试验测试值吻合,可以在不拆分系统的情况下得到与传统TPA精度相仿的分析结果,验证了方法的工程可行性和应用简便性,为开展轿车车身NVH性能分析提供可借鉴的新方法和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力学修改论文参考文献
[1].丁郁琛.非线性电动力学和Chern-Simons修改引力理论中黑洞的复杂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徐铁,王增伟,廖毅,陈丹华,覃智威.基于结构动力学修改技术的传递路径分析方法[J].振动与冲击.2019
[3].窦作成,李以农,杜明刚,杨阳,赵腊月.多档位行星变速传动系统动力学参数优化修改[J].振动与冲击.2018
[4].姚恺,王陶,陈国平.基于子结构综合技术的阻尼结构动力学模型修改方法[J].江苏航空.2017
[5].白美丽.一类修改的Lorenz型五维超混沌系统的复杂动力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6].刘子豪.基于质量—弹簧系统动力学修改的船舶动力装置减振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7].陈享姿.结构类型和拓扑修改的动力学重分析方法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5
[8].黄毅.车辆传动系统非线性振动响应灵敏度与动力学修改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9].马维金,罗朝阳,于瑞湘,王俊元,葛玉明.某轻卡动力总成的模态分析及动力学修改[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4
[10].姚爱英,熊晓燕,王然风,李建民.大型带钢轧机动态特性分析与动力学修改[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