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石油化工公司幼教中心西固北站幼儿园甘肃兰州730060
摘要:当前,一部分家长放弃幼儿上幼儿园大班,而选择上层次不齐的“幼小衔接班”,这种完全小学化的授课模式对幼儿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从幼小衔接班的现状、家长学前教育盲区的成因、不良影响、家长建立正确的学前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长学前盲区
近年来,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于一些公办园来说,成效显著。但幼小衔接班却火爆了。家长送幼儿到类似小学化的园所上“幼小衔接”课程,暴露出家长学前教育的盲区。
一、幼小衔接班的现状及问题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为幼儿搭建桥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做好综合能力的储备工作,让幼儿能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一些社会机构为了盈利,美其名曰“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幼小衔接班”。以盈利为目,师资力量层次不齐。迎合家长的需求,教学内容很多。教学模式单一,缺乏课堂游戏、图案色彩、教具演示,只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违背了幼儿以游戏为主的活动形式,不利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长期发展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对学习产生消极心理,甚至导致厌学。
二、家长“学前盲区”的成因
1.从众心理的驱使。当周围熟悉的幼儿去上学前班。家长总会想:别人家的孩子都去上,自己的孩子会不会知识掌握不扎实?小学老师会不会因为大部分孩子会拼音计算而加快教学进度?只好选择从众,做出错误的跟随行为。这种普遍现象也在各阶段教育中都有所体现。
2.社会上的一些教育机构,更多地以营利为目的,在教育理念上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诱导,向家长添油加醋地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同时也用一些营销手段,让家长觉得很划算,家长争相报名,也造成了家长的“学前盲区”。
3.小学在衔接上的不主动。在幼小衔接上,幼儿园很积极主动,给幼儿做一些综合素质的储备,如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调动、及一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相反,小学老师只是被动地配合幼儿园的衔接教育。家长也不太明白小学老师的教学进度,担心孩子上小学跟不上,就产生了让幼儿上学前班的现象。
三、家长“学前盲区”的不良影响
1.违背幼儿年龄特性,有“拔苗助长”之危害。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在研究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成长有一定的连续性及阶段性。家长间的竞争,家长对幼儿的过高要求,让早早地上幼小衔接班,有悖儿童成长的规律。更有一些家长,总拿自家的孩子与别家的孩子比较,如果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值,则采取负面的定性评价,让孩子精神高度紧张,学习压力也倍增。尽管家长为教育幼儿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但结果往往令人失望。
2.影响幼儿后续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将会有厌学的倾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到,幼儿的学习不仅仅是读书、写字、听课、做作业等狭义的学习,这种狭义的学习观对6岁以下的幼儿也是不适宜的。是通过自己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模式与周围环境产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积极主动认识社会、自然环境。六岁以下的幼儿,心智发育尚处于低级阶段,学中玩、玩中学是其学习的特性。而在幼小衔接班里,让他们同小学生一样听课写作业,回家还有家庭作业。无疑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对幼儿的长远发展来说,得不偿失。
四、应对家长“学前盲区”的建议
1.家长要积极学习,树立科学的育儿自信。年轻父母重视育儿知识的学习,但是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学习,在断章取义中,不能建立完整的育儿体系,容易造成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在学习中,明白幼儿在每个年龄段到底干什么最重要,真正地认识孩子的世界,读懂孩子的需要,对各类育儿“经”能明确地判断是非对错,而不是人云亦云,最终树立自信的育儿观。
2.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中,尊重孩子的发展差异。作为家长,要认同孩子的发展水平,并且尊重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给孩子慢慢成长的机会。关注孩子特有的兴趣爱好和性格指向,在有效陪伴、鼓励支持中,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同时,注重游戏价值,让孩子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获取经验,完成学习。
3.家长要注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提出相关的要求,鼓励其克服困难,争取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幼儿在鼓励、尝试、探索、体验中,感受到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逐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家长还要教孩子掌握一些必需的生活技能,并且遇到困难会找大人来帮助,日渐进步。
4.与幼儿园多沟通,掌握每个阶段学前准备能力。正规园所以先进理念为引领,以雄厚师资为盾牌,遵循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制订发展计划,循循善诱、日渐积累。家长与老师多沟通,老师则会给家长更多专业性的指导,对幼儿的良好发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桂兰转变家长对幼儿园幼小衔接的教育策略[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