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道德,社会,道德感,旅游,先秦,中心,旅游者。
道德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陆烨婷[1](2018)在《社会赏罚制度对道德建设的调控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之所以能够在犯罪和违背伦理之前产生自我控制的想法,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的内心仍旧拥有道德操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家和社会中皆存在严格的社会赏罚制度。国家需要使用社会赏罚制度来对道德建设进程和效果进行调控。本文首先论述了社会赏罚制度概念,然后对具体的调控功能进行了分述,望文中内容可供社会学研究人员做简单参考用。(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45期)
张晓峰[2](2018)在《景区开发管理中的旅游伦理道德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目前在景区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有违旅游伦理道德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旅游伦理道德缺失现象的分析,从旅游开发商、当地政府、旅游地居民、旅游者几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旅游伦理道德的建设,目的是引起社会对旅游伦理问题的重视,有效地规范旅游市场的秩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8年09期)
曾萍[3](2018)在《社会治理中的道德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产生的治理问题也日趋复杂,而且由于道德调控手段的缺位还引发社会治理失灵问题。化解治理失灵需要道德调控手段的引入,德清在社会治理中使用道德调控手段来化解失灵困境,并取得相应的治理成效。因此,本文以德清民间设奖为例,阐释社会治理中道德调控的具体运作,分析道德调控的有效性。在运行逻辑上,德清社会治理由传统单一政府管理向多元主体参与转变,并形成公民个体、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多元主体互动的治理机制。在基本形态上,由传统政治动员影响下的单向主导向民间自发参与影响下的多元互动转变,并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氛围。这一转变与社会组织主导的民间设奖实践有关,从第一个民间奖项的设立到如今58个民间奖项,民间设奖协会主动构建着道德调控机制,有力塑造着政府与社会的协作关系。其中,在政府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公民个体的道德内化得以增强,政府“善治”职能得以转变,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氛围得以形成,从而化解治理失灵问题。研究发现,由公民个人积极参与、政府部门主动扶持、社会组织规范运转的民间设奖实践具有明显的道德协商特征,其运作依赖于各道德主体的自我调控,在实践中形成了动态的道德调控机制,为化解社会治理失灵提供道德保障。同时,研究表明,社会治理中的道德调控如果要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明确社会组织与政府在治理格局中的位置以及遵循社会公民内在道德的形成规律。(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5-24)
郭夏娟,杨麒君[4](2017)在《从边缘到中心:社会治理中“叁位一体”的道德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的治理转型中,政府单一控制的道德调控正在逐渐失效,强调国家主导道德调控的观点受到多元调控理论的批评。实践中,政府、社会与个人"叁位一体"的新型道德调控模式应运而生。与政府主导道德建设的传统模式不同,新型道德调控模式源自民间和社会的自主推动且以社会为中心;其运行机制依赖于社会力量而非政府权力;这种多主体、多途径参与的道德调控对政府治理转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道德发展,还促进了社会多方协作、政府和公民新型关系的形成。(本文来源于《浙江伦理学论坛》期刊2017年00期)
董冰[5](2017)在《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犯罪是人受一定的反社会意识支配的行为。犯罪预防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现实的、具体的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考察其背后的道德根源,从而寻找治本之策。本文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以未成年人处于人生道德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其道德发展具有特定的年龄特征为基点,试图在对犯罪与道德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寻找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影响因素,揭示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作用机理,从而提出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对策,最终达到培育未成年人完善的道德人格的目标。具体而言,论文除绪论外,共分五部分。本文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说明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述评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成果,分析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同时,还介绍了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木部分厘清了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基本概念,辨析了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的概念,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关系,探讨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借鉴。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发挥道德自律和他律的功能,保证未成年人在任何特定社会情境中凭借内在的道德良心遵守社会道德准则,把未成年人的自由行为引向道德的方向,使未成年人犯罪发生于未然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实践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能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提供内容和方法论上的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奠定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失范理论、道德发展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为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第叁部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现状分析。本部分分析了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梳理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所取得的成就,找出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存在的问题,考察了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面临的挑战。21世纪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在人数上呈倒V字形结构,并呈现出新的特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经历了萌芽时期、徘徊停滞时期、探索改革时期、深度发展时期等四个时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理念没有真正树立、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尚需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中职责分工不清晰和社会合力没有形成等问题。此外,在当前世界信息化、我国城镇化的大趋势下还面临着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大量存在、童年消逝的趋势仍在继续的挑战。第四部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影响因素。本部分根据未成年人道德发展的特点找到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社会道德局部失范、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理念偏差、教师教育方式不当、学校道德氛围有待改善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学校因素;家庭关系不良、家庭结构缺陷、父母养育方式不当、父母行为不端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家庭因素;不良的交往对象、不良的交往内容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交往因素;道德认知低下、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自我薄弱、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不足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个体因素。第五部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目标、原则与作用机理。本部分在明确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目标的基础上,阐明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剖析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内部和外部作用机制。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是以人为指向的,其核心目标是培养未成年人完善的道德人格。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应遵循内部调控与外部调控相结合、心理疏导与道德调控相结合、层次性与差别性相结合、针对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基于未成年人处于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时期这一特点,在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中道德自律机制主要体现为良心机制、自尊机制和羞耻机制;道德他律机制主要体现为道德赏罚机制、道德示范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第六部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对策。本部分提出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具体对策。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应从优化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社会环境和提高未成年人的个体道德修养两个方面入手。具体来说,根据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作用机理,优化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社会环境应从净化社会道德环境、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夯实家庭道德教育、合理引导同伴交往等四个方面入手;提高未成年人的个体道德修养应从增强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感、确立自我同一性、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等四个方面着手。(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11-01)
刘慧[6](2017)在《先秦时期道德调控思想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重德育的理念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认为,人际协调、社会和谐、治国安邦的最好方法是完善伦理道德、建立道德约束、推行道德教化、树立道德楷模。本研究着眼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窘境和矛盾问题,提出学习借鉴先秦时期道德调控思想,对道德教化与道德约束进行系统地挖掘和研究,并从中汲取精华和营养。(本文来源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郭夏娟,杨麒君[7](2017)在《从边缘到中心:社会治理中“叁位一体”的道德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的治理转型中,政府单一控制的道德调控正在逐渐失效,强调国家主导道德调控的观点受到多元调控理论的批评。实践中,政府、社会与个人"叁位一体"的新型道德调控模式应运而生。基于对浙江省德清县道德调控创新模式的分析,发现与政府主导道德建设的传统模式不同,新型道德调控模式源自民间和社会的自主推动且以社会为中心;其运行机制依赖于社会力量而非政府权力;这种多主体、多途径参与的道德调控对政府治理转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道德发展,还促进了社会多方协作、政府和公民新型关系的形成。(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张溢木,刘左元[8](2016)在《社会关系调控视域下道德治理的现实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实社会关系视域中的道德治理,其实现需要遵循强化治理目标、综合运用治理方式、保障治理动态运行等现实路径。强化治理目标既需要围绕总体性目标,又需要注重层级性目标,从而树立道德理想与价值信念和提倡道德人格与价值规范;综合运用舆论评价、风俗维系、典范教化、赏善惩恶等治理方式。需要结合治理阶段的具体特征,构建起全方位、立体性、多维度的"德网"。保障治理动态运行需要应对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随时明确标准、纠正偏差、衡量成效。(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6年04期)
刘旭霞,郑钧午[9](2016)在《基因编辑技术的社会伦理分析与道德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其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做出贡献的同时,本身也隐含着巨大的隐患。基因编辑技术在治疗疾病、保护人类健康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伦理和道德的热烈讨论。本文首先简要叙述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基本发展状况以及其中的伦理问题;然后针对这些伦理问题分别从伦理意识、理论价值和伦理责任叁个方面进行这详细论述;其次,本文联系现实情况,讨论了基因编辑技术的道德调控原则及其具体的内容。这一伦理问题关乎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人,其讨论也对医学的发展和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6年14期)
张树俊[10](2016)在《论幼儿的道德感与家长的调控引导》一文中研究指出抓好幼儿的道德感的激发和道德情感的调控十分重要。幼儿的道德感的激发和道德情感的调控,应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科学运用指导调控、榜样调控、活动调控、评价调控、目标调控、激励调控等方法,引导幼儿社会化的高级情感的产生与发展。(本文来源于《教育导刊(下半月)》期刊2016年03期)
道德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目前在景区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有违旅游伦理道德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旅游伦理道德缺失现象的分析,从旅游开发商、当地政府、旅游地居民、旅游者几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旅游伦理道德的建设,目的是引起社会对旅游伦理问题的重视,有效地规范旅游市场的秩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1].陆烨婷.社会赏罚制度对道德建设的调控功能[J].课程教育研究.2018
[2].张晓峰.景区开发管理中的旅游伦理道德调控[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
[3].曾萍.社会治理中的道德调控[D].浙江大学.2018
[4].郭夏娟,杨麒君.从边缘到中心:社会治理中“叁位一体”的道德调控[J].浙江伦理学论坛.2017
[5].董冰.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
[6].刘慧.先秦时期道德调控思想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
[7].郭夏娟,杨麒君.从边缘到中心:社会治理中“叁位一体”的道德调控[J].浙江社会科学.2017
[8].张溢木,刘左元.社会关系调控视域下道德治理的现实路径[J].唐都学刊.2016
[9].刘旭霞,郑钧午.基因编辑技术的社会伦理分析与道德调控研究[J].法制博览.2016
[10].张树俊.论幼儿的道德感与家长的调控引导[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