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三维重建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管,螺旋,技术,张量,动脉瘤,胫骨,假肢。
三维重建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孟昭建,张明,梁锦伦[1](2019)在《基于磁共振成像残肢叁维重建模型设计的压紧/释放型大腿假肢接受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成像叁维重建的残肢上设计和制作坐骨下缘压紧/释放型大腿假肢接受腔。方法采用1例大腿截肢患者的磁共振成像作为叁维重建素材,接受腔的基础模板在SolidWorks软件中以零等距叁维重建后的残肢外表面创建。利用软件的扫描曲面等功能对模板接受腔进行设计,此接受腔的穿戴结果应用有限元进行分析并用实验方法加以验证。结果压紧/释放型接受腔被成功创建,并利用有限元模拟得到残肢表面的压力分布。有限元分析得出残肢表面最大接触压力为218.5 kPa,F-scan压力传感器测得的最大压力为239 kPa。患者在穿戴接受腔后,残肢表面应力值在疼痛阈值和疼痛可耐受范围内,患者在问卷反馈中对此接受腔感到满意。结论基于重建的残肢叁维影像资料构造压紧/释放型大腿假肢接受腔,为假肢接受腔的设计研究提供了一种更好的尝试。特别是当有限元分析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时,计算机可以模拟接受腔的试样过程而对接受腔设计在初期进行优化,从而减少在患者身上的反复尝试。(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0期)
王金保,张昊仟,张在旺,汤龙信,底妍[2](2019)在《叁维重建成像技术指导硬质纤维气管镜行困难气管插管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叁维重建成像技术指导硬质纤维气管镜行困难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颈项强直、颈部外伤需制动或严重颈椎病颈椎固定行择期手术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2例。试验组采用塑形后硬质纤维气管镜进行气管插管,对照组采用原始角度硬质纤维气管镜进行气管插管。观察比较两组CT成像上气管测量角、传统困难气道评估指标、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气管插管时间、不同时间心率血压乘积(rate-pressure product, RPP)及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气管插管成功率均为100%。两组CT成像上气管测量角、传统困难气道评估指标、气管插管时间及不同时间RP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为95.45%,显着高于对照组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出现咽部疼痛3例,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率13.64%,对照组术后出现咽部疼痛4例,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率18.18%,两组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叁维重建技术对硬质纤维气管镜行困难气管插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临床误诊误治》期刊2019年08期)
宋祥磊,李舒,顾梦涛,张彪,许传龙[3](2019)在《光场显微成像微尺度流场叁维重建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叁维显微粒子图像测速系统在获取示踪粒子空间位置时需要扫描或多视角成像,导致系统复杂,无法实现微尺度流动瞬态叁维速度场测量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微透镜阵列的光场显微粒子图像测速技术。该技术利用单个相机一次曝光即可获取微流场中示踪粒子的瞬时光场信息,进一步结合基于波动光学理论的光场显微成像的点扩展函数模型,用反卷积算法重建出微尺度流场中示踪粒子的瞬时空间位置分布。分析讨论了重建分辨率和空间位置误差,并开展了微尺度流场重建实验研究,验证了光场显微成像微尺度流场重建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孙鸣捷,张佳敏[4](2019)在《单像素成像及其在叁维重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于数码相机使用光电探测器阵列来获取图像,单像素成像通过使用一系列掩膜图案对场景进行采样,并将这些掩膜图案中的信息与单像素探测器测量得到的相应光强做关联计算以重建图像。虽然在传统可见光成像领域,单像素成像性能远不如数码相机,但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其在复合波长、太赫兹、X射线以及叁维成像等一些非常规应用中具有一定优势。介绍了单像素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用数学模型对其成像原理进行了解释,并分析了影响其性能的要点。此外,文中还对叁维单像素成像技术的研究工作及其潜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谢峰[5](2019)在《锥形束CT叁维重建成像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口腔正畸中应用锥形束CT(CBCT)叁维重建成像的效果。方法 62例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X线平片及CBCT叁维重建成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口腔各类牙齿疾病的诊断效果及CBCT叁维重建成像检查诊断埋伏牙的具体情况。结果 CBCT叁维重建成像检查诊断口腔牙齿疾病59例,诊断准确率为95.16%;X线平片诊断口腔牙齿疾病50例,诊断准确为率80.65%。CBCT叁维重建成像检查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CT叁维重建成像检查诊断埋伏牙的具体情况:上颌埋伏牙患者6例、占比9.68%,其中牙列腭侧埋伏牙患者2例、占比3.23%,唇侧埋伏牙患者4例、占比6.45%;下颌埋伏牙患者5例、占比8.06%,其中冠腭根唇埋伏牙患者3例、占比4.84%,牙列舌侧埋伏牙患者2例、占比2.23%。11例埋伏牙中包括阻生埋伏牙及多生埋伏牙,分别为7例(11.29%)和4例(6.45%)。结论在口腔正畸治疗和疾病诊断中应用CBCT叁维重建成像可有效诊断患者埋伏牙、阻生牙、牙骨变形等情况,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后续治疗措施的顺利开展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因此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17期)
李云雁,王春妍[6](2019)在《结肠癌MSCT叁维重建技术成像和病理结果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SCT叁维成像技术在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80例结肠癌患者的MSCT叁维重建图像特征,包括多平面重建技术(MPR)、CT仿真内窥镜技术(CTVE)、表面遮盖法(SSD)及透明重建技术(Raysum)等重建技术的图像特征,并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本组80例结肠癌患者中,其中29例病灶部位在升结肠和盲肠、23例在乙状结肠、15例在直肠、6例在横结肠、7例在降结肠;MSCT共检出82个病灶,其中侵及结肠粘膜下层11个,侵及结肠固有肌层26例,浸润结肠全层45个,其中16例在肠外形成肿块。术后病理共报告84个病灶,其中32个为低分化腺癌,9个中低分化腺癌,21中分化腺癌,16个高分化腺癌,6个粘液腺癌。侵及粘膜层1个,结肠粘膜下层12个,侵及结肠固有肌层26例,浸润结肠全层45个,其中16例在肠外形成肿块。结论 MSCT叁维成像技术能够较清晰显示病灶部位、癌肿的形态、病灶所在部位肠管的狭窄程度等,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陈素华,杨军,韩鸿宾,崔德华,孙建军[7](2019)在《弥散张量成像联合虚拟现实叁维重建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联合Dextroscope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在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手术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叁医院经手术治疗的35例累及语言区及运动区的胶质瘤患者,术前将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DTI、磁共振动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rteriography,MRA)等数据输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中进行影像融合,重建神经纤维束、肿瘤、血管等重要结构,模拟操作并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从而指导手术治疗,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评估神经功能。结果:通过进行肿瘤及周围神经纤维束、血管、脑组织等结构的叁维虚拟现实影像重建,可清晰判断纤维束位移与破坏,显示肿瘤与重要纤维束、动脉、静脉等的解剖关系。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虚拟现实的手术模拟与手术设计,所得叁维影像与术中所见基本吻合。35例患者中,累及运动区10例,累及语言区14例,同时累及语言区和运动区11例,肿瘤影像学全部切除30例(85. 7%),次全部切除5例(14. 3%),术后神经功能改善34例(97. 1%),1例较术前无改善(2. 9%)。13例术前无神经功能缺失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缺失,术后10d左右恢复; 22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缺失患者,其中12例患者术后1周评估时神经功能改善,9例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改善,1例运动区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后肢体活动障碍加重,术后2个月肿瘤再次复发因脑疝死亡。结论:应用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叁维重建肿瘤及周围神经纤维束、血管,通过解剖研究以及手术模拟,有助于个体化设计最佳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疗效。(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雅文[8](2019)在《基于合成孔径成像的遮挡目标叁维重建方法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快速发展,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二维平面的信息展示方式,更加追求重建物体的叁维模型。在叁维重建领域,使用建模软件对目标物体进行人工建模是当前最为常用的方法,但人工建模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耗费这些代价的同时,其重建效果却往往差强人意。基于视觉信息对目标物体进行叁维重建的技术,利用数字摄像机作为图像采集器,对叁维物体进行非接触式测量,它不受物体的形状限制,重建成本低,重建速度快,可以实现全自动或半自动建模,是叁维重建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当前主流的基于视觉的叁维重建方法中依然存在问题,在重建包含遮挡物的场景时,上述方法会因遮挡物而导致目标重建精度下降。针对以上机遇与挑战,我们使用相机阵列作为图像采集设备,根据合成孔径成像技术的特点,提出基于合成孔径成像被遮挡目标的叁维重建方法并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如下:针对现的有基于视觉的叁维重建方法中因遮挡导致重建精度下降的问题,利用合成孔径成像技术能够实现“透视”遮挡物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合成孔径成像被遮挡目标的叁维重建方法,利用相机阵列多个视角中目标物体的有效信息降低并消除遮挡物对目标物体叁维重建的影响。具体实现步骤分为:第一步,使用合成孔径成像方法,得到聚焦于遮挡物体的合成孔径图像,然后标记并去除遮挡物的区域。第二步,使用合成孔径成像方法对被遮挡的目标物体进行数字重聚焦,其中,上一步中已经标记过的遮挡物区域将不再参与运算。第叁步,提取对应深度下的像素点,并将这些像素点从图像坐标系转换到相机坐标系保存,完成重建。此外,我们还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可以消除遮挡物,对被遮挡物体进行叁维重建的系统。从系统整体设计出发,将该系统分为遮挡物体标记模块、物体重建模块和前端视图模块叁大模块,分别对每个模块进行代码实现并整合到一起,构成该系统,为同类型的叁维重建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一些参考与借鉴。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合成孔径成像的被遮挡目标叁维重建方法能够得到稠密的点云重建结果。在有遮挡物情况的场景中,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显着降低并消除遮挡物体对被遮挡物体叁维重建结果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说明该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高英慧[9](2019)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0例CT叁维重建成像分型诊断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胫骨平台骨折患者CT叁维重建成像分型诊断的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诊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0例,对照组采用X线平片检查,观察组采用螺旋CT合并叁维成像技术诊断,比较分析两项检查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的Ⅰ、Ⅱ、Ⅲ型骨折检出率(75%)、(83.33%)、(80%)明显高于对照组(25%)、(50%)、(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踝间隆突骨折及并腓骨小头骨折检出率(91.67%)、(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75%)、(7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X线平片检查胫骨平台骨折,螺旋CT合并叁维成像技术诊断能够有效提升分型诊断准确率,应用价值更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本文来源于《影像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姜红涛,刘华磊,彭培立[10](2019)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叁维重建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叁维重建技术(MS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疑似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4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MSCTA检查与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MSCTA的灵敏度、特异度与诊断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经DSA诊断48例疑似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有42例确诊,MSCTA的灵敏度为92.86%,特异度83.33%,诊断符合率91.67%,阳性预测值97.50%,阴性预测值62.50%。结论 MSCTA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与诊断符合率,与DSA诊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替代DSA用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主要诊断方式。(本文来源于《西藏医药》期刊2019年01期)
三维重建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叁维重建成像技术指导硬质纤维气管镜行困难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颈项强直、颈部外伤需制动或严重颈椎病颈椎固定行择期手术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2例。试验组采用塑形后硬质纤维气管镜进行气管插管,对照组采用原始角度硬质纤维气管镜进行气管插管。观察比较两组CT成像上气管测量角、传统困难气道评估指标、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气管插管时间、不同时间心率血压乘积(rate-pressure product, RPP)及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气管插管成功率均为100%。两组CT成像上气管测量角、传统困难气道评估指标、气管插管时间及不同时间RP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为95.45%,显着高于对照组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出现咽部疼痛3例,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率13.64%,对照组术后出现咽部疼痛4例,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率18.18%,两组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叁维重建技术对硬质纤维气管镜行困难气管插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重建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孟昭建,张明,梁锦伦.基于磁共振成像残肢叁维重建模型设计的压紧/释放型大腿假肢接受腔[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
[2].王金保,张昊仟,张在旺,汤龙信,底妍.叁维重建成像技术指导硬质纤维气管镜行困难气管插管的效果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9
[3].宋祥磊,李舒,顾梦涛,张彪,许传龙.光场显微成像微尺度流场叁维重建方法研究[J].光学学报.2019
[4].孙鸣捷,张佳敏.单像素成像及其在叁维重建中的应用[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5].谢峰.锥形束CT叁维重建成像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9
[6].李云雁,王春妍.结肠癌MSCT叁维重建技术成像和病理结果的对比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7].陈素华,杨军,韩鸿宾,崔德华,孙建军.弥散张量成像联合虚拟现实叁维重建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8].李雅文.基于合成孔径成像的遮挡目标叁维重建方法研究与实现[D].陕西师范大学.2019
[9].高英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0例CT叁维重建成像分型诊断的价值分析[J].影像技术.2019
[10].姜红涛,刘华磊,彭培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叁维重建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西藏医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