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营工业企业现状及萎缩原因

粮营工业企业现状及萎缩原因

一、粮办工业企业目前现状及其萎缩的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芬[1](2010)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资源大国,以资源的开发而兴起或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城市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基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资源不断减少甚至枯竭及产业和城市发展规律的作用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从繁荣到衰退再到转型或消亡的过程。资源枯竭型城市实质上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据统国家发改委统计,我国有以煤炭、有色金属等为主的资源型城市有118个,其中资源枯竭型城市44个,分布在我国20个省区。随着自然资源的锐减,越来越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出现了经济衰退、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经济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难题。本文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为立足点,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为依托,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然后结合国外经验,重点分析了不同资源型城市转型时期和转型的模式的优化选择。最后以代表性资源枯竭型城市“煤城”枣庄为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实践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路与建议,以期对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有所借鉴。

马要伟[2](2010)在《《新华日报》视野下的后方工业》文中研究指明《新华日报》是中共的机关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产物,也是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中心公开出版的唯一一份大型日报。在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及中共四川省委的领导下,《新华日报》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行动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坚持党的方针政策,丰富而翔实的报道当时后方工业发展的客观情况。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壮大抗战力量采取诸多积极的政策措施,并号召后方工业界为抗战建国而努力生产。于此同时,《新华日报》也迁至重庆出版,并全面报道了一批爱国工业家,出于国家民族大义,历尽千难万苦,将远在沿海的工业企业迁向后方地区的历程。后方工业在抗战爱国热情的鼓励下,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克服困难积极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重大的成就,为我国抗战事业贡献巨大。进入抗战中后期,由于战事的变化,交通困难日甚,后方地区物资匮乏愈益严重,物价飞涨、资金不足、原料缺乏等日益成为后方工业发展的瓶颈,长期困扰着后方工业的发展。抗战胜利后,伴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后方工业陷入困境之中,苦苦挣扎。为摆脱工业危机的困扰,后方工业界曾请求国民政府给予救济,但是国民政府都未能及时有效处理,反而采取相反的政策,致使官僚资本的大肆发展,不断挤压后方工业发展空间,导致后方工业在战后逐渐走向衰落。《新华日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不但对以上情况予以实况报道,而且专门发表社论抨击和揭露国民党官僚资本膨胀的经过和原因,对官僚资本扼杀后方工业严厉批评,直接将矛头指向官僚资本及国民党顽固派执意充当买办、发动内战的反动统治。并藉此发出倡议,强烈呼吁只有国家和平、民主,经济才能发展,只有实现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国家经济才能从危机中摆脱出来,工业才能生存并有所发展。

阚先学[3](2009)在《山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西省是作为中部的一个农业大省,其“三农”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山西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影响山西省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关键问题之一。从解决途径看,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金融制度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无疑将成为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一个焦点。目前山西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心任务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不管是通过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通过农业产业化调整农村生产结构,都需要有大量资金的积累和再投入,均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山西省社会资金的大部分均流向比较效益高的非农部门,而农村本已紧缺的资金也通过各种渠道外流,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调查研究显示,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山西省农村的企业和农户在货款取得方面显得更为困难。缺乏合适有效的金融机构为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构成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也是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在此背景之下,对山西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程度、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地研究。全文共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导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创新观点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第二章: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运用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农村金融理论等对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从而为分析山西农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现状和程度作一理论支撑。第三章:山西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的历史考察。本章对山西省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了历史考察,作为后续研究的逻辑起点。第四章:山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本章首先选取了山西省农林牧渔增加值和乡镇企业增加值作为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选取农村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比重作为山西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指标;农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和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作为山西省农村金融支农程度的指标。通过计算山西省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的灰色关联度定量分析了山西省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随后,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对山西省农村金融对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做了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影响,但影响不突出;山西省农村金融对乡镇企业增加值的影响大于对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影响,说明山西省农村金融对纯农业的支持力度较小;山西省农民收入的人均贷款弹性在80年代曾经为负值,80年代后变为正值,但数值较小。说明山西省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增加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支持作用。第五章: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本章首先详细分析了山西省农村金融供给的金融主体:商业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以及民间金融机构和个人的金融供给行为。得出的结论是山西省农村金融存在明显的供给型金融抑制。然后对山西省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农村的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这也是衡量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分析认为,在山西省农村地区,伴随着信贷供给约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信贷需求约束。第六章: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所面临的困境及成因分析。本章首先从金融组织资源供给不足、农村资金流失、严格的农村金融管制等方面揭示了山西省农村存在供给型金融抑制的原因;从自然需求不足和人为需求不足两个方面分析了山西农村金融存在需求性金融抑制的原因。进而从山西省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自身出发,分析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内在原因。第七章:提高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水平的政策建议。包括进一步推进山西省农村金融体制全面改革、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在这一章中重点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进行了探讨。通过博弈分析得出结论:以民主管理原则为标准在农村信用社推行合作制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而以互助融资为标准在农村信用社推行合作制是可以取得成功的。

皮建才[4](2005)在《投资阻塞问题研究:理论与中国实践》文中指出在评述投资阻塞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方法发展了一个解决一阶投资阻塞问题和二阶投资阻塞问题的理论框架,并运用这个框架对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进行了分析,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是由于自身初始条件的不同而选择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一阶投资阻塞问题与形式权威的正确配置有关,对不同约束的选择必然会造成不同的投资阻塞问题;二阶投资阻塞问题与所有权结构的正确安排有关,对约束下的不同选择必然会造成不同的投资阻塞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逐渐克服各种层次的投资阻塞问题的过程,攻坚阶段的深层次改革要想顺利进行下去,就必须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找到对付投资阻塞问题的低成本解决方案。

李崇世[5](2003)在《粮办工业企业目前现状及其萎缩的原因》文中研究说明

刘丽梅[6](2002)在《河间市线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是区域的基本单元,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腾飞的翅膀。本文依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分析模式。并据此系统分析了河间市经济发展的状况,综合评价我国线缆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前景,其中重点讨论了河间市线缆产业的战略态势。并在此基础上为河间市线缆产业制定了发展战略,提出了若干战略措施。

二、粮办工业企业目前现状及其萎缩的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粮办工业企业目前现状及其萎缩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2.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2.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的基本理论
    2.1 资源枯竭型城市概述
        2.1.1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界定
        2.1.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数量与类型
    2.2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界定
        2.2.1 经济转型的内涵
        2.2.2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质
        2.2.3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特征
    2.3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基础
        2.3.1 生命周期理论
        2.3.2 产业演变—转型理论
        2.3.3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
        2.3.4 循环经济理论
        2.3.5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3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模式
    3.1 对转型模式的界定
        3.1.1 "模式"的概念
        3.1.2 转型模式的含义
    3.2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模式的选择
        3.2.1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
        3.2.2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佳时期
        3.2.3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不同模式
    3.3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践与启示
        3.3.1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践
        3.3.2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4 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实证研究—以枣庄市为例
    4.1 枣庄市概况
    4.2 枣庄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4.2.1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4.2.2 枣庄市在山东省和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地位
        4.2.3 枣庄市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4.3 枣庄市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
        4.3.1 枣庄市经济转型的必然性
        4.3.2 枣庄市经济转型的优势分析
        4.3.3 枣庄市经济转型中存在的障碍
        4.3.4 枣庄市经济转型的总体思路
        4.3.5 枣庄市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新华日报》视野下的后方工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现状
一、《新华日报》与南方局经济统战工作
    (一) 长江局、南方局与《新华日报》的创刊和发行
    (二) 南方局经济组与《新华日报》
    (三) 《新华日报》对后方地区工业报道、评论的总体考察
二、《新华日报》视野下的后方工业开发
    (一) 开发大后方,各界踊跃行动
    (二) 后方工业积极生产,效果显着
    (三) 国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后方工业发展
三、《新华日报》视野下的后方工业危机
    (一) 后方工业在困境中越陷越深
    (二) 后方工业向国民政府苦求而无果
四、《新华日报》对官僚资本戕害后方工业的抨击
    (一) 国民政府战时经济政策概况
    (二) 官僚资本的大肆膨胀与经济危机的日益严重
    (三) 社会各界的建言和批判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山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理论基础
    2.1 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基础
    2.2 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实现途径
        2.2.1 哈罗德-多马模型
        2.2.2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2.3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
        2.3.1 农村金融理论评述
        1、农业信贷补贴论
        2、农村金融市场论
        3、完全竞争市场论
        2.3.2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的衡量指标
第三章 山西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的历史考察
    3.1 建国以来山西农村经济发展正规金融支持的历史考察
    3.2 建国以来山西农村经济发展非正规金融支持的历史考察
第四章 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4.1 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主体与行为分析
        4.1.1 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行为
        4.1.2 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行为
        4.1.3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行为
        4.1.4 民间金融机构与个人的金融供给行为
    4.2 农村金融需求现状
        4.2.1 农户金融需求主体及其行为分析
        4.2.2 农村金融需求的案例调查分析
    4.3 山西省农村金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的判定
第五章 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状况实证分析
    5.1 山西省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增长状况的实证分析
        5.1.1 方法说明
        5.1.2 指标选取
        5.1.3 数据来源
        5.1.4 灰色关联分析
        5.1.5 优势分析
        5.1.6 结果及分析讨论
    5.2 山西省农村金融对农民增收支持力度的实证分析
        5.2.1 数据与模型设定
        5.2.2 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所面临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6.1 供给型金融抑制阻碍了山西农村经济的发展
    6.2 需求型金融抑制影响和制约了山西农村金融的发展
    6.3 山西农村金融存在供给型抑制的微观因素
        6.3.1 山西农业银行支农信贷萎缩的症结所在
        6.3.2 山西农业发展分行扶农功能弱化的原因
        6.3.3 山西农村信用社支农能力不足的原因
    6.4 山西农村金融存在供给型抑制的宏观因素
        6.4.1 政策、法规缺失的影响
        6.4.2 政府管制:农村贷款难的根本原因
        6.4.3 农村外部环境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高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水平的政策建议
    7.1 构建多元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山西农村经济的发展
    7.2 推进农业银行改革,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
        7.2.1 农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
        7.2.2 农业银行组织制度改革与创新
    7.3 加强政策扶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
        7.3.1 完善职能定位,调整信贷政策
        7.3.2 完善组织制度建设
        7.3.3 完善筹资制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7.3.4 完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经营管理制度
    7.4 农村信用社改革
        7.4.1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产权模式选择
        7.4.2 政府在农村信用社推行合作制的动态博弈分析
        7.4.3 解决农村信用社和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路径选择——贷款代理人制度
    7.5 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法规
        7.5.1 建立完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7.5.2 加快合作金融立法进程
        7.5.3 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法规,发挥法律的规范、约束和保护作用
    7.6 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7.7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7.7.1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博弈分析
        7.7.2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外部环境建设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山西农户借贷原始数据表
致谢
作者简介

(4)投资阻塞问题研究:理论与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 导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
    第二节 基本概念
    第三节 文献回顾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五节 基本结构
第一章 投资阻塞视角的企业理论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交易成本经济学
    第二节 财产权利理论
    第三节 关键资源理论
    第四节 企业自生能力理论
    第五节 一个总结
第二章 投资阻塞问题的解决方案:一个文献综述
    第一节 通过再谈判权利缔约解决投资阻塞问题
    第二节 通过选择权契约来解决投资阻塞问题
    第三节 通过生产契约来解决投资阻塞问题
    第四节 通过关系契约解决投资阻塞问题
    第五节 通过金融权利配置解决投资阻塞问题
    第六节 通过科层权威解决投资阻塞问题
    第七节 通过注入市场竞争解决投资阻塞问题
    第八节 通过动态相互作用解决投资阻塞问题
    第九节 一个总结
第三章 形式权威与投资阻塞:一阶投资阻塞问题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假设
    第三节 模型
        一、政府拥有形式权威的情形
        二、经理拥有形式权威的情形
    第四节 比较分析
    第五节 相关讨论
    第六节 进一步的讨论:对李约瑟之谜的解释
    第七节 一个总结
第四章 所有权结构与投资阻塞:二阶投资阻塞问题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假设
    第三节 模型
        一、社会最优的情形
        二、私人所有权的情形
        三、公共所有权的情形
    第四节 比较分析
    第五节 相关讨论
    第六节 进一步的讨论:与影响成本理论的联系
    第七节 一个总结
第五章 形式权威与投资阻塞:温州模式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人口压力
    第三节 人口反应
    第四节 政府压力
    第五节 政府反应
    第六节 企业组织变迁
    第七节 发展困境
    第八节 理论分析
    第九节 模型阐释
    第十节 一个总结
第六章 所有权结构与投资阻塞:苏南模式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苏南模式的初始条件
    第三节 苏南模式的比较劣势
    第四节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
    第五节 苏南模式的投资阻塞问题
    第六节 模型阐释
    第七节 一个总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河间市线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背景
    1.4 本文的结构
第2章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方法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综述
    2.3 县域经济与县域产业结构的特殊性
    2.4 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的角色
    2.5 本文关于产业发展的观点
    2.6 本文的研究结构
第3章 国内电线电缆产业竞争态势分析
    3.1 电线电缆产业的基本情况
    3.2 产业结构特点分析
    3.3 入世对我国电线电缆产业的影响
    3.4 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
第4章 河间市电线电缆产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4.1 河间市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4.2 河间市生产要素供给条件分析
    4.3 河间市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4.4 河间市电线电缆产业发展状况
第5章 河间市线缆产业竞争战略及实施方案探讨
    5.1 河间市线缆产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5.2 河间市线缆产业竞争战略及实施方案探讨
第6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粮办工业企业目前现状及其萎缩的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 赵晓芬. 兰州商学院, 2010(05)
  • [2]《新华日报》视野下的后方工业[D]. 马要伟. 西南大学, 2010(08)
  • [3]山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阚先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10)
  • [4]投资阻塞问题研究:理论与中国实践[D]. 皮建才. 复旦大学, 2005(02)
  • [5]粮办工业企业目前现状及其萎缩的原因[J]. 李崇世. 中国商办工业, 2003(01)
  • [6]河间市线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刘丽梅. 河北工业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粮营工业企业现状及萎缩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