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发育论文_孔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花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花,冬小麦,结实,特性,小麦,水肥,化物。

小花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孔祥[1](2019)在《外源亚精胺对水分亏缺下冬小麦小花发育及结实特性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于2017-2018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场遮雨棚旱池内进行,选用冬小麦品种“泰科麦33”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灌水WW(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80%)和水分亏缺WD(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两个水分处理,从冬小麦小花原基分化期至开花期进行控水,同时连续4 d喷施1 mM亚精胺(Spd),共4个喷施组合处理,即正常灌水条件下喷施清水的对照(WW+CK),正常灌水条件下喷施外源Spd(WW+Spd),水分亏缺条件下喷施清水的对照(WD+CK),水分亏缺条件下喷施外源Spd(WD+Spd)。通过分析外源Spd对水分亏缺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小花动态发育、小花结实特性、内源激素,旗叶可溶性糖、蔗糖含量等的影响,研究外源Spd调控水分亏缺下冬小麦小花发育及其退化的生理生化机制,以期为外源化控措施调控小麦穗粒数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pd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不同花位发育动态的影响正常灌水处理下,小麦穗基部、中部、顶部1、2位小花,穗中部3位小花均能发育到W10时期。WD+CK处理的小麦穗顶部和基部3位小花、中部和基部4位小花均不能发育到W10阶段,喷施Spd后穗基部、顶部3位小花均能够正常发育。WW+Spd处理对不同穗位的1、2位小花,穗中部3位小花的发育影响不显着,但喷施Spd提高了穗顶部3位小花的发育程度。WD+CK处理的穗基部、中部4位小花分别在W6.3、W7.3时期发育停止。WD+Spd处理的穗基部、中部4位小花均能够正常发育,表明外源喷施Spd可减缓水分亏缺对小花发育的影响。水分亏缺条件下喷施Spd对不同穗位1、2小花及穗中部3位小花发育进程影响不显着,但对穗基部、顶部3位小花和穗基部、中部4位小花发育进程影响显着。2.Spd对不同水分处理下冬小麦不同穗位小花结实特性的影响除基部4个小穗外,WW+CK、WW+Spd、WD+Spd处理间结实粒数均无显着差异。除第一个小穗外,WD+CK处理的结实粒数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WD+CK处理的1、2、3花位结实粒数分别降低了4.62%、4.63%、5.60%,WD+CK处理的第4位小花不能结实。WW+Spd处理的1、2、3、4花位结实粒数分别增加了4.62%、9.11%、21.83%、57.14%,WD+Spd处理的1、2、3花位结实粒数分别增加了5.63%、6.37%、10.31%。各处理不同穗位的平均可孕小花数表现为中部穗位最多,为30-35个,其次是基部穗位,为11-16个,顶部穗位最少,为11-13个。WW+Spd处理显着提高基部穗位的可孕小花数,WD+Spd处理显着提高基部、中部、顶部穗位的可孕小花数。WW+Spd和WD+Spd处理中部小穗、顶部小穗的可孕小花数无显着差异。WD+CK处理的可孕小花数显着减少,基部小穗、中部小穗、顶部小穗分别降低11.94%、5.62%、9.52%。结实粒数和结实率与可孕小花数表现出相似的趋势。3.Spd对水分亏缺下对小花内源激素的影响各处理小花中内源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的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开花前10-18 d各处理内源Z+ZR的含量无显着变化,强势小花和弱势小花的含量也无显着性变化。在开花前10 d各处理内源Z+ZR含量急剧上升,至开花前第2 d达到最大值。正常灌水条件下,喷施Spd能提高弱势小花的Z+ZR含量,但不能提高强势小花的Z+ZR含量。水分亏缺条件下,喷施Spd能提高强势和弱势小花中Z+ZR含量。开花前18 d,各处理强势小花和弱势小花的内源ABA含量变化显着不同。此时期强势小花内源脱落酸(AB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且在开花前第6 d达最小值。水分亏缺处理下,强势和弱势小花中的ABA含量都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开花前2 d,WD+Spd处理的弱势小花显着降低ABA含量,分别降低28.12%和13.96%。开花前14 d小麦小花中内源亚精胺(Spd)、精胺(Spm)和腐胺(Put)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小麦强势小花中Spd和Spm含量显着高于弱势小花,而弱势小花中的Put含量略高于强势小花。WW+Spd和WD+Spd处理提高小花中Spd和Spm含量,降低Put含量。水分亏缺条件喷施外源Spd,通过提高小花内源Spd、Spm和Z+ZR含量,以及提高弱势小花(Z+ZR)/ABA的比值,降低Put含量,一方面加速弱势小花的发育,抑制小花退化。另一方面增加了可孕小花数,提高不同小穗位的结实粒数,从而提高结实率。4.Spd对水分亏缺下冬小麦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WW+CK处理的穗粒数、产量均显着高于WD+CK处理。喷施外源Spd显着提高小麦籽粒产量,WW+Spd和WD+Spd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01%和20.83%,这是由于喷施外源Spd显着提高了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粒数。WW+Spd和WD+Spd处理的穗粒数分别提高11.87%和13.75%,但喷施外源Spd对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朱元刚,肖岩岩,初金鹏,张秀,钤太峰[2](2019)在《不同播期冬小麦小花发育特性与同化物代谢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推迟播期能够维持单位面积粒数已在前期研究中得到证实,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不同播种期冬小麦小花发育特征及分化、退化的差异性,分析植株同化物积累、分配与小花发育和结实的关系,旨在为提高小麦穗粒数以及丰富小麦高产栽培理论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连续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东武村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田(35°57′N,117°3′E)进行,以泰农18和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9月24日、10月1日、10月8日、10月15日和10月22日共5个播期处理,观察记载小花发育过程中分化和退化数量动态以及最终结实粒数,测定开花期穗部和茎秆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计算小花退化阶段整株和穗部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速率。【结果】播期推迟条件下,单位面积可孕花数和单位面积结实粒数获得了维持,单位面积最大分化小花数明显降低,小花存活率显着提高。推迟播期明显减少了小花退化数量,小花退化速率明显降低。在小花退化阶段,推迟播期加速了整株和穗部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从而为开花期穗干重的维持以及干重穗茎比和氮素穗茎比的提高提供了保证。相关分析表明,开花期单位面积可孕花数分别与穗干物重、干物重和氮积累量穗茎比、整株和穗的干物质和氮的积累速率以及小花存活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推迟播期明显减少了有效茎蘖和无效分蘖所产生的退化小花数,尤其无效分蘖产生的退化小花数下降幅度更加明显。提高主茎在群体中同化物所占比例能够有效维持单位面积可孕花数和减少退化小花数,降低了小花死亡消耗。此外,推迟播期提高了可孕花累积生长度日生产效率,降低了退化小花累积生长度日生产效率。【结论】推迟播期明显降低了小花的退化,从而提高了小花存活率,开花期单位面积可孕花数的维持与植株同化物代谢密切相关。适期晚播提高了主茎在群体中的比重,有利于减少无效消耗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郑庆伟[3](2019)在《中国水稻研究所解析了水稻小穗内小花数目的发育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FON4 prevents the multi-floret spikelet in rice"的研究论文,解析了水稻小穗内小花数目的发育调控机制,为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每穗粒数是水稻产量构成的重要叁要素之一。目前,在水稻上通过常规途径增加穗粒数和穗密度实现增产的方法实现已有一定难度,因此研究人员迫切(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05期)

文祥朋,任伟,孙克刚,杜君,郑春风[4](2017)在《不同穗型小麦小花发育过程中幼穗内同化物分配与穗粒数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大穗型、多穗型小麦品种周麦16、豫麦49-198为试验材料,重点研究了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在小花发育过程中,小花发育成粒与同化物分配之间的关系。在小麦幼穗发育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2个穗型品种的同化物分配差异发现,在小花发育中后期,大穗型品种周麦16转移到穗部的同化物比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多。花期完善小花数与穗干重、穗氮积累量、茎干重、茎氮积累量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着,与穗/茎干重、穗/茎氮积累量呈显着正相关,与穗重/穗氮积累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大穗型周麦16在穗/茎干重、穗/茎氮积累量、穗重/穗氮积累量上显着高于豫麦49-198,且在穗重/穗氮积累量上达到极显着水平。前者在花期单位面积完善小花数较后者增加3.85%,且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花期完善小花的形成与穗器官同化物供给总量的关系不大,而与同化物在穗部和营养器官的分配比例密切相关,与同化物在穗部的分配比例关系更加密切。大穗型周麦16较高的穗粒数与花期较高的完善小花数密切相关,且以穗部和营养器官间及穗部自身较高的同化物分配比例(尤其是穗重/穗氮积累量)取得大穗多粒。(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赵丽,杨家蘅,李胜楠,查菲娜,远彤[5](2017)在《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小花发育成粒对氮肥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小花发育成粒对氮肥的响应,本试验以大穗型品种‘周麦16’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施氮水平0 kg(N)·hm~(-2)、180 kg(N)·hm~(-2)和360 kg(N)·hm~(-2),观察分析了两个穗型小麦品种小花发育动态模式和结实特性。结果显示,随着生长度日(GDD)的增加,不同氮水平下2品种小花发育动态变化趋势相似,小花分化均符合二次曲线方程模式,退化和败育符合一次线性方程,R2均达显着水平。大穗型品种‘周麦16’小花分化总数显着高于多穗型品种‘豫麦49’,在360 kg(N)·hm~(-2)处理差异极显着;大穗型品种‘周麦16’表现出随施氮量增加,小花分化和退化速率提高,有利于可孕小花的形成、增加结实粒数,最终180 kg(N)·hm~(-2)处理结实粒数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较360 kg(N)·hm~(-2)处理平均每穗粒数增加2.04粒;多穗型品种‘豫麦49’尽管分化小花总量不高,但小花退化和可孕小花败育速率较低,在180 kg(N)·hm~(-2)施氮水平表现出高的可孕小花数量和结实粒数,但与高施氮处理相比差异不显着。表明就增加穗粒数而言,两品种均以180 kg(N)·hm~(-2)较为适宜,从最终产量及产量构成分析结果来看,‘豫麦49’表现出与穗粒数相同的结果,而‘周麦16’在高施氮条件下可通过增加成穗数和穗粒数提高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郑春风,任伟,孙克刚,朱云集[6](2017)在《不同穗型小麦小花生长发育及同化物分配变化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特性与同化物分配间的关系,以大穗型品种周麦16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为材料,分析了两种穗型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特性及同化物分配的差异。结果表明,周麦16的小花退化、败育速率较豫麦49-198缓慢,且在小穗结实率、小花结实率和可孕小花结实率上均高于后者。在小花发育中后期,大穗型品种周麦16转移到穗部的同化物比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多。经相关分析,花期完善小花(有完整绿色花药的小花)数与穗干重、穗氮积累量、茎干重、茎氮积累量呈微弱的正相关,与穗茎干重比、穗茎氮积累量比呈显着正相关,与穗干重/穗氮积累量比呈极显着正相关。周麦16的穗茎干重比、穗茎氮积累量比显着高于豫麦49-198,二指标均与穗干重/穗氮积累量比呈极显着正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周麦16的开花期单位面积完善小花数与成熟期单位面积粒数分别较豫麦49-198增加3.85%和4.65%,且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郑春风,任伟,朱云集,张玉亭,孙克刚[7](2017)在《冬小麦小花发育及结实特性对叶面喷6-BA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小花发育后期叶面喷细胞分裂素6-苄氨基腺嘌呤(6-BA),探讨外源6-BA对小麦小花发育及结实成粒的调控效应,以期为增加小麦穗粒数、提高产量调控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2~2014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示范园区(34°86′N,113°59′E)进行,以当前主推的半冬性品种豫麦49-198为供试材料,在拔节后25 d叶面喷清水(对照CK)、6-苄氨基腺嘌呤(6-BA),观察记载不同小穗位小花发育的动态变化及形态特征,按常规考种法记载不同小穗位(基部、中部和顶部)结实粒数、每小穗结实粒数和每小穗不同花位结实粒数。【结果】喷6-BA处理麦穗基部、中部、顶部小穗位的可孕小花数显着高于对照,其可孕小花的结实率分别提高8.4%、15.1%和10.6%。进一步分析可知,喷6-BA处理抑制了基部和中部小穗小花的退化速率及可孕小花的败育速率,其中基部小穗位的小花退化速率降低24.4%,可孕小花败育速率降低73.0%;中部小穗位小花的退化速率降低14.7%,可孕小花败育速率降低76.0%;而且顶部小穗可孕小花的败育速率较对照降低61.3%,最终使顶部小穗的结实率亦显着提高。喷6-BA处理还可显着促进不同小穗位的不同花位小花结实,尤其对促进第3、4花位弱势小花成粒效果显着。【结论】在冬小麦小花退化高峰之前(拔节后25 d),采取叶面喷外源激素6-BA,可明显降低基部小穗和中部小穗小花的退化速率与可孕小花的败育速率。另外,喷6-BA处理还可抑制顶部小穗可孕小花的败育速率,从而提高单穗的可孕花结实率,获得较高的最终结实粒数。(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王玉竹,尹燕枰,李勇,王振林[8](2016)在《雨养条件下施氮水平对冬小麦小花发育与结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冬小麦品种山农20为材料,探讨雨养条件下(只浇底墒水,保证小麦能够正常出苗)氮素水平为0(N0)、240(N1)、360(N2)kg/hm2的处理对冬小麦穗基部、中部、顶部小花发育动态、结实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着提高了小麦不同穗位可孕花数量,增加了不同穗位平均结实粒数;增施氮肥能够促进穗花发育,延长穗花发育时间,小麦穗粒数及产量均显着提高,且以N1处理的产量最高。(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郑春风[9](2016)在《冬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特征及其6-BA调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少农学家指出,应在稳定穗数的前提下,把提高粒重和增加穗粒数作为当今小麦生产中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的突破口~([1][2])。但由于受环境条件和品种遗传特性的制约,粒重增加的幅度相对有限,提高穗粒数应成为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3])。本研究以不同基因型和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施氮水平、喷施叶面肥和外源激素等栽培试验,分析不同栽培措施与小花发育和结实的关系,明确栽培措施对小花发育成粒的调控效应,并通过分析激素与小花发育和结实的关系,明确外源激素6-BA对小花发育成粒的调控机制,探讨了提高小麦小花结实率,增加穗粒数的技术途径,以期为增加小麦穗粒数、提高产量调控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基因型小麦小花发育的差异性研究1.1小麦小花发育与结实性的差异两个年代春、冬性品种小花分化、退化和败育开始时间趋于相近,表明了春、冬性小麦品种的小花发育进程趋于同步。现代春、冬性品种豫农949、矮抗58较老品种郑引1号、百泉41的小花分化最高值大,说明当前品种小花发育强度较老品种大,有利于其弱位小花的发育,可获得较高的总小花数。通过分析小花发育速率发现,当前主推的春、冬性小麦品种的小花分化、退化速率均显着快于老品种,但可孕小花败育速率低于老品种,于成熟期考种发现,当前主推品种的可孕花结实率、小穗结实率高于老品种,而小花结实率低于老品种。1.2不同穗型小麦小花生长发育及生理变化特征的差异从两种穗型小麦小花发育动态可看出,两种穗型的小花分化速度均遵循由快到慢的规律,而大穗型周麦16的小花退化、败育速度均较多穗型豫麦49-198为缓慢,并且大穗型周麦16最终的可孕小花数高于多穗型豫麦49-198。大穗型周麦16的小穗、小花及可孕小花结实率,均高于多穗型豫麦49-198,其中,可孕小花结实率显着高于多穗型豫麦49-198。两穗型品种在小穗上强势花位的小花结实性差异相对较小,但在弱势花位的小花结实性差异较大。通过对小花发育过程中同化物分配差异的分析发现,在小花发育中后期,大穗型周麦16转移到穗部的同化物比多穗型豫麦49-198多。进一步分析开花期完善小花数与花期穗部和营养器官的同化物分配及其分配比例的相关性可知,花期完善小花的形成与穗器官同化物供给总量的关系不大,而与同化物在穗部和营养器官的分配比例密切相关,与同化物在穗部的分配比例关系更加密切。由小花发育过程中穗内源激素IAA、GA_3、CTK和ABA含量变化分析可知,在小花发育后期,穗内较高的IAA、GA_3、CTK含量与较低的ABA含量是形成大穗的重要生理基础。拔节后14d穗内较高的IAA、GA_3、CTK含量与拔节后28d穗内较低的IAA、GA_3、CTK、ABA含量可能是形成较多完善小花数的重要内在原因。2栽培调控措施对小花发育成粒的研究2.1不同氮素水平对小花发育成粒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穗位、不同花位小花结实性发现,N180的平均结实粒数最多,N90次之,N0最少,不同花位小花的结实性表现为:Floret 1>Floret 2>Floret 3。N180水平下,不同穗位不同花位小花的结实性高于N90、N0处理,尤其表现在第2、3朵花位小花。在N180处理下,不同穗位的平均可孕花数、可孕花结实率及结实粒数均高于N90、N0处理,于中部穗位表现更突出。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主茎干重随小花发育时期的推迟呈逐渐增加趋势,在拔节14d之后,N180处理的单茎重显着高于N90、N0处理,说明适宜施氮量有利于单茎干物质的积累。随幼穗发育进程,单茎氮含量呈增加趋势,不同施氮量的单茎氮含量表现为:N180>N90>N0。随小花发育时期的推移,小花重及小花氮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表现为N180>N90>N0。随小花发育时间推移,不同N水平穗内可溶性总糖含量均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穗内蔗糖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随小花发育进程,N0水平小花内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N90、N180水平呈先升再降再升的趋势;小花内蔗糖含量呈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趋势。开花期穗部和营养器官的同化物分配及分配比例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N0、N90和N180水平下,均表现为:N180>N90>N0,且在N180处理下显着性的高于N90、N0处理。花期的完善小花数和成熟期的穗粒数随氮水平的升高也表现出N180>N90>N0的趋势。由此推断,开花期同化物的分配、完善小花数及成熟期的穗粒数受氮水平的影响比较大,合理的施氮量有利于促进花期穗部同化物的积累与分配,进而有利于促进完善小花的形成和发育成粒,为穗粒数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2.2叶面喷硼对小花发育成粒的调控效应在拔节后25 d即可孕花败育前,叶面喷施B肥可降低基部、中部小穗可孕花的败育速率,较清水对照分别降低20.07%、35%,且可孕花的结实率较对照分别提高5.85%、12.55%。然而,喷B处理对顶部穗位的小花退化速率、可孕花败育速率均无抑制作用。叶面喷施B肥还可促进不同花位小花结实,对促进第4朵弱势花位的小花结实效果优为显着。在开花期,喷B与对照两处理在茎干重、茎氮积累量和穗氮积累量上无差异,在穗干重、穗/茎干重、穗/茎氮积累量、穗重/穗氮积累量上显着性的高于对照处理,且在穗重/穗氮积累量上达到极显着水平。喷B处理在花期的单位面积完善小花数较对照高16.68%,成熟期的单位面积穗粒数较对照高18.9%。由此推测,喷B处理促进花期完善小花数及成熟期穗粒数增加的原因与花期穗部和营养器官间的同化物分配有关,且与穗部同化物的分配比例关系更大。2.3外源激素6-BA对小花发育成粒的调控效应喷6-BA处理麦穗基部、中部、顶部小穗位的可孕小花数显着高于对照,其可孕小花的结实率分别提高8.35%、15.06%和10.55%。进一步分析可知,喷6-BA处理抑制了基部和中部小穗小花的退化速率及可孕花的败育速率,其中基部小穗位的小花退化速率降低22.2%,可孕小花败育速率降低72.99%;中部小穗位小花的退化速率降低14.7%,可孕小花败育速率降低75.98%;而且顶部小穗可孕小花的败育速率较对照降低61.3%,最终使顶部小穗的结实率亦显着提高。喷6-BA处理还可显着促进不同小穗位的不同花位小花结实,尤其对促进第3、4花位弱势小花成粒效果显着。喷6-BA处理在开花期单位面积的完善小花数较对照处理高24.97%,成熟期单位面积的穗粒数较对照高28.86%,且均达到显着水平。喷6-BA处理在花期的穗干重、茎干重、穗/茎干重、穗重/穗氮积累量上显着高于对照处理,而在穗氮积累量、茎氮积累量、穗/茎氮积累量上差异性不明显。随完善小花发育进程,小花内TaCKX1基因表达量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喷6-BA处理完善小花内CKX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趋势,总体呈现“M”型趋势。小花内源激素CTK含量呈先降后升再降再升再降的变化趋势,总体上呈现出“V”型趋势。与对照处理相比,合理喷施外源6-BA能降低完善小花内TaCKX1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抑制完善小花内CKX活性,进而减少内源CTK的降解,促使完善小花内细胞分裂素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完善小花发育成粒。(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王玉竹[10](2016)在《水氮互作对冬小麦小花发育及结实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3-2014和2014-2015年度,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供试品种为山农20。试验设置雨养(R),灌溉(W,拔节水、开花水)两个水平,每次灌溉60 mm,氮素为0(N0)、240(N1)、360(N2)kg hm-2叁个水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氮互作影响小麦不同穗位小花发育进程水氮肥措施对于不同穗位1、2位小花发育进程影响不显着,水氮互作对穗基部、顶部3位小花、基部4位小花的影响显着,水分效应对穗中部4位小花的影响比氮肥显着。虽然增施氮肥显着提高了各处理不同穗位的高位小花的发育程度,但高位小花均不能够发育到W10或者将近W10阶段,不能成为可孕小花。RN0处理的穗基部、中部、顶部5位小花分别发育到W4.2、W4.5、W4.2时期,而RN1处理的小花则分别发育到W5.5、W6.5、W5时期。WN1处理的穗基部、中部、顶部5位小花的发育程度最高,分别发育到W5.8、W6.75、W5.8时期,WN0处理的最低,分别发育到W4.5、W5.2、W4.5时期,两种水分条件下增施氮肥显着提高了小花的发育程度,且增施氮肥可减缓水分亏缺对小花发育的影响。同一氮肥条件下,穗基部、中部、顶部5位小花的发育程度为WN0>RN0,WN1>RN1,WN2>RN2处理,灌水处理显着增加了小花的发育程度。RN0、RN1、RN2、WN0、WN1、WN2处理的穗基部、中部6位,穗基部、顶部7位小花与5位小花呈相似规律。虽然WN2处理的穗顶部6位小花发育程度高于RN2,但差异未达显着水平,WN0、WN2处理的穗中部7位小花的发育程度高于RN0、RN2处理,但仍不能发育为可孕小花。2水氮互作影响不同穗位的可孕小花数(FF)、结实粒数(GN)、结实率(GS)、小麦结实可能性及结实小穗数不同穗位的平均可孕花数表现为穗中部最多。灌溉条件下,穗顶部、中部、基部平均可孕花数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N1处理最多。雨养条件下,穗顶部、中部、基部可孕花数量表现为RN1>RN2>RN0处理。灌溉条件下,穗顶部、中部平均可孕花数量与雨养呈相似规律,灌溉条件下WN1处理的穗基部可孕小花数高于WN0、WN2处理,且处理之间差异显着。相同氮肥条件下,穗顶部、中部平均可孕花数量为灌溉多于雨养,且差异达显着水平,WN1、WN2处理的穗基部平均可孕花数量显着多于RN1、RN2处理,但WN0、RN0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灌溉条件下,WN1处理的穗顶部、中部、基部最终平均结实粒数显着高于WN0、WN2处理,WN0、WN2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雨养条件下,穗中部、基部与灌溉条件下呈相似规律,而WN0处理的穗顶部最终平均结实粒数显着低于WN1、WN2处理,但WN1、WN2处理之间差异未达显着水平。相同氮肥条件下,WN0、WN1、WN2处理的穗中部、基部最终平均可孕花数显着多于RN0、RN1、RN2处理,WN0、WN1处理的穗顶部最终平均可孕花数与穗中部、基部呈相似规律,虽然WN2处理的穗顶部最终平均可孕花数高于RN2处理,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灌溉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穗中部、基部结实率先升高后降低,以N1处理最高,但是穗顶部随施氮量的增加结实率逐渐降低,雨养条件下与灌溉条件下不同穗位结实率表现一致。同一施氮量条件下,WN0处理的穗中部、基部可孕花结实率高于RN0处理,而穗顶部低于RN0处理,N1、N2处理的不同穗位结实率均表现为灌溉多于雨养。灌溉条件下,不考虑氮肥效应,不同穗位不同粒位结实可能性表现为1位籽粒最高,即G1>G2>G3>G4。WN1处理的1、2位籽粒结实小穗数比WN0、WN2处理分别增加了14.3%、9.5%。WN1处理的3、4位籽粒结实小穗数比WN0、WN2处理分别增加了23.5%、29.4%。WN1处理的5位籽粒结实小穗数比WN0、WN2处理分别增加了58.3%、91.7%。可见,WN1处理对高位籽粒结实小穗数的影响大于低位籽粒。WN2与RN2处理的1位籽粒结实的小穗数一致,而N1、N0处理为灌溉多于雨养,WN1、WN0比RN1、RN0处理分别增加了10.5%、12.5%。2位籽粒可能结实的小穗数与1位籽粒表现规律一致,WN1、WN0、WN2比RN1、RN0、RN2处理分别增加了10.5%、20%、18.8%。3位籽粒WN1、WN0、WN2比RN1、RN0、RN2处理分别增加了41.7%、62.5%、33.3%。3水氮互作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WN0、WN1处理的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高于RN0、RN1处理,且差异达显着水平。WN2处理的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显着高于RN2,但穗数之间差异不显着。灌溉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每平方米穗数之间差异未达显着水平,增施氮肥显着增加了穗粒数及产量,以WN1处理最高,WN0处理的千粒重略高于WN1、WN2处理,其中WN1、WN2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雨养条件下,RN1、RN2处理的穗数之间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RN0处理,这是因为雨养减少了小麦分蘖数。随施氮量的增加穗粒数及产量之间差异显着,以RN1处理最高,RN0处理最低,RN1、RN2、RN0处理之间千粒重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RN1、RN2处理均低于RN0处理。RN0与RN1、RN2处理之间的差异均达显着水平(p<0.01),RN1、RN2处理之间差异表现为不显着,均低于RN0处理。(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6-05-18)

小花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推迟播期能够维持单位面积粒数已在前期研究中得到证实,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不同播种期冬小麦小花发育特征及分化、退化的差异性,分析植株同化物积累、分配与小花发育和结实的关系,旨在为提高小麦穗粒数以及丰富小麦高产栽培理论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连续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东武村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田(35°57′N,117°3′E)进行,以泰农18和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9月24日、10月1日、10月8日、10月15日和10月22日共5个播期处理,观察记载小花发育过程中分化和退化数量动态以及最终结实粒数,测定开花期穗部和茎秆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计算小花退化阶段整株和穗部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速率。【结果】播期推迟条件下,单位面积可孕花数和单位面积结实粒数获得了维持,单位面积最大分化小花数明显降低,小花存活率显着提高。推迟播期明显减少了小花退化数量,小花退化速率明显降低。在小花退化阶段,推迟播期加速了整株和穗部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从而为开花期穗干重的维持以及干重穗茎比和氮素穗茎比的提高提供了保证。相关分析表明,开花期单位面积可孕花数分别与穗干物重、干物重和氮积累量穗茎比、整株和穗的干物质和氮的积累速率以及小花存活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推迟播期明显减少了有效茎蘖和无效分蘖所产生的退化小花数,尤其无效分蘖产生的退化小花数下降幅度更加明显。提高主茎在群体中同化物所占比例能够有效维持单位面积可孕花数和减少退化小花数,降低了小花死亡消耗。此外,推迟播期提高了可孕花累积生长度日生产效率,降低了退化小花累积生长度日生产效率。【结论】推迟播期明显降低了小花的退化,从而提高了小花存活率,开花期单位面积可孕花数的维持与植株同化物代谢密切相关。适期晚播提高了主茎在群体中的比重,有利于减少无效消耗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花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孔祥.外源亚精胺对水分亏缺下冬小麦小花发育及结实特性的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9

[2].朱元刚,肖岩岩,初金鹏,张秀,钤太峰.不同播期冬小麦小花发育特性与同化物代谢的相关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3].郑庆伟.中国水稻研究所解析了水稻小穗内小花数目的发育调控机制[J].农药市场信息.2019

[4].文祥朋,任伟,孙克刚,杜君,郑春风.不同穗型小麦小花发育过程中幼穗内同化物分配与穗粒数的关系[J].江西农业学报.2017

[5].赵丽,杨家蘅,李胜楠,查菲娜,远彤.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小花发育成粒对氮肥的响应[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

[6].郑春风,任伟,孙克刚,朱云集.不同穗型小麦小花生长发育及同化物分配变化的差异[J].麦类作物学报.2017

[7].郑春风,任伟,朱云集,张玉亭,孙克刚.冬小麦小花发育及结实特性对叶面喷6-BA的响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

[8].王玉竹,尹燕枰,李勇,王振林.雨养条件下施氮水平对冬小麦小花发育与结实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6

[9].郑春风.冬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特征及其6-BA调控机理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6

[10].王玉竹.水氮互作对冬小麦小花发育及结实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万寿菊可育小花的花药发育过程的半薄...小花的发育过程同一花序第1朵小花到第7剁小花发育第1个一级分枝第11节到第15节第一朵~...一1A,野生型小花发育起始阶段;e...小花的发育过程

标签:;  ;  ;  ;  ;  ;  ;  

小花发育论文_孔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