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界面论文_陈春燕,赵亮,王道增,樊靖郁

导读:本文包含了粗糙界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粗糙,界面,刚度,模型,表面,系数,水界。

粗糙界面论文文献综述

陈春燕,赵亮,王道增,樊靖郁[1](2019)在《粗糙底床泥-水界面有效扩散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其标度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泥-水界面是河流、河口、湖泊、水库、湿地以及近海等自然水体中重要的环境边界。粗糙底床泥-水界面区域物质交换过程不仅与水动力作用和底床渗透率有关,还涉及颗粒/粗糙元尺度的床面粗糙度影响。本文通过实验室环形水槽实验,测量得到不同粒径模型沙粗糙底床条件下,界面物质交换通量的定量数据和变化特征,分析有效扩散系数与其主要影响参数之间的标度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本文实验参数范围内,粗糙底床条件下泥-水界面有效扩散系数与光滑底床相比有所增大,与其主要影响参数之间存在较为一致的标度关系。对于相对较高渗透率的粗糙底床情形,有效扩散系数与不同形式雷诺数之间大致呈2次方标度关系,其适用范围可采用合适的无量纲参数(如渗透率雷诺数)阈值来表征。与光滑底床相比,粗糙底床条件下的这一阈值由于粗糙床面湍流渗透影响增强而有一定程度的减小。(本文来源于《第叁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8-16)

肖会芳,孙韵韵,徐金梧[2](2019)在《刚度连续、单调且光滑变化的粗糙界面法向弹塑性接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低阶椭圆曲线方程的微凸体法向弹塑性接触刚度模型。进一步基于粗糙表面形貌的Greenwood-Williamson统计模型和微凸体高度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推导整个粗糙界面接触刚度和接触载荷表达式,建立粗糙界面接触的总刚度模型,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考虑粗糙界面的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和完全塑性变形接触状态,且同时满足不同接触状态之间微凸体的接触刚度、接触载荷和接触面积均连续、单调且光滑变化的条件,克服了以往模型存在的接触刚度非连续、非单调的缺点;本文建立的粗糙界面接触刚度模型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任选其,徐绯,张显鹏,杨扬[3](2019)在《粗糙圆柱水平入水的界面流动分离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具有微米级颗粒的粗糙圆柱水平入水开展试验研究,通过以高速摄影为工具的流动显示技术研究了粗糙圆柱以不同初速度入水后,水与圆柱表面的界面流动发生的几何形态、运动的变化,对流动分离位置进行了较准确的测量.研究表明,粗糙表面会导致圆柱入水时气-固-液叁相接触线出现锯齿形失稳,接触线速度明显降低,液面更容易与圆柱表面分离.其次,对液面分离的影响因素开展研究,发现随着表面颗粒尺寸减小和单位面积的颗粒数目增加,分离角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加的变化规律;随着入水速度的增加,分离角度减小,界面流动更容易发生分离.最后,通过对不同粗糙表面静态及动态接触角的测量,对粗糙表面动态接触角滞后特性与入水界面流动分离的相关性问题开展了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董泽君[4](2019)在《基于理想界面及高斯粗糙面的探地雷达透射极化旋转分析与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是一种利用天线发射和接收高频电磁波来探测介质内部物质特性和分布规律的地球物理方法。它是一种高精度且无破坏性的方法,它具有采集数据速度快,抗干扰的能力强等特点,因此,探地雷达被广泛应用于工程、考古、农业、水文、军事等领域。传统的探地雷达只利用一种天线进行数据采集,只能得到目标体的单一极化数据,它并不能完整的描述目标体的各种性质。全极化探地雷达是一种新的探地雷达技术,它利用四种不同的极化方式的天线对目标体进行测量,能够接收不同极化方向的电磁波用于描述目标体的变极化效应。全极化探地雷达一般利用散射矩阵来描述目标体的散射特性,散射矩阵包含用4种不同极化天线测量得到的4个分量,通过分析这些分量的相互关系,可以获得目标体更全面的极化信息。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探地雷达采集的极化信息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不仅包含了地下目标体的散射属性,同时包含了来自地表界面、土壤等的散射属性。这些极化干扰信息阻碍了全极化探地雷达在复杂浅表层介质中获得高质量的目标散射矩阵,影响了有效利用极化信息提高探测精度,如果获得更加准确的地下目标体的散射属性,就能对目标体的几何属性以及结构属性进行更加准确地分析,提高分析的准确度。论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介绍:1.介绍了理想界面下,垂直极化波和平行极化波在通过界面时的透射系数公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理想界面极化旋转产生的原因以及理想界面极化旋转对目标散射矩阵的影响。2.介绍了高斯粗糙界面下,垂直极化波和平行极化波通过界面时的透射散射系数公式,然后分析了不同极化方向电磁波穿过粗糙面时,透射散射系数与散射角、散射方位角、极化方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粗糙界面极化旋转对目标散射矩阵的影响。3.基于理想界面和粗糙界面极化旋转对目标散射矩阵的影响推导了理想界面及高斯粗糙界面极化旋转校正公式。4.在实验室中测量了平面板及方向角为45°的二面角的全极化数据,分别用理想界面极化校准方法和高斯粗糙界面极化校准方法对其进行了极化校正,得到了校正之后的散射矩阵。5.分别计算了用理想界面及高斯粗糙界面极化旋转校正方法校正之后的散射矩阵与相应目标体标准散射矩阵的极化散射相关系数,并用此系数对比分析两种校准方法的校准的效果。从结果可以看出,高斯粗糙面极化旋转校正方法比理想界面极化校正方法更准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肖会芳,孙韵韵,陈再刚[5](2019)在《考虑热效应的滚滑并存线接触粗糙界面的摩擦能量耗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重载工作条件下,机械结构滚滑并存界面的温度热效应变得显着,可导致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磨损特性和工作稳定性等发生根本性变化。通过建立滚滑并存线接触粗糙界面模型,基于界面的法向载荷由润滑油膜和粗糙体共同承担的载荷分配思想,采用Greenwood-Williamson统计模型描述粗糙表面形貌,考虑界面温度热效应的影响,建立了滚滑并存线接触粗糙界面的能量方程、油膜厚度方程和粗糙体接触压力方程,求解了界面温度场,获得了表面粗糙形貌、界面法向载荷和运动速度对热润滑油膜厚度参数和摩擦能量耗散量的影响特性,为机械结构的润滑状态预测和系统动态性能分析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05期)

肖会芳,孙韵韵,徐金梧,邵毅敏[6](2018)在《混合润滑状态下粗糙界面法向接触刚度计算模型与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装备系统的静态特性和动力学特性取决于系统接触界面法向接触刚度。基于粗糙表面形貌的Greenwood-Williamson统计模型描述与液体润滑界面的油膜共振模型和弹簧模型,推导了机械结构混合润滑粗糙界面固体接触刚度和液体润滑介质接触刚度,并实现粗糙微凸体固体接触刚度与液体润滑介质接触刚度的耦合,提出了一种混合润滑状态下粗糙界面法向接触刚度的计算模型,分析了接触界面形貌参数、润滑介质和接触基体材料属性对界面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润滑介质的声阻抗是影响液体接触刚度的主要因素,声阻抗增大时,液体接触刚度减小;接触基体材料的表面形貌和弹性模量是影响固体接触刚度的主要因素,界面粗糙度和弹性模量增大时,固体接触刚度增大。混合润滑粗糙界面接触刚度计算模型的提出,为机械结构润滑接触界面的刚度计算、性能预测与优化提供理论和实验参考。(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24期)

王超,孔俊超,王伟[7](2018)在《考虑软叁体接触的粗糙界面混合润滑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软叁体颗粒润滑是利用大量松散的固体软颗粒在界面中的承载和剪切行为实现特殊环境下界面的减摩,因此研究软颗粒介质摩擦界面在剪切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对软叁体颗粒润滑机理的分析以及润滑装置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将第叁体颗粒类比为流体,基于雷诺方程、黏度方程、Greenwood和Williamson接触模型(G-W模型)等建立了含大颗粒粗糙界面的混合润滑模型。该模型中摩擦副的总载荷及总摩擦力由流体、微凸体和大颗粒叁部分共同构成。通过采用有限差分法对上述物理模型进行求解分析,探究膜厚比、第叁体大颗粒的质量浓度、粒径以及试件的表面形貌、弹性模量对叁体接触界面的承载和摩擦力的影响情况,进而分析大颗粒粒径和接触表面粗糙度耦合时软叁体接触界面的力学性能。基于对所构建的软叁体接触界面混合润滑模型的研究可知:合理选择大颗粒质量浓度、粒径以及试件的表面形貌、弹性模量有助于提高承载、减小摩擦力,使得软叁体颗粒流具有更好的减摩润滑性能。(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1期)

李轶凡[8](2018)在《低表面张力液体下的粗糙表面固液界面边界滑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微纳米流体系统的应用领域不断广泛,其微纳米管道中输运的液体类型已不再局限于水或者各种电解质溶液,也包括了烷类和醇类等具有低表面张力的油类液体。微纳米管道固液界面上的流体阻力会对微纳米流体的输运效率造成影响,已成为制约微纳米流体系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微纳米尺度下,固液界面上边界滑移的存在是减小流体阻力的主要因素。但是目前对于边界滑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以固-水界面为研究对象,对于固-油界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光滑亲油表面的边界滑移上,而超亲油、疏油和超疏油表面的相关研究则相对不足。因为根据Wenzel模型表面粗糙度将增加液体的实际接触面积并放大固体表面的润湿性,而油类液体与水相比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50 mN/m),所以超亲油、疏油和超疏油表面的粗糙度普遍高于超亲水、疏水和超疏水表面。表面粗糙度的存在会对目前基于光滑表面流体力测量模型的固液界面边界滑移测量方法的准确性造成影响。而且粗糙度对于固-油界面边界滑移的影响及其机理尚不明确,与此同时,电场和pH值等外界因素对粗糙表面边界滑移的影响机理和规律还有待于研究。所以,研究粗糙表面边界滑移的测量方法,并且对粗糙表面固-油界面的边界滑移进行测量,研究影响粗糙表面边界滑移的相关因素和影响规律,对于减小微纳管道中流体阻力以及提高低表面张力液体的输运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FM接触模式的粗糙表面有效边界滑移长度测量方法,建立了液体环境下AFM胶体探针和表面粗糙轮廓之间的流体力测量模型。通过分析液体在粗糙表面固液界面的流动特性设置了测量参考面的位置,并通过测量胶体探针小球上的流体力实现有效边界滑移长度的测量。分别用传统方法和本文提出的方法测量了浸于十六烷和乙二醇中具有相似表面润湿性的光滑样本和粗糙样本的边界滑移,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提出测量方法,粗糙表面有效边界滑移长度均小于光滑表面边界滑移长度,该结果与现有规律一致,证明本文提出粗糙表面边界滑移测量方法适用于粗糙表面上的固-油界面的边界滑移测量。采用纳米颗粒和聚合物基层的多层复合结构涂层,通过改变表面制备工艺的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粗糙度轮廓幅值参数和间距参数以及相同润湿性的样本。基于所提方法,分别测量了十六烷和乙二醇在样本表面的有效边界滑移长度。通过均一化方法建立了粗糙表面固液界面状态模型,分析了固液界面上固体和液体之间的摩擦力,并且以此分析了粗糙度轮廓幅值参数和间距参数分别对有效边界滑移的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粗糙表面的有效滑移长度随着幅值参数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间距参数的增加保持不变。通过外加电场的方式,研究了表面电荷对于粗糙表面的固-油界面有效边界滑移的影响。制备了纳米颗粒结合粘合剂的粗糙超亲油、疏油和超疏油样本以及光滑的聚苯乙烯(PS)和十八烷基叁氯硅烷(OTS)样本。研究了电场强度对于浸入在十六烷和乙二醇中的样本固液界面表面电荷密度和边界滑移的影响,并且与去离子水实验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发现对于粗糙表面,油类液体中的边界滑移长度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基本保持不变;对于光滑表面,油类液体中的边界滑移长度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这是由于等效电容决定了表面携带电荷的能力,所以电场对固液界面的影响和表面等效电容有关。粗糙表面的等效电容小于光滑表面,所以表面电荷密度变化较小。固液界面表面电荷的存在,会改变固液界面上液体分子与固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而改变边界滑移长度。实验结果与Joly等人研究得到的边界滑移长度随着表面电荷密度绝对值的变化规律相一致。液体pH值的改变可以导致固-油界面表面电荷的变化,本文分别制备了pH值范围在3-11的乙二醇和水溶液,测量了不同pH值下的固液界面表面电荷密度和边界滑移长度。实验结果发现,乙二醇中的表面电荷密度远小于水溶液。pH值范围在3-8时,乙二醇中的边界滑移长度随pH的增加而增大;pH值范围在8-11时,乙二醇中的边界滑移长度随pH的增加而减小。这是因为随着pH值变化,样本吸附酸性或碱性液体中的负离子导致表面电荷密度增大。pH值范围在3-11时,水溶液中的边界滑移长度随着pH值的增加而减小。这是因为水中大量羟基的存在影响了表面在酸性环境下负离子的吸附导致了表面电荷密度减小。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构造液体环境下AFM胶体探针和表面粗糙轮廓之间的流体力测量模型,提出了AFM接触模式下粗糙表面有效边界滑移长度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粗糙度轮廓幅值参数和间距参数对固-油界面有效边界滑移的影响;然后进一步研究了外加电场作用下表面电荷以及不同液体pH值条件下表面电荷对粗糙表面的固-油界面有效边界滑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0-01)

李希成,首照宇,张彤,文辉,赵晖[9](2018)在《基于粗糙集-FAHP的可定制化用户界面适用性评价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可定制化用户界面的适用性提供科学的评价手段,提出一种基于粗糙集和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可定制化用户界面适用性评价模型。运用粗糙集对可定制化用户界面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属性约简,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并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可定制化用户界面的适用性评价模型。根据该评价模型,设计并实现了智能家居客户系统用户界面。实验结果表明,该可定制化用户界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韩姣皎,杜飞,徐超[10](2018)在《粗糙界面法向接触理论模型与实验结果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粗糙界面接触问题的理论模型和实验研究基本是相互独立的,为此将典型粗糙面的法向接触理论模型与接触力学实验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理论模型考虑了经典的GW模型、CEB模型和ZMC模型及基于非线性有限元的KE模型和JG模型。实验方法考虑了准静态实验、接触共振实验和超声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法向接触过程中,随载荷的增大,界面微凸体塑性变形贡献增大,考虑微凸体塑性变形的模型预测值与实验结果差别较小;相同法向载荷时,随着塑性指数增大,不同模型预测的位移差别增大;同时存在某一塑性指数区间,该区间内理论模型与实验误差最小;超声测量结果准确性依赖于所选择的接触刚度反演模型,改进的反演模型可缩小与理论模型的误差。(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粗糙界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低阶椭圆曲线方程的微凸体法向弹塑性接触刚度模型。进一步基于粗糙表面形貌的Greenwood-Williamson统计模型和微凸体高度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推导整个粗糙界面接触刚度和接触载荷表达式,建立粗糙界面接触的总刚度模型,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考虑粗糙界面的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和完全塑性变形接触状态,且同时满足不同接触状态之间微凸体的接触刚度、接触载荷和接触面积均连续、单调且光滑变化的条件,克服了以往模型存在的接触刚度非连续、非单调的缺点;本文建立的粗糙界面接触刚度模型有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粗糙界面论文参考文献

[1].陈春燕,赵亮,王道增,樊靖郁.粗糙底床泥-水界面有效扩散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其标度关系[C].第叁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2019

[2].肖会芳,孙韵韵,徐金梧.刚度连续、单调且光滑变化的粗糙界面法向弹塑性接触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任选其,徐绯,张显鹏,杨扬.粗糙圆柱水平入水的界面流动分离特性试验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9

[4].董泽君.基于理想界面及高斯粗糙面的探地雷达透射极化旋转分析与校正[D].吉林大学.2019

[5].肖会芳,孙韵韵,陈再刚.考虑热效应的滚滑并存线接触粗糙界面的摩擦能量耗散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6].肖会芳,孙韵韵,徐金梧,邵毅敏.混合润滑状态下粗糙界面法向接触刚度计算模型与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8

[7].王超,孔俊超,王伟.考虑软叁体接触的粗糙界面混合润滑模型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8

[8].李轶凡.低表面张力液体下的粗糙表面固液界面边界滑移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9].李希成,首照宇,张彤,文辉,赵晖.基于粗糙集-FAHP的可定制化用户界面适用性评价模型[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8

[10].韩姣皎,杜飞,徐超.粗糙界面法向接触理论模型与实验结果对比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8

论文知识图

分别为厚度0nm,20nm,40nm,60nm,8...(f)100nm厚度银膜样品的全局相位分布(a)Wenzel方程(b)Cassie方程下液体与...热震40次后T1试样分离界面微观形貌图焊点(钎焊温度240°C,钎焊...经150°C高温时效150h后的Sn-9Zn/Cu...

标签:;  ;  ;  ;  ;  ;  ;  

粗糙界面论文_陈春燕,赵亮,王道增,樊靖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