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少华
摘要:以“学案导学”为主的高效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体验者和实施者,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课堂教学更具生命力。
关键词:学案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学校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基于“学案导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体验者和实施者,改变课堂教学的生态,使课堂教学更具生命力,充分体现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价值,从而成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通过导学案优化设计的实践,改进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策略,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基于“学案导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基本框图
一、导学案编制研究
“导学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平台,为学生提供依托教材轻松地做到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案。通过“导学案”编制研究,不仅可以使教师引领学生“读、思、议、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高效地实施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最终使课堂教学规范、具体、可操作,指导学校课堂教学自主、高效、优质、健康地发展。导学案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创作,是学生自学的导航、课堂交流的剧本、学习效果的检测、学情调查的工具。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学法指导、情景导入、自学与交流、文本拓展、课堂小结、当堂反馈等,不同学科还具有各自的特色。导学案师生活动流程如下图:
实施导学案的策略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有效学习。学生课前的有效学习,从掌握学习的观点出发,学习者在学习某特定课题前的准备远比教师的教授重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将设计好的导学案,在课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上,激发学生课前学习的动机。学生以此为预习依据,了解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地复习、归纳已经学过的知识,阅读浏览或者查阅有关的新内容,初步解决个人能解决的问题,找出学习疑难点,自主地进行课前有效学习。导学案的使用可以较好地解决以前学生不愿预习或想预习又无头绪,学习效果低下的教学难题。
2.有效导思。课堂上教师的有效导思,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材料中教师已经创设的相关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切身经历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开拓思路,提升学习能力。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或讨论,或实验,教师巡回解答疑问,然后信息交流,汇报结果。教师要把自己的思维放到学生的思维水平上,逐步找到接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力求保证教学双方思维活动能够达到同步协调。做好这一点其实很难,教师往往会居高临下,然后不自觉地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所以对教师而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钻研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内容,是编写好导学案的关键所在。
3.有效反馈。在运用学习反馈时,对经验、错误等方面的反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对教师来说,除了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差异外,设计的练习题要有层次、有梯度,在总结达标后的反馈讨论中,也要有阶梯性,要适应不同的学生。
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合作学习不等于简单地把学习者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合作学习需要让学生在距离上相互接近,需要让学生一起学习或讨论材料,或相互帮助。在一个小组中,学习者坐在一起,他们之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合作学习是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也就是说,合作学习强调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每一个成员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承担责任。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仅仅改变座位方式,而是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以合作互助为核心,以展示交流为手段”,其很好地满足了学生自主、自尊、自信、成功感、归属感等心理需求。小组合作学习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由传统共性和整齐划一的教育到更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小组的建制
分组:教师在全班范围内根据学生的性别、个性特征、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等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进行分组。通常由AA、BB、CC共6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为了避免学生产生被歧视的心理,教师可将三层次的学生分别命名为“乐学”、“善学”、“勤学”。
选组长:通过竞选演讲、公众投票等方式,选择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等工作。
人人都是课代表:每个小组还要设立六个学科组长,学科组长每人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担任某门学科的学科组长。这样可以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管理小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2.合作小组学习的教学模式活动流程如下:
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间互动的品质越高,则学习效果越好。为了兼顾班级中的各合作学习小组,其各合作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应维持一定水平,即各个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学习水平和能力基本相当。为了便于完成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任务,合作小组成员是坐在一起的。这样,小组成员间为了团体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努力学习,互相促进。
三、团队过程评价研究
评价的实施围绕团队整体的评价,由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与学的评价方式。这样,课堂教学面临的便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团队合作和过程性为主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将评价与学生发展相结合,评价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全面、动态地看待学生,这对评价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实际具有指导意义。
新课改明确地提出了“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过我校教师不断摸索,通过实践证明,它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其流程为:每课一评(任课教师组织)→每日一评(班长组织)→每周一评(班主任组织)→每月一评(德育处组织)→每学期一评(校长室组织)。
四、“六步三查,以学定教”课堂流程研究
1.课前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前一天课程结束时,教师下发当晚自学的的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并完成上面的练习。第二天,学生将导学案交到课任老师处,教师进行批改,上课前下发,各学科组长检查,根据完成情况对各小组进行打分,并将分数公布在黑板的“课评表”预习栏内。
根据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教师在自己的导学案上进行二次备课,对原来的教学预设进行相应地调整。
2.小展示——让每个孩子拥有话语权
课前各学科组长根据能力大小给每个组员分配任务,上课时要求学生起立、按题序进行组内小展示,学科组长将本组的疑问写在“课评表”中。此时,教师必须深入各个小组,其任务主要是监督(打分)、帮助、发现,分配大展示任务。
根据学生小展示的情况,教师可以发现各组的共性问题或交叉问题,并作为大展示的内容。
3.大展示——突破学习难点
小组代表依次进行展示,其他组的同学进行点评、补充、质疑、对抗。教师的任务是激励、引导。针对疑难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精讲。
4.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可让得分最少的小组进行展示,其它小组补充。
5.当堂训练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完成教师预先制定的巩固练习,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难度分成A、B、C三层,尽量让绝大部分学生能当堂完成并进行当堂核对,如果时间紧张,教师可放在课后批阅。
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教师可发现学生学习结果与预设的学习目标的差异,并通过反思对导学案进行修改。
6.汇总记录
教师在学生做当堂训练时根据各环节的计分,核算每个小组的总得分,结束前进行简单点评,对优胜小组及个人进行表扬。下课时课代表将分数记录在“日评表”中。
总之,“学案导学”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问题,能够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技能。同时,也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体现。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森.课堂创新策略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韩立福.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初探[J].教育科学研究,2006(11)
(作者单位:江西省莲花县城厢中学33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