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微生物是地球表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驱动力。微生物驱动的铁循环过程包括Fe(III)还原与Fe(II)氧化两个重要过程,与碳/氮/硫/重金属等元素的循环转化、污染物降解、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等过程密切相关。在整个微生物驱动的铁循环过程中,Fe(II)/Fe(III)通过其氧化还原状态变化与微生物的胞外电子发生相互作用。由于Fe(II)/Fe(III)的电位Eh较负,铁的形态极易受环境因素如pH、有机质等的影响,虽然这些因素对化学铁循环的影响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其对微生物驱动铁循环的影响仍不够清晰。铁矿由于其独特的半导体性质,在光催化的能源与环境领域已有广泛研究。近年来,研究者发现非光合微生物可以利用半导体矿物的光生电子实现自身生长,铁矿的半导体性质逐渐在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领域逐渐引起了重视。虽然已有研究提出半导体矿物的导电性促进了铁还原菌的胞外电子传递过程,但是关于半导体铁矿是如何影响微生物亚铁氧化的机制仍不清楚。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Cyts)作为生物体电子传递链中的关键蛋白,其在铁呼吸菌的胞外电子传递功能也逐渐被证实。本论文以功能蛋白c-Cyts为模型蛋白,利用光谱及电化学等动力学和热力学方法研究不同Fe(II)形态对c-Cyts蛋白与Fe(II)间电子传递机制的影响,通过动力学模型分析定量评估不同形态铁(游离态、有机络合态、铁矿半导体)对c-Cyts与Fe(II)间电子传递机制的贡献,试图从化学及分子视角解析微生物氧化亚铁的电子传递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游离态Fe(II)与细胞色素c蛋白的电子转移动力学及热力学机制研究。通过亚铁初始浓度、pH及离子强度等因素对c-Cyts与Fe(II)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c-Cyts的还原速率常数随着亚铁(5-1000μM)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Fe(II)/Fe(III)的氧化还原电位随着Fe(II)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c-Cyts的还原速率常数随着pH(5.5-8.0)的增加而增加。一方面,电化学测试说明了这是由于Fe2+的还原能力随着pH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光谱电化学结果表明c-Cyts的还原程度与pH极度相关,这表明了H+参与了c-Cyts的还原过程。因此,pH的影响可以归因于H+参与了Fe2+与c-Cyts的反应。离子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c-Cyts的还原速率常数随着NaCl的浓度增加而降低。并且通过其动力学速率常数与Fe(II)物种的浓度和活度做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离子强度下Fe2+活度是影响反应动力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为厌氧状态下酶催化亚铁氧化过程与机制提供了分子尺度的新视角。(2)有机络合态Fe(II)与细胞色素c蛋白间电子传递机制及其贡献。由于环境中大量有机质的存在,络合态Fe(II)/Fe(III)也是亚铁氧化微生物获取的重要能量来源,本研究仍以c-Cyts蛋白为模型蛋白研究了6种不同有机配体对c-Cyts与Fe(II)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有机配体的存在显著加速了c-Cyts和Fe(II)之间的反应,通过Minteq软件分析,结果发现Fe(II)与有机配体的络合常数越大,有机配体态Fe(II)的含量越高,c-Cyts与Fe(II)反应的动力学速率越大。通过Kintek动力学模型软件获得了体系中各Fe(II)形态与c-Cyts反应的速率常数。通过Fe(II)配体的络合常数与c-Cyts和Fe(II)的反应速率常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app)与Fe(II)配体之间的络合常数、及c-Cyts和Fe(II)L物种(L代表―配体‖)反应的速率常数都密切相关。并且配体的结构越相似,其相关性越高。通过循环伏安(CV)实验获得Fe(II)络合物的氧化还原电位(中点电位)结果表明,具有相似结构配体的Fe(II)络合物,其氧化还原电位与络合常数呈正相关。说明氧化还原电位并不是影响Fe(II)络合物与c-Cyts反应动力学的主要因素,而进一步的反应重组能分析发现,由于不同配体结构引起电子转移的反应重组能变化比吉布斯自由能(ΔG)更能影响该反应动力学。本研究结果从配体的分子结构方面,解析了有机络合态Fe(II)与c-Cyts间电子传递的动力学及热力学机制,并通过动力学模型定量评估了有机络合态Fe(II)与c-Cyts间电子传递机制的贡献。(3)赤铁矿半导体介导的细胞色素c与Fe(II)间电子传递的机制及贡献。在赤铁矿存在的c-Cyts蛋白与Fe(II)的混合体系中,由于赤铁矿的表面吸附作用及独特的半导体性质,使得在该混合体系中,赤铁矿在c-Cyts与Fe(II)间电子传递的途径多样化。本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不同浓度赤铁矿对c-Cyts蛋白与Fe(II)间氧化还原反应及吸附反应的表观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赤铁矿的加入使得c-Cyts的还原速率显著增加;且赤铁矿浓度越高,c-Cyts还原速率越大。通过吸附态c-Cyts或吸附态Fe(II)电位下测试赤铁矿电极在Fe2+或c-Cyts溶液中的It曲线测试及吸附态c-Cyts与矿物/电极间界面电子转移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赤铁矿从电极传出或接受电子能力都有所增加。上述动力学结果说明赤铁矿介导并促进Fe(II)与c-Cyts间的电子转移过程。赤铁矿表面吸附态c-Cyts或Fe(II)的热力学电位测试结果表明,与游离态Fe(II)电位相比,吸附态Fe(II)的电位发生负移;而c-Cyts的电位几乎不变。通过Mott-Schottky曲线测试获得赤铁矿在吸附c-Cyts或Fe(II)前后赤铁矿表面空间电荷区能带的变化,结果发现,在Fe(II)和c-Cyts的存在下,赤铁矿的平带电位分别发生了负移和正移。Fe(II)存在下,赤铁矿表面的电子密度增加,而c-Cyts的存在下,表面电子密度有所降低,这导致了赤铁矿在空间电荷层发生了能带弯曲。通过上述c-Cyts、Fe(II)及赤铁矿各体系的热力学电位测试,提出了赤铁矿由于表面吸附Fe(II)和c-Cyts的不同表面电子密度而形成的内建电场加速并介导了Fe(II)到c-Cyts间电子转移过程。该结果从热力学方面提出并证实了赤铁矿半导体介导Fe(II)到c-Cyts的电子转移机制。不同半导体矿物对c-Cyts与Fe(II)反应体系的动力学及热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在非均相的混合体系中,不仅有半导体矿物介导c-Cyts与Fe(II)间电子传递机制,也存在半导体矿物表面吸附态Fe(II)与c-Cyts直接电子传递过程。最后通过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获得混合体系中赤铁矿体相介导c-Cyts与Fe(II)间电子传递速率常数及表面吸附态Fe(II)与c-Cyts的反应速率,都比游离态Fe(II)与c-Cyts反应速率常数高几个数量级。该结果通过动力学模型定量评估了赤铁矿半导体介导c-Cyts与Fe(II)电子转移机制的贡献。在无光厌氧条件下,赤铁矿导带介导的c-Cyts与Fe(II)的电子转移过程为自然体系中微生物与矿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王莹
导师: 李芳柏,刘同旭
关键词: 细胞色素,亚铁氧化,电子传递,铁形态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生物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分类号: X172;X132
DOI: 10.27544/d.cnki.gzcds.2019.000004
总页数: 148
文件大小: 6874K
下载量: 105
相关论文文献
- [1].固液接触起电中电子转移的量化研究(英文)[J]. Science Bulletin 2020(11)
- [2].光致分子间电子转移-受体分子结构对转移速率的影响(英文)[J].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2018(06)
- [3].电子转移理论奠基人[J].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配合人教社教材) 2011(10)
- [4].水溶性有机物电子转移能力及其生态效应[J]. 生态学报 2013(01)
- [5].细菌胞际电子转移及其生态生理学意义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2)
- [6].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电子数目的判断[J]. 新课程(中学) 2012(02)
- [7].固定化蛋白质在沸石和介孔分子筛上的直接电子转移及生物传感[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8].外场操控单分子的电子转移动力学特性[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9].电催化反应中的质子耦合电子转移过程[J]. 宜春学院学报 2017(06)
- [10].串联质谱肽段断裂新技术——电子转移解离及其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J]. 质谱学报 2008(02)
- [11].反转区电子转移速率的理论研究[J]. 中国科学:化学 2011(08)
- [12].电子转移守恒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J]. 数理化学习(高中版) 2013(04)
- [13].双核多吡啶铂(Ⅱ)-紫精二元电子给受体体系的光诱导电子转移[J]. 科学通报 2012(07)
- [14].电子转移剂调控紫精/聚合物薄膜的光致变色性能[J]. 信息记录材料 2011(04)
- [15].磺酰脒基桥连的锌卟啉-富勒烯化合物构型对光诱导电子转移机理的影响[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06)
- [16].光催化中表面等离子体与半导体间的电子转移与能量转移[J].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18(01)
- [17].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科学性探讨[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3(10)
- [18].电子转移光氧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J].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14(05)
- [19].荧光素-纳米二氧化钛表面复合及光诱导电子转移[J]. 无机化学学报 2012(10)
- [20].构建电子转移通道阻抑法筛选车前子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成分[J]. 药物分析杂志 2016(10)
- [21].怎样解与钢铁生锈有关的问题[J]. 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 2011(12)
- [22].界面电子转移对量子点荧光闪烁行为的影响[J]. 物理学报 2014(16)
- [23].水溶性有机物电子转移能力与荧光峰强度的关系研究[J]. 环境科学 2012(06)
- [24].脯氨酸对肾上腺素电子转移性能的影响[J]. 菏泽学院学报 2011(02)
- [25].自组装膜修饰电极上Cu-BTC的直接电子转移[J]. 分析化学 2019(08)
- [26].电子转移生成催化剂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J]. 中国胶粘剂 2015(11)
- [27].环双(百草枯对苯撑)-双2-萘甲酸三缩四乙二醇酯二元超分子给受体体系光诱导电子转移研究[J].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10(04)
- [28].氧化还原蛋白质在海藻酸钠溶液中的直接电子转移[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29].电子转移守恒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J]. 中学生数理化(尝试创新版) 2013(02)
- [30].流体室温磷光法研究紫精衍生物与萘之间光诱导电子转移[J]. 河南科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