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爱国[1]2004年在《医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探讨》文中提出高校教育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到学校教育系统中,实现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的现代化,提高办学育人综合水平的过程。在21世纪,我国医学院校必须把推进信息化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现代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了推动医学教育的信息化步伐,我们根据学校承担的国家教育信息化研究项目的需要,通过文献复习、比较研究、理论思辨等方法,对教育信息化进行深入探讨,主要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动因和实施环节,提出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形成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同时对在常规教学中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建立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理论推导。我们认为: 1、现代知识范式、知识性质和知识增长方式的变化,是引领现代教育信息化的深层原因;知识经济的来临和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借助信息化途径,逐步实现教育的全民化、高效率化和高质量化,以满足新经济的种种要求;现代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学人才标准的不断提高以及医学教育的公平效益问题,是触发医学教育信息化的现实原因。 2、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机整合,建立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信息化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现阶段,高等学校应从支撑体系建设、信息素养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教育、教育资源开发这叁个关键环节上着手,加大建设力度,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奠定必要基础。 3、为了保证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专门的形成性教育评价。为此,我们尝试根据因素分解法确定评价指标,运用两两比较法分配指标权重,并采用模糊矩阵合成法处理评价数据,建立起了高校教育信息化阶段性综合评价模型。 4、针对教育信息化中网络环境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我们也做了相应探讨。主要是结合医学人才培养特点,研究构建了“网络环境支持的教学模式”(web一suPported Teaehing,WST)。我们将新的教学模式分为“指导性学习WST”、“研究性学习WST”两个类型,并对新模式运行的主要过程进行了逐一解释。所建成的WST充分发挥了网络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体现了现代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的思想,对于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等具有积极意义。
王忠政[2]2015年在《信息技术与地方财政类院校本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与学习方式,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引发和推动着教学思想、教学体制、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根本性变革,对高校本科教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言,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笔者长期从事高校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一直希望推动信息技术在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并使之成为教学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对促进财经类院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质量提升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据此,本人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及教学实践中发现,人们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的偏差,存在认识与使用上的偏差。这就导致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仍停滞在浅层次推进阶段,缺乏应有的深度与广度,甚至有些应用还流于形式,更缺乏对财经类学科特点的理论构建和深入细致的课堂教学应用实效研究。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未能与财经类本科教学达到真正的融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潜在教学价值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为了更好地提高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丰富信息化教学的理论,提供信息技术在财经类本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形式,笔者进行了专门研究与实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变革与转型。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使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些变革,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这种变化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更多主动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性人才。这就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变革与转型,由原有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移。许多地方型本科院校需要对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二、问题与原因。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在延伸教学时空、改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等方面,正在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成为教学变革中一个最为活跃的因素。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仍存在着师生不想用、不会用、形式上用和不实用等现象。笔者通过分析,认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过程,能给教学带来一些变化与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教学功能、特性与规律,但在具体的教学应用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有一定的前提和基础,也需要正确的看待和理解,并在使用中要合目的、合规律;进入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来源较为多元与复杂,升级更新变化快,有时又表现出不稳定性,影响师生使用的热情;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自身也具有二重性和一定的局限性。叁、应对对策。针对信息技术在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信息技术能在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中取得到良好的应用效果,直至达到深度融合,本文以财经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财经类院校的特点、现状与问题,按照“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新理念”的系统性思维,提出四点对策:一是树立开放式办学、主体参与式教学、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理念;二是科学应用,实施有效教学;叁是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四是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动力机制。四、实践与创新。在上述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个案,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按照“价值引导、需求为先、教育为本、技术为用”的思路,从日常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了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信息技术与财经类本科教学达到深度融合的一些途径,实现了教学实践的创新。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变革的时代需要变革的教育,变革的教育需要地方性高校的转型。转型后的地方性高校重要任务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变革教育首先需要变革教学,变革教学需要采用变革社会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之相适应。变革教学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之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和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因此,本文不是从信息技术对教学影响的单一方面开展研究,而是将信息技术放在整个教学系统的大环境下,揭示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考察信息技术潜在教学价值与实际教学价值之间关系;探索信息技术与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达到深度融合的各种可能;形成了可借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这些理论与实践,对进一步指导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财经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赵颖[3]2007年在《甘肃省中等卫生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个学校都掀起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浪潮,在经费投入、软硬件平台建设和应用推进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由于卫生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时间短,尤其在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相对滞后,在实践上还没有成形的较成熟的方案。如何在信息化建设中少走弯路,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发挥自身特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甘肃省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应该思考的问题。本研究以我国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为背景,以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为内容,以甘肃省8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校长、教师、网管员和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获得了大量一手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校在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所在,从观念转变、软硬件建设、资源库建设、师资培训、合作交流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等方面进行了对策研究。
杜方冬[4]2007年在《我国医院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医院的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并利用它对我国医院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在卫生部《中国医院信息化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课题负责人:原总后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傅征、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包罗)课题的整体设计方案指导下,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组织专家小组开展专题讨论,结合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特点,编制了我国医院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框架。采用综合评分法,通过专家咨询对评估指标进行筛选,并对评估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构建了我国医院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评分量表。在构建我国医院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县级及以上医院中被评为二级和叁级的1136所医院进行抽样调查,运用评分量表对我国医院信息化水平评估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评估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考评。结果:编制了包括6个维度及57个二级指标的我国医院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6个维度分别为:医院重视程度、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人力资源与信息资源、信息安全、信息化绩效。信度与效度考核:(1)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各维度的克朗巴赫α系数分别达到“较好(0.6-0.8)”或“极好(0.8以上)”以上认定标准;(2)折半信度为0.95;(3)本评估指标体系从构想、指标的提出与筛选,均采用了专家咨询方法,并得到专家的认可,保证了该评估指标体系良好的内容效度;(4)结构效度较好,探索性因子分析各个维度所提取公因子均可获得较好的专业解释,累积方差贡献率介于45.3%--67.5%;(5)该评估指标体系能有效区分不同类别、不同等级、不同性质、不同隶属关系的医院,检验结果均提示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实证研究显示:不同发展水平地区间医院信息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由东部沿海地区到西部地区,医院信息化水平逐渐降低。部分省(市)医院信息化水平平均得分与其发达程度不符。不同等级医院、不同性质医院、不同隶属关系医院、不同类别医院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差别较明显。高等级医院信息化水平普遍高于低等级医院;中医医院的信息化水平低于综合型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大学附属医院的信息化水平高于教学医院,教学医院的信息化水平高于非教学医院;地市级医院、县级医院的信息化水平低于部属医院和省级医院,其中县级医院最低。在各维度,医院信息化重视程度得分最高,信息化基础建设维度、信息安全维度得分次之,人力资源与信息资源维度、信息化绩效维度得分更低,信息技术应用维度得分最低。除医院信息化重视程度的平均标准得分大部分在80分左右外,其它各维度的平均标准得分均低于60分,其中信息技术应用维度平均标准得分仅为40分左右。在抽样调查的1136家医院中,相对而言,20.60%的医院信息化水平为很好,38.64%的医院为较好,16.20%的医院为一般,15.23%的医院为较差,9.33%的医院为很差。结论:(1)本课题研制的医院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构建的综合评价评分量表在信度和效度上达到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是可靠、有效、灵敏的。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具有推广应用价值。(2)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医院信息化水平整体较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医院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不同等级、不同类别、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性质医院间差距较大。(3)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但在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安全方面的投入与建设水平较低,人力资源与信息资源的拥有量严重不足,信息化绩效低下,信息技术应用是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
刘雍潜, 李龙, 谢百治, 潘克明, 陈丽[5]2007年在《《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技术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它涉及所有运用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和实践领域。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完全相同。中国的教育技术领域由教育技术学科(专业)、教育技术事业和教育技术产业叁部分组成,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技术体系。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的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问,它的研究目的是提高教育的绩效;研究的对象是与教育相关的技术(即手段和方法);研究的任务是总结、提出运用相关的技术提高教育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研究的领域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研究的范畴包括对相关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框架由本体论、核心论、过程论、资源论和绩效论五个部分组成。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门类中技术学范畴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应用学科,是教育科学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连接桥梁。由于其逻辑起点的双重结构,教育技术学科自身也同时具有双重属性,因而作为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双重定位、多元发展"。教育技术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事业。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提出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教育多媒体信息资源表征规范和数字语言学习系统技术规范;进行了中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发展史的研究,提出了"教育技术史"学科的架构;发展了教学设计和评价的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提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和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模式;进行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中提出了教学交互理论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实践模式、现代远程基础教育的实践模式;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系统的研究中,提出了网络课程的评价体系、高校教学资源中心的构建理念与方法、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模式、教学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构建的理念、方法与技术,探讨了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思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中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相应的对策。教育技术通过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通过教育技术产业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本课题对教育技术产业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阐述了教育技术产业的理念、目标和意义,从理论上提出了教育技术产业的运作机制和运作模式。
曹灿[6]2009年在《医学院校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医学院校信息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引导医学院校信息化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必须对医学院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进行准确、合理的评价。本文在全面介绍了国内外信息化、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医学院校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从评价结果来看,本文提出的医学院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完整、系统性好、可操作性强,与其他评价指标体系相比更有针对性。本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工作:1、分析医学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特征及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发展和应用现状,并对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进行综述。2、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套专门针对医学院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分6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并应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形成有效的医学院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3、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医学院校信息化进行系统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计算。最后,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信息化评价的实证分析,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揭示了该学校的信息化的真实水平,同时也证明了该评价指标体系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总之,本文提出的医学院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个创新,具有比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医学院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旨在推动我国医学院校信息化的良性发展,促进我国医学院校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的提升,推动医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郝兆杰[7]2012年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是关乎人的事业,对人的关注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技术是教育的技术或教育中的技术,属于教育的下位范畴,因此,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最终旨归也是教育技术的必然逻辑。随着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人为本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处理经济、政治、技术、环境等各种矛盾或冲突时的基本价值取向。然而教育技术现实发展中却存在着诸多“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学术研究的旨趣也聚焦于技术的开发或应用。近年虽有一些学者在技术的生境中倡导人文关怀,但反思者众、批判者多,多数研究仅仅是揭示问题以警醒世人,或止步于一般性的呐喊呼吁,却鲜有研究真正将人文关怀落实到现实而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中。基于此,本文开展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技术哲学、价值哲学为立论依据,系统探讨主体处理教育技术矛盾、冲突、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以及如何将该意识形态落实至教育技术实践中的问题。论文从时代发展背景、学科发展背景、个人专业发展背景叁个方面阐述研究缘起,并指明研究目标、研究意义、研究思想、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论文系统梳理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关于“价值、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教育技术异化”等研究成果,总结已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并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在教育技术领域,以人为本的对立面是以技术为本。论文从教育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和评价、教育媒体制作、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技术学研究等方面剖析了技术化价值取向的现实表现,并从教育技术观、工具理性的强势、教育技术的技术属性、教育技术实践传统、教育技术主体等方面剖析技术化价值取向产生的原因。“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并非一个不辨自明的命题。论文从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位、教育技术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技术化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教育技术的价值负荷特性等五个方面,指明教育技术应该“以人为本”,从学理层面确立教育技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人是自然性、社会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教育技术对人之四种属性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满足功能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异化作用。教育技术对人之属性的满足奠定了其存在的价值,而对人之属性的异化则侧证了本研究的必要性。对教育技术与人之属性关系的辨证分析,为教育技术究竟以人的“什么”为本指明方向。教育技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要全面关照人之四重生命,充分发挥其对人之四重生命的满足功能,弱化或消解其对人之四重属性的异化作用,最大程度地促进人的发展。AECT’94定义体系中的五个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指导教育技术现实实践提供了切入点。以人为本的“设计”要求设计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硬件时遵循人体工程学,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时遵循媒体特性、学习者特征,并将信息道德、情感教育、信息卫生学等知识融进教育技术产品的设计方案中。以人为本的“开发”要求开发者抛弃“炫技”倾向,以教育性为教育技术产品的首要追求;要求开发者充分理解良好设计方案中的设计意图,通过技术手段将其完整地体现在教育技术产品中;要求开发者与设计师、学科专家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商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要求要加强用户的“试用”环节,以获取产品修改、完善的第一手信息。以人为本的“利用”要求使用者树立“育人为本”的技术使用观、树立教学媒体适度运用意识;要求教育资源拥有者注重对资源及成功应用案例的推广宣传;要求发挥主体主观能动性,注重对教育媒体进行二次设计;要求使用者关注学习者的教育技术使用体验,并要落实“信息道德”、“信息卫生”教育。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落实以人为本思想,回归教育技术管理的本真;要求注重“人件”培训,提升“人件”培训质量;要求制定专业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以形成教育技术行业的约束机制。以人为本的“评价”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评价观,将“以人为本”思想融入至具体的“评价指标”中,同时要加强对技术应用过程的评价并保证评价主体多元化。
卫荣, 马锋, 侯梦薇, 刘欣然, 兰欣[8]2017年在《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已被证明了它的重要意义,并在越来越多领域的发展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拟以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探讨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效果,尤其是对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启发。
王瑞[9]2016年在《未来课堂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在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出现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教学方式。在教育信息化改革中,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关注的重点已经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本论文是基于未来课堂环境建设与研究比较成熟的前提下,利用先进技术手段,集中考虑如何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研究未来课堂环境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探究出一条切合郑州二中教学理念与实际情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研究目标上,论文重点确定了叁个方面,即:构建新型课堂形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建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服务支撑;聚焦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为实现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这叁方面,以期实现培养健康、博爱、有为的全面发展的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在研究内容上,论文将重点围绕并从课堂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教育云平台的研发与应用、教学模式和资源的整合、学科和技术的融合、教学与学习行为的转型等方面展开,以期达到论文所提出的研究目标。在研究成果方面,论文重点展示了信息化环境下未来课堂的校本应用,即移动自主学堂的设计与创建;移动自主学堂教育教学发展模型;四课型渐进式教学设计模式;创新型人才发展模型;以及如何运用四课型渐进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及课堂观察,表明:在移动自主学堂环境下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其主观能动性、阅读能力与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师技能与自主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促进了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论文在理论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创新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师与学生在未来课堂环境下的行为变化,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个性化生成、移动自主学堂发展模型、四课型渐进式教学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型等研究成果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为当前新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提供了实践指导。
南润文[10]2010年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研究非常活跃,主要集中在校园网建设、数据中心建设、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信息化标准、信息化水平评估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主要侧重点在技术、管理、服务、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但是与学校发展战略的相关性考虑甚少。这说明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没有融入到高校的主流事业,各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还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相关研究情况,归纳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以延边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例,深入分析、总结十多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总结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符合延边大学发展特点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确立符合延边大学特点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对指导延边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进一步丰富有关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的研究,为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并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和延边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了现状。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1、国内外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研究成果分析;2、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影响要素研究;3、延边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及分析;4、延边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一般性和特殊性影响要素分析;5、提出延边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根据调查和研究结果,延边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信息化应用不足、信息化服务水平低。文章在对上述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具体包括:1、急需建立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相关研究体系。2、必须健全职能机构、培养信息化人才队伍。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4、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5、构建延边大学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6、完善教育信息化评估与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医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探讨[D]. 高爱国. 第四军医大学. 2004
[2]. 信息技术与地方财政类院校本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D]. 王忠政.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3]. 甘肃省中等卫生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赵颖.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4]. 我国医院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 杜方冬. 中南大学. 2007
[5]. 《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报告[C]. 刘雍潜, 李龙, 谢百治, 潘克明, 陈丽. 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 2007
[6]. 医学院校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D]. 曹灿.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7]. 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D]. 郝兆杰. 河南大学. 2012
[8]. 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J]. 卫荣, 马锋, 侯梦薇, 刘欣然, 兰欣.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
[9]. 未来课堂环境下的教学研究[D]. 王瑞.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10].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D]. 南润文. 延边大学. 2010
标签: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信息化论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医学教育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延边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