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弹塑性屈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屈曲,塑性,钢板,有限元,结构,折痕,刚度。
弹塑性屈曲论文文献综述
刘赛,张伟贵,肖凯,苏玲,王悦[1](2019)在《轴向冲击作用下杆的弹塑性动态屈曲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出一种不仅满足梁杆结构工程需要,而且涉及的物理量测量简便的动态屈曲准则。以轴向重物冲击下微弓形扁长金属杆的弹塑性动态屈曲为例,采用显式动力学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重物冲击速度下扁长杆的动态响应,归纳了在轴向冲击作用下杆的弹塑性动态屈曲准则,应用此准则进一步研究了扁长杆的初始条件参数(材料屈服应力、预制弓形幅值和截面尺寸等)与临界冲击速度关系,验证了此准则的一般性和有效性。经过研究,提出了在轴向冲击作用下杆的动态屈曲准则——加载分离准则:重物对杆的轴向加载过程中,杆的加载端与重物发生明显的分离;加载分离准则可以满足工程需要,与基于载荷-响应曲线的B-R(Budiansky-Roth)运动准则相比,涉及的物理量测量更为简便;与提高扁长杆的材料强度和加工精度相比,增大截面尺寸是提高其动态屈曲强度的较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9期)
叶继红,张梅[2](2019)在《单层网壳结构弹塑性屈曲分析的离散单元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提出离散元塑性区法,即将任意2个球元的接触截面划分成若干小面积,通过各小面积的应力状态描述整个截面的塑性发展过程,较离散元塑性铰法更精确。该文推导了杆系离散元截面应变增量计算公式,建立了截面在叁维应力-应变状态下的结构弹塑性本构方程、加卸载准则、截面内力积分公式以及计算分析流程。离散元弹塑性屈曲分析的追踪策略与弹性屈曲分析完全相同,即仍采用离散元力控制法或位移控制法。采用Fortran语言自编程序对若干单层网壳结构算例进行弹塑性屈曲分析,验证了离散元塑性区法的正确性和适用性,拓宽了离散单元法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范围,为结构分析提供了新路径。(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7期)
刘俊,丁子祈,韩先洪[3](2019)在《金属薄板单轴弹塑性屈曲变形与回弹的几何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金属薄板受压时产生的弹塑性屈曲现象,开展理论与实验研究。将薄板屈曲分成加载和卸载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对加载阶段引入余弦函数轮廓假设,对卸载阶段引入平面应变假设,以此建立薄板屈曲的几何特征参数模型。以304不锈钢为例,结合一套多向拉压装置,开展了不同长度的金属薄板屈曲变形与回弹实验。根据本文模型计算试样回弹后的参数,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其中高度误差小于5. 4%,长度误差小于2. 5%。进一步对参数分析表明:回弹后的长度与高度均随试样原始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前者接近线性关系;随着板厚增加,回弹后试样高度增加而长度减小。(本文来源于《锻压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杨艳敏,胡挺益,王勃,陈宇[4](2019)在《不同布置方案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体系静力弹塑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刚度比的屈曲约束支撑框架体系设计方法,设计了两种不同支撑布置方案框架体系与空框架对比,应用有限元软件SAP 2000对各体系进行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研究其在8度罕遇地震下的塑性铰分布、层间位移角、连接滞回耗能以及框架柱轴力等。研究结果表明:各体系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小于弹塑性位移角限值1/50。屈曲约束支撑能抑制体系的塑性铰发展,且布置数量越多效果越明显,但并未改变体系的薄弱层分布;同时,连接滞回耗能占比不低于20%,体现出屈曲约束支撑良好的耗能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错列布置方式的屈曲约束支撑框架体系,能改善底层柱轴力集中现象,支撑用量减少了16.7%,且其抗震能力无明显改变。(本文来源于《钢结构(中英文)》期刊2019年05期)
熊焕君[5](2019)在《某加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某具有4项超限的大跨混凝土框架结构扭转效应明显,没有加防屈曲约束支撑(BRB)时,结构扭转周期比大于限值0.90(第一扭转周期/第一平动周期),最大扭转位移比大于限值1.4。不符合规范要求,故需要在结构中加入防屈曲约束支撑限值扭转。为验证加防屈曲约束撑后结构的的可靠性,对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出结构层间位移角及支撑屈服情况。结果表明结构在加入屈曲约束支撑后是可靠地,屈曲约束支撑不仅控制了结构的扭转,而且在大震下充分耗能,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建材世界》期刊2019年02期)
隋焕文,张莹,姜峰[6](2019)在《屈曲约束支撑对钢框架结构动力弹塑性性能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设置普通支撑和屈曲约束支撑两种钢框架结构的动力弹塑性分析,统计在不同地震波激励下的层间位移角峰值、底部剪力最大值、构件损伤等级及支撑构件的内力-位移关系滞回曲线等计算结果,分析两种支撑钢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时的承载能力和耗能作用。(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S1期)
董龙光[7](2019)在《带可替换剪切连接件的防屈曲偏心支撑钢框架动力弹塑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偏心支撑钢框架是一种理想的抗震结构,常应用于中、强震地区,其作用机理是将结构中的某一部分构件作为抗震的防线,耗散地震能量,从而达到削弱地震响应的作用。但是,对于传统的偏心支撑框架,为了保证在地震作用下耗能梁段处于弹塑性而其他构件保持在弹性阶段,有时不得不增大梁柱和支撑的截面,从而导致了用钢量的增加,不经济实用。因此,将可替换剪切连接件与框架梁分离设计,形成了带可替换剪切连接件的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将结构的非弹性变形集中于可替换剪切连接件上,便于震后替换修复。本文首先对3个不同层数的带可替换剪切而连接件的防屈曲偏心支撑钢框架缩尺模型进行了单向地震作用下的小振动台试验,并验证了有限元的正确性,然后对27个不同参数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动力时程非线性分析,分析研究了剪切连接件的长度、截面尺寸、加劲肋个数和结构层高等参数对带可替换剪切连接件的防屈曲偏心支撑钢框架的加速度放大系数、位移响应和基底剪力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经过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可替换剪切连接件作为耗能元件利用其自身的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从而保证防屈曲支撑和主体框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可替换剪切连接件以腹板全截面剪切屈服进行地震能量耗散,保证框架结构梁柱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不致出现失稳倒塌且仍旧能拥有足够的抗侧能力。(2)通过模型试验研究表明,可替换剪切连接件的变形主要以剪切错动为主,并随着地震烈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楼层的升高其变形逐渐减小;框架底层剪切连接件应力最大;加速度放大系数随着楼层的上升而增大,相同楼层随着地震烈度的增大而变小。(3)通过有限元对带可替换剪切连接件的防屈曲支撑钢框架和传统偏心支撑钢框架进行对比,在相同的地震作用下,传统偏心支撑钢框架的位移响应和加速度反应均较大,耗能梁段变形对周边构件影响明显,可替换剪切连接件的加入减小了框架各层的侧移,缓解了各层的地震响应,在发生全截面屈服的同时保障了其它构件不受影响,提高了框架的整体抗震性能。(4)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参数分析,可替换剪切连接件的长度越长,钢框架的变形越大,层间位移和柱顶加速度反应越大;高厚比的增大、加劲肋间距的减小可以适当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使得应力应变分布更加均匀;可替换剪切连接件的长度取1.11~1.34倍的Mp/Vp时,加劲肋间距取0.53~0.73倍的腹板高度时,剪切连接件的塑性变形较充分,主体框架和支撑的受力也较合理。(5)带可替换剪切连接件的防屈曲偏心支撑钢框架在地震作用下塑性铰的产生顺序为:当层间位移角达到1/250时,可替换剪切连接件产生局部塑性;当层间位移角达到1/50时,可替换剪切连接件腹板全截面屈服进入塑性;当层间位移角达到1/30时,可替换剪切连接件产生塑性铰,防屈曲支撑局部产生塑性变形,主体框架柱脚处产生局部屈服,但未完全形成塑性铰。(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4)
龙跃凌,曾琳,王英涛,蔡健[8](2019)在《矩形钢管混凝土轴压柱的弹塑性局部屈曲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假定载荷边为固端约束,非载荷边为弹性可转动约束,提出了轴压下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弹塑性局部屈曲模型.利用全量理论推导得到钢管混凝土柱钢管弹塑性局部屈曲强度计算公式.该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已有的试验结果比较,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符.基于所提出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弹塑性局部屈曲模型,研究了不同长宽比情况下钢管宽厚比对钢管弹塑性局部屈曲应力的影响.最后给出了不同截面长宽比情况下,保证矩形钢管屈服前不发生弹塑性屈曲的钢管宽厚比合理限值及各钢板的合理厚度比,供工程设计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王海江,李国强,黄小坤,孙飞飞[9](2018)在《屈曲约束钢板联肢剪力墙结构的弹塑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屈曲约束钢板联肢剪力墙结构通过在整体墙中部开设竖向贯通的洞口并均匀布置屈曲约束钢板组件来改进传统联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通过算例对比了整体墙及基于该结构改进的屈曲约束钢板联肢剪力墙结构在地震时程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发现了后者在减小地震响应上的优越性,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同时,提出了屈曲约束钢板联肢剪力墙的弹塑性分析简化模型,并根据理论分析,给出了简化模型中相应参数的设计公式。最后通过原模型及简化模型在地震时程曲线下的动力响应,验证了所提出的弹塑性分析简化模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本文来源于《建筑钢结构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陆金钰,陆鼎,谯旭东[10](2018)在《基于折纸理念的新型两边连接钢板剪力墙弹塑性屈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钢板剪力墙难以同时满足力学性能和耗能性能均较高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作者基于折纸原理,提出了3种由不同类型的折痕单元构成的新型折痕钢板剪力墙。对两边连接条件下受水平侧向荷载作用的折痕钢板剪力墙进行了弹塑性屈曲分析,详细分析了折痕形式对钢板剪力墙极限承载力、初始刚度、延性等弹塑性屈曲性能的影响,并与平钢板剪力墙及压型钢板剪力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折痕形式对钢板剪力墙的各项屈曲性能有较大影响,折痕的引入会显着降低钢板剪力墙的初始刚度,但对极限承载力的削弱程度相对较小,与压型钢板剪力墙相比极限承载力最大削弱12.65%。塑性铰率先出现在钢板剪力墙折痕处,且折痕引导了塑性开展过程。折痕的引入有效避免了钢板剪力墙发生整体面外失稳,提高了板件的延性。3种折痕钢板剪力墙的延性相较于平板和压型钢板剪力墙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高为平钢板剪力墙的8.2倍、压型钢板剪力墙的5.2倍。C型折痕单元所组成的折痕钢板剪力墙在侧向荷载作用下能够形成完整的折迭变形模式,塑性开展得更为均匀和充分,其对试件延性的提升相较于其他两种折痕钢板剪力墙更大,是其他两种折痕钢板剪力墙的2倍左右,且在地震后期仍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带塑性铰引导机制的新型钢板剪力墙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为结构提供耗能性能的同时持续为结构提供抗侧力,在结构抗震方面具有较好的利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弹塑性屈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提出离散元塑性区法,即将任意2个球元的接触截面划分成若干小面积,通过各小面积的应力状态描述整个截面的塑性发展过程,较离散元塑性铰法更精确。该文推导了杆系离散元截面应变增量计算公式,建立了截面在叁维应力-应变状态下的结构弹塑性本构方程、加卸载准则、截面内力积分公式以及计算分析流程。离散元弹塑性屈曲分析的追踪策略与弹性屈曲分析完全相同,即仍采用离散元力控制法或位移控制法。采用Fortran语言自编程序对若干单层网壳结构算例进行弹塑性屈曲分析,验证了离散元塑性区法的正确性和适用性,拓宽了离散单元法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范围,为结构分析提供了新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弹塑性屈曲论文参考文献
[1].刘赛,张伟贵,肖凯,苏玲,王悦.轴向冲击作用下杆的弹塑性动态屈曲准则[J].振动与冲击.2019
[2].叶继红,张梅.单层网壳结构弹塑性屈曲分析的离散单元法研究[J].工程力学.2019
[3].刘俊,丁子祈,韩先洪.金属薄板单轴弹塑性屈曲变形与回弹的几何参数研究[J].锻压技术.2019
[4].杨艳敏,胡挺益,王勃,陈宇.不同布置方案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体系静力弹塑性分析[J].钢结构(中英文).2019
[5].熊焕君.某加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J].建材世界.2019
[6].隋焕文,张莹,姜峰.屈曲约束支撑对钢框架结构动力弹塑性性能的影响分析[J].建筑结构.2019
[7].董龙光.带可替换剪切连接件的防屈曲偏心支撑钢框架动力弹塑性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9
[8].龙跃凌,曾琳,王英涛,蔡健.矩形钢管混凝土轴压柱的弹塑性局部屈曲模型[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9
[9].王海江,李国强,黄小坤,孙飞飞.屈曲约束钢板联肢剪力墙结构的弹塑性分析[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8
[10].陆金钰,陆鼎,谯旭东.基于折纸理念的新型两边连接钢板剪力墙弹塑性屈曲分析[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