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扶正法论文_叶燕妮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癌扶正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恶性肿瘤,晚期,中医,注射液,疗效,原发性,肝癌。

抗癌扶正法论文文献综述

叶燕妮[1](2018)在《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遵义市中医院收治的10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结合治疗差异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分别给常规抗癌法以及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对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对两组的缓解情况分析,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2.1%,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本研究中对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为(5.2±0.5)分,观察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为(3.5±0.5)分,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给予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其效果明显,能抑制肿瘤的生长,缓解不良炎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陈日辉,冯海都[2](2016)在《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参麦注射液与华蟾素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KPS评分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显着,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性的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6年25期)

孙学华[3](2015)在《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52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常规组给与相应的对症治疗,扶正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静脉滴注华蟾素注射液和康艾注射液。以15天为1疗程,6个疗程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参照WHO《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将治疗情况分为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PD(病情发展)、SD(相对稳定)四种情况。扶正组PR6例,SD17例,PD3例,治疗有效率23.1%;常规组PR2例,SD16例,PD8例,有效率7.7%,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抗癌扶正法对于抑制肿瘤生长有较为显着的作用,能够大大提高恶性肿瘤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5年01期)

沈先东[4](2014)在《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晚期恶性肿瘤5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抗癌扶正法联合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情况,KP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晚期恶性肿瘤,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扩散,快速缓解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预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4年19期)

吴薇[5](2013)在《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晚期恶性肿瘤临床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华蟾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14 d 1个疗程,2个疗程间歇7 d。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获益率、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和KPS评分。结果 :临床获益率:治疗组为41.67%,对照组为19.44%,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治疗组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心悸自汗、虚烦不寐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43%、96.15%、93.33%、91.30%、84.00%,而对照组的分别为分别为42.86%、47.62%、43.75%、46.43%、39.13%,两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KPS评分: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38.89%,两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 :中医抗癌扶正法,既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又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提高了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叶丽红[6](2003)在《抗癌扶正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基于导师周仲瑛教授研究诊治疑难杂病的学术思想及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以“癌毒”为主线,探索中医药对肝癌的因、理、证、治的认识,探讨抗癌扶正法在治疗肝癌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对临床治疗的观察,总结疗效,确立多因并治的抗癌扶正方。并结合现代医学生物学手段,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抗癌扶正方抗肝癌的作用机理。论文的第一部分理论研究,着眼于肝之生理、病理及其与它脏的关系,从理论上系统探讨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提出肝癌的病因复杂,内外合邪产生多种病理因素,如气滞、血瘀、痰凝、湿浊、湿热、火郁热毒错综加杂,则癌毒内生。癌毒是肝癌致病的病理关键。作为特定的病理因素,癌毒具有复杂性、隐匿性、复发性、扩散性、猛烈性、凶险性、循环往复性等诸多特点。在发病及病理演变过程中,癌毒炽盛贯穿始终,即便是在病程后期,正虚邪亦盛。肝癌病理性质可概括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癌毒为标,气阴两虚、气血亏虚为本。肝癌病位在肝胆,与脾、肾密切相关。临床辨证当注意辨病期早中晚,辨癌毒性质,辨正虚类别,辨病变脏腑,辨危急险症。在治则治法方面,应遵循“祛邪扶正”和“急治其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抗癌解毒”的基础上,针对性使用清热解毒、疏理气机、活血化瘀、祛湿化痰、清热利湿、软坚散结、益气养血、养阴生津、滋阴补肾、健脾助运等治法。在临证运用时,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辨证与辨病、祛邪与扶正、治标与治本、单治与复治、解毒与攻毒、治气与治血、肝肾与脾肾、生理与心理等关系。论文的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通过对52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原发性肝癌的相关病史、症状表现、癌毒类型、证候分类特征,从而得出肝癌具有症状错综、病理因素多样、癌毒炽盛、多证重迭等特性。对26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WP=10>效分析,采用临床症状、肝功能、瘤体大小变化、生存期、卡氏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肝癌在减轻症状、保护肝功能、稳定瘤体、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较好疗效。并列举验案说明导师的辨治特色。根据原发性肝癌癌毒病理因素的复杂性,抗癌扶正、复法并用成为治疗的必然。总结临床有效治法,设立“抗癌扶正方”。论文的第叁部分,利用医学生物学技术,在基础实验层面研究此方抗肝癌的作用机理。具体采用细胞培养技术、MTT法观察细胞增殖、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及检测基因表达、药物血清温育液的制备等项技术,分别从动物体内及体外细胞实验的角度,测定本方对小鼠移殖性肝癌及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作用。动物体内实验结果显示:抗癌扶正方各剂量组对小鼠移殖性肝癌的抑瘤率皆达26%以上,此方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坏死、升高白细胞、升高脾指数、提高免疫力的功能。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本方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调低抑制凋亡癌基因—突变型P53及Bcl-2的表达、诱发细胞凋亡的作用。从而肯定了解毒抗癌、行气活血、祛瘀化痰、软坚散结及补益气血、扶助正气多法合用在治疗肝癌中的积极作用。为此方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临床实验、临床推广奠定了基础。本文的第四部分附篇—中西参鉴,就现代中、西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作了总结与综述,以扩大知识面、了解最新动态、阐发所存在的问题、展望新的研究思路,强调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3-05-01)

抗癌扶正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参麦注射液与华蟾素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KPS评分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显着,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性的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癌扶正法论文参考文献

[1].叶燕妮.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

[2].陈日辉,冯海都.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6

[3].孙学华.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5

[4].沈先东.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晚期恶性肿瘤50例[J].基层医学论坛.2014

[5].吴薇.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晚期恶性肿瘤临床疗效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6].叶丽红.抗癌扶正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及机理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扶正抗癌方对p21蛋白表达的影响GAPDHFZ...:ALC低剂量组实体瘤的凋亡率加药处理后各组MGC803细胞中Bax和Caspa...:ALC高剂量组实体瘤的凋亡率:CTX化疗组实体瘤的凋亡率:ALC中剂量组实体瘤的凋亡率

标签:;  ;  ;  ;  ;  ;  ;  

抗癌扶正法论文_叶燕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