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系梁论文_李子民,李守义,田超,王博,赵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连系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连系,弧形,数值,桩基,性状,位移,矩阵。

连系梁论文文献综述

李子民,李守义,田超,王博,赵洋[1](2019)在《高耸进水塔拦污栅墩连系梁结构体系的抗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耸进水塔拦污栅墩连系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较大的拉应力的现象,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理论,建立进水塔有限元模型,选用反应谱法计算进水塔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通过设计3种方案,对比研究拦污栅墩连系梁结构存在的必要性以及横梁(垂直水流向)、纵梁(顺水流向)尺寸大小对进水塔关键部位的应力和形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耸进水塔结构,增大横梁尺寸可减小自身轴向拉应力、并限制拦污栅墩位移。而增大纵梁尺寸则会对局部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适当增加横梁尺寸,减小纵梁尺寸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结构安全度。该研究可为结构相似的进水塔拦污栅墩的连系梁尺寸调整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康[2](2018)在《连系梁对微型桩受力状态影响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其中滑坡灾害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滑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破坏极大,传统支挡结构难以充分治理各类滑坡灾害。微型桩作为一种主要利用注浆技术和钢管成桩技术的新型组合支挡结构,具有对桩周土体扰动小、施工速度快、布桩位置灵活等特点,近年来在中小型堆积层滑坡治理工程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然而微型桩加固技术理论尚不完善,特别是关于连系梁对微型桩受力状态的影响研究仍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微型桩的应用和推广。因此本文基于已有微型桩加固理论,依托已知试验,建立了叁维数值模型,通过对比微型桩桩身弯矩与位移,分析了不同连系梁形式下,微型桩的变形特性,探讨了连系梁对微型桩受力状态的影响。本文控制桩间距、排间距、锚固深度等参数不变,在微型桩梅花形排列下设计了 6组不同连系梁形式下的工况,在矩形排列下设计了 2组不同连系梁形式的工况作为对比。通过模拟结果可知:微型桩桩顶加设连系梁后,桩群体系的整体性得到了加强,微型桩所受到的弯矩和位移分布形式大致相似,但数值得到了大幅减小;不同形式连系梁对微型桩受力状态影响不同。在梅花形排列下,对比弯矩最大值可知,横纵向交叉连系梁形式稍小于纵向交叉连系梁形式,两者相对于独立微型桩的最大弯矩值叁排桩(前、中、后)分别减小了 30.7%、23.2%、22.2%和28.8%、21.6%、20.6%;对比桩顶位移值可知,横纵向交叉连系梁形式稍小于纵向交叉连系梁形式,两者相对于独立微型桩的最大弯矩值叁排桩分别减小了 40.7%、35.1%、24.8%和39.4%、34.8%、24.6%;桩身弯矩值与位移值由小到大依次是横纵向交叉连系梁形式、纵向交叉连系梁形式、横向交叉连系梁形式、交叉连系梁形式、横向连系梁形式、独立微型桩形式。其中纵向交叉连系梁和横纵向交叉连系梁形式的桩身弯矩极值与桩顶位移相差很小,表明两者的加固效果近似。在微型桩矩形排列时,横纵向连系梁工况的桩身弯矩最大值与桩顶位移值远小于横向连系梁工况。可以推断得出,横向连接在抵抗桩身弯矩与位移方面起到的作用有限。考虑到经济性与施工便利性,工程中选择横向交叉连系梁形式最为适宜。本文通过对微型桩治理堆积层滑坡的研究,得出了较为合理的连系梁布置形式,为工程实际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期刊2018-05-11)

李兆光[3](2018)在《连系梁微型桩工作性状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Lizzi发明了微型桩后,越来越多的工程采用了这种高效的新型桩基,现在,微型桩已经从最早作为地基加固的措施扩展应用到岩土工程的各个领域,近些年来,微型桩在滑坡治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然而对于微型桩的设计依然缺乏公认的理论,尤其对桩顶连系梁形式及作用尚未有明确的认识,本文就微型桩桩顶连系梁形式对微型桩工作性状的影响展开研究,基于相似理论,通过室内框架模型试验,分析了不同形式连系梁对微型桩的影响作用,对微型桩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为了模拟实际滑坡工程,使试验数据更真实的反映实际规律,详细研究了相似理论,并基于相似叁定理,具体导出滑坡和微型桩各个参量的相似系数,在结合现有试验条件和预期目标的情况下,设计了模型试验材料,介绍了试验器材及监测方法,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可拆换连系梁模拟方法,完成工况设计,并说明了试验步骤。2.整理和分析试验数据,绘制荷载–位移曲线、沿桩身弯矩图、沿桩身前后土压力图,对比四组工况,分析不同形式连系梁微型桩的对受力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纵横向交叉连系梁微型桩较横向连系梁桩顶位移最大减小了20.70%,沿滑坡方向各排桩弯矩极值分别减小了18.65%、5.61%、13.64%,但桩顶存在明显弯矩集中,沿滑坡方向各排桩后最大滑坡推力分别增加了47.62%、55.56%、75%,各排土压力分担比从1:0.857:0.796增加到1:0.903:0.871,各排桩受力更均匀,滑面下桩前最大土抗力减小,桩身变形减小。而横向连系梁与独立微型桩相差不大,纵向交叉和纵横向交叉连系梁在桩顶位移、弯矩、土压力基本一致,说明了主要是纵向交叉连系梁起到了提升微型桩群整体性的作用,添加横向连系梁在本试验条件下作用相对不明显。3.采用强度折减法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表明,各种类型微型桩均可以很好的阻断滑坡塑性区贯通,提升滑坡整体稳定性,纵横向交叉连系梁较横向连系梁显着减小等效塑性应变、最大等效位移,有限元模拟在各种连系梁作用的规律性上与模型试验符合的较好。4.最后,结合物理模型试验和有限元滑坡模拟,全面总结了连系梁对于微型桩影响,结合实际工程情况,给出了在抗滑微型桩中添加连系梁的工程应用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期刊2018-05-11)

罗少云,左岩岩,路丽芳[4](2018)在《矩阵位移法在连系梁计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矩阵位移法是结构矩阵分析法的一种,矩阵位移法的基本体系和节点位移未知量的选择一般是唯一的,它容易编制通用的计算机程序,矩阵位移法又分为刚度法和直接刚度法,二者的基本原理并无本质区别,只在形成总刚度矩阵时使用方法不同,直接刚度法相对简便,应用也较广泛,本文研究直接刚度法在连续梁内力计算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8年05期)

操臣[5](2017)在《桩基承台间连系梁结构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桩基础作为桥梁工程中最常见的基础之一,桩基础的设计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桩基承台间连系梁(即通常所说的承台拉梁)是桩基础设计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结构构件。由于桩基承台间连系梁构件类型的不明确且目前没有能直接进行桩基承台间连系梁辅助设计软件,造成设计人员在桩基承台间连系梁的设置、计算简图的确定、计算荷载的取值、配筋构造等方面出现一些概念不清、设计不合理的问题。通过对相关规范的学习、理解并结合实际工程经验。分析桩基承台间连系梁设计的认识,并提出可用于连系梁手工计算(或借助简单计算工具)的简便方法。桩基承台间连系梁并非单一类型的受力构件,规范对其设计也并未有详细、全面的规定。通过参考、理解规范及总结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桩基承台间连系梁设计时需注意的内容。(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7年06期)

沈兴谊,邵斌磊,肖海波[6](2016)在《高架桥梁分离式基础间横向连系梁对结构抗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采用分离式基础的桥梁结构,由于单个承台下桩基数量少,在地震作用下,桩基的地震内力往往很大,不能满足抗震要求。通过对某城市高架桥梁的分离式基础间设与不设横向连系梁的抗震计算比较,研究了横向连系梁对桥梁结构横向抗震的影响,并对城市高架桥梁的抗震设计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市政技术》期刊2016年05期)

李凯峰,申志灵[7](2016)在《高层建筑剪力墙连系梁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就高层建筑剪力墙连系梁的抗震性能,展开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首先就剪力墙的工作特点,及连系梁的受力特点情况予以了简要的介绍,而后针对试件的选取以及量测的内容与方法等实验设计部分展开了详细的论述,并最终就连系梁破坏形态、滞回性能及位移延性、耗能状况、交叉筋受力机制与抗震性能等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借助于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引起更为广泛的思考与交流,以期给予相关的高层建筑施工,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内容。(本文来源于《四川水泥》期刊2016年06期)

夏安琪[8](2016)在《双排桩支护结构连系梁的变形受力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排桩支护结构在基坑支护体系中是一种新兴发展的支护形式,这种支护形式以侧向刚度大、施工便捷、安全经济等优点逐渐被岩土设计人员接受。对于双排桩支护结构,连系梁对支护体系的贡献以及结构力的传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连系梁的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研究,是较为关键的。本文归纳整理了当前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成果,并对双排桩支护结构常用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与分析,但是由于目前双排桩的理论研究尚不成熟,还未形成统一的计算理论,因此,运用有限元法对双排桩的受力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还介绍了运用有限元法分析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分析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方法,它可以通过考虑桩土接触、模拟施工过程等来确保计算结果的精确性。本文运用Midas GTS NX建立了一个与实际基坑工程相同的叁维数值分析模型,分析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桩身侧向位移与弯矩情况,通过与实际监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连系梁对结构体系的影响、连系梁材料性质对结构体系的影响、连系梁高度对结构体系的影响以及连系梁宽度对结构体系的影响,总结了连系梁参数与双排桩支护结构侧向变形与弯矩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连系梁的存在,能够有效地限制桩身位移,并调整桩身内力;随着连系梁材料弹性模量的增大,连系梁的受力增大,双排桩的整体侧向位移减小;连系梁高度的增加,可以减小桩身侧向位移,但随着高度的继续增加,对桩身侧向位移的控制效果并不明显,建议取值为0.5m~1m;连系梁的宽度既要满足位移控制效果,也要避免宽度过大造成材料的浪费,建议取值为1m,即桩身直径。(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6-06-05)

张志伟,邓荣贵,王振永,钟志彬[9](2015)在《桩底约束条件对弧形排桩-连系梁内力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弧形排桩-连系梁抗滑结构为多次超静定结构,将桩顶弧形连系梁计算模型简化为无铰拱,视抗滑桩与弧形连系梁之间的约束力为冗力,利用桩顶与弧形连系梁之间的变形协调条件,建立了抗滑结构的整体柔度方程;在桩底自由、铰支及固定等3种不同桩底约束条件下,分别求解桩梁之间的约束冗力,比较了3种桩底约束条件下弧形连系梁的内力,及抗滑桩的内力和位移。研究表明:桩底固定时,桩底部弯矩较大;桩底自由时,弯矩明显减小,桩身位移增加;在桩顶连系梁的约束下,减小桩身锚固段长度,能够减小桩身底部弯矩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唐才均[10](2015)在《拉结筋、构造柱和水平连系梁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框架填充墙拉结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工艺,对后施工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水平连系梁的作用和构造要求进行了阐述,对其施工工艺和质量通病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供业界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连系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其中滑坡灾害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滑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破坏极大,传统支挡结构难以充分治理各类滑坡灾害。微型桩作为一种主要利用注浆技术和钢管成桩技术的新型组合支挡结构,具有对桩周土体扰动小、施工速度快、布桩位置灵活等特点,近年来在中小型堆积层滑坡治理工程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然而微型桩加固技术理论尚不完善,特别是关于连系梁对微型桩受力状态的影响研究仍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微型桩的应用和推广。因此本文基于已有微型桩加固理论,依托已知试验,建立了叁维数值模型,通过对比微型桩桩身弯矩与位移,分析了不同连系梁形式下,微型桩的变形特性,探讨了连系梁对微型桩受力状态的影响。本文控制桩间距、排间距、锚固深度等参数不变,在微型桩梅花形排列下设计了 6组不同连系梁形式下的工况,在矩形排列下设计了 2组不同连系梁形式的工况作为对比。通过模拟结果可知:微型桩桩顶加设连系梁后,桩群体系的整体性得到了加强,微型桩所受到的弯矩和位移分布形式大致相似,但数值得到了大幅减小;不同形式连系梁对微型桩受力状态影响不同。在梅花形排列下,对比弯矩最大值可知,横纵向交叉连系梁形式稍小于纵向交叉连系梁形式,两者相对于独立微型桩的最大弯矩值叁排桩(前、中、后)分别减小了 30.7%、23.2%、22.2%和28.8%、21.6%、20.6%;对比桩顶位移值可知,横纵向交叉连系梁形式稍小于纵向交叉连系梁形式,两者相对于独立微型桩的最大弯矩值叁排桩分别减小了 40.7%、35.1%、24.8%和39.4%、34.8%、24.6%;桩身弯矩值与位移值由小到大依次是横纵向交叉连系梁形式、纵向交叉连系梁形式、横向交叉连系梁形式、交叉连系梁形式、横向连系梁形式、独立微型桩形式。其中纵向交叉连系梁和横纵向交叉连系梁形式的桩身弯矩极值与桩顶位移相差很小,表明两者的加固效果近似。在微型桩矩形排列时,横纵向连系梁工况的桩身弯矩最大值与桩顶位移值远小于横向连系梁工况。可以推断得出,横向连接在抵抗桩身弯矩与位移方面起到的作用有限。考虑到经济性与施工便利性,工程中选择横向交叉连系梁形式最为适宜。本文通过对微型桩治理堆积层滑坡的研究,得出了较为合理的连系梁布置形式,为工程实际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连系梁论文参考文献

[1].李子民,李守义,田超,王博,赵洋.高耸进水塔拦污栅墩连系梁结构体系的抗震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9

[2].王康.连系梁对微型桩受力状态影响分析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8

[3].李兆光.连系梁微型桩工作性状试验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8

[4].罗少云,左岩岩,路丽芳.矩阵位移法在连系梁计算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

[5].操臣.桩基承台间连系梁结构设计方法[J].江西建材.2017

[6].沈兴谊,邵斌磊,肖海波.高架桥梁分离式基础间横向连系梁对结构抗震的影响[J].市政技术.2016

[7].李凯峰,申志灵.高层建筑剪力墙连系梁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四川水泥.2016

[8].夏安琪.双排桩支护结构连系梁的变形受力特性研究[D].广州大学.2016

[9].张志伟,邓荣贵,王振永,钟志彬.桩底约束条件对弧形排桩-连系梁内力影响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唐才均.拉结筋、构造柱和水平连系梁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J].建筑技术.2015

论文知识图

公路常见抗滑桩1、普通抗滑单桩:普通...型抗滑桩整体受力变形图型抗滑桩X方向位移连系梁斜裂缝桩后土体X-L等值线图(桩距14.4m)门架式抗滑桩结构模型试验

标签:;  ;  ;  ;  ;  ;  ;  

连系梁论文_李子民,李守义,田超,王博,赵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