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文化心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元散曲,审美特质,文化心态,雅俗融合
审美文化心态论文文献综述
邵洋[1](2019)在《浅析元代散曲的审美特质和文化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韵文的发展史上,继唐诗、宋词后的元曲,以其活泼诙谐和淋漓酣畅见长,有着蓬勃和旺盛的生命力。散曲以畅达、诙谐为尚,以俗趣为本,形成了与传统文学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相对的活泼诙谐、酣畅淋漓的审美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元代文人的文化心态。散曲文学大俗大雅,以变化灵动和朴拙浑厚见长,气象立新,独立一格,丰富和发展了诗歌美的形式和内涵,推动了中国古代韵文体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高天成[2](2018)在《隐逸文化与中国文人审美文化心态管窥——以唐长安隐逸文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唐隐逸文化有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深受佛道影响退隐山林的真正隐士、从山林走向园林别业的"中隐"文化叁种不同状态。以隐求仕者属于积极进取的儒家仕宦文化,而真正的隐逸者则把隐逸看成是灵魂解脱、心灵自由的象征,把隐居看作精神憩园。中唐以后兴盛的"中隐"文化,既不脱离朝廷,又弥补了士大夫在政治受挫后的归隐羡隐心理,实质上他们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始终处于仕宦文化与隐逸文化的双重影响之下。(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吴学安[3](2016)在《遏制“网络谣言”需要双管齐下》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春节以来,国家网信办持续重拳出击,依法查处网上违法违规行为,集中清理淫秽色情、虚假欺诈、有偿“代挂号”等违法违规信息,会同工信等部门依法关闭、处置违法违规网站百余家,并将相关重要案件线索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要求有关网站依法处置涉及群众日常生活、交通出行(本文来源于《民主与法制时报》期刊2016-03-03)
李春燕[4](2015)在《男子簪花如雨为哪般——观照宋人的审美文化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时期的人们的审美文化心态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烙上鲜明的时代痕迹。宋代男子簪花如雨作为宋人审美文化心态的外在表征之一,涵蕴着丰富的审美文化理想。宋型文化下,作为文化传承与创造主体的文人士大夫是审美活动的主要践行者,具有典型意义。以宋代文人士大夫为例,通过对簪花如雨这种蔚为大观的民俗现象的原因的观照,来揭示宋人的由雅向俗转变以及经世致用与任远超脱并存的审美文化心态。(本文来源于《新余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周新民,杨诏棋[5](2015)在《从《湖心亭看雪》观照张岱的审美趣味及其文化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山水小品代表之作,审视其西湖幽赏的反季节性及其游具配件,解读其笔下西湖雪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勾连其国破家亡的人生际遇,我们可以关照张岱超尘脱俗的审美趣味及其寄情明洁的文化心态。张岱深得魏晋风韵,任性重情,放浪山水,注重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其移情于雪、托志于雪所折射的文化心理,是对人生存在价值及生命意义的探寻和思考。(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闵定庆[6](2013)在《“古雅”:饶锷先生的文化心态与审美境界》一文中研究指出饶锷先生(1890—1932)作为潮州的富商、文物收藏家、藏书家、学者、作家及社会活动家,毕生致力于保存国粹、振兴国学,一方面勤于着述,着作等身,创获极多,填补了不少学术空白,另一方面,积极办刊、出书、结社,团结潮汕学人,凝聚了一个时代特色、地域特色鲜明的"古学"群体,为保存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一系列"国故学"活动,蕴涵着顾炎武式的"学术经世"的入世弘愿,散发着"古雅"的气息。饶锷努力实现社会身份与文化身份的转型,试图从中国古典学术的创造性精神层面赓续传统,以回应西学的挑战,充分体现了近代转型时期本土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气质与思想深度。(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李天道[7](2012)在《地域文化心态与民族审美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特殊性与差异性的形成与一定的地域环境分不开。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地势、水文、气候等自然生活条件对文化间差异性的形成往往有着多种影响。中华文化形成于中华大地上,这里地域辽阔,空间地理环境优越,四周都有天然限隔,内部构成体系完整的地理单元,这种独特地理单元的构成对于以后中华文化一体性的形成也有着重大影响。我国东西南北间跨度都很大,地形地势非常复杂,自然地理等方面条件相差十分悬殊,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等自然也便有了重大差异。而人们习俗的差异必然造成文化及其审美意趣与美学精神的差异。同时,审美意趣与美学精神的差异与认同运动又是地域文化及其审美意识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本文来源于《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衣若芬[8](2010)在《“好古”思想之审美文化心态试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知识与权力、阶级与文化品味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好古"的文化心态。援引古今中西知识概念及文化理论,层层论析,并且从外缘的条件因素进入内在的主观认知,阐释由好古而获得的审美体验。(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黄晓娜[9](2007)在《宋代文人的审美文化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文人的审美文化心态在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宋代文人的审美文化心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烙下了明显的时代特征,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结构的构建。本文第一章展开宋代文人经世致用与内敛细腻的双重审美文化心态,第二章重点阐释宋代文人在理学盛兴之际所铸造出来的理性沉潜的审美文化心理机制,第叁章侧重剖析宋代文人在禅悦之风濡染浸透之下的审美文化意趣,最后,在对宋代文人的诗歌审美理想——“平淡”的再探讨中,指出其外在技法上体现出来的理性与内在意蕴中所包含的禅心。(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刘鸣[10](2006)在《“巫”字义源及先民审美文化心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学人根据历史学与文化心理学等相关资料,推断出“巫”字义源的“太阳崇拜说”,认为自原始社会以来,远古时期的人类普遍地存在着原始自然信仰的活动,其中首推对“日神”的崇拜。我国史前有关“日”字符当延续到商代的时候,已初具“巫”字的造型特点,随着“日神祭拜”的泛化,人们从自然崇拜下放到对神祖等的祭拜,“巫”由“法术”行为概念扩展为许慎时代的“巫师说”。(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06年03期)
审美文化心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唐隐逸文化有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深受佛道影响退隐山林的真正隐士、从山林走向园林别业的"中隐"文化叁种不同状态。以隐求仕者属于积极进取的儒家仕宦文化,而真正的隐逸者则把隐逸看成是灵魂解脱、心灵自由的象征,把隐居看作精神憩园。中唐以后兴盛的"中隐"文化,既不脱离朝廷,又弥补了士大夫在政治受挫后的归隐羡隐心理,实质上他们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始终处于仕宦文化与隐逸文化的双重影响之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文化心态论文参考文献
[1].邵洋.浅析元代散曲的审美特质和文化心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2].高天成.隐逸文化与中国文人审美文化心态管窥——以唐长安隐逸文化为例[J].唐都学刊.2018
[3].吴学安.遏制“网络谣言”需要双管齐下[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6
[4].李春燕.男子簪花如雨为哪般——观照宋人的审美文化心态[J].新余学院学报.2015
[5].周新民,杨诏棋.从《湖心亭看雪》观照张岱的审美趣味及其文化心态[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
[6].闵定庆.“古雅”:饶锷先生的文化心态与审美境界[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7].李天道.地域文化心态与民族审美意识[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
[8].衣若芬.“好古”思想之审美文化心态试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9].黄晓娜.宋代文人的审美文化心态[D].华南师范大学.2007
[10].刘鸣.“巫”字义源及先民审美文化心态探析[J].殷都学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