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论文_李栢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安东尼,莎士比亚,佩特,修辞,黑格尔,古罗马,悲剧。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论文文献综述

李栢东[1](2017)在《冲突与和解》一文中研究指出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如今,莎士比亚已成为英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是创作于莎士比亚戏剧生涯晚期的一部着名的悲剧。本篇论文以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为基础,围绕剧中主人公内心的冲突与和解展开研究。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以其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在悲剧中,对立构成“冲突”,而统一则取“和解”的形式。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冲突起于心灵的差异与对立,它的本质在于构成冲突的两个对立面本身都具有合理性,但由于它们处于矛盾对立的地位,各方都坚持和维护自己片面的要求而否定另一方同样具有合理性的要求,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冲突作为对本来和谐状况的破坏,不能始终停留在破坏,而是要被否定掉,冲突必然要达到和解。在冲突中遭到毁灭的是双方的片面性要求,而其合理性却得以保留,冲突的两个对立面最终恢复和谐。在《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男女主人公的内心都经历了由冲突到和解的过程。安东尼是古罗马帝国的叁执政之一,视荣誉为他的一切;然而作为埃及女王的情人,他又视爱情为他的全部。然而他两者不能兼得,终其一生安东尼挣扎在爱情与荣誉的冲突中,最终导致了他的毁灭。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冲突中遭到毁灭的是冲突双方的片面性要求,而其合理性却得以保留。安东尼本人虽遭到毁灭,他所追求的爱情和荣誉的理想却并没有被毁灭,而是重新达到和谐。在女主人公克莉奥佩特拉身上也体现了同样的冲突:作为一个女人,爱情是她的全部;然而作为埃及的女王,却必须把对国家的责任放在首位。当危机来临时,这种内心的冲突变得尤为强烈。安东尼的死使她认识到自己从前的错误,从而放弃了对责任的片面追求,达到了黑格尔所说的主观的内在和解。剧中主人公虽然由于内心的冲突遭遇痛苦和毁灭,却最终达到自身的和解。(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虞又铭[2](2017)在《埃及的鳄鱼:论《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异域想象及自我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莎士比亚的第五大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异域想象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剧作展示了当时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简单化想象,在此过程中,安东尼恰恰是最为鄙夷"埃及性"的罗马人;莎士比亚虽受时代影响,对罗马/埃及这种二元两分思维模式有所陷入,但又对固化的异域想象进行了调侃与讽刺;剧作最终呈现了罗马人对他者文化有限的认可与接受,但这种认可与接受仍然是在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模式下展开的。莎士比亚在剧中就异域想象这个议题的叁重描写,充分显示了他在英国海外扩张开端年代所受到的时代影响,及其自身敏锐的文化洞察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文学》期刊2017年02期)

周云婷[3](2017)在《浅析莎剧《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中的爱与悲》一文中研究指出《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这部古罗马历史悲剧写于莎士比亚的艺术创作成熟期,大约在1606至1607年间,正值其创作技巧达到炉火纯青之时,无论从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来说都堪称莎剧的第五大重要悲剧。本文着重通过选取剧中几个精彩的片段并对其进行细致的解读,分析剧中男女主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爱恨纠葛以及由他们激情澎湃的爱欲引起的悲剧结局,进而讨论贯穿整个悲剧中爱与悲的主题思想。(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7年06期)

罗选民[4](2016)在《影响与焦虑:谈莎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悲剧》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相较于国外的舞台演出,中国国内翻译或重译莎剧文本成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最重要的方式。前人译莎,智仁各异。以莎翁第五大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悲剧》为例,朱生豪追求"神韵",梁实秋意在"存真",方平力求存形求神,这些译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倾注着独到的风格与见解。在借鉴、批评及吸收前人译莎成果的过程中,笔者感受到如影随形的"影响与焦虑"。笔者基于自身的译莎实践,尝试道出自己对于莎译的艺术追求,从而为莎士比亚作品的重译展示新的效应,并提供新的思量角度。(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6年06期)

翁委凡[5](2015)在《莎士比亚:精于修辞之道的文学巨匠》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2世纪开始,当时已经失传近千年的一些古希腊和古罗马经典接二连叁地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催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正值英国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经济繁荣昌盛,社会欣欣向荣,文学璀璨辉煌。在这位多才多艺的女王的支持下,戏剧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年)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期间度过的,并且得到了女王的赏识和亲睐。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诗人是世界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被人们评论最多的一位作家。莎翁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本文将对莎士比亚的罗马剧中(即《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的不同的演说与修辞进行分析,主要挖掘莎氏对古典修辞理论的传承与运用,包括叁大人工说服手段、修辞格、以及修辞韬晦性等。莎翁在作品中展现了天才式的创作,并通过精彩的谋篇与高超的修辞技艺向我们展示了罗马这个逝去的时代却永不消失的历史印记。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剧作家,也是一位深谙修辞之道的大师。(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5-05-20)

赵喆[6](2014)在《真情的追求与人性的复归——《长生殿》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清代戏曲名家洪升的《长生殿》和英国文艺复兴大家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是比较文学中热门话题,二者在情感表达和主题上都受到各自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思想内容,在中文戏剧史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安顺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高彦[7](2013)在《奔赴欲望的一场角逐——《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主人公逆衬角色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莎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并非由角色本身互为证实,相反,他们陷入了索福克勒斯的咒语,在制造罅隙的设防场境中背道而驰,互为证实变为了一场逆衬角逐,一场反力拉锯的战争使他们精疲力尽。而主人公身边的小人物伊诺巴勃斯和夏媚烟,以非主人公的身份与气质,颠覆了前者的互衬格局,为读者对主人公的预期目标彰显了可能途径。(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3年24期)

唐荔[8](2013)在《论《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安东尼的自我和本我》一文中研究指出《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中期创作的以古代历史题材为根据的罗马剧。戏剧主要讲述的罗马叁大执政之一: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的恩怨情仇。其中还牵扯到了当时纷扰的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变迁,故事之跌宕起伏让人唏嘘不已。在整个过程中,主人公安东尼的内心经历了双重变化,从起初的以情欲为中心的本我阶段到理智后来居上的自我阶段,双方一直在安东尼的内心中作斗争并影响他的决策,最终本我抑制了自我而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本文旨在根据弗洛伊德的自我和本我理论来具体剖析这位罗马英雄的心理过程,并揭示内心意识是如何对人物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本文来源于《神州》期刊2013年25期)

石洁林[9](2013)在《谈洪升《长生殿》与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一文中研究指出洪升的《长生殿》与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都描写了大人物的爱情。围绕两部作品的一条隐线便是一个"情"字。本篇中,我们也试图从这一"情"字,对《长生殿》与《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进行分析。一、情之性质:纯情与迷恋洪升的《长生殿》中,李杨二人的爱情是理想的、单纯的。杨贵妃没有过问政事,也没有恃宠妄为。马(本文来源于《学语文》期刊2013年01期)

汪媛[10](2013)在《世界文学重构视域下的莎士比亚东西方文化观念——解读《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一文中研究指出都铎与斯图亚特王朝转型期,受时代政治话语影响,莎士比亚创作中心转向罗马历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关注罗马时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性,解读罗马帝国崛起与埃及文明衰落的互动关系,但莎剧本身却又蕴含着一种多元化文化融合的观念。世界文学重构理论所提出的东西方文化的新经典阐释对莎剧的文化权力、政治话语运行机制的历史叙事相当切合,也有助于还原莎翁所处特定年代英格兰帝国心态膨胀与民族文化扩张的历史。(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莎士比亚的第五大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异域想象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剧作展示了当时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简单化想象,在此过程中,安东尼恰恰是最为鄙夷"埃及性"的罗马人;莎士比亚虽受时代影响,对罗马/埃及这种二元两分思维模式有所陷入,但又对固化的异域想象进行了调侃与讽刺;剧作最终呈现了罗马人对他者文化有限的认可与接受,但这种认可与接受仍然是在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模式下展开的。莎士比亚在剧中就异域想象这个议题的叁重描写,充分显示了他在英国海外扩张开端年代所受到的时代影响,及其自身敏锐的文化洞察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论文参考文献

[1].李栢东.冲突与和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7

[2].虞又铭.埃及的鳄鱼:论《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异域想象及自我反思[J].中国比较文学.2017

[3].周云婷.浅析莎剧《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中的爱与悲[J].明日风尚.2017

[4].罗选民.影响与焦虑:谈莎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悲剧》的翻译[J].外语教学.2016

[5].翁委凡.莎士比亚:精于修辞之道的文学巨匠[D].福建师范大学.2015

[6].赵喆.真情的追求与人性的复归——《长生殿》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之比较[J].安顺学院学报.2014

[7].高彦.奔赴欲望的一场角逐——《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主人公逆衬角色探析[J].作家.2013

[8].唐荔.论《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安东尼的自我和本我[J].神州.2013

[9].石洁林.谈洪升《长生殿》与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J].学语文.2013

[10].汪媛.世界文学重构视域下的莎士比亚东西方文化观念——解读《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J].宁夏社会科学.2013

论文知识图

焦晃米兰·海伦-米兰·海伦Cleopatra:-Cleopatra领导者要求-——〔法〕罗曼·罗兰《哥拉·...莎士比亚戏剧海报

标签:;  ;  ;  ;  ;  ;  ;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论文_李栢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