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空调复合净化除毒技术试验研究

中央空调复合净化除毒技术试验研究

一、中央空调复合净化除病毒技术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红[1](2020)在《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高校食堂是大学校园中最重要的、也是学生光顾频率最高的场所之一。食堂的规划和设计一直被研究者重点关注。但是,高校食堂的热舒适性和节能特征,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表明,被动节能自然通风对改善室内热环境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存在将其高效应用在高校食堂的可能性。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季节性特点显着,夏季气候炎热,过渡季时间长,在夏热冬冷地区的被动式通风设计策略中自然通风和夜间通风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和节能潜力。自然通风降温技术所适应的建筑环境特征能够很好地与高校食堂的季节性使用特点相耦合。利用自然通风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能够排出浊气,避免空气污染和疾病传播。研究表明:特别是对于人员集中,散热量较大的高校餐厅这类建筑,在夏季和过渡季,合理应用自然通风能够带走室内热量;同时由于人体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可以适应较大幅度的环境温度变化,室内可以维持较高的温度而不需要运行空调设备;另外,在建筑表皮利用相变材料,则可以在白天学生就餐时还能充分利用夜间通风的降温效果。因此,通过形体和空间设计加强自然通风,结合相变材料应用于表皮降低室内温度,既可以提升用餐舒适度,也可以做到高校餐厅建筑的节能。本文从被动节能自然通风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热环境和节能为目标,研究揭示气候特征、食堂使用特征、建筑空间、形体、界面设计等多种因素的的协同作用规律,提出适用于提高自然通风的建筑设计策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分析研究高校食堂的建筑空间特征和食堂功能布局特征,结合国内外高校食堂的使用特点和用餐人员的行为特点,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研究揭示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使用特征与被动节能措施中自然通风的耦合规律,包括夏热冬冷地区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热环境和提高节能潜力的耦合规律,以及自然通风应用潜力与高校食堂使用时间特征的耦合规律。(二)通过高校食堂建筑设计及其室内环境改善和节能特性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的分析研究,结合长沙地区已建成的六所高校食堂的实地调研,从自然通风研究角度,提出五种夏热冬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适用于自然通风的食堂建筑空间布局模型。研究提出了基于CFD模拟的食堂建筑空间优化设计方法,包括设置不同的风向与建筑迎风面之间的夹角,模拟室内气流流动和风速分布,导出云图和测点风速进行分析比较,获得适宜每种模型的最佳朝向;将不同窗地面积比的各种食堂建筑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对比通风效果随着窗地面积比变化的敏感性,获得不同食堂建筑模型和窗地面积比对建筑自然通风的最佳组合;研究食堂功能布局等对自然通风的相互影响,提出不同食堂建筑模型的推荐功能布局形式。基于以上研究,提出有利于自然通风应用的高校食堂建筑形体和空间布局的设计策略,使得高校食堂自然通风成为建筑设计中的可控因素。(三)研究提出基于特朗伯墙和相变蓄能被动通风构造技术的蓄能墙构造,辅助增强自然通风效果:研制了特朗伯蓄能墙系统,该系统由内外双层墙面组成,外墙玻璃层与内墙形成中间空气夹层,在内墙的内外墙面增加有高反射涂料及构造组成的夜间蓄冷相变材料集成系统。该双层板通过墙板内外墙通风口的开闭来发挥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选取高校食堂建筑模型三,将其界面进行改造,在建筑的四个朝向,采用通高的特朗伯蓄能墙替换原来的窗间墙。参照气候适应性评估方法,采用Energy plus模拟软件,通过模拟实验,对使用本技术前后全年舒适时间进行对比,验证了蓄能墙改善自然通风的作用,结果显示蓄能墙的设置能降低室内温度,带来良好的节能效果。对比分析蓄能墙系统在不同朝向、不同季节的差异性,得到相应的界面设计新理念、设计方法和运行管理方法。(四)结合形体和空间布局,以及新型界面的构造和设计方法,形成了关于平面、空间、界面等有利于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自然通风应用的设计策略。本文针对高校食堂建筑的使用特征和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研究提出了五种典型建筑空间模型,研究了有利于高校食堂建筑自然通风的形体和空间优化设计方法以及食堂功能布局优化方法;研究开发了能增强自然通风效果的蓄能墙,提出了相应的建筑界面设计方法。研究成果构成了一套有利于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自然通风的技术措施和设计方法。通过该措施和方法的推广应用,可以改善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室内热环境,创造怡人的用餐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品质,同时做到节约能源,为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的绿色设计和绿色校园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张锁[2](2019)在《远大空气净化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空气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市场对空气净化器产品的需求也急剧上升,呈现出明显的“销量追着雾霾跑”趋势。远大科技集团2005开始研发空气净化产品,一直专注于室内外空气净化及检测,形成了从商用、家用到个人穿戴全系列空气净化及检测产品,产品分三大系列:肺保、检测及静电系列。远大科技集团用专业技术提供全套空气净化解决方案,让人人呼吸好空气,拥有好生活。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进一步开拓市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企业发展壮大的道路,对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也是目前公司战略的重要思考方向,开展空气净化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就是本文主要内容。本文运用市场营销渠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以远大洁净空气科技有限公司空气净化产品营销策略为具体研究对象,阐释市场营销理论,查阅相关文献,调研远大空气净化产品市场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微观环境,进行SWOT分析。同时进行了市场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4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再从而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方面制定一套完整的营销策略的解决方案。最后从组织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方面等方面阐述如何持续及有效的保障解决方案的实施。研究结论对远大洁净空气科技有限公司空气净化产品营销策略具有一定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通过远大空气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的研究,提出的解决方案来提升市场占有率,从而尽快实现争取洁净新风第一品牌,迅速借品牌之势打开销售局面,将远大品牌成功打造为以空气净化为主的风向标企业。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本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有很多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希望能够据此为类似空气净化产品生产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提供一定参考。

赵欣然[3](2019)在《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的空气净化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空气质量指南报告,室内空气污染物包括:气态有机、无机化学污染物和颗粒物质,其中,最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主要是由装修材料和家具中的甲醛、苯和甲苯,以及空气中的各种微生物。毒理学研究表明,气态有机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导致人体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因此一个清新、整洁、卫生的室内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尤为重要。现有的空气净化产品繁多,例如活性炭、化学消醛剂(过硼酸钠、次氯酸、过氧化氢等),存在需定期更换、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光触媒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环保技术,能有效分解有害气体;我国传统中草药抗菌、抗病毒作用显着。因此本课题利用中草药抗菌、抗病毒及吸收分解甲醛、苯等有害气体和纳米二氧化钛能彻底分解有害气体为二氧化碳和水等稳定、无毒物质的作用,制备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以期达到有效清除室内有害气体,抑制细菌病毒的生长传播的目的。组方中草药的提取工艺研究:(1)药材配比的确定。根据文献调研,本课题选取决明子、板蓝根、鱼腥草、艾叶、菊花五种药材为原料,以乙醇为溶剂,回流法制备中药提取物。以五种药材的用量为因素,每个因素设计四个水平,以五种药材提取物的甲醛降解率为考察指标,设计五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结果显示药材筛选的最优配比为板蓝根:鱼腥草:决明子:艾叶:菊花=4:4:2:4:3。(2)提取工艺的优化。以提取时间、料液比、乙醇浓度为因素,每个因素设计三个水平,以五种药材提取物的甲醛降解率为考察指标,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为6 h,料液比为1:6,溶剂为80%乙醇。经最优提取工艺制备的中药提取物,过滤后减压浓缩成膏状,冷冻干燥24 h,将冷冻干燥后的中药提取物研磨成粉末,备用。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对甲醛的消除性能研究:在空气舱中模拟室内甲醛环境,分别加入不同配比的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由中草药提取物粉末与纳米TiO2以蒸馏水作为溶剂制备,根据所制备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成分、用量不同,分为TiO2组:25 mg/mL、50 mg/100mL、100 mg/100mL;中草药提取物组:37.5 mg/mL、75mg/mL、150 mg/mL;和混合物组(TiO2:提取物=2:3):62.5 mg/mL、125 mg/mL、25 g/mL。加入组合物后分别在0 h、1 h、2 h、3 h、4 h、5 h、6 h、7 h、8 h、9 h、10 h、11 h、12h时采集甲醛样品。采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甲醛含量,结果显示,在12 h,中草药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甲醛降解率分别为10.47%、21.79%、27.78%,光触媒TiO2低、中、高剂量组甲醛降解率分别为25.85%、34.73%、43.20%,TiO2与中草药提取物混合低、中、高剂量组甲醛降解率分别为45.40%、49.80%、62.90%。各组数据对比结果显示中草药提取物与光触媒材料TiO2混合后制备的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对甲醛降解作用最好。对比低、中、高剂量组甲醛降解率,结果显示组合物对甲醛的降解作用呈现剂量依赖型。综上所述,TiO2与中草药提取物以2:3的比例混合的高剂量组(250 mg/mL)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对甲醛的降解作用最好。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对苯系物的消除性能研究:用活性炭采样管进行采样,以二硫化碳作为解析液解析样品,以乙酸乙酯作为内标物进行定量,采用气相色谱法进测定。进样口温度200℃,分流比为33.3:1;色谱柱:DB-WAX毛细管柱(60 m*0.53 mm*1.0μm);以N2为载气;检测器为FID检测器,检测器温度250℃,;升温程序:初温50℃保持5 min,以3℃/min的速度升温至100℃,保持4 min;进样量:2μL。结果显示,在12 h,提取物高剂量组对苯和甲苯的降解率分别为21.02%、20.21%,TiO2高剂量组对苯和甲苯的降解率分别为54.43%、60.46%,混合物高剂量组对苯和甲苯的降解率分别为63.59%、74.36%。混合物高剂量组对苯和甲苯的降解效果最好,说明中草药提取物和TiO2混合后对苯和甲苯的降解起协同作用。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的抑菌性能研究:采用琼脂扩散法对TiO2、中草药提取物和二者混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TiO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值为100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中草药提取物的MIC值为18.75 mg/mL;对大肠杆菌,中草药提取物MIC值为37.50 mg/mL。中草药提取物与TiO2混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MIC值为31.25 mg/mL,对大肠杆菌的MIC值为62.50 mg/mL,中草药提取物和TiO2/中草药提取物相比,MIC值的大小取决于中草药提取物的浓度。结果表明,中草药提取物起主要抑菌作用。本课题对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的空气净化作用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稳定可行的提取和制备工艺。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能有效降解甲醛、苯和甲苯等有害气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等也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王少鹏,唐高锋,张扬,王俊新,刘喜元[4](2018)在《船用新型空气净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概述几种典型的气体污染物种类和引发的不良后果,阐述当前新型的空气净化技术及其发展。研究表明,低温等离子技术与光催化氧化技术的结合,具有规避单种净化技术的产生污染副产物的潜力,在船舶设计中具有应用前景。

任键林[5](2018)在《通风过滤净化系统对室内PM2.5颗粒污染物净化效力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大气雾霾污染日益严重。大气中的细颗粒污染物(PM2.5),不仅会影响户外人群健康,而且会被建筑通风系统带入或者通过围护结构缝隙进入室内。在室内环境中,吸烟、烹饪等室内源产生的PM2.5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在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中使用空气过滤器或在房间内使用空气净化器来过滤颗粒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护方法。需要提出一种评价过滤系统净化效果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并把对人员颗粒物暴露量的控制作为研究的中心。首先,对办公室、机场航站楼、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以及居住建筑通风过滤净化系统对PM2.5颗粒物净化效力进行了长期在线监测。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很多建筑通风过滤净化系统对室内PM2.5颗粒物的净化效力很低,甚至为负值。这就表明,现在建筑内的通风过滤净化系统由于设计、运行、维护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仅不能有效地去除室内颗粒物,反而会把室外的颗粒物更多地带入室内。接着,深入探究了理想的单区模型、存在均匀室内源的多区模型及存在非均匀室内源的多区模型情况下,净化效力的影响因素。对于理想的单区模型,通风过滤净化系统的净化效力与其洁净空气输送量呈正相关,进而推导出与空气交换效率((6)正相关。把空气交换效率的概念引申到其他通风过滤净化系统中,给出了新风系统和循环风系统洁净空气输送量的计算公式和洁净空气能效比的计算公式。对于非理想的多区模型,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起净化效力同空气交换效率((6)和污染物去除效力ε的关系式。随后,从实地调研发现的现有通风过滤净化系统存在问题入手,借助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得到的模型和结论,对调研时净化效力较低的办公建筑通风过滤净化系统净化效力的提升提出改造策略。比起改造前,改造后的通风过滤净化系统净化效力有了明显提升。最后,利用荧光颗粒示踪标记技术深入研究了通风过滤净化系统对人员被动沉降暴露量的影响。发现不同工况下主动吸入暴露量减少率和被动沉降暴露量减少率呈显着线性关系。这表明之前关于通风过滤净化系统针对主动吸入暴露量净化效力的分析对于被动沉降暴露量同样适用。本研究给出了人体颗粒物被动沉降暴露量和主动吸入暴露量的准确关系式。

纪亚琨,丁国忠,陈想,李永珍[6](2018)在《小型溶液除湿空调叉流再生器性能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小型溶液除湿空调系统,搭建了叉流再生器性能实验平台,选用Celdek规整填料作为热质传递介质,Li Cl溶液作为再生剂,并以再生量作为性能评价指标。实验研究了在小型化条件下溶液流量、溶液入口温度,空气流量、空气入口温度等四个因素对叉流再生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型化条件下,溶液再生量随溶液流量、溶液入口温度、空气流量的增大而增大,而空气入口温度对溶液再生量影响甚微。同时,还拟合出适用于小型化的传质系数关联式,并利用热湿传递理论模型将实验值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误差控制在±9%范围内,精度较高。

王欢欢[7](2017)在《空调房间PM2.5浓度分布及控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雾霾的加重,使得室内空气污染物PM2.5的浓度也随之增高,造成室内空气品质恶化。针对采用中央空调系统的办公建筑而言,室内空气环境中PM2.5的来源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建筑室内PM2.5污染源的释放,另一部分是室外空气中PM2.5污染物向室内环境的传输。其中,通过中央空调新风系统进入空调房间的PM2.5数量与室内PM2.5浓度的变化规律国内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报道,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由于我国在细颗粒物研究方面起步比较晚,所以目前尚未有室内PM2.5浓度指标控制数值。本课题首先根据国家空气质量相关标准提出了室内PM2.5浓度控制限值,即PM2.5检测标准值不大于35μg/m3为合格。另外,对于设有中央空调系统的建筑物,室内污染物PM2.5的浓度不仅与室外大气中PM2.5的浓度有关,而且还受到室内产生的PM2.5的数量、空调系统新风比、中央空调系统净化装置的种类以及效率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以计算流体力学软件PHOENICS为模拟工具,建立了中央空调系统的房间内PM2.5浓度分布模型。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中央空调系统在不同的新风比、不同的室外条件以及分别在新风处理机组、回风管及送风管中安装不同效率净化过滤器的九种工况条件下,典型的办公房间内PM2.5浓度的分布情况。对于采用中央空调系统的办公建筑而言,室内PM2.5污染物的浓度并不一定随着新风量的增加而升高,室内PM2.5的浓度与新风中PM2.5浓度、净化过滤器的安装位置、过滤器的效率、室外PM2.5的浓度等多个因素有关,其浓度也可能会随着新风量增加而减少。因此,在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经济合理的新风比以及与之相对的空气净化过滤器对于中央空调系统节能以及控制室内空气品质至关重要。模拟结果对雾霾条件下,中央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及空气净化装置的选取提供了参考及建议。

区文仕[8](2016)在《基于光催化—膜分离技术的印染废水回用装置设计及其性能实验》文中研究指明全国约有61%的城市缺水,其中约31%为严重缺水。因此,寻找其它水源供应或回用废水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有关应用光催化技术和膜分离技术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较少,且基本上使用悬浮型的光催化反应器,但纳米级的光催化剂粒径极小易于流失且回收困难,不利于推广。因此,本文提出联合负载型纳米Ti02三维泡沫镍光催化网和膜分离技术回用印染废水,并对其实验条件、工艺参数、回用水质和材料的失活与再生进行研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应用的基础上,开发设计出印染废水深度净化回用装置,并利用Fluent 14.5软件优化其关键部件,为印染废水的回用提供有价值的科学理论依据和工业化应用参考。首先,采用复合电镀技术制备出负载型纳米Ti02三维泡沫镍光催化网,联合制备出的光催化网和膜分离技术回用印染废水,考察了辐照时间、pH值、压力等条件对实验的影响,并且对回用水质及膜污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光催化降解实验中,pH=4,辐照90 min时,光催化的降解效率最高。在膜分离实验中,pH=10,超滤膜的通量衰退较缓;pH=4,反渗透膜的通量衰退较缓;考虑节省电耗和提高效率,反渗透压力选为0.5MPa。使用光催化技术辐照2小时,可以减缓超滤膜和反渗透膜通量衰退分别约为12%和8%,有效控制膜污染。联合光催化-膜分离技术回用印染废水后,刚果红的去除率达99.2%,色度(稀释倍数)小于3,COD含量约为20.12 mg/L,硬度约为28.03mg/L和电导率约为883 μs/cm,各水质指标不仅优于染整行业回用生产标准值,也远远优于中央空调循环系统补给水标准值。其次,对失活后的光催化网、超滤膜和反渗透膜进行再生工艺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乳酸+超声波清洗后的光催化网再生效果最好,对刚果红的去除率和全新光催化网的相当。采用碱洗+氧化法对污染后的超滤膜进行清洗,积累在膜表面绝大部分的絮状污染物已经基本消失,膜通量恢复率达95%。采用碱洗+酸洗法对污染后的反渗透膜进行清洗,积累在膜表面绝大部分的晶粒污染物已经基本消失,通量恢复率可达90%以上,脱盐率恢复到97%。最后,优化光催化-膜分离技术回用印染废水的工艺流程,开发设计出印染废水深度净化回用装置,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优化其关键部件。应用Fluent14.5软件对光催化反应器和卷式膜组件进行优化设计,为以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光催化反应器优化模拟结果显示:增加挡板一方面可使其内部流场的混乱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流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流体的停留时间,使污染物得到进一步降解,从而降低光催化反应器的循环次数,节省电耗。挡板间距为120 mm时,在每个独立的光催化反应器空间内可以形成两个涡流。卷式膜组件优化模拟结果显示:三角形隔网比圆形隔网和正方形隔网产生了更大尺寸的旋涡。当Δ1/h=3时,隔网间距较合适,旋涡得到较充分发展,运输颗粒的作用得到较有效发挥,因此强化传质效率最为明显;当Al/h=5、8时,由于隔网的间距过长,旋涡的尾流区过度发展,从而削弱了旋涡运输颗粒的作用。

杨菲菲[9](2016)在《空调用改性玻纤滤料净化SO2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纳米TiO2光催化技术以其高效率、强氧化性、对环境污染小、反应条件温和、且价格低廉等特点成为一项环境友好型技术,在空气处理方面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传统TiO2光催化技术中存在的系统复杂、光能利用率低等问题,将纳米TiO2负载在玻纤滤料表面,从而制得功能性空气过滤材料。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纳米TiO2改性玻纤滤料对低浓度SO2的净化效果。本课题以钛酸丁酯为前驱体,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2溶胶,通过浸渍法将其负载到空调常用的玻纤滤料(规格为F5、F6、F7)表面,对实验制备的纳米TiO2进行粒径测试,结果显示溶胶中粒径小于100nm的粒子越占粒子总数的75%;并进行XRD分析,从图谱中看出晶型的衍射峰尖锐度都比较好,说明实验制备得到的TiO2晶粒完整且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对整理后获得的TiO2/玻纤滤料进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纳米TiO2在玻璃纤维表面呈粒状分布。在静态实验台上测试了不同玻纤滤料在不同条件下在密闭小室内对SO2的净化效果,结果如下:1)TiO2在玻纤滤料表面负载3次时,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对SO2净化效率高于负载1次和5次时的效率。2)“F5T/紫”对SO2净化效率为48%,远远高于“F5”和“F5T”对SO2的净化效率,即紫光灯照射下,纳米TiO2表现更高的活性,增大对SO2的净化效率。3)“F5T/紫”、“F6T/紫”、“F7T/紫”对SO2的净化效率分别为48%,59%,65%,可见过滤规格越高,对SO2的净化程度越高。在动态实验台上测试了不同玻纤滤料在不同条件下对SO2的净化效果,结果如下:1)“F5T/紫”对SO2的净化效率比“F5T”提高22%,比“F5”提高25%;2)在22℃28℃范围内,温度越高,SO2净化效率越高;3)随着风速的增大,“F5T/紫”、“F6T/紫”、“F7T/紫”对SO2净化率都是先提高,后降低,最佳风速下“F5T/紫”、“F6T/紫”、“F7T/紫”对SO2的最高净化率分别为:32%、37%、43%。4)在实验的过滤风速范围内,滤料改性前后阻力的变化与风速呈抛物线变化。滤料等级越大,过滤阻力越大;且随着风速的不断增大,过滤阻力也越来越大。

宋磊,李怡君,陶涛,陈董恺,许夏楠,徐欢,黄月娥[10](2015)在《空调除螨除菌洁净技术状况调查》文中指出针对市场不同品牌空调,通过对空调市场除螨除菌洁净技术状况、除螨除菌洁净技术使用及开发情况的调查得出,空调市场对除螨除菌洁净等技术的需求较大,技术参差不齐,创新力不足,空调厂商对除螨除菌洁净技术的研发还不够,加强前期除螨除菌洁净技术研究,可为空调尘螨细菌污染提供重要行业参考标准,促进空调技术提升。

二、中央空调复合净化除病毒技术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央空调复合净化除病毒技术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总结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高校食堂建筑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高校食堂建筑及自然通风的研究
    1.3 研究范围界定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方案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高校食堂的特点与自然通风的关系
    2.1 国内外高校食堂比较
        2.1.1 国内高校食堂
        2.1.2 国外高校食堂
        2.1.3 总结
    2.2 食堂的特点
        2.2.1 食堂的定义
        2.2.2 我国食堂的发展历程
        2.2.3 高校食堂特点和企事业食堂对比
        2.2.4 高校食堂特点及对设计的确定性
    2.3 食堂的内部物理环境
        2.3.1 声环境现状
        2.3.2 光环境现状
        2.3.3 空气环境现状
        2.3.4 总结
    2.4 高校食堂能耗情况分析
    2.5 高校食堂室内通风的目标
        2.5.1 食堂建筑对室内健康通风的要求
        2.5.2 热舒适通风的要求
        2.5.3 食堂建筑能源利用要求
第3章 自然通风设计和高校食堂特征的耦合
    3.1 风环境设计的方法程序及措施
    3.2 建筑风环境与场地设计的关联
        3.2.1 建筑场地类型及特征
        3.2.2 建筑群体布局
        3.2.3 建筑单体形态
        3.2.4 气候条件
    3.3 风环境和建筑形式
        3.3.1 影响通风的建筑因素
        3.3.2 风能利用和减小风害
    3.4 室内风环境的设计原理及策略
        3.4.1 利用自然通风的特点
        3.4.2 现代模式与传统模式比较
        3.4.3 自然通风的方式
        3.4.4 利用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模式
    3.5 夏热冬冷地区和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耦合
        3.5.1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点
        3.5.2 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3.5.3 高校食堂季节性与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耦合
        3.5.4 夏热冬冷地区被动节能通风策略
    3.6 自然通风技术在大体量的建筑中的运用
        3.6.1 平面单元的竖井式自然通风
        3.6.2 双层墙通风模式
        3.6.3 天井分离餐厨通风模式
        3.6.4 利用大通廊作为腔体实现通风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立食堂自然通风模型
    4.1 高校食堂的建筑特征
        4.1.1 高校食堂的平面布局形式
        4.1.2 用餐区和厨房备餐区的平面关系
        4.1.3 用餐区和厨房备餐区的空间组合形式
    4.2 食堂模型建立的原则
        4.2.1 食堂自然通风的区域
        4.2.2 适宜的建筑形体
        4.2.3 食堂自然通风的形式
    4.3 建筑模型的平面及空间布局
        4.3.1 规模及其他建筑参数的确定
        4.3.2 食堂空间的组合形式
        4.3.3 建立适宜于通风的食堂模型
        4.3.4 模型与长沙六所已建成的高校食堂对比
    4.4 食堂建筑自然通风动态耦合计算
        4.4.1 自然通风评价方法
        4.4.2 模型及建筑计算
    4.5 食堂模型及模拟设置
        4.5.1 食堂CAD形体模型的分析
        4.5.2 网格划分和湍流模型的选择
        4.5.3 边界条件的设置
        4.5.4 模拟计算的取点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CFD自然通风模拟
    5.1 模拟验证及模型模拟任务书
        5.1.1 食堂模型的计算参数及外界条件
        5.1.2 自然通风的计算方法
        5.1.3 已有模型验证
    5.2 迎风面与全年主导风向角度模拟
        5.2.1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90°
        5.2.2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75°
        5.2.3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60°
        5.2.4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45°
        5.2.5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0°
        5.2.6 五个模型通风应用潜力对比
    5.3 变风向角度模拟比较分析
        5.3.1 模型一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2 模型二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3 模型三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4 模型四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5 模型五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6 五模型最佳角度的风速比较
    5.4 窗地面积比模拟比较
        5.4.1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一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2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二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3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三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4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四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5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五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6 本节小结
    5.5 模型三有无温差条件下通风应用潜力比较
        5.5.1 有温差条件的通风模拟
        5.5.2 有无温差条件下模拟结果对比
    5.6 模型二自然通风应用潜力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蓄能墙系统Energy Plus模拟
    6.1 界面引入双层相变材料墙体结合夜间通风系统
        6.1.1 特朗伯蓄热双层墙的类型介绍
        6.1.2 相变材料壁板PCM Trumbo
        6.1.3 夜间通风蓄冷系统界面
    6.2 长沙气象数据分析
        6.2.1 长沙基础信息
        6.2.2 气象分析软件介绍
    6.3 模型建立及基本假设
        6.3.1 国内外能耗模拟软件比较
        6.3.2 建筑几何模型建立
        6.3.3 建筑围护结构参数信息
        6.3.4 人员、灯光、设备作息时间设定
        6.3.5 模型工况说明
    6.4 模拟结果及分析
        6.4.1 南向模拟结果分析
        6.4.2 北向模拟结果分析
        6.4.3 东向模拟结果分析
        6.4.4 西向模拟结果分析
    6.5 模拟结果对比
        6.5.1 各朝向全年舒适时数提升效果对比
        6.5.2 各季全年舒适时数提升效果对比
        6.5.3 各季各朝向全年舒适时数提升效果对比
    6.6 特朗伯墙板夜间蓄冷系统的发展延伸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设计验证及研究总论
    7.1 被动节能策略集成的建筑模型
        7.1.1 食堂模型的平面布局
        7.1.2 食堂模型的立面外观及效果图
        7.1.3 食堂模型的内部布局及外墙构造
    7.2 食堂模型CFD模拟的结果分析
        7.2.1 测速点的平均风速分析
        7.2.2 有无温差的风速及云图比较
        7.2.3 窗地面积比结果分析
        7.2.4 迎风面与主导风的角度对比
    7.3 Energy-plus模拟蓄能墙的效果验证
        7.3.1 模拟结果显示
        7.3.2 蓄能墙与空调的经济性比较
    7.4 自然通风研究方法及设计策略
        7.4.1 自然通风设计方法
        7.4.2 高校食堂自然通风设计策略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致谢

(2)远大空气净化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2.1 远大洁净空气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2.2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2.2.1 政治环境分析
        2.2.2 经济环境分析
        2.2.3 社会环境分析
        2.2.4 技术环境分析
    2.3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的行业环境分析
        2.3.1 行业结构分析
        2.3.2 行业竞争对手
    2.4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的微观环境分析
        2.4.1 顾客
        2.4.2 供应商
        2.4.3 公众
        2.4.4 营销中介
        2.4.5 资源能力
    2.5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SWOT分析
        2.5.1 优势和劣势分析
        2.5.2 机会和威胁分析
        2.5.3 SWOT营销战略
第3章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市场识别与再定位
    3.1 市场分析
        3.1.1 市场规模预测
        3.1.2 消费市场需求分析
    3.2 市场细分
        3.2.1 市场区域细分
        3.2.2 消费群体细分
        3.2.3 消费者行为细分
    3.3 目标市场选择
        3.3.1 目标客户分析
        3.3.2 目标市场策略
    3.4 市场定位
        3.4.1 消费者利益市场定位
        3.4.2 消费市场的配套定位
第4章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营销策略的制定
    4.1 产品策略
        4.1.1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介绍
        4.1.2 产品和品牌市场定位
        4.1.3 智能化改进
        4.1.4 提升用户体验感
        4.1.5 服务流程优化
    4.2 价格策略
        4.2.1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的原定价
        4.2.2 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定价
        4.2.3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的定价调整
    4.3 渠道策略
        4.3.1 渠道形式的多样化
        4.3.2 电商营销渠道强化
        4.3.3 经销渠道利益优化
    4.4 促销策略
        4.4.1 人员促销策略
        4.4.2 促销方式
第5章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5.1 资源配置提升
        5.1.1 组织资源的配置
        5.1.2 财务资源的配置
        5.1.3 服务资源的配置
        5.1.4 信息资源的配置
    5.2 预计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的空气净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室内空气污染物与危害
    2 现代空气净化技术
        2.1 物理吸附技术
        2.2 空气负离子技术
        2.3 低温等离子技术
        2.4 膜分离技术
        2.5 臭氧净化法
        2.6 生物降解技术
        2.7 光催化技术
        2.8 植物净化法
    3 中草药空气净化研究
    4 光催化技术净化空气的机理研究
        4.1 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光降解
        4.2 致病菌的光消除
    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制备工艺研究
    1 实验试药与仪器
        1.1 试剂与药材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中草药提取物的制备
        2.1.1 药材配比的确定
        2.1.2 药材提取工艺的优化
        2.2 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的制备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对甲醛的消除性能研究
    1 空气中甲醛含量的检测方法
        1.1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1.2 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1.3 AHMT分光光度法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 试剂
        2.2 仪器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3.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2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3.3 标准曲线的建立
        3.4 精密度实验
        3.5 重复性实验
        3.6 稳定性实验
        3.7 加样回收率实验
        3.8 样品的测定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对苯系物的消除性能研究
    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1 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 气相色谱条件
        2.3 专属性考察
        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 精密度实验
        2.6 检出限的测定
        2.7 稳定性实验
        2.8 加样回收率实验
        2.9 样品的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的抑菌性能研究
    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1 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菌种活化
        2.2 菌液浓度测定
        2.3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船用新型空气净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典型室内污染物
    1.1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1.2 悬浮微生物
    1.3 悬浮颗粒物
2 新型空气净化技术的应用
    2.1 光催化氧化空气净化技术
    2.2 等离子空气净化技术
    2.3 生物净化技术
3 结论

(5)通风过滤净化系统对室内PM2.5颗粒污染物净化效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通风过滤净化系统净化效力的实验研究
        1.2.2 通风过滤净化系统净化效力的理论研究
        1.2.3 通风过滤净化系统对颗粒物被动沉降暴露量的研究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通风过滤净化系统净化效力实地调研
    2.1 引言
    2.2 办公建筑
        2.2.1 背景介绍
        2.2.2 研究方法
        2.2.3 测试结果
        2.2.4 本部分小结
    2.3 机场航站楼建筑
        2.3.1 背景介绍
        2.3.2 研究方法
        2.3.3 测试结果
        2.3.4 本部分小结
    2.4 学校教室建筑
        2.4.1 背景介绍
        2.4.2 研究方法
        2.4.3 测试结果
        2.4.4 本部分小结
    2.5 居住建筑
        2.5.1 背景介绍
        2.5.2 研究方法
        2.5.3 测试结果
        2.5.4 本部分小结
    2.6 小结
第3章 通风过滤净化系统净化效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单区模型
        3.2.1 净化效力与洁净空气输送量正相关
        3.2.2 洁净空气输送量的影响因素
        3.2.3 空气交换效率的进一步引申
    3.3 初始均匀室内源的多区模型
        3.3.1 背景介绍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4 初始非均匀室内源的多区模型
        3.4.1 背景介绍
        3.4.2 研究方法
        3.4.3 研究结果
    3.5 小结
第4章 通风过滤净化系统净化效力的提升改造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办公建筑
        4.2.1 更高级别的过滤器
        4.2.2 最小新风量
        4.2.3 空气净化器
        4.2.4 系统能耗
        4.2.5 不同策略效果评估
        4.2.6 改造前后净化效力的对比
    4.3 新型通风过滤净化设备的开发
        4.3.1 背景介绍
        4.3.2 研究方法
        4.3.3 测试结果
    4.4 小结
第5章 通风过滤净化系统对人体被动沉降暴露量的净化效力
    5.1 引言
    5.2 人员活动引起的再悬浮颗粒物对被动沉降暴露量的影响
        5.2.1 实验方法
        5.2.2 颗粒物被动沉降暴露率
        5.2.3 颗粒物再悬浮率
        5.2.4 本部分小结
    5.3 空气净化器对人体被动沉降暴露量的净化效力
        5.3.1 实验方法
        5.3.2 实验结果
        5.3.3 本部分小结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专利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小型溶液除湿空调叉流再生器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装置与理论模型
    1.1 实验装置
    1.2 热湿传递理论
2 结果与讨论
    2.1 溶液流量对再生量的影响
    2.2 溶液入口温度对再生量的影响
    2.3 空气流量对再生量的影响
    2.4 空气入口温度对再生量的影响
    2.5 叉流再生的关联式
3 结语

(7)空调房间PM2.5浓度分布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PM2.5 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PM2.5 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室内PM2.5 浓度指标确定
    2.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2 我国室内悬浮颗粒物标准
    2.3 室内PM 2.5 浓度指标确定
    2.4 室内外PM 2.5 浓度分析与计算
        2.4.1 室外PM 2.5 颗粒物来源
        2.4.2 室内PM 2.5 颗粒物来源
        2.4.3 室内PM 2.5 浓度分析与计算
    2.5 室内PM 2.5 浓度控制方法
        2.5.1 空气净化器的种类及净化原理
        2.5.2 中央空调风系统对空调房间PM2.5 浓度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满足室内PM2.5 浓度指标条件下,新风量的确定
    3.1 计算模型简介
    3.2 传统空调系统新风量的确定方法
        3.2.1 室内送风量的确定
        3.2.2 室内新风量的确定
    3.3 按照PM2.5 污染物散发量确定新风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室内PM2.5 污染物浓度分布的数值模拟
    4.1 PHOENICS程序简介
    4.2 房间模型的建立
        4.2.1 模拟房间的物理模型
        4.2.2 模拟的边界条件
        4.2.3 湍流模型的选取及初始浓度的设定
        4.2.4 物理模型网格的划分及无关性验证
    4.3 同一室外气象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分析
        4.3.1 新风管中净化过滤器性能对室内PM2.5 浓度分布的影响
        4.3.2 回风管中净化过滤器性能对室内PM2.5 浓度分布的影响
        4.3.3 送风管中净化过滤器性能对室内PM2.5 浓度分布的影响
        4.3.4 不同工况的模拟结果比较
        4.3.5 理论计算值与模拟值的对比分析
    4.4 不同室外气象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完成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8)基于光催化—膜分离技术的印染废水回用装置设计及其性能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印染废水常用回用方法
    1.3 光催化技术介绍
    1.4 膜分离技术介绍
    1.5 光催化-膜分离联合技术
        1.5.1 悬浮型光催化-膜分离内置式
        1.5.2 悬浮型光催化-膜分离外置式
        1.5.3 光催化剂改性复合膜分离
        1.5.4 负载型光催化-膜分离
    1.6 本论文的选题及实验设计
第二章 实验部分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常用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常用仪器设备
    2.2 光催化材料和膜材料
        2.2.1 三维泡沫镍光催化网的制备
        2.2.2 实验用膜
    2.3 实验装置
    2.4 实验方法
        2.4.1 模拟印染废水的制备
        2.4.2 检测方法
        2.4.2.1 COD检测快速密闭催化消解法
        2.4.2.2 水质硬度的检测——EDTA滴定法
        2.4.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2.4.2.4 SEM和EDS分析
第三章 光催化-膜分离回用印染废水实验
    3.1 引言
    3.2 单独实验
    3.3 光催化降解实验部分
        3.3.1 PH值对染料降解的影响
        3.3.2 染料降解的光谱吸收特性
    3.4 膜分离实验部分
        3.4.1 膜污染SEM分析
        3.4.2 辐照时间对膜污染的影响
        3.4.3 PH值对膜污染的影响
        3.4.4 压力对膜污染的影响
    3.5 回用水质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催化网和膜的失活与再生
    4.1 引言
    4.2 光催化网的失活与再生
        4.2.1 光催化网失活原因
        4.2.2 光催化网的再生实验
        4.2.3 光催化网再生后的表征结果
    4.3 膜通量的衰退与恢复
        4.3.1 膜通量衰退原因
        4.3.2 超滤膜的清洗及恢复实验
        4.3.3 反渗透膜的清洗及恢复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印染废水深度净化回用装置的设计
    5.1 引言
    5.2 回用装置设计
        5.2.1 回用装置流程
        5.2.2 回用装置设计
    5.3 数值模拟方法与CFD简介
    5.4 光催化反应器的设计
        5.4.1 反应器的结构设计
        5.4.2 模型的建立
        5.4.3 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5.5 膜组件的优化设计
        5.5.1 模型的建立
        5.5.2 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
致谢

(9)空调用改性玻纤滤料净化SO2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SO_2的来源
        1.1.2 SO_2的危害
    1.2 课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SO_2的研究现状
        1.3.2 功能性过滤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设计及光催化对SO_2的净化机理
    2.1 纳米TiO_2光催化技术
        2.1.1 纳米TiO_2光催化机理
        2.1.2 纳米TiO_2在环境净化中的应用
        2.1.3 提高TiO_2光催化活性的途径
        2.1.4 TiO_2的负载技术
    2.2 实验方法设计
        2.2.1 负载型TiO_2光催化剂制备方法的选择
        2.2.2 载体及其规格的选择
    2.3 纳米TiO_2光催化净化SO_2的机理
        2.3.1 纳米TiO_2改性玻纤滤料吸附SO_2的步骤
        2.3.2 纳米TiO_2改性玻纤滤料吸附SO_2的机理分析
        2.3.3 纳米TiO_2改性玻纤滤料光催化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纳米TiO_2改性玻纤滤料的制备
    3.1 溶胶-凝胶法制备原理
    3.2 溶胶-凝胶法的特点
    3.3 溶胶-凝胶法的工艺流程
    3.4 实验所需的原料及设备
        3.4.1 实验药品
        3.4.2 实验仪器
    3.5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负载玻纤滤料
        3.5.1 TiO_2溶胶的制备步骤
        3.5.2 实验制备TiO_2溶胶的粒径测试
        3.5.3 载体的预处理
        3.5.4 TiO_2薄膜的负载
        3.5.5 薄膜制备的工艺流程
    3.6 TiO_2/玻纤滤料性能测试与分析
        3.6.1 TiO_2的XRD分析
        3.6.2 玻璃纤维表面电镜观察
    3.7 本章小结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测试环境
        4.1.1 测试地区大气环境概况
        4.1.2 实验室室内环境概况
    4.2 实验台的准备
        4.2.1 静态实验台
        4.2.2 动态实验台
        4.2.3 实验测试主要设备与仪器
    4.3 静态实验
        4.3.1 静态实验步骤
        4.3.2 静态实验台气密性测试
        4.3.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4 动态实验
        4.4.1 动态实验步骤
        4.4.2 测试对象
        4.4.3 动态实验台气密性测试
        4.4.4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的不足
    5.3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空调除螨除菌洁净技术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资料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空调除菌技术
        2.1.1 过滤网技术
        2.1.2 抗菌材料技术
    2.2 空调除螨技术
    2.3 洁净技术
        2.3.1 清洁技术
        2.3.2 除尘技术
        2.3.3 空气净化技术
3 讨论

四、中央空调复合净化除病毒技术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设计研究[D]. 刘晓红. 湖南大学, 2020(02)
  • [2]远大空气净化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张锁. 湖南大学, 2019(01)
  • [3]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的空气净化作用研究[D]. 赵欣然. 河南大学, 2019(01)
  • [4]船用新型空气净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 王少鹏,唐高锋,张扬,王俊新,刘喜元. 船海工程, 2018(06)
  • [5]通风过滤净化系统对室内PM2.5颗粒污染物净化效力的研究[D]. 任键林. 天津大学, 2018(06)
  • [6]小型溶液除湿空调叉流再生器性能的实验研究[J]. 纪亚琨,丁国忠,陈想,李永珍.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8(02)
  • [7]空调房间PM2.5浓度分布及控制[D]. 王欢欢. 山东建筑大学, 2017(10)
  • [8]基于光催化—膜分离技术的印染废水回用装置设计及其性能实验[D]. 区文仕. 广东工业大学, 2016(11)
  • [9]空调用改性玻纤滤料净化SO2的研究[D]. 杨菲菲.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8)
  • [10]空调除螨除菌洁净技术状况调查[J]. 宋磊,李怡君,陶涛,陈董恺,许夏楠,徐欢,黄月娥. 现代商贸工业, 2015(17)

标签:;  ;  ;  ;  ;  

中央空调复合净化除毒技术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