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东麓积层混合云微物理特征与降水形成机制研究

太行山东麓积层混合云微物理特征与降水形成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利用河北省“十三五”气象重点工程-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的示范项目(2017-2019)“太行山东麓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技术试验”飞机和地面雷达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2017年5月22日一次典型稳定性积层混合云的结构特征,考察了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此次积层混合云的模拟效果,初步讨论了太行山地形对其东麓地区云和降水的影响。飞机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此次积层混合云高层存在高浓度大冰粒子,冰粒子下落过程中的增长在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在含有高过冷水含量的对流泡中,冰粒子增长主要是聚并和凇附增长,而在过冷水含量较低的云区以聚并增长为主。由于聚并增长形成的大冰粒子密度低,下落速度小,穿过0℃层时间更长,出现大量半融化的冰粒子,使融化现象更为明显。镶嵌在层状云中的对流泡一般处于0℃-10℃(高度46km)层之间,垂直和水平尺度约2km,最大上升气流速度可达5m s-1。对流泡内平均液态水含量是周围云区的2倍左右,小云粒子平均浓度比周围云区高一个量级,大粒子(直径800μm以上)的浓度也更高。在具有较高过冷水含量的对流泡中降水形成符合“播撒-供给”(Seeder-feeder)机制,但在过冷水含量较低的区域并不符合这一机制。WRF模式可以再现云系的发展演变特征与雷达回波的基本结构,回波剖面中可以看到镶嵌其中的对流泡结构,但其位置与雷达观测稍有偏差。模拟的累计降水量与观测值基本相符,逐小时降水率变化趋势与观测基本符合,但降水率峰值时间、数值存在差异。模式能够反映出不同位置云垂直结构的差异,尤其是上升气流的高度范围、霰粒子与云水的垂直分布,都大致与观测吻合,但垂直气流速度的模拟值偏小。模拟结果表明,对流泡下方雨水混合比很高,对流泡内云水和霰的混合比较高,对流泡上部为云冰混合比高值区。这验证了对流泡产生“雨核”的现象,且这是对流泡内高云水、霰浓度以及对流泡之上高云冰浓度导致的。地形数值模拟敏感试验表明,太行山地形高度增加时,其东麓地区水凝物增多,雷达回波也增强。当太行山地形高度变为0.5倍时,东麓地区平均水凝物混合比减少约20%;当变为1.5倍时,东麓地区水凝物混合比增加2030%。太行山地形高度增加使东麓地区的降水增加:当地形高度变为1.5倍时,东麓地区24小时累计降水可增加49.5%,逐小时降水率的峰值也变大;当地形高度变为0.5倍时,东麓地区累计降水减少6.5%。由此可见,太行山对其东麓降水具有重要影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积层混合云的飞机观测研究
  •   1.3 云微物理结构的模式验证
  •   1.4 地形对云和降水的影响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资料与模式介绍
  •   2.1 资料介绍
  •   2.2 模式介绍
  • 第三章 积层混合云的观测研究
  •   3.1 积层混合云产生的天气背景
  •   3.2 积层混合云不同高度水平分布特征
  •   3.3 积层混合云垂直微物理结构与降水形成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积层混合云的数值模拟研究
  •   4.1 宏观云场验证
  •   4.2 降水模拟的验证
  •   4.3 云内结构的对比与降水形成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形对积层混合云影响的初步探究
  •   5.1 地形对云宏观分布的影响
  •   5.2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亓鹏

    导师: 郭学良

    关键词: 积层混合云,飞机观测,数值模拟,太行山东麓地形影响

    来源: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气象学

    单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 P426.6

    总页数: 69

    文件大小: 8872K

    下载量: 68

    相关论文文献

    • [1].《积层的风景》[J]. 中国陶艺家 2016(02)
    • [2].萨北油田北二西区点坝内部侧积层定量表征[J]. 断块油气田 2011(02)
    • [3].萨北油田北二西区点坝内部侧积层定量表征[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1(04)
    • [4].一种新的曲流河点坝侧积层建模方法[J]. 石油学报 2011(02)
    • [5].点坝内部侧积层倾角控制因素分析及识别方法[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6].山西平陆黄河沿岸震积层特征研究[J]. 山西地震 2016(01)
    • [7].积层(Build-up)封装工艺的发展及其设计挑战(2)[J]. 印制电路信息 2011(06)
    • [8].碳纤维中碳层面的积层结构解析[J]. 化工新型材料 2014(12)
    • [9].积层(Build-up)封装工艺的发展及其设计挑战(1)[J]. 印制电路信息 2011(05)
    • [10].日本拟提高锂电池铝积层膜产能 应对电动汽车需求[J]. 铝加工 2015(06)
    • [11].崩积层地下阀室开挖综合支护技术研究[J]. 价值工程 2012(21)
    • [12].金属零件直接成形熔积层轮廓识别与缺陷分析[J]. 机电一体化 2014(03)
    • [13].四川南江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混积层系特征及成因[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9(04)
    • [14].RCC与不同FR-4基板多次积层的性能研究[J]. 印制电路信息 2008(06)
    • [15].基于FPGA的卷积神经网络卷积层并行加速结构设计[J].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18(10)
    • [16].曲流河点坝砂体侧积层属性建模及应用探析[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7(08)
    • [17].基于偏振雷达的积层混合云降水增雨潜力识别方法研究[J]. 大气科学 2017(03)
    • [18].华北秋季一次低槽冷锋积层混合云宏微物理特征与催化响应分析[J]. 气象学报 2017(05)
    • [19].电弧增材成形中熔积层表面形貌对电弧形态影响的仿真[J]. 物理学报 2016(03)
    • [20].HX_D3型机车主变流器电容积层导体质量改进分析[J]. 铁道机车与动车 2014(11)
    • [21].一种积层式压电驱动微纳喷雾技术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25)
    • [22].无源元件[J]. 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 2009(07)
    • [23].振冲碎石桩在出流改道工程中的应用[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2(04)
    • [24].保护环境 村田制作所的数千亿个责任[J]. 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 2008(08)
    • [25].华北太行山东麓一次稳定性积层混合云飞机观测研究:对流云/对流泡和融化层结构特征[J]. 大气科学 2019(06)
    • [26].EMC对策产品:具有高额定电流的积层贴片磁珠的开发与量产[J]. 世界电子元器件 2018(09)
    • [27].低压倒槽影响下积层混合云形成过程模拟研究[J]. 大气科学学报 2013(06)
    • [28].元器件与组件[J]. 今日电子 2010(05)
    • [29].北京一次积层混合云系结构和水分收支的数值模拟分析[J]. 大气科学 2015(03)
    • [30].基于侧积层产状描述的调整井部署策略[J]. 特种油气藏 2013(06)

    标签:;  ;  ;  ;  

    太行山东麓积层混合云微物理特征与降水形成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