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原因是我人生的主旋律

痛苦的原因是我人生的主旋律

一、疼痛事业是我生命的主旋律(论文文献综述)

古丽奴尔·米吉提[1](2021)在《近十年兵团红色文学研究 ——以兵团出版社红色主题文学类图书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苗澍萌[2](2021)在《亦舒新世纪小说的女性书写研究》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亦舒共创作了长篇小说近百部,多方面地展现了女性更为严峻的生存状态,本文从亦舒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入手,通过分析女性的生存状态、精神困境来总结女性的成长模式,结合叙事学理论深入剖析亦舒女性书写的特质,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挖掘亦舒女性书写的价值内涵与局限性。本论文的研究试图对亦舒新世纪小说的女性书写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首先,本篇论文选取了亦舒新世纪小说中“边缘者”和独立后的“子君”两类女性形象,通过两类女性面临的身世与社会地位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模糊性以及亲情缺失、爱情受挫、婚姻触礁甚至家暴等种种现实问题,来分析女性更为严峻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其次,本篇论文通过分析女性的生存状态,总结出亦舒新世纪小说中,女性不同以往的成长模式,女性在异性陪伴和“姐妹情谊”中实现自我救赎,完成自我蜕变,女性成长的目标是在两性和谐中实现“自处”,亦舒笔下的女性虽然个体看似成长,但群体却面临着难以逃脱的“宿命轮回”,这恰好体现了亦舒女性书写的“同质化”特征。再次,本篇论文结合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视角的转变、人物情节的设置、小说结尾的走向与作品后的人文关怀,以及叙述语言的风格五个方面论述亦舒女性书写的独特性与深刻内涵。最后,本篇论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指出亦舒的女性书写对推动言情小说的发展、女性文学史的演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她作品背后的人性思考又使其女性书写带有一定局限性。论述分析亦舒笔下女性的生存状态、成长模式以及亦舒女性书写的特质,希望以此突出亦舒在女性书写方面不同于其新世纪前期和其他作家的独特性,同时较为全面和客观地对其女性书写进行价值估衡。

步鑫[3](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优秀作品与时代精神》《炎热》《梦幻与现实》《医生的嘱咐》(节选)》文中研究说明

路坦[4](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活着的100个理由》(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塔里木文学月刊》(选篇);《新疆艺术》(选篇)》文中研究指明

陈琳钰莹[5](2020)在《毕赣电影音乐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声音是至今电影艺术意义最丰富的环节之一,电影音乐可以代表电影整体的精神和气氛。电影音乐从发展最初的为掩盖杂音的现场乐队伴奏到采用风格相仿的经典名曲嵌入,再到根据影像气质而写作的电影原创音乐,音符越来越有其“意义指涉”,逐渐成为了一门显学。本文以新魔幻现实主义导演毕赣的电影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毕赣导演的短片《金刚经》、《秘密金鱼》、艺术电影《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为例,用艺术符号学角度解构电影中的流行歌曲、原生音乐和原创音乐等元素,以窥见地域性民族电影的音乐发展趋势,为中国艺术电影的音乐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并以苏珊·朗格“艺术符号学”理论嵌入电影音乐研究,以期为电影音乐研究开拓新领域、找到新方向、探索新思路。本文以全面深入描述毕赣电影音乐的各个细节为原则,试图串联起毕赣电影所有的音乐元素,总结归纳出其音乐符号使用规律及这些音乐符号所赋予的电影画面更深层的意义。通过毕赣电影音乐艺术的研究可知,电影音乐既要有实验性与创新性,又不能忽视日常生活存在的美丽音响,音乐元素的广度让电影画面更加富有意味。音乐符号与电影画面的精神契合以及合理使用,让电影成为了“创造能象征人类情感的形式”;电影音乐符号学的研究亦让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细腻地把控电影音乐元素。随着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相信也会有更加优秀的电影音乐在影坛出现,学界也能更加重视电影音乐研究。

祝勇[6](2020)在《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文中研究表明一我常说我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我出生在沈阳,那是东北土地上的一座大城,是由中国腹地通向东北,或者由中国东北通向华夏腹地的必经之地,有多少蛛网似的道路在这里汇聚,因此也铸就了它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繁华。但无论书本上沈阳多么重要,我似乎从来不曾喜欢过这个城市。沈阳,我生于斯,长于斯,却从来不曾把它当作自己的故乡,最多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驿站,我的生命,只有一部分属于它,

吉俊虎[7](2019)在《刘恒影视文学研究》文中提出百余年来的电影史实说明,文学是“电影的素材基地”,中国电影一直与文学保持着亲密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前期,我国影坛出现一次艺术高峰,电影导演“第五代”崛起,确立了中国电影的世界形象,为电影史留下了诸多经典作品。这批作品中,在影视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刘恒的身影。之后,9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迎来了新时期的第二个高峰,如在“新写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从现实真实状态中发掘人的生存状态,用更贴近生活的笔法呈现现实的作品,其中也有刘恒的身影。不论从投身影视创作的时长、创作作品的数量,还是从其艺术成就、商业口碑等角度看,刘恒都堪为一典型代表。他的创作实践及作品值得深入研究。文乃言之载体,言为心声,刘恒的内在品格和创作理念是支撑他影视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他性格谦和温厚,人生阅历丰富,文学修养厚重,又能坚守社会使命感进行创作,将文字融汇进生命,不断在剧本创作中表达深刻的思考。首先,他认为写小说和写剧本是一样的性质,只要能表达作者的思想,哪一种方式都是有意义的。其次,他能正确理解影视艺术创作的综合性,影视文学仅是要素之一,所以应在这一环节中追寻意义。第三,刘恒对投拍后适当改动剧本表示理解,但出于对作品的责任感,不会放任他人修改,而是在“妥协”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另外,他对改编、作品结构与人物形象塑造问题等问题都有自己明确的理念。刘恒是在内、外因合力作用下走上影视文学创作之路的,文革结束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思潮,给中国文学和电影创作带来了又一个“蜜月期”是外因;刘恒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及他作为新写实小说创作主将,在故事的构思、主题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及语言的驾驭方面的优势是内因。刘恒影视实践早期,主要是对自创小说的改编,之后,他将改编的笔端转移到对他人小说的改编上,扩大了改编对象的选择范围,在影视文学质量与数量方面有了突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改编理念与创作原则,进而进入了直接创作影视文学阶段。角色意识确立,创作日趋成熟。刘恒影视文学的主题内涵丰富,主要有:直面“食”“色”本性;从人物的行为表现和命运结局等呈现的宿命观;将目光放在社会底层普通老百姓身上,对善良、豁达、诚信等传统价值观内蕴的挖掘;对战争与人性之间关系的阐释,战争是冷酷无情的暴力手段,而人性是柔软的温情寓所,战争最终以它的残酷打败温情、泯灭人性了吗?刘恒在作品中给出了他的思考;对时代主旋律精神内涵的丰富阐释,《云水谣》《集结号》等集中体现了新主旋律的特点。他的创作始终跟随时代,且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文学细腻地感受关照着人的改变,描述出在外在环境的冲击下,信仰、勇气、毅力、真诚、美好等珍贵品格的价值所在。刘恒把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放在首位。他的作品总的主旨就是用自己手中的笔揭示生存的本相,以此探寻人生命的哲学意义,这一探讨自然离不开“人与生活”的纠葛故事。总体来看,刘恒用“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和挣扎在生活中的“小人物”、英雄主义男性、各色次要人物、及人物群像等一系列符合大众审美况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关于英雄人物的定位,刘恒向来坚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人物更接地气,能够真实地触动大众,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刘恒影视文学情节结构丰富多样,多见的是戏剧式情节,这是对我国叙事传统与民族性的坚持。此类情节采用渐入式的开端,在镜头缓缓的移动中,拉开故事的序幕,人物渐次登场,人物关系也不急于揭示,而是在对话中逐渐清晰起来,让观众随着眼前生活图卷的展开,渐渐走入剧中人物的情境中。矛盾冲突与结构方面,多样而复杂的矛盾冲突相互交织,多重人物关系相互连结,使剧情朝着看似合理却又无可奈何的方向发展刘恒的影视文学“不甘平凡”,情节的安排在震慑人的情感传达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刘恒将自己的小说作品影视化,台词口语化与方言使用是最突出的变化,他刻意通过“蒙太奇思维”手法,将电影化的想象意识投射到文字中,特别是心理蒙太奇的运用,将主客观、幻觉与现实进行交叉表现,将人物的意识通过潜意识里思绪的无序切换,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转换成视觉呈现。刘恒常常通过人物的对话与心理描写控制节奏,在情感发展大趋势的牵引下使局势有张有弛,调控着剧情的节奏。在表达人物内心时,常以“通感”的艺术手段来使抽象的情感外化。刘恒试图借鉴“色彩视像化”手段,通过对色彩和声音的营造,选择合适的意象,调节自身的语言模式与表达方式,借象征内涵丰富情节意蕴。刘恒影视文学的艺术风格首先体现在着力最多的人物塑造方面,他的影视文学常常从平民视角展开叙事,关注小人物、“多余”人,对人物形象的多角度、多面向呈现,描述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的生存现状,揭示精神方面的困境。使刘恒的影视作品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层次。其次,他的影视作品以零度视角审视故事情节,隐没宏大的时代背景等体现出新写实主义的风格,第三,为调适审美大众化需求,刘恒影视作品内容方面符合大众审美心理,乡音的使用、简单有力的对话个性化对白凸显人物,另外在戏剧性叙事、平民色彩方面都聚力于大众化传达。总之,刘恒对电影市场的认知与众不同,他从不把自己拘囿于作家“套子”,总是灵敏地审度时势,市场潮流的需要、大众审美的趋向,都在刘恒创作的考虑因素中。他像水一样自如地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照着社会的变化,用一如既往真挚的笔锋、变化多端的题材来反映时代和处于时代中的人群。刘恒的创作经历值得总结,他在文学性、故事戏、电影性、思想性方面的实践,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牟英杰[8](2019)在《1990年代中国话剧民族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话剧民族化问题由来已久,名噪三度而未有定论,理论的持续乏力使得该话题陷入长坐冷板凳、居于边缘化的尴尬处境。中国话剧民族化进程是戏剧文学和舞台艺术合力发展融过程与目标于一体的永续发展过程,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应赋予不同的时代内涵,而在1990年代的话剧转型期,民族化具体体现为多元化的特征。在经历从不自觉到自觉探索的民族化进程中,尽管理论的构建在逐步完善,但在1990年代,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却愈发严重。中国话剧民族化实质上始终面临着的来自创作主体的身份认同危机和来自欣赏主体的民间认同危机,在1990年代也并未解决。中国话剧民族化问题研究于1990年代伊始被拦腰截断,面对新时期乃至新世纪的话剧生态,话剧民族化理论根本动摇甚至止步于此。戏剧理论界对于中国话剧的发展方向的认知也陷入了一片迷茫,这种焦虑与无措错误地给1990年代中国话剧扣上“暗淡”“平庸”“黑暗”的骂名。1990年代中国话剧民族化进程固然有其困苦境遇,但依然有较大的艺术斩获,具体而言,它实现了内容的现实主义转向,它重视个人生活、个体生命的探索,善用新题材快速对时局作出反应,体裁上呈现正剧向喜剧偏移的趋势。同时,在舞台技术手段、舞台形式、观演关系的处理上也充分表明了其在形式上的多样化探索。我们也要看到,话剧民族化正遭遇着探索的同质化与消解过程,如题材、情节的应景重合、艺术手法的普遍借鉴,承受着商业化冲击和文学性弱化带来的双重消解。在某种意义上,1990年代的话剧民族化保留着七八十年代戏剧狂飙的余续,也受制于多方因素不可避免地开始收敛。主旋律戏剧、商业戏剧、先锋戏剧的蓬勃发展也并非一文不值,这是中国话剧民族化多元化趋向的全面开拓,它主动而又被动地经历着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合流,迫切地寻求着合理的商业语法与准则,也试图探索话剧大众化的可能。

苏泉林[9](2019)在《基于“主旋律与情绪”的音频可视化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音乐,作为情绪表达的艺术形式之一,注重听众的“触动灵魂”的感知体验,他不仅仅局限于听觉,而是一种情感和超现实的体验。以往听音乐所带来的体验已不再能满足人们对丰富多彩的外界的渴望。在互联网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音乐可视化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市场的关注,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可视化应用产品。换句话说,听音乐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喜爱音乐,源自于音乐的艺术性和丰富的意境。通过视觉的延展和通感,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比单纯的听觉所带来的感受更强烈,听众对音乐与生活的关联性的所产生感受也更为深刻。因此,研究音频可视化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与专业上的意义,它也对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主旋律主要指的是在有多声部演奏或者演唱的音乐表现中,音律当中主要演奏或所唱的部分,而其他部分只起到辅助、衬托和和弦伴奏的作用。情绪主旋律是音频的音乐情绪主题。基于主旋律的音频可视化是通过音乐可视化,进而得到变化多彩、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人们首先定义音乐的不同类型,再来区分不同类型的音乐可视化,从而加深对音乐主旨的理解。本文从音乐情绪分析作为切入点,将情绪用主旋律的节拍、音调、节奏等表达出来,提取音乐情绪特征和主旋律,然后基于主旋律进行对应的产品设计。首先从声音的表示及特征提取、音频可视化方法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概述;而后从音乐情绪基本特征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音乐情绪分析的基本原理,并对音乐情绪进行了识别与分析;接着研究MIDI音乐并以传递音乐情绪为基准,提出了一种建立在多音轨MIDI中,提取主旋律基本特征、精准确定鼓点的方法;最后在基于“主旋律”提取的前提下,对于不同情感类型音乐提出突出主旋律的音乐可视化产品设计方案,并初步验证了产品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周芬芳[10](2018)在《德拉布尔后期老年小说的价值赓续主题研究》文中提出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1939—)是英国当代着名作家。其新千年创作的四部老年小说深深植根于英国当代老龄化社会语境,反映了对老龄化这一社会现象及应对措施的理性思考,暗指了前大英帝国衰落后向何处去这一母题,体现了一位作家的时代责任与担当。这四部老年小说代表了德拉布尔小说创作艺术的最高峰,巩固了德拉布尔在英国文坛的地位。德拉布尔后期老年小说的价值赓续主题研究,极具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对其老年小说仅有针对单部作品的零散研究,没有将其老年小说作为有机整体进行探讨。作家后期的创作思想和美学追求也鲜见系统分析。德拉布尔后期老年小说的价值赓续主题研究着眼于解决上述问题,发掘老年小说的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启示,为了解帝国之殇后英国国民品格的变化提供参考,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德拉布尔的老年小说从积极视角探讨年老引发的个体境遇变化和社会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与老年社会学的“活跃理论”不谋而合,展现了老龄化时代老年人价值的补偿性实现和代际延续的时代出路。老年并不完全意味着衰退,也应该是人生价值收获的季节,还是人生智慧积淀向下传递的阶段。德拉布尔笔下的老年群体基于自我审视和反思探寻,产生老年身份重构和价值延续的现实需求。为与“年老即无用”的文化价值观进行抗争,他们立足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内核促生的自强自立精神,拒绝衰退并不断寻求现实进步与道德提升。最终在朋辈支持、社区关怀、政府和社会的保障下完成现世自治和价值实现。现世追求的实现也使得他们理性地看待死亡,催生了他们视死亡为道德救赎的死亡观,以超然的态度拥抱必将来到的来世。同时,其老年小说呼应了“日不落帝国”衰落这一母题,传达了延续民族共同体内在价值并构建文化帝国的思想。德拉布尔的后期创作仍然秉承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创作观,力图通过其高超的叙事艺术完美地呈现出价值赓续主题的内涵:困境、奋争、实现和延续。在后现代多元疏离的社会语境中,德拉布尔通过作者闯入、不确定叙述、叙述视角杂糅、开放式结尾等离散叙事手段构建了立体、多元、开放的现实图景。直线叙事从时间镜像和空间居所两个维度刻画了最具年龄表征意义的身体。时间镜像中的身体冲破年老带来的衰退,在自我价值实现后由内而外地焕发出独有的美丽和光芒。游走于作为共同体的乡村乌托邦和“异化的”城市生存空间两极之间的身体,在遁世与融入之间徘徊与挣扎。这凸显了身份重构和价值实现的焦虑与困难,歌颂了超脱于物理空间的心灵提升。双轴叙事以老年群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延续暗指昔日帝国文化传统和民族信仰内在价值的延续,深化了作品主题。英国的老龄化社会语境、“英国性”的文化浸染、前辈和同时代作家的影响、作家的个人经历与创作的提升与成熟综合作用,影响了作品中价值赓续主题的内涵与表现形式。英国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老龄化特征明显。此外,前大英帝国衰落后,整个社会和文化的价值体系面临危机。以“英式尊严”、节制和妥协为关键词的“英国性”是老年群体独立自强、理性抗争并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支柱。乔治·艾略特的道德伦理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是记录生命形式的创作观、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身份建构观使得作家选择以老年群体身份重构和价值实现为主线进行创作。此外,作家步入老年的个人经历、其充满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使命和创作内容与形式的创新需求都催生了后期老年小说的创作。德拉布尔老年小说的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都不容小觑。其美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德拉布尔在继承英国文学“伟大的传统”的同时,在后现代创作特征、对“真实”的理解、叙事结构的多样化、语言上诡异多变的黑色幽默四个方面锐意创新,实现了文学的严肃性和娱乐性,高雅性和大众性的统一。其二,身体书写的实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范例。其三,延续并发展了成长小说。同时,其创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英国而言,展现了“英国性”内涵变化对于重建民族共同体的作用,为帝国之殇后重建文化帝国的未来之路提供了参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而言,就“活跃理论”指导下的养老,如何完成老年身份建构和价值实现及延续,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成,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启示。德拉布尔的老年小说犹如一幅时代画卷,描绘了老年群体在困境中奋争并实现自我价值的现实图景,展示了老年生活的宽度和温度,凸显了老年群体不惧衰退,成就自我的时代命题。并且,暗指了前大英帝国衰落后文化价值体系的延续。对德拉布尔老年小说价值赓续主题的系统研究丰富了德拉布尔研究,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边界,为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借鉴。

二、疼痛事业是我生命的主旋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疼痛事业是我生命的主旋律(论文提纲范文)

(2)亦舒新世纪小说的女性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亦舒新世纪小说中的女性生存境况
    第一节 边缘者:无处安放与自我寻找
        一、身世与家庭地位的“边缘化”
        二、社会地位与自我认知的“边缘化”
        三、 “谋生”与“寻爱”中实现自我认同
    第二节 “子君”独立后的生存考验
        一、以“爱”之名的伤害:家庭暴力的疼痛和屈辱
        二、亲情的缺失与爱情的背叛
        三、事业家庭两难全的疲惫与无奈
    第三节 新时代女性的精神困境
        一、心理异化:对施暴者的报复与反抗
        二、 “寂寞”根源:渴望却逃避被爱
        三、物质载体:情感寄托的转移
第二章 亦舒新世纪小说中的女性成长模式
    第一节 “他救”与“自救”的成长途径
        一、“边缘存在”:异性的陪伴
        二、“姐妹情谊”:同性间的救赎
        三、与自己和解:女性自身的成长蜕变
    第二节 在两性和谐中实现“自处”的成长目标
        一、对两性矛盾的避让与反抗
        二、正视两性不平等现象
        三、重建两性和谐新秩序
    第三节 女性成长的“变”与“不变”
        一、“共生---独立---新生活”的个体成长道路
        二、“逃离---自由---回归”的群体宿命轮回
        三、 “千人一面”的女性书写特征
第三章 亦舒新世纪小说女性书写的艺术特质
    第一节 “有限全知”的叙述视角
        一、多元化叙事视角下的女性书写
        二、“看”与“被看”的他者地位
        三、对男性的塑造:女性话语权的绝对把握
    第二节 严肃与通俗的艺术实验
        一、延伸“一女多男”的人物设置
        二、女性命运与归属的“留白”色彩
        三、女性书写背后的人性关怀
    第三节 女性书写的语言策略
        一、传统语言的华丽辞藻
        二、女性化的“语录体”特征
        三、融入时代特征和文化符号的亦舒语言
第四章 亦舒新世纪小说女性书写的价值估衡
    第一节 对言情小说的贡献
        一、塑造了独特的“女强人”形象
        二、打破“纯情小说”的叙事模式
        三、武侠、科幻元素与“言情”的结合
    第二节 对丰富女性文学史的建设性作用
        一、“我是我自己的归宿”:女性出路的探寻
        二、对女性书写的承继与延伸
        三、推动香港女性文学多元化
    第三节 女性书写的局限性
        一、言情寓理:“我是讲故事的人”
        二、“以小见大”:弱化性别意识
        三、“中间文学”:通俗外表下的精英色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优秀作品与时代精神》《炎热》《梦幻与现实》《医生的嘱咐》(节选)(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语料介绍
    (一)汉译维
        《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介绍
    (二)维译汉
        1.《优秀作品与时代精神》介绍
        2.《炎热》介绍
        3.《梦幻与现实》介绍
        4.《医生的嘱咐》介绍
二、译文
    (一)汉译维
        1.《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译文
    (二)维翻汉
        1.《优秀作品与时代精神》译文
        2.《炎热》译文
        3.《梦幻与现实》译文
        4.《医生的嘱咐》译文
三、原文
    (一)汉译维
        1.《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原文
    (二)维译汉
        1.《优秀作品与时代精神》原文
        2.《炎热》原文
        3.《梦幻与现实》原文
        4.《医生的嘱咐》原文
结语

(4)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活着的100个理由》(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塔里木文学月刊》(选篇);《新疆艺术》(选篇)(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语料介绍
    (一)汉译维
        1.《活着的100个理由》介绍
    (二)维译汉
        1.《第六个手指》介绍
        2.《红色高跟鞋》介绍
        3.《小说两篇》介绍
        4.《散文两篇》介绍
        5.《病症》介绍
        6.《浅谈热瓦甫在乐队中的作用》介绍
        7.《论配音工作中创作形象的重要性》介绍
        8.《着名电影艺术家王丹凤》介绍
二、译文
    (一)汉译维
        1.《活着的100个理由》译文
    (二)维译汉
        1.《第六个手指》译文
        2.《红色高跟鞋》译文
        3.《小说两篇》译文
        4.《散文两篇》译文
        5.《病症》译文
        6.《浅谈热瓦甫在乐队中的作用》译文
        7.《论配音工作中创作形象的重要性》译文
        8.《着名电影艺术家王丹凤》译文
三、原文
    (一)汉译维
        1.《活着的100个理由》原文
    (二)维译汉
        1.《第六个手指》原文
        2.《红色高跟鞋》原文
        3.《小说两篇》原文
        4.《散文两篇》原文
        5.《病症》原文
        6.《浅谈热瓦甫在乐队中的作用》原文
        7.《论配音工作中创作形象的重要性》原文
        8.《着名电影艺术家王丹凤》原文
结语

(5)毕赣电影音乐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毕赣和他的电影
        1.1.2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理论综述
        1.3.1 .国内外关于“电影音乐”的研究
        1.3.2 .国内外关于“毕赣”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目的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电影音乐发展概述
    2.1 .电影音乐的发展趋势
    2.2 .中国电影音乐特色
    2.3 .电影音乐符号学的引入
第三章 毕赣电影中的音乐符号选择
    3.1 .音乐文化性符号:港台流行音乐的传播与冲击
        3.1.1 .校园民谣:世间的美好都叫《小茉莉》
        3.1.2 .摇滚歌曲:导演的“伍佰情节”
        3.1.3 .拾遗金曲:在《墨绿的夜》中寻找《坚固柔情》
        3.1.4 .大众音乐:与音乐大师李泰祥《告别》
        3.1.5 .东洋歌曲:在《蓟花姑娘的摇篮曲》中梦游
    3.2 .音乐表达性符号:贵州原生音乐的应用与创新
        3.2.1 .“空”:佛教音乐——电影《金刚经》中的经文吟诵
        3.2.2 .“绝”:丧葬音乐——电影《路边野餐》中的哭丧调与芦笙演奏
        3.2.3 .“幻”:多声合唱——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的印象派原创音乐
    3.3 .音乐声音性符号:原创音乐的契合与突破
第四章 毕赣电影中的音乐符号呈现
    4.1 .以格式塔心理学看电影音乐创作动机
    4.2 .电影音乐时间的节奏性与延续性
    4.3 .“艺术幻象论”——电影音乐的造型功能
    4.4 .“生命形式论”——音乐中的奏鸣曲式与人生
    4.5 .“同化原则”影响下的影像、音乐与诗歌
第五章 毕赣电影中的音乐符号应用
    5.1 .有源音响与无源音响的交织
    5.2 .主题音乐与场景音乐的平衡
    5.3 .音画同步与音画对位的配置
    5.4 .音响音乐与音乐音响的转换
第六章 影响毕赣音乐符号的因素
    6.1 .地理环境决定音乐符号
        6.1.1 .音乐符号的“明”与“暗”
        6.1.2 .毕赣的成长经历
    6.2 .文化交流影响音乐符号
    6.3 .流行文化冲击音乐符号
        6.3.1 .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轨迹
        6.3.2 .流行音乐与社会的关联性
    6.4 .文化自信扞卫音乐符号
第七章 对毕赣电影音乐符号影响深远的导演
    7.1 .外国导演
        7.1.1 .塔可夫斯基——宗教性电影音乐符号的运用
        7.1.2 .大卫·林奇——迷幻性电影音乐符号的运用
    7.2 .国内导演
        7.2.1 .侯孝贤——地域性电影音乐符号的运用
        7.2.2 .贾樟柯——流行性电影音乐符号的运用
    7.3 .毕赣电影音乐艺术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毕赣电影音乐统计表
附录二 :音乐速度术语对照表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7)刘恒影视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几点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刘恒人格理想与影视文学创作观念
    第一节 刘恒的人格理想
    第二节 刘恒的影视文学观念
第二章 刘恒影视文学创作实践
    第一节 刘恒从小说到影视创作转型的内、外因
    第二节 刘恒对自创小说的影视改编
    第三节 刘恒对他作的影视改编
    第四节 刘恒的影视文学创作
第三章 刘恒影视剧主题研究
    第一节 直面“食”“色”本性
    第二节 宿命主题
    第三节 对善良、豁达、诚信等传统价值观内蕴的挖掘
    第四节 对战争与人性的重新审视
    第五节 对时代主旋律精神内涵的丰富阐释
第四章 刘恒影视剧人物的独特书写
    第一节 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小人物
    第三节 男性主人公英雄形象的重构
    第四节 次要人物
    第五节 人物群像
第五章 刘恒影视文学情节、冲突与结构
    第一节 戏剧式情节
    第二节 冲突与结构的个案分析:以《菊豆》为例
第六章 刘恒文学语言与影像语言的转译
    第一节 台词与人物行动语言
    第二节 编剧技巧:陌生化手法构建生活隐喻
    第三节 时空与节奏
    第四节 制造画面感
第七章 刘恒影视文学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对人物的冷峻描摹
    第二节 “新写实”创作风格
    第三节 大众化的审美追求
结语
附录一:刘恒作品年表
附录二:刘恒影视文学主要作品剧情梗概
附录三:刘恒受访统计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1990年代中国话剧民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中国话剧民族化”研究综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问题
    第三节 研究基本框架与创新目标
    第四节 研究理论及方法
第一章 “中国话剧民族化”的时代内涵与双重危机
    第一节 “中国话剧民族化”概念界定及时代内涵
    第二节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历史探索
    第三节 身份认同危机与民间认同危机
第二章 1990 年代中国话剧民族化的艺术斩获与遭遇困境
    第一节 话剧民族化内容的现实转向和形式的多样化探索
    第二节 话剧民族化探索的同质化与消解
    第三节 七八十年代戏剧狂飙的收敛与余绪
第三章 1990 年代中国话剧民族化的经验透视及启示
    第一节 话剧民族化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合流
    第二节 话剧民族化的商业语法
    第三节 民族化的应有之义——话剧大众化的可能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基于“主旋律与情绪”的音频可视化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声音特征与音频可视化
    2.1 声音的存储与获取
    2.2 音频可视化方法
        2.2.1 数据可视化
        2.2.2 音频特征可视化
        2.2.3 音频相似度可视化
    2.3 音频可视化表现形式
        2.3.1 基于理性思维模式的音频可视化
        2.3.2 基于多媒体数字化的音频可视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音乐情绪识别特征与实验分析
    3.1 音乐的情绪特征
    3.2 音乐的情绪表现
        3.2.1 音乐的表情元素
        3.2.2 调性音程的情绪色彩
        3.2.3 基本术语的情绪色彩
    3.3 音乐情绪分析
        3.3.1 时域特征
        3.3.2 频域特征
        3.3.3 调式特征
    3.4 音乐情绪识别实验分析
        3.4.1 情绪数据
        3.4.2 情绪特征取样
        3.4.3 情绪识别方法
        3.4.4 情绪识别验证
        3.4.5 情绪特征分析
    3.5 情绪可视化产品设计实践
        3.5.1 Cymatics在各个领域间的实践探索
        3.5.2 音频可视化产品设计实践。
    3.6 音频可视化的物理性试验
        3.6.1 克拉尼图形装置的搭建
        3.6.2 实验内容及过程
    3.7 输入设计音频“设计”,得到的可视化图形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音频主旋律提取实验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法MIDI
    4.3 实验结果
        4.3.1 主、副音轨,鼓点特征提取
        4.3.2 主旋律提取
        4.3.3 实验结果分析
    4.4 实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主旋律与情绪”的音频可视化产品综合设计
    5.1 音频信息与视觉图形符号的相互转化
    5.2 经典案例与可视化产品设计的原则
        5.2.1 音频信息的可视化案例
        5.2.2 可视化产品形成的主要因素
    5.3 突出主旋律的音频可视化产品设计
        5.3.1 产品设计方法
        5.3.2 主旋律与鼓点特征提取
        5.3.3 产品详细设计
        5.3.4 例子说明
        5.3.5 结果分析
    5.4 产品设计案例实践
        5.4.1 可视化产品设计要点分析
        5.4.2 产品设计表现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德拉布尔后期老年小说的价值赓续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0.2.1 德拉布尔研究现状
        0.2.2 德拉布尔与老年小说研究
    0.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创新之处
第1章 德拉布尔后期老年小说价值赓续主题的内涵
    1.1 自我审视与身份焦虑
        1.1.1 “枯萎”的身体
        1.1.2 孤独的心灵
        1.1.3 美好的往昔
    1.2 拒绝衰退与身份重构
        1.2.1 另一自我的内驱
        1.2.2 朋辈群体的助力
        1.2.3 德智提升的旅行
    1.3 现世自治与价值实现
        1.3.1 老年英雄的人生积淀和智慧张举
        1.3.2 老年英雄的自我拯救与社群联结
    1.4 向死而生与道德救赎
        1.4.1 不畏苦难的生存理念
        1.4.2 道德救赎的死亡意识
        1.4.3 爱和希望的价值延续
    小结
第2章 德拉布尔后期老年小说价值赓续主题的叙事艺术
    2.1 诗意表达的离散叙事
        2.1.1 另一个声音:作者闯入
        2.1.2 真实抑或幻象:不确定叙述
        2.1.3 多元与去中心化:叙述视角杂糅
        2.1.4 没有结尾的结尾:开放式结尾
    2.2 哲理叩问的直线叙事
        2.2.1 身体的时间镜像
        2.2.2 身体的空间居所
    2.3 理想追求的双轴叙事
        2.3.1 老年与帝国隐喻
        2.3.2 价值实现与希望追寻
    小结
第3章 德拉布尔后期老年小说价值赓续主题的成因
    3.1 英国深度老龄化社会之境
        3.1.1 老龄化社会提出的挑战
        3.1.2 老龄化时代的应对措施
    3.2 英国国民品格之核“英国性”
        3.2.1 “英式尊严”:驱动之源
        3.2.2 节制与妥协:渐进策略
    3.3 前辈和同时代作家之影响
        3.3.1 艾略特道德伦理观沿袭与老年道德要义书写
        3.3.2 伍尔夫生命形式记录观承袭与老年境遇描述
        3.3.3 莱辛女性身份建构观踵袭与老年身份重构
    3.4 作家创作之提升与成熟
        3.4.1 梦想与价值觅求的老年经历
        3.4.2 道德与责任指向的作家使命
        3.4.3 内容与形式合一的创作需求
    小结
第4章 德拉布尔后期老年小说价值赓续主题的意义
    4.1 美学价值
        4.1.1 “伟大的传统”的传承
        4.1.2 身体书写的创意与实践
        4.1.3 成长小说的延续与发展
    4.2 现实意义
        4.2.1 帝国之殇后“英国性”的重新思考
        4.2.2 英国国民建构文化帝国的理性期盼
        4.2.3 全球老龄化时代的道德和现实观照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四、疼痛事业是我生命的主旋律(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十年兵团红色文学研究 ——以兵团出版社红色主题文学类图书为视角[D]. 古丽奴尔·米吉提. 新疆大学, 2021
  • [2]亦舒新世纪小说的女性书写研究[D]. 苗澍萌.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优秀作品与时代精神》《炎热》《梦幻与现实》《医生的嘱咐》(节选)[D]. 步鑫. 新疆大学, 2020(07)
  • [4]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活着的100个理由》(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塔里木文学月刊》(选篇);《新疆艺术》(选篇)[D]. 路坦. 新疆大学, 2020(07)
  • [5]毕赣电影音乐艺术研究[D]. 陈琳钰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6)
  • [6]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J]. 祝勇. 芙蓉, 2020(01)
  • [7]刘恒影视文学研究[D]. 吉俊虎.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8]1990年代中国话剧民族化研究[D]. 牟英杰. 华侨大学, 2019(01)
  • [9]基于“主旋律与情绪”的音频可视化产品设计研究[D]. 苏泉林. 湖南大学, 2019(07)
  • [10]德拉布尔后期老年小说的价值赓续主题研究[D]. 周芬芳. 湘潭大学, 2018(12)

标签:;  ;  ;  

痛苦的原因是我人生的主旋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