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严重缺血论文-陈一泓

下肢严重缺血论文-陈一泓

导读:本文包含了下肢严重缺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严重下肢缺血,细胞外酸中毒,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GPR65

下肢严重缺血论文文献综述

陈一泓[1](2019)在《质子感受器GPR65改善ADSCs在严重下肢缺血中应用功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假设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由于血管狭窄或堵塞而引起下肢供血不足的一类疾病,常见的病因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高凝状态下血栓形成,严重下肢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是其最晚期的疾病阶段。CLI患者的预后很差,有着极高的死亡率和截肢率,面对20%-50%不适宜接受血管重建术治疗的CLI患者,他们只能面临截肢的选择。因此,针对这样的病患,迫切需要一种血管再生的方式来改善他们的下肢血流,降低死亡率和截肢率,而干细胞移植治疗就是近二十年来被研究者和患者寄予厚望的新型治疗策略。尽管越来越的实验数据证明,干细胞移植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但来自于临床试验的报告却不那么尽如人意,大多数接受治疗的患者在疼痛评分、无痛行走距离、经皮氧分压等方面有了改善,但却未在死亡率和截肢率上获得任何受益。是什么导致干细胞移植的疗效远不如预期?一个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患者缺血下肢复杂的微环境。尤其当这些CLI患者伴随着长期的代谢失衡疾病,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那么他们的机体环境就会对移植干细胞造成损伤。酸中毒,是在缺氧和炎症环境下的典型病理特征,它由于代谢方式的转变而产生并常常伴随着细胞外环境中pH值的下降。早前的临床报告指出,与健康人群相比,PAD患者的腓肠肌表面pH普遍下降,并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深pH不断下降,在下肢坏疽的CLI患者中,腓肠肌表面pH被降至6.85.因此,可以认为pH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下肢缺血的严重程度,这同时意味着不同CLI患者的下肢具备不同pH微环境,移植干细胞需要面临不同的pH条件,而这些不同的pH条件又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干细胞性能,因此在找到改善途径规避损伤前我们需要全面了解细胞外酸中毒可能产生的损伤。针对于细胞外酸中毒对于移植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我们聚焦于一个质子感受器家族成员GPR65,它在pH<7.4的酸性条件下被活化,并且在pH=6.2-6.8之间达到最大活性,因此非常符合CLI的病理微环境。有研究指出,GPR65能通过Bcl-2途径有效抵御酸中毒诱导的凋亡,同时能显着抑制免疫和炎症反应。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GPR65的修饰是否能够减轻酸中毒对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损伤(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否能改善其在酸性微环境的生存率及相应生物学效应,并通过体内外实验加以验证,为高干细胞临床治疗功效供一个潜在的靶向基因。研究方法我们首先建立严重下肢缺血裸鼠模型,利用微透析技术探测缺血事件发生后0.5-72小时缺血下肢肌肉的代谢水平,已确定缺血下肢中确实存在细胞外酸中毒。然后,基于人的脂肪组织成功分离出原代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s),并确定其具备良好分化潜能以及能够稳定传代。接下来,在体外实验中,我们利用pH=7.4/7.2/7.0/6.5的酸性培养基处理ADSCs 24/48小时,从细胞功能、细胞亚细胞器形态和转录水平分析细胞外酸中毒对ADSC造成的损伤。在针对GPR65的研究中,我们首先构建了GPR65过表达质粒,在病毒包装及感染ADSC后,成功建立起GPR65-OE ADSC。随后,同样在上述酸性条件下处理ADSCs 24/48小时,比对GPR65-OE/Vector修饰ADSC在细胞功能和细胞亚细胞器形态上的差异,并同样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对两个实验组进行分析,试图探讨GPR65发挥功能潜在的调控机制。最后,我们将GPR65修饰的ADSC移植进入严重缺血裸鼠下肢,检测缺血下肢血流灌注、侧枝循环生成以及血管新生情况,同时在PBS、ADSC、Vector和OE-GPR65四组间进行对比,以确定GPR65在体内是否能有效高ADSC在严重下肢缺血中的治疗功效。研究结果严重缺血下肢的微透析结果显示,在缺血事件后0.5-72小时,下肢肌肉中乳酸含量剧烈上升,间接反映了缺血区域的酸性微环境。此外,在相同条件下相同时间段内的监测发现,下肢肌肉中葡萄糖含量持续下降,示局部组织能量代谢异常。体外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外酸中毒抑制ADSCs增殖与活力,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加速细胞衰老进程以及诱导线粒体损伤,而GPR65的基因修饰可促进酸性环境下ADSC的增殖与活力,抵御酸诱导的凋亡,推动细胞周期,改善线粒体功能。此外,RNA-Seq分析结果与以上表型相符,示上调GPR65可推动周期、稳定染色质以及促进分裂,并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最后,体内实验证实,GPR65过表达的ADSC相较于PBS组、ADSC对照组及空载对照组,能够显着改善缺血下肢的血流灌注情况、侧枝循环生成程度及血管新生水平。研究结论细胞外酸中毒微环境能诱导移植ADSC凋亡,显着抑制其多种生物学效应,而质子感受器GPR65可有效抵御酸中毒介导的损伤,在体外酸性环境下高ADSC生物有效性,在严重缺血的裸鼠下肢中GPR65显着高ADSC治疗功效,有望成为改善干细胞移植治疗效率的靶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4-29)

田轩,刘建龙,贾伟,张蕴鑫,程志远[2](2018)在《重建股深动脉开口治疗股总动脉分叉处受累的下肢动脉严重缺血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股总动脉分叉处存在病变的下肢动脉硬化严重缺血患者行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SFAS)及股深动脉成形术(DFA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Rutherford 3~5级患者4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SFAS组和DFAP组,每组20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和Rutherford分级的改变。随访2年,比较2组患者手术后2年截肢情况、12个月及24个月通畅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血糖、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和受损血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AS组患者术后ABI相比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98±0.09)vs(0.51±0.08),t=-18.450,P<0.001]。DFAP组患者术后ABI相比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70±0.10)vs(0.47±0.07),t=-8.910,P<0.001]。SFAS组相比DFAP组术后ABI高[(0.98±0.09)vs(0.70±0.10)]、Rutherford分级降低率高[90%(18/20)vs 60%(12/20)]、1年通畅率[70%(14/20)vs 95%(19/20)]和2年通畅率低[55%(11/20)vs 90%(1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股总动脉分叉处存在病变的下肢动脉硬化严重缺血患者,DFAP和SFAS均可改善患者症状,增加肢体血供,SFAS即刻症状改善优于DFAP,而DFAP的1年及2年通畅率均高于SFAS。(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于志海,涂灿,陆彬,王海涛[3](2017)在《股深动脉开通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临床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股深动脉开通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严重下肢缺血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分别采用股深动脉开通术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随访首次、再次通畅率,手术前后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及随访截肢率等。结果两组患者随访首次、再次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跛行距离和ABI水平均优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跛行距离和AB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随访截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深动脉开通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治疗严重下肢缺血近远期疗效接近,但股深动脉开通术操作更为简便,且治疗费用低。(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7年12期)

马鲁波,李天天,石波,庄百溪[4](2017)在《糖尿病下肢严重缺血腔内治疗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糖尿病下肢严重缺血(CLI)病人腔内治疗围术期中医证候特征及分布规律,了解血管腔内治疗对中医证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并成功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Rutherford分级4级~6级糖尿病CLI病人200例,分析腔内治疗围术期中医证候及分布规律、证型变化规律。结果 200例病人成功进行手术,术后静息痛、缺血性溃疡均改善,术后踝肱指数(ABI)显着增高;糖尿病CLI病人以脉络血瘀证、阳虚寒凝证为多;腔内治疗后脉络血瘀证、气血两虚证增加,湿热下注、阳虚寒凝证减少。结论糖尿病下肢严重缺血腔内治疗围术期中医证候的变化规律为阳虚寒凝、湿热下注证减少,气血两虚、脉络血瘀证增加,腔内治疗术后气虚血瘀证最为突出,提示应充分关注腔内治疗后补气活血、标本兼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7年18期)

武敏,杜占奎,王效增,王雅,顾若曦[5](2017)在《急性主动脉夹层并下肢动脉严重缺血患者的治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动脉严重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入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动脉严重缺血患者8例,均为男性,年龄(43.6±8.4)岁,分析其治疗策略及疗效。结果 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置换+人工支架象鼻手术;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于术前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于外科术后第4天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于TEVAR后次日因急性肾衰竭死亡;余5例顺利出院。术后随访时间(11±5)个月。随访期间3例均病情平稳,血压控制良好,患侧下肢疼痛及麻木感消失,术后恢复良好,无截瘫等事件发生。1例右下肢活动仍受限,1例虽病情相对平稳,但活动后仍存在下肢疼痛症状,于术后6个月植入微创腹主动脉覆膜支架1枚,右髂总动脉至髂外动脉植入金属裸支架1枚。术后患者病情平稳,活动后下肢疼痛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主动脉夹层愈合良好,双髂动脉及下肢动脉血流通畅,肾动脉可见一小破口。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动脉严重缺血患者病情危重,围术期病死率高,需加强围术期管理,TEVAR后远期疗效良好。(本文来源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杨文超,赵珺[6](2017)在《严重下肢缺血性病变的新分级——2014年美国血管外科学会WIFi分类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严重下肢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已经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正常行走能力的常见疾病~([1])。近年来各种诊疗手段不断提高,对该疾病病理生理过程认识更加深入,发现现有的分级方法存在诸多不足。美国血管外科协会根据创面情况、缺血情况、足部感染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于2014年颁布了WIFi分类法,现在介绍如下[2]。(本文来源于《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7年01期)

周涛,郑忠,李超雄,刘家杰[7](2016)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动员CD34~+内皮祖细胞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动员CD34~+内皮祖细胞(EPC)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共20例下肢严重缺血患者。皮下注射EPO前及后7天查外周血CD34~+EPC百分含量,随访6~18个月,随访内容包括:Wong-Baker FACES疼痛评分;溃疡愈合、皮肤营养状况;运动平板2.5km·h-1、10%坡度条件下最长无痛步行时间(Peak pain-free walkingtime,PPFWT);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结果应用EPO后外周血CD34~+EPC百分含量明显增加(P<0.001),下肢溃疡愈合,无痛行走时间明显延长(P<0.001),踝肱指数明显增加(P<0.001)。Kaplan Meier法评估14个月保肢率为86%(95%可信区间为(0.61~0.96))。结论该研究显示应用EPO动员CD34~+内皮祖细胞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6年07期)

彭程,周志勇[8](2016)在《严重下肢缺血患者胫骨干预与股浅动脉干预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严重下肢缺血患者胫骨干预与股浅动脉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09年1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的严重下肢缺血患者137例,分为非胫骨血管成形术组82例,胫骨血管成形术组55例。详细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患者的手术及术后结果,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非胫骨血管成形术组和胫骨血管成形术组患者在麻醉方式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TEP组和PHS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BMI指数、心脏风险指数、性别、静息痛、组织损失、吸烟史、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脑血管病、慢性肾脏疾病、血液透析、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高凝状态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及术后观察指标比较结果表明,非胫骨血管成形术组和胫骨血管成形术组患者在胫骨干预患者TASCⅡ分级、股浅动脉干预再通法、血流动力学变化ABI增加>0.15%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非胫骨血管成形术组和胫骨血管成形术组患者在股浅动脉干预患者TASCⅡ分级、其他股浅动脉干预方法、其他血流动力学变化、症状缓解情况、术后状态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胫骨血管成形术组患者TASCⅡ分级更高、股浅动脉干预再通法更为适合、血流动力学变化ABI增加>0.15%病例数增加。(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来集富,杨光唯,卢惟钦,卢凯平,吴昊[9](2015)在《脂微球化前列腺素E1在严重下肢缺血患者中的短期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脂微球化前列腺素E1(PGE1)在严重下肢动脉缺血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5年7月至2013年3月期间,82例下肢动脉硬化所致严重下肢缺血(CLI)并且无法行手术或者腔内血管重建的患者临床资料,以及治疗2周前后下肢静息痛疼痛分级情况、额外镇痛药物的应用和踝肱指数变化,从而评价脂微球化PGE1的短期疗效。结果 82例患者下肢静息痛改善的总有效率为75.6%,第2周患者平均额外镇痛药物的应用较第1周显着减少(P<0.05),治疗前后踝肱指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脂微球化PGE1能在短期内显着改善CLI患者的静息痛症状,不良反应小,可作为此类患者药物治疗的首选。(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李茂[10](2014)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缺血》一文中研究指出外周血管疾病发病率高治疗困难,随着老龄化的升高,周围血管疾病发病率也在升高,这就给临床医生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现在对该类疾病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传统手术治疗、血管腔内治疗;该类治疗都是建立在流出道存在的情况下,但是对流出道闭塞和广泛的血管病变者治疗效果差,传统的手术治疗对患者条件要求高,还存在着创伤大等缺点,血管腔内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但是费用太高是其缺点;在临床医生对类疾病治疗捉襟见肘的时候,新兴发展的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该疗法创伤小,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条件要求不高,治疗效果好,适合于严重的缺血和广泛的周围血管病患者,目前发展前景广阔,给严重患者缺血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生物治疗主要包括细胞移植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和基因治疗,目前应用的主要是细胞移植治疗,生物治疗不足之处是发展晚,其作用机制还不清楚,对治疗的评估手段无统一标准,治疗不良事件尚不明确等缺点。(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4-04-01)

下肢严重缺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股总动脉分叉处存在病变的下肢动脉硬化严重缺血患者行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SFAS)及股深动脉成形术(DFA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Rutherford 3~5级患者4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SFAS组和DFAP组,每组20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和Rutherford分级的改变。随访2年,比较2组患者手术后2年截肢情况、12个月及24个月通畅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血糖、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和受损血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AS组患者术后ABI相比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98±0.09)vs(0.51±0.08),t=-18.450,P<0.001]。DFAP组患者术后ABI相比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70±0.10)vs(0.47±0.07),t=-8.910,P<0.001]。SFAS组相比DFAP组术后ABI高[(0.98±0.09)vs(0.70±0.10)]、Rutherford分级降低率高[90%(18/20)vs 60%(12/20)]、1年通畅率[70%(14/20)vs 95%(19/20)]和2年通畅率低[55%(11/20)vs 90%(1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股总动脉分叉处存在病变的下肢动脉硬化严重缺血患者,DFAP和SFAS均可改善患者症状,增加肢体血供,SFAS即刻症状改善优于DFAP,而DFAP的1年及2年通畅率均高于SFAS。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肢严重缺血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一泓.质子感受器GPR65改善ADSCs在严重下肢缺血中应用功效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2].田轩,刘建龙,贾伟,张蕴鑫,程志远.重建股深动脉开口治疗股总动脉分叉处受累的下肢动脉严重缺血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8

[3].于志海,涂灿,陆彬,王海涛.股深动脉开通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临床比较[J].现代实用医学.2017

[4].马鲁波,李天天,石波,庄百溪.糖尿病下肢严重缺血腔内治疗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

[5].武敏,杜占奎,王效增,王雅,顾若曦.急性主动脉夹层并下肢动脉严重缺血患者的治疗分析[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7

[6].杨文超,赵珺.严重下肢缺血性病变的新分级——2014年美国血管外科学会WIFi分类法[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

[7].周涛,郑忠,李超雄,刘家杰.促红细胞生成素动员CD34~+内皮祖细胞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临床研究[J].海峡药学.2016

[8].彭程,周志勇.严重下肢缺血患者胫骨干预与股浅动脉干预的临床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

[9].来集富,杨光唯,卢惟钦,卢凯平,吴昊.脂微球化前列腺素E1在严重下肢缺血患者中的短期疗效[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5

[10].李茂.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缺血[D].重庆医科大学.2014

标签:;  ;  ;  ;  

下肢严重缺血论文-陈一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