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液管论文_王振华,李文浩,左锐,郑建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降液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筛板,流体,分散,精馏,传质,力学性能,弓形。

降液管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华,李文浩,左锐,郑建国[1](2018)在《不锈钢槽管式分酸器降液管内阳极保护电流分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不锈钢槽管式分酸器降液管阳极保护模拟试验,研究了降液管管径、流速、浓硫酸温度、阳极保护电位对降液管内电流分散的影响。结果发现:分酸器降液管管径越大,对阳极保护电流的屏蔽越弱,管径越小,对阳极保护电流的屏蔽越强;浓硫酸流速增大,不利于电流的分散和阳极保护的实施;浓硫酸温度升高,降液管内阳极保护电位衰减加大;提高阳极保护电位,有利于降液管的保护。(本文来源于《硫酸工业》期刊2018年03期)

董永平,刘燕,王领,颜欢,褚雅志[2](2017)在《分流式降液管的筛孔塔板流体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分流器设置在降液管上,采用筛孔塔板,以空气-水为介质进行冷模实验,对其流体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与无分流式降液管筛孔塔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分流式降液管筛孔塔板总板压降平均降低了14.3%,板上清液层高度平均降低了12.1%,操作弹性平均提高了15.3%,分流器的设置提高了塔板液泛上限和液相处理能力。(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期刊2017年05期)

王彩琴,曹振恒,杨倩,孙烨[3](2017)在《降液管长度对分散降液筛板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分散降液筛板塔的降液管,通过计算分析设置了降液管的管径和长度,以"氧气-空气-水"为体系,研究了降液管长度对分散降液筛板的流体力学性能和传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液管长度对分散降液筛板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且降液管长度为20mm的分散降液筛板综合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7年12期)

陈家祥[4](2017)在《延迟焦化吸收稳定系统的工艺优化及混合型降液管设计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延迟焦化装置使重油、渣油变劣为优,在炼化企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先进的工艺流程及设备设计对其节能降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操作工艺的优化及其相关设备的改进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某石化企业延迟焦化吸收稳定系统的工艺流程进行分析之后,结合现场实际工况,运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完整的工艺流程。确定了该系统中各塔的传质效率,各关键操作参数、物流组成的软件计算结果和现场的标定情况均基本吻合。因此,建立的模型可对该工艺流程的优化分析提供数据基础。对该工艺进行了优化分析,依次考察了吸收塔补充吸收剂的流量、焦化柴油的进料温度、解吸塔顶的解吸气量、稳定塔的塔顶回流量、吸收塔的中段上回流位置等不同可调参数对该系统各产品质量的影响。为解决该装置当前操作条件下干气不干的问题,最终确定了改进方案——在不更换塔体的前提下,更换具有更大液相处理能力的塔内件,以摆脱吸收塔塔径及降液管处理能力的限制。为满足生产扩能等因素的需求,本文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混合型降液管塔板,可在不更换塔体且不拆除原弓形降液管及受液盘的前提下,加设悬挂式矩形降液管,以提高原塔的溢流周边,继而提高该塔的液体通量,从而实现装置的扩能。与此同时,降低扩能的设备投资,具有很大的改造优势。介绍了该混合型降液管塔板的设计方法:确定了塔板上各鼓泡区液气比相等及液体流经塔板平均停留时间相等的设计原则;并按照设计原则,确定了混合型降液管堰长、堰宽、堰高、降液管高度及底孔的初步设计步骤;为保证各降液管内液相足够的停留时间,确定了混合型降液管塔板的校核步骤。按照文中所述混合型降液管塔板的设计方法,在直径1200 mm的有机玻璃塔内,对沉浸式弓形降液管塔板进行了扩能改造:不拆除原降液管的同时,新设悬挂式矩形降液管。考察了不同悬挂式降液管底孔开率、不同液相负荷下,各塔板上及各降液管内的清液层高度。结果表明,各清液层高度实验值与设计值基本吻合,即混合型降液管塔板在不同液相负荷下液流分布均匀稳定。并由此判定文中所述混合型降液管的设计方法可行。(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05-18)

颜欢,褚雅志,符亚玮,雷洁琼,王领[5](2016)在《分流式降液管的流体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分流式降液管以空气和水进行了塔盘冷模实验,研究了板压降、板上清液层高度和泡沫层高度、降液管泡沫层高度等流体力学性能,并在相同条件下与无分流式降液管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分流式降液管的塔板压降比无分流式降液管的塔板压降平均降低了39.3%,分流式降液管能有效降低塔板的溢流强度,提高了塔板的处理量。(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6年12期)

黄冬,赵民帅,罗雄麟[6](2016)在《乙烯精馏塔控制中降液管时滞效应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精馏塔动态建模中忽略了降液管容积对液相流动及传质的滞后,导致模型与实际精馏塔存在明显差异。针对某实际乙烯精馏塔,通过机理分析建模,建立理论降液管模型,并在原精馏塔模型基础上构建了考虑降液管时滞效应的乙烯精馏塔动态模型。通过仿真,将该模型与原模型的动态特性进行比较,其差异性说明考虑降液管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精馏过程的动态特性。另外,对两种动态模型分别设计控制器,整定得到的控制器参数差别很大,说明忽略降液管的影响造成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控制器可能不适用于实际装置。因此,在动态建模中考虑降液管能够更加准确地对精馏塔进行分析、控制和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刘继东,郭艾慷,田志亮,苏佳林,李春利[7](2014)在《CTST-MD复合型塔板降液管流体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立体传质塔板(CTST)和悬挂式降液管各自的优势,在CTST塔板的基础上组合悬挂式降液管。以此为实验塔板,在直径为570 mm的有机玻璃塔中以空气-水为实验物料进行冷漠实验,对此种塔板的板压降、降液管的液层高度、液流孔孔流系数等流体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鼓泡型塔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复合型立体传质塔板的板压降低于弓形降液管的CTST和悬挂式降液管的筛板(MD筛板)。在高液相负荷下,复合立体传质塔板降液管液层高度远低于MD筛板,具有更大的液体处理能力。悬挂式降液管液流孔的孔流系数主要与开孔的水力半径有关,受开孔率影响较小。得到了复合立体传质塔板降液管几种孔型的孔流系数值。(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4年10期)

冯成海,薛凌飞,王建林,董婧,刘艳军[8](2011)在《GE气化炉上升管与降液管环隙流体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垂直管两相流的数学模型,对GE气化炉内上升管与降液管环隙中合成气-激冷水形成的两相流进行计算,归结出液位与持液量、流体流型的相互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1年12期)

刘佳[9](2010)在《带有降液管的多元精馏建模与仿真平台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原油精馏装置是大型炼油厂及石油化工企业的关键设备,其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精馏生产过程中,是不允许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直接应用提出的改进方案,因此必须首先进行计算机仿真,再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为实现对精馏装置的计算机仿真,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需求,对多元精馏过程进行了研究,开发了仿真系统。论文的主要工作归纳如下:(1)在深入分析精馏过程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精馏塔的动态仿真数学模型。现在的精馏塔模型多忽略降液管的影响和不考虑各塔板的实际压力的变化。这些假设简化了计算,但是导致模拟结果和真实的情况吻合不好,不能满足实际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做了相应的修正:在考虑降液管影响的基础上,修正精馏塔的动态机理模型;根据塔内压力和气相负荷的密切关系,将塔压变化综合到模型中。(2)针对相平衡计算中的迭代计算问题,提出了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预测多组分混合物泡点的算法。采用变阶变步长的Gear积分算法求解模型的刚性问题,能够获得较好的精度且运算时间较短;但在采用迭代求解算法多组分混合物相平衡的计算方面,存在运算量巨大,求解时间长等问题,无法满足实时动态模拟的要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机理模型的求解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建立相平衡预测回归模型的算法。(3)为了验证所建机理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稳态和动态仿真,得到一系列精馏塔组分浓度变化的过渡过程曲线和温度曲线。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精馏塔的实际生产过程。(4)基于建立的动态机理模型,搭建了多元精馏过程的仿真系统(DUSS: Distillation Unit Simulation System)。仿真系统是以组态软件WinCC作为服务器,Matlab作为客户端,采用OPC技术实现了二者的实时数据传递。该仿真系统将Matlab的数学建模与仿真功能和WinCC的人机交互以及控制功能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各自优势。(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0-11-14)

黄雪雷,李育敏[10](2010)在《板式塔弓形降液管液相流场CFD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弓形降液管是板式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弓形降液管的液相流场分布研究有重要意义.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及其前处理器Gambit,选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及SIMPLEC算法,模拟了液体流过降液管底部的流场分布.结果表明:沿堰长方向,中间位置的速度比两侧位置的速度小18.9%~35.7%.沿降液管宽度方向,靠近塔壁处的液体速度沿从上往下的高度方向逐渐减小,而靠近堰壁处液体速度逐渐增大.降液管底部拐角处存在漩涡和缓流区.为检验模拟结果,实验在直径为1 200 mm有机玻璃塔内进行,空气-水为实验物系.采用热膜风速仪对弓形降液管底部的液体速度进行测量,得到其流场分布.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吻合得较好.(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降液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分流器设置在降液管上,采用筛孔塔板,以空气-水为介质进行冷模实验,对其流体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与无分流式降液管筛孔塔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分流式降液管筛孔塔板总板压降平均降低了14.3%,板上清液层高度平均降低了12.1%,操作弹性平均提高了15.3%,分流器的设置提高了塔板液泛上限和液相处理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降液管论文参考文献

[1].王振华,李文浩,左锐,郑建国.不锈钢槽管式分酸器降液管内阳极保护电流分散研究[J].硫酸工业.2018

[2].董永平,刘燕,王领,颜欢,褚雅志.分流式降液管的筛孔塔板流体力学性能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7

[3].王彩琴,曹振恒,杨倩,孙烨.降液管长度对分散降液筛板性能的影响[J].广东化工.2017

[4].陈家祥.延迟焦化吸收稳定系统的工艺优化及混合型降液管设计方法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5].颜欢,褚雅志,符亚玮,雷洁琼,王领.分流式降液管的流体力学性能研究[J].化学工程.2016

[6].黄冬,赵民帅,罗雄麟.乙烯精馏塔控制中降液管时滞效应影响分析[J].化工学报.2016

[7].刘继东,郭艾慷,田志亮,苏佳林,李春利.CTST-MD复合型塔板降液管流体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J].现代化工.2014

[8].冯成海,薛凌飞,王建林,董婧,刘艳军.GE气化炉上升管与降液管环隙流体的应用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

[9].刘佳.带有降液管的多元精馏建模与仿真平台的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10

[10].黄雪雷,李育敏.板式塔弓形降液管液相流场CFD数值模拟[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

论文知识图

水塞流形成过程入口膜厚3mm、入口液体速度1m/s、气...型改性机流场粒子浓度分布塔设备安装-图6-112 一般圆形降液管...塔设备安装-图6-114 弓形降液管液封...高通量塔板悬挂式降液管击穿漏气...

标签:;  ;  ;  ;  ;  ;  ;  

降液管论文_王振华,李文浩,左锐,郑建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