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霉菌论文_张鑫,王凤仙,刘帅,耿添霈,王元太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曲霉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霉菌,红曲,色素,洛伐他汀,曲霉,单糖,芽孢。

红曲霉菌论文文献综述

张鑫,王凤仙,刘帅,耿添霈,王元太[1](2018)在《应用高温嗜热芽孢杆菌(Thermophilic Bacillus)和红曲霉菌(Monascus)生产“绵柔型”白酒的初步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温嗜热芽孢杆菌(Thermophilic Bacillus)和红曲霉菌(Monascus)制备麸曲和红曲米,与酱香型白酒的"叁高"工艺相结合,研制"绵柔型"清香型白酒,用以探讨清香型白酒工艺改革和产品创新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酿酒科技》期刊2018年08期)

常聪,张安,程述敏,张文学[2](2018)在《高产红曲色素和Monacolin K红曲霉菌的诱变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方法筛选高产红曲色素及Monacolin K的红曲霉菌株,最佳诱变条件为紫外诱变时长2min,氯化锂浓度0.6‰。对突变株菌落形态进行初筛,对红曲色素和Monacolin K含量检测进行复筛,并进行遗传稳定性实验,得到了高产红曲色素、Monacolin K且遗传稳定性能好的突变菌株QH12,其红曲色素色价达到2450U/g,Monacolin K产量达1.68mg/g,分别是原始菌株的1.84倍和4.67倍,相对于原始菌株有较大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8年01期)

代文婷,吴宏,夏芳,连喜军,康海岐[3](2017)在《不同地区腐乳中10种红曲霉菌的遗传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地区腐乳中分离纯化后的10种红曲霉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再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其遗传差异性。结果表明:10种红曲霉菌丝体大体相似,但新疆地区的红曲霉菌落形态与其他地区红曲霉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红曲霉菌色素基因的DNA长度为1 024—1 121 bp,通过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10种红曲霉菌的红曲色素基因在3'端和5'端存在明显的序列差异;该基因的系统发育树表明:BCQ-北京与天津5连,ZBX(7)天津与6-吉林,9M与ZBX-新疆,ZBX-北京、9H与ZBX(D)北京的遗传关系较近。(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李志强,刘颖,林风,吴丽云[4](2017)在《福建古田红曲生产用红曲霉菌主要种类的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购自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的5株红曲霉菌为对照,对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红曲霉菌资源库中收藏自福建省古田县的60株红曲霉菌(Monascus sp.)进行分类鉴定研究。首先根据不同菌株在麦芽汁琼脂(Wa)、察氏酵母提取物琼脂(CYA)和甘油硝酸盐琼脂(G25N)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特征进行初步分类,进而基于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 ITS)、核糖体大亚基(28S nuclear ribosomal large subunit rRNA gene,LSU)和核糖体小亚基(18S nuclear ribosomal small subunit r RNA gene,SSU)的基因片段的测序结果,在Gen Bank中通过BLAST进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鉴定研究,并用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形态特征及3个基因序列的比对,认为所选取的60株古田红曲霉菌分别归属红色红曲霉菌(M.ruber)、丛毛红曲霉菌(M.pilosus)或紫色红曲霉菌(M.purpureus)3个种。(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7年05期)

贾红倩,刘嵬,梁立,郑瑞凤,冉琳[5](2017)在《红曲霉菌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纯化红曲霉菌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测定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并对其结构进行初步表征。方法:红曲霉菌发酵液经乙醇沉淀获得胞外多糖,经精制除杂和DEAE-纤维素柱层析法分离纯化获得多糖组分,再分别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HPGFC)、柱前衍生PMP-HPLC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Mw)和单糖组成,测定多糖组分清除DPPH和羟自由基的能力,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EPS经分离得到叁个组分EPS-1、EPS-2和EPS-3,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673、143537、238742 Da。EPS-1、EPS-2均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1∶0.301∶2.052∶3.614和1∶2.475∶1.950∶1.532,EPS-3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1∶0.401∶0.066∶0.307∶2.974。叁个多糖组分对DPPH·和羟自由基均有清除能力,并与多糖浓度呈现正相关。当多糖浓度为1 mg/m L时,叁个组分对DPPH清除率分别为16.4%、15.9%和14.8%;对清除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40.4%、39.6%、63.8%。结论:红曲霉菌胞外多糖各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单糖组成比例均有差异;对羟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也存在差异,这种活性差异可能与各组分Mw及结构差异相关。(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7年12期)

高露露,包若含,陶玉佩,徐梦婷[6](2016)在《红曲霉菌产红曲色素的紫外诱变及产素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红曲霉菌产红曲色素的紫外诱变及产素的工艺优化,在这本次实验中选择了3个因子,即诱变时间、培养基配方、接种量、装瓶量,在发酵培养7天后,通过紫外分光广度计测定红曲菌中红曲色素的色阶数值。用Matlab软件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线性回归,得出紫外诱变菌种的突变关联和产红色色素的最佳工艺优化方案。由处理结果可得,而在工艺优化的配伍中,可明显观察到在当培养基为PDA,接种量7%,诱变时间为5时红曲霉色素的色阶值最高其色阶值产值为2.552。(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6年23期)

王博[7](2016)在《红曲霉菌油脂与色素代谢关联及其静息培养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曲色素作为食用色素在中国已有上千年使用历史,红曲霉菌发酵产红曲色素也被广泛地研究,但是关于红曲霉菌油脂的报道却并不多见。现有的研究指出红曲霉菌所产油脂不仅可作为生物柴油的油源,同时也具有降血脂等生理功能。因此对红曲油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红曲霉中红曲色素与油脂的合成均以乙酰CoA为前体物质,分别在聚酮酶、脂肪酸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目前对于红曲霉菌油脂含量,及油脂与色素合成的关联性知之甚少。本研究设计在一系列pH梯度、谷氨酸钠(MSG)浓度梯度、Triton X-100浓度梯度下进行红曲霉菌常规液态发酵及萃取发酵实验,并考察红曲色素与油脂的积累情况,进而探究二者生物合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红曲霉菌胞内色素与油脂的积累具有同步性,低pH、低氮的培养条件有利于二者同时积累,油脂含量最高可达菌体干重的50%。与常规发酵相比,高Triton X-100浓度下的萃取发酵获得的红曲色素浓度更高且主要集中在胞外(约为40 AU),而油脂含量却有所降低;并且在萃取发酵过程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有选择性地将红曲霉菌胞内色素萃取到胞外基质中,而油脂依然留在胞内。综上表明萃取发酵在一定程度上使代谢流从油脂合成方向转向色素的合成。生长细胞的液态深层培养是获得红曲橙色素的常规方式,在该过程中色素的积累与菌体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在本研究中采用萃取发酵的方式得到一定量的低胞内色素含量的菌丝体,并以该菌丝体作为静息培养的生物催化剂,成功地实现了红曲霉菌静息培养产红曲橙色素。在此过程中红曲霉菌保持一定的代谢活力但菌体并无生长,同时红曲色素、油脂都明显增加,符合静息细胞的特征。因此借助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中的萃取发酵,可有效地建立起红曲霉菌静息细胞培养系统。红曲霉菌的静息细胞培养与常规方式相比具有如下优势:大大简化了培养操作(无需无菌),易实现高密度培养(24 g/L DCW),提高了红曲色素的产率(14 AU/d)及对葡萄糖转化率(1 AU/g),而且红曲霉菌静息细胞可被循环利用,循环叁次后其色素合成能力依然保持稳定。(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5-24)

康碧玉[8](2014)在《红曲霉菌萃取发酵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在普通培养基中添加适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建立浊点系统可实现微生物萃取发酵。红曲霉菌浊点系统发酵是一个边萃取边发酵的过程。红曲霉生长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同时,胞内产物红曲色素被萃取到胞外胶束溶液中,红曲色素由胞内产物分泌为“胞外产物”。尽管关于浊点系统研究越来越多,但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渗透萃取发酵机理知之甚少。本研究通过在添加Triton X-100的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中进行红曲霉菌萃取发酵,研究红曲霉菌萃取发酵过程中红曲色素的渗透萃取机理。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对红曲色素的增溶能力与红曲色素分泌密切相关。随着表面活性剂胶束增溶能力的增强,渗透到胞外的红曲色素浓度也越高。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萃取能力越强,红曲色素产量越高,最大胞外红曲色素浓度也就越高。胞外色素浓度是由发酵液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萃取能力和红曲色素产量决定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红曲色素萃取力,是红曲霉萃取发酵优良的萃取剂。在不同初始pH、氮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条件下,研究红曲霉发酵时红曲色素的分配、组成和桔霉素生物合成情况。结果表明:红曲霉发酵过程中发酵液最终pH是影响红曲色素在胞内外分配、色素组成以及桔霉素合成的关键因素。发酵液最终pH越大,胞外色素浓度就越大,红色素组分多;发酵液最终pH较低(3.0以下)时,胞外色素浓度低,红色素组分少,橙色素组分多。发酵液最终pH较低(3.0以下)时,抑制桔霉素的生物合成,胞内外都没有检测出桔霉素;发酵液最终pH大于3.0时的色素溶液中都存在桔霉素。发酵液最终pH与培养基初始pH和氮源有关。培养基初始pH和氮源都通过影响发酵液的pH从而影响红曲色素分配、组成以及桔霉素合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对红曲色素决定性的分配作用与pH无关;Triton X-100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橙色素转化为黄色素,改变红曲色素组成。本研究发现,在低pH发酵液条件下常规发酵可获得高浓度的不含桔霉素的橙色素,在低pH发酵液条件下渗透萃取发酵获得高浓度的不含桔霉素的黄色素。(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06-06)

李滔滔[9](2013)在《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诱变育种及其在酱油废水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发现红色红曲霉菌(M.ruber)产生强降胆固醇物质洛伐他汀之后,国内外学者掀起了降脂红曲霉菌的研究热潮。目前洛伐他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洛伐他汀的合成基因、发酵工艺的优化以及高产菌种选育等方面。很少涉及有关发酵基质替代方面的研究,酱油废水中含有丰富的氮源,能被微生物充分利用。因此,利用酱油废水生产洛伐他汀具有一定的社会与经济意义。本研究主要通过氯化锂诱变筛选高产洛伐他汀的红曲霉菌株;研究此菌株高产洛伐他汀的发酵条件及其工艺参数;通过驯化此菌株研究其利用酱油废水生产洛伐他汀的影响因素。其结果如下:对实验室保存的红曲霉菌株进行氯化锂诱变,最终筛选出六株有较好正突变的菌株。其中叁株正突变株的产洛伐他汀能力大大提高,比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214%(HW3)、239%(HW5)、169%(HW6)。菌株HW2、HW3和HW5的遗传稳定性相对较好。在驯化实验中发现,菌株HW2在酱油废水中表现较强适应能力,且生产洛伐他汀的性能较好。目前洛伐他汀含量检测的方法主要为HLPC,其检测过程复杂、耗时,不能直观的检测到高产红曲霉菌株。而红曲霉菌发酵生产洛伐他汀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红曲色素的生产。因此,研究红曲色素和洛伐他汀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能简便筛选出高产洛伐他汀的红曲霉菌。本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无论是碳源还是氮源,其色价与洛伐他汀产量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均达到0.91以上。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价实验获得了HW2摇瓶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转速180r/min、6%蔗糖、4%大豆粉、0.5%乙酸钠、温度28℃,最优发酵条件下洛伐他汀的产量为71.48mg/L,较初始含量(24.84mg/L)提高了288%。研究了菌株HW2以酱油废水替代基本培养基中的氮源,生产洛伐他汀的发酵因素的影响。以添加质量分数为6%蔗糖的碳源,生产洛伐他汀的量较高;酱油废水的保存方式和时间对洛伐他汀的合成也有较大影响,以4℃中,时间不超过1.5月的酱油废水生产洛伐他汀的量最好。(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期刊2013-05-01)

刘晓宁,王兴初,苗子健[10](2012)在《红曲霉菌在包包曲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所购买的红曲霉菌株(菌种编号40268)扩大培养后,用于包包曲的生产中。结果表明,除发酵力红曲霉强化大曲略低于普通大曲外,酸度、糖化力、液化力、酯化力略高于普通大曲,而蛋白分解力更是接近普通大曲的2倍。该实验效果显着,达到了预期目标。(本文来源于《酿酒》期刊2012年05期)

红曲霉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方法筛选高产红曲色素及Monacolin K的红曲霉菌株,最佳诱变条件为紫外诱变时长2min,氯化锂浓度0.6‰。对突变株菌落形态进行初筛,对红曲色素和Monacolin K含量检测进行复筛,并进行遗传稳定性实验,得到了高产红曲色素、Monacolin K且遗传稳定性能好的突变菌株QH12,其红曲色素色价达到2450U/g,Monacolin K产量达1.68mg/g,分别是原始菌株的1.84倍和4.67倍,相对于原始菌株有较大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曲霉菌论文参考文献

[1].张鑫,王凤仙,刘帅,耿添霈,王元太.应用高温嗜热芽孢杆菌(ThermophilicBacillus)和红曲霉菌(Monascus)生产“绵柔型”白酒的初步尝试[J].酿酒科技.2018

[2].常聪,张安,程述敏,张文学.高产红曲色素和MonacolinK红曲霉菌的诱变选育[J].中国调味品.2018

[3].代文婷,吴宏,夏芳,连喜军,康海岐.不同地区腐乳中10种红曲霉菌的遗传差异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7

[4].李志强,刘颖,林风,吴丽云.福建古田红曲生产用红曲霉菌主要种类的鉴别[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

[5].贾红倩,刘嵬,梁立,郑瑞凤,冉琳.红曲霉菌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活性测定[J].食品工业科技.2017

[6].高露露,包若含,陶玉佩,徐梦婷.红曲霉菌产红曲色素的紫外诱变及产素的工艺优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

[7].王博.红曲霉菌油脂与色素代谢关联及其静息培养体系的建立[D].华南理工大学.2016

[8].康碧玉.红曲霉菌萃取发酵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调控[D].华南理工大学.2014

[9].李滔滔.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诱变育种及其在酱油废水中的应用[D].湖南工业大学.2013

[10].刘晓宁,王兴初,苗子健.红曲霉菌在包包曲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酿酒.2012

论文知识图

微囊化红曲霉菌第1、2和第4批发...红曲霉菌游离和微囊化第1批发酵...红曲霉菌生物代谢成分的研究进展微囊化红曲霉菌重复培养菌干重...红曲霉菌生物代谢成分的研究进展红曲霉菌生物代谢成分的研究进展

标签:;  ;  ;  ;  ;  ;  ;  

红曲霉菌论文_张鑫,王凤仙,刘帅,耿添霈,王元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