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清胜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535000
摘要:在城里上学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一群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在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城市里生活、学习,心灵承受着难以承受的负担,形成了自卑、孤僻、逆反、封闭、偏激、厌学、自暴自弃等不健康心理。本文主要分析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健康的心理及其形成的原因,并研究在学校教育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心理教育办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城市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大量农民工不断地涌向城市,他们的子女也随之大量地挤进了城市的学校。作为一群特殊的学生群体,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并且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热点。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主要问题
1.自惭形秽,极度自卑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自卑心理,这可能与当前社会上普遍对进城务工人员缺乏应有的尊重有关。初中阶段的孩子,内心特别敏感,极易受到伤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更是如此。生活不稳定、家庭困顿、学习环境简陋等等,无不使他们在条件优越的城市孩子面前自惭形秽,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城市的同学,不敢表现自己。有的人因父母工作不稳定,不断地转学,不断地造成了知识断层和环境、习惯等的不适应,成绩跟不上,遭受了许多挫折。
2.缺乏理解,性情孤僻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远离家乡,学习、生活环境不停地变换,在新的环境中,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形成了内向的性格。由于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以及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与城里的孩子存在着心理隔阂,在同龄的城里人那里难以得到友谊。在与城里老师的交往中还多了代沟等问题。在父母那里也得不到理解、安慰和帮助,因为父母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生计而忙碌,无暇顾及孩子心里的感受。于是,心理上作茧自缚,行为上自我孤立,使他们渐渐退缩到集体的暖阳照不到的角落,形成了孤僻的性情。
3.维护自尊,自我封闭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有自尊心,也都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在世俗的城市里,在物质与精神等方面都远比自己优越的城市孩子那里,他们这点可怜的自尊被击得粉碎,迎击他们的是城里人鄙夷、不屑的目光和骄傲慢神态。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避免受人伤害,他们常常盲目地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或自我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自怨自艾,一蹶不振,难以自拔;或沉默不语,拒绝与人交往;或用谎言、偏激的言行将真实的自己掩盖起来,让人琢磨不透他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事实上他们没有什么具体的人生目标,他们的人生往往是放任的、迷失的。他们因为心理的自闭,所以很容易去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也就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武侠小说等消遣性质的活动中难以自拔。
4.感情脆弱,行为偏激
据调查,一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于长期处于被冷淡和受歧视的环境中,挫折感很强,从而造成了自身自卑、孤僻、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感情上较为脆弱,极易受到伤害。但是这些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遇到问题常不易转弯,死盯住不放,也不易接受别人劝说,做事莽撞,不顾后果,常做出一些违反社会规范的傻事、蠢事。
5.不听劝告,心理逆反
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进城务工子女身上却表现得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的萌动,独立意识、批判意识不断觉醒,心理上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思想上却极为幼稚。思想、行为偏激固执,对老师家长的教导,常常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另一方面,他们在城市里的同龄人中缺少朋友,在老师那里缺少沟通,在父母那里缺少关爱,总是把老师的批评教育、家长的苦口婆心看成是跟自己过不去,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老师、家长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与此同时,身心发展与城市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也促使他们走上了逆反之路。
6.成绩偏低,厌学严重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对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情况的调查来看,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他们中只有20%的成绩优秀和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70%!鉴于此,厌学心理在进城务工子女身上表现得较为普遍。他们学习困难既有他们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缺乏远大的理想、自身注意力不集中、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等是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主观原因;缺少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经常性的转学难以适应新环境等是导致他们学业不理想的客观原因。
7.缺乏关爱,自暴自弃
作为进城务工人员,大部分家长本身没有受到多少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工作忙碌,缺乏时间和耐心,方法简单粗暴,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习。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不高,抱着“放养”的想法把孩子送到学校,许多他们的孩子也抱着“放羊”的态度到学校来,学习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由于不断转学,适应不了新环境、新教师甚至不同的教材,知识断层,成绩偏低,得不到同学的认可、老师的重视,享受不到成功的欢乐。这种状况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产生了怨恨和不满,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就走上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消极反抗之路。
二、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化解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从改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教育环境入手。当然,对于改善学生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这些方面,学校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但学校可以发挥主导作用。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改善校园育人环境
作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的学校,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打工子弟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校在化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维护和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应在观察、研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心理辅导目标,组织一些有效的心理辅导活动,协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正确认识自我,纠正心理和行为方面的自卑倾向;可以协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走出自我封闭的环境,树立城市公民意识,提升对所在城市的全面认识和归属感,以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的行动,融入社会和面对生活。
(2)建立心理档案,强化心理咨询工作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品质,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学校如能用心理档案记录下学生每一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就能准确地分析学生的人格特征,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对策,使学生健康成长。这些心理档案,能对学生后续心理教育提供完善的材料,能帮助后续教育人员迅速了解学生,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充分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努力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3)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资源,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和观察学习,能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和谐发展。从化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维护和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建设应着重营造平等、和谐、富有人文情怀的人际环境。比如:学校应努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全体教职员工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在做到公平对待和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同时,还要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深度的研究,成为他们心理发展的关注者与促进者。
2.唱好家校合作大戏,促进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
教在学校,育在家庭,只有唱好家校合作大戏,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功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长。对家庭教育缺失的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更需要学校多做工作。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联系、沟通、指导工作,让家长认识并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并配合学校的工作,改善家庭教育。可以开办家长学校,举行专家讲座或家长论坛,编辑家教小册,成立家庭互助组等,也可以建立走访、信访和召开家长会的制度。家校双方要经常联系,互通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在校的情况,共同研究有效的教育办法。
3.搭建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平台,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社区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方面,学校要与有关社区管理部门沟通合作、搭建平台,积极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外地读书,人地生疏、课余生活不丰富的特点,可开展有益的社区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对于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无心向学等问题,学校除了直接给予必要的帮助外,还可以加强与社区的联系,让社区内高校学生、专家、学者、关工委、老革命以及其他成功人士参与帮扶活动,使他们融入社区,化解他们的心理问题,维护并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在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题词,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让我们携手合作,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社会稳定、万家和谐和素质教育全面落实,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建设者而努力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