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溶剂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溶剂,紫杉醇,丁醇,甲酰胺,甲醇,临界,离子。
共溶剂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柯剑煌,谢凯,韩喻,孙巍巍,罗世强[1](2019)在《基于不同共溶剂体系对于高电压正极材料LiCoPO_4的形貌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别与乙醇、乙二醇、二乙二醇混合为共溶剂,通过溶剂热法制备高电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PO_4,研究不同醇类溶剂对于样品的微观形貌和颗粒尺寸的影响。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比表面积测试对样品的成分、晶型、微观形貌和颗粒尺寸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制备得到的LiCoPO_4颗粒平均尺寸大小与醇类溶剂对于前驱体的溶解度差异相一致,而与溶剂粘度没有明显联系。通过乙二醇/水制备得到的LiCoPO_4颗粒呈六边形片状,平均尺寸最小,而通过乙醇/水和二乙二醇/水制备得到的LiCoPO_4颗粒呈菱形片状形态。此外,前者结晶度较高且循环性能较好,0.05C下首圈放电容量为130 mAh/g,20圈后容量保留率为88%。(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卫京,詹世平,宫蕾[2](2018)在《超临界CO_2-共溶剂二元体系溶质偏摩尔体积的分子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超临界CO_2-甲醇和超临界CO_2-乙醇体系的溶质偏摩尔体积进行了分子模拟。模拟值同实验值能够较好的吻合,变化趋势也基本符合同实验值变化趋势,这表明分子模拟能够较好的模拟该超临界CO_2-共溶剂体系。在临界压力附近,模拟值与实验值存在一定差距,这需要提高模拟力场在临界点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胡冬冬,包磊,刘涛,郎美东,赵玲[3](2018)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共溶剂体系与聚醋酸乙烯酯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多尺度模拟和实验结合研究了乙醇、丙酮、正庚烷等共溶剂的加入对超临界二氧化碳(CO_2)溶剂体系的影响,通过改善溶剂-溶剂和溶剂-溶质相互作用增强聚醋酸乙烯酯(PVAc)与CO_2的相容性。量子力学从头算结果表明,3种共溶剂中乙醇与CO_2的相互作用最强,丙酮次之,正庚烷最弱。分子动力学模拟也表明在相同共溶剂含量下,乙醇对溶剂体系溶解度参数的改善最为明显,超临界CO_2-乙醇体系与PVAc链的相互作用更强,有助于提高PVAc与溶剂的相容性。这是由于乙醇本身的溶解度参数较大,且与CO_2形成氢键作用,从而大幅增强了其与CO_2的相互作用。浊点压力实验证实了共溶剂的加入增强了超临界CO_2体系与PVAc的相容性,乙醇的加入对PVAc浊点压力的降低最为有效,且随着共溶剂含量的增加,PVAc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增强。(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文晓翔[4](2017)在《离子液体共溶剂体系下转酯化制备纤维素酯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具有生物可再生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纤维素作为绿色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然而,纤维素并不溶于普通的有机溶剂和水中,同时缺乏热塑性,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大受限制。通过化学改性将纤维素制备成纤维素酯能够有效地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能,降低应用难度,拓宽应用范围。近年来,离子液体共溶剂体系作为纤维素的溶解体系和反应介质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在离子液体共溶剂体系下,对转酯化制备醋酸纤维素和月桂酸纤维素反应进行研究,相关研究和结果如下:选用氯化1-烯丙基-3-甲基咪唑(AmimCl)/二甲基亚砜(DMSO)和AmimCl/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两种共溶剂体系作为纤维素溶解和转酯化溶剂,以微晶纤维素、醋酸异丙烯酯、1,8-二氮杂二环[5,4,0]十一碳-7-烯(DBU)分别为原料、乙酰化试剂和催化剂转酯化制备醋酸纤维素。研究发现,DMSO是AmimCl均相体系下的转酯化反应良好的共溶剂,对转酯化反应具有促进作用,且增大DMSO的摩尔比能够有效地提高醋酸纤维素的取代度。醋酸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由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NMR)、碳谱(13C-NMR)、二维核磁(COSY、HSQC)、特性粘度、X射线衍射(XRD)等进行表征,确认了转酯化反应的顺利发生,得到的醋酸纤维素取代度为1.82至2.75。热分析(TGA)表明制备的醋酸纤维素热稳定性相比于微晶纤维素有了提高。在AmimCl/DMSO均相溶解体系中,以DBU为催化剂、月桂酸乙烯酯为酯化剂转酯化制备月桂酸纤维素酯。探讨了不同的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反应试剂摩尔比对产物取代度的影响,制得了取代度为1.47至2.74的月桂酸纤维素酯,且在反应过程中叁个羟基的活性为C-6>C-3>C-2。通过FTIR、1H-NMR、13C-NMR、HSQC和XRD表征了产物的化学结构,确认了转酯化反应的顺利发生。TGA表明改性后的月桂酸纤维素酯热稳定性能有了提高,抗张强度测试和接触角测试则表明月桂酸纤维素酯薄膜具有一定的柔性和疏水性能。以月桂酸纤维素酯和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为原料,通过超声共混的方式制备了复合薄膜,探讨了纳米二氧化钛作为添加剂对薄膜物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添加二氧化钛能够提高薄膜的拉伸强度,降低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当添加量为1%时,其最低水蒸气透过率达到2.15×10-11g s-1 m-1 Pa-1。虽然添加纳米二氧化钛会降低薄膜的接触角,然而其减小量并不大,当添加量为4%时,与水的接触角为94.1o,仍保持疏水的特性。复合薄膜还具有良好的紫外屏蔽效果。(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5-25)
李菲,王建筑,毕研平,刘辉,赵庆元[5](2016)在《叔丁醇-水共溶剂体系冻干法制备多西紫杉醇脂质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叔丁醇-水共溶剂体系冻干法制备多西紫杉醇脂质体。方法单因素考察法优化叔丁醇-水共溶剂体系冻干法制备多西紫杉醇脂质体制剂的处方工艺,考察叔丁醇-水比例、糖脂比、药脂比、温度等因素对脂质体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结果最佳处方工艺为:叔丁醇-水比50∶50,糖脂比为5∶1,药脂比为1∶10,温度60℃,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88.45±1.63)%,平均粒径263 nm,脂质体体外持续释药48 h。结论优化的处方工艺可用于多西紫杉醇脂质体的制备。(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李菲,郝吉福,王建筑,毕研平,郭丰广[6](2014)在《利用叔丁醇-水共溶剂体系跨膜梯度法制备盐酸阿霉素纳米脂质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叔丁醇-水共溶剂体系跨膜梯度法制备盐酸阿霉素纳米脂质体,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和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叔丁醇-水共溶剂体系冻干法制备空白纳米脂质体,采用跨膜梯度法制备盐酸阿霉素脂质体。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含量,单因素考察法优选处方,动态膜透析法测定脂质体体外释药特性。结果:最佳处方工艺如下:叔丁醇-水比例为50∶50,pH 4的柠檬酸缓冲液为水化介质,磷脂、胆固醇比例8∶1,孵化时间1h,孵化温度50℃,药脂比为1∶10。最佳处方制备的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91.37±0.55)%(n=3),平均粒径为269nm。结论:使用本方法制备盐酸阿霉素脂质体粒径小而均匀,包封率高,工艺简单可行。(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4年15期)
陈辰,杨亚妮,何军,陆伟根[7](2011)在《叔丁醇-水共溶剂体系冷冻干燥法制备紫杉醇白蛋白亚微粒》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叔丁醇-水共溶剂体系冷冻干燥法制备了紫杉醇白蛋白亚微粒。以冻干溶液外观,复溶后平均粒径及分布、放置稳定性等为指标,优化了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表明,以乳糖为冻干保护剂为最佳,所得亚微粒平均粒径在300~400 nm,复溶后室温放置8 h内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方宇媛[8](2009)在《超/亚临界甲醇及甲醇—水共溶剂体系中聚碳酸酯解聚产物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超/亚临界甲醇及甲醇-水共溶剂体系中,利用间歇式高压反应器开展了聚碳酸酯(PC)解聚产物碳酸二甲酯(DMC)和双酚A(BPA)的稳定性研究,并对稳定性分解产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考察了不同体系中反应条件对DMC、BPA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能为PC的超临界解聚提供基础研究数据和依据。在C_(DMC)=0.119g/mL、不同压力、不同温度条件下,开展了DMC在超/亚临界甲醇中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DMC随温度的增加呈现不稳定性,当温度升高至320℃时,反应10min,DMC回收率仅为80.4%,而反应压力对DMC稳定性影响不大。根据产物分析结果对其热分解机理进行了分析,动力学分析表明DMC的热分解反应是一级反应,反应活化能为39.7kJ·mol~(-1)。在C_(BPA)=0.111g/mL、不同压力、不同温度条件下,研究了BPA在超/亚临界甲醇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BPA随温度的增加呈现出不稳定性,反应压力对BPA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当温度升高至260℃时,反应10min,BPA回收率仅为76.5%。产物分析表明,BPA在超/亚临界甲醇中分解的产物主要有苯酚、均四甲苯等,据此进行了机理分析。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反应为一级反应,其活化能为32.2kJ·mol~(-1)。在C_(DMC)=0.119g/mL、不同压力、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共溶剂体系中DMC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共溶剂体系中温度对DMC稳定性的影响非常明显,当温度升高至320℃时,反应10min,DMC回收率仅为8.6%,相比之下反应压力对DMC稳定性影响不大。产物分析结果表明,在共溶剂体系中DMC分解最终产物为CO_2和甲醇,据此探讨了分解反应机理。在C_(BPA)=0.111g/mL、不同压力、温度条件下,研究了BPA在共溶剂体系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共溶剂体系中BPA随温度的增加呈现出不稳定性,反应压力对BPA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当温度升高至260℃时,反应10min,BPA回收率仅为69.1%。产物分析表明,BPA在共溶剂体系中分解的产物主要有苯酚、均四甲苯等,其反应机理可参照其在甲醇体系中的分解机理。机理分析表明,在甲醇体系中DMC主要发生热分解反应产生CO_2、甲醚,生成的甲醚部分因水解反应生成的甲醇。在甲醇-水共溶剂体系中DMC分解反应最终产物为CO_2和甲醇。由于生成的CO_2溶于水中形成H~+,使得甲醚中间产物发生水解转化为甲醇,同时H~+引发了DMC的催化水解反应,使其稳定性有较大程度的下降。而BPA的稳定性在不同体系中随温度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即低温状态下,BPA在共溶剂体系中稳定性更加稳定,而在温度接近甲醇的临界温度后,BPA在甲醇体系中稳定性更佳。(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09-05-01)
田朋[9](2008)在《超亚临界甲醇及其共溶剂体系中PET(催化)解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流体解聚废弃聚合物以获取化学单体或燃料是一种全新的处理固体废弃物的方法。本论文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基本性质及其在废旧塑料化学循环回收中的应用,综述了聚酯塑料(PET)循环利用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国内外关于PET解聚的研究进展。研究了不同条件(投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共溶剂投加量)下,聚酯塑料在超亚临界甲醇及其共溶剂体系中的解聚反应,产物采用气-质联谱(GC-MS)、气相色谱(GC)、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超亚临界甲醇及其共溶剂体系中解聚主产物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和乙二醇(EG);在实验取值范围内,主要产物DMT的收率随温度的升高,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解聚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投料比为8,反应温度280℃,反应时间为30min,共溶剂投加浓度为25%;经动力学分析得出超亚临界甲醇及其共溶剂体系中解聚PET反应活化能为101.61kJ/mol。此外,以氢氧化钠为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不同反应时间条件下对PET颗粒进行解聚实验研究。产物用气-质联谱、气相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甲醇及其共溶剂体系中催化解聚主产物为DMT和EG。在实验取值范围内,主要产物DMT中的收率随温度的升高,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催化解聚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投料比为8,反应温度260℃,反应时间为15min,催化剂投加量为1g/160ml;经动力学分析得出催化解聚反应的活化能为85.07kJ/mol。这说明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PET在超临界甲醇及其共溶剂体系更易于解聚。(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08-06-01)
轩小朋,赵扬,王键吉[10](2006)在《锂离子在DMF+共溶剂体系中优先溶剂化的振动光谱和量子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电池电解质溶液对锂电池的循环效率、工作电压、操作温度和使用寿命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是锂电池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四氟硼酸锂的电解液具有较好的高、低温性能,但电导率低、循环性能较差,限制了该类电解液的应用。研究发现,锂离子在混合溶剂中的优先溶剂化可能改变锂离子溶剂化层的结构,增大离子淌度,进而提高溶液电导。本文利用振动光谱技术研究了LiBF4(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叁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08-01)
共溶剂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超临界CO_2-甲醇和超临界CO_2-乙醇体系的溶质偏摩尔体积进行了分子模拟。模拟值同实验值能够较好的吻合,变化趋势也基本符合同实验值变化趋势,这表明分子模拟能够较好的模拟该超临界CO_2-共溶剂体系。在临界压力附近,模拟值与实验值存在一定差距,这需要提高模拟力场在临界点的精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溶剂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柯剑煌,谢凯,韩喻,孙巍巍,罗世强.基于不同共溶剂体系对于高电压正极材料LiCoPO_4的形貌控制[J].无机材料学报.2019
[2].王卫京,詹世平,宫蕾.超临界CO_2-共溶剂二元体系溶质偏摩尔体积的分子模拟[J].大连大学学报.2018
[3].胡冬冬,包磊,刘涛,郎美东,赵玲.超临界二氧化碳-共溶剂体系与聚醋酸乙烯酯相互作用[J].化工学报.2018
[4].文晓翔.离子液体共溶剂体系下转酯化制备纤维素酯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5].李菲,王建筑,毕研平,刘辉,赵庆元.叔丁醇-水共溶剂体系冻干法制备多西紫杉醇脂质体[J].中国药学杂志.2016
[6].李菲,郝吉福,王建筑,毕研平,郭丰广.利用叔丁醇-水共溶剂体系跨膜梯度法制备盐酸阿霉素纳米脂质体[J].中国新药杂志.2014
[7].陈辰,杨亚妮,何军,陆伟根.叔丁醇-水共溶剂体系冷冻干燥法制备紫杉醇白蛋白亚微粒[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
[8].方宇媛.超/亚临界甲醇及甲醇—水共溶剂体系中聚碳酸酯解聚产物稳定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
[9].田朋.超亚临界甲醇及其共溶剂体系中PET(催化)解聚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
[10].轩小朋,赵扬,王键吉.锂离子在DMF+共溶剂体系中优先溶剂化的振动光谱和量子化学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叁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