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问美术课堂“自主学习”现象
钮建刚(江苏省常州市东方小学213001)
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要学齐画的神韵,不是原封不动地克隆临摹,完全生搬硬套地模仿他人画风便只有死路一条。这是白石老人的切身体会,一语道破了学画的天机。美术课堂同样如此,新课程强调自主探究,许多教师在学习践行着这一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望文生义、貌合神离的误区,为转变而转变,安排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只是表面形式而已,学生在实际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茫然无绪。这种一味模仿的教学,看似相似,实则谬之千里,注定要失去生命力的。让我们来看一些比较典型的、所谓“自主探究”的美术课堂教学片段:
一、“想怎样学就怎样学”——放任自流式的“自主”
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支配自己学习的时间、空间和任务的权利,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那么是否一味的“放手”,就能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了呢?
案例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美术线描课——花卉写生。
教师展示一盆花卉说:“今天我们就画这盆花,老师要充分发挥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你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于是,有的学生就开始作画,有的学生交头接耳,有的无所事事……
下课前进行学生作业展示,除了几张作业较完整,大部分不是构图很小就是一片涂鸦,甚至一笔未动……
索然无味的一节课,一开始就缺乏技法的引导,随后又缺乏学生个别指导和课堂气氛的调控,学生作品效果可想而知。作业反映了教学效果,其错不在学生。课堂教学是有指导的学习行为,学生的“自主”是相对的,绝不能因为提倡“自主学习”就放松教师的“主导”。失去教师的“主导”,只能是肤浅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自主”绝不等于放任自流!一味地“放手”只会使学生的创造力泯灭。在以学生为本强调自主探究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有在教师适时适度的精心组织、引导下,才能激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才能体现教与学的价值。
二、只具形式而无内容——“穿新鞋走老路”的“自主”
以往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性和示范性的,忽略个性差异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自主学习是学生在以“动态、开放、参与”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取知识和创造能力,使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教师的学习支持服务为保障的认知过程。有的教师却只注意了分组合作等流行的表面形式忽略了自主探究的真正精神实质。
案例二、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玩具,会玩吗?
生:会。
随即教师拿起两个玩具转转儿自己玩了一下。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发几个转转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是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做的?
生四人一组,小组合作探究转转儿会转的奥秘。
师:停!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样做的。(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做转转儿)老师做的转转儿漂亮吗?
听完这节看似弘扬新课程理念的美术课,我不禁感到疑惑和担忧,新课程在这节课只剩下分组学习的外壳,在这个外壳的掩盖下,依旧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实质,教师生硬地喊“停”,学生根本没有体验到自主探究带来的收获即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体”性变成了可遇不可求的奢侈,失去了应有的激发学生思维的功能。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在于教师对美术课堂教学的使命没有真正的把握和领会,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理念追求,存在着闻风而动的形式主义,追求一种虚伪的美丽。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真正转变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地参与学习,达到思维上的活跃,而不是形式上的活跃。
三、只有教案而无学生——“目中无人”式的“自主”
如果说一堂精彩的美术课是一曲动听的交响乐,那么自主学习则是这乐曲中最感人的旋律。然而美术学科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却不是由教材或课程标准预先可以设定的,也不是由教师单方面预先设计的,而是师生在共同的艺术探究学习活动中展开逐步建构生成的。可以说生成性是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让我们再次聚焦课堂:
案例三、
教师在示范用手指在纸上印出形状后问:“同学们的小手有魔力吗?能用小手的不同部位印出和老师不一样的形状吗?”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让学生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印出的不同形状,这时有位学生展示了用掌印添加变出的一只蜗牛形象,黄绿搭配印出蜗牛的头和身体,眼睛和触角用黑色水彩笔添加点缀,让人不禁眼前一亮,但遗憾的是老师对这一课堂生成性资源没能及时把握,依旧按照预设的教案执行教学任务——观察教师的指印像什么?如何添加才能使其更显完整?随即在实物投影仪下示范如何根据手印、指印添加。
案例中教师对学生课堂上意外生成的“小蜗牛”视而不见,自顾自地按照预设教案完成下一个教学环节,这种“目中无人”式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生成急着走过场,为“圆满”完成“预设”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强制牵引,学生必然只能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谈何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具备一双“慧眼”“胸中装课标,眼中有学生”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探索,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避免因教师的单向设计而出现课堂上的尴尬场面。
对教师来说,教学永远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劳动,不允许“克隆”,即“似我者死”。一个真正教书育人的教师,会在认真学习教学艺术之真谛、学习他人风格的基础上再自己加以创造发挥,其教学才会充满了生机活力,如齐白石老人所说“学我者生”。唯其“学我者生”,教学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的“探究”才会因“自主”而显得更加自如、更有创意、更加精彩,学生的自主探究才会从追求表面的“形似”到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