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逐步订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客观,方法,资料,高分辨率,估计值,内插,太平洋。
逐步订正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陈静,张进,张涵斌,王婧卓[1](2019)在《一种新型西南低涡逐步订正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南低涡是形成于青藏高原东侧的特殊天气系统,国内学者目前对于西南低涡的识别没有统一的标准。通过分析西南低涡的主要特征,结合高度场、涡度场、风场,设计了一种适应于西南低涡的HVW识别方法,将其应用于2014年6—8月GRAPES-MESO高分辨率格点分析资料,对比与西南低涡天气图实况的差异。通过对西南低涡的识别、低涡生成和消亡时间、低涡中心位置以及低涡中心强度这几方面的具体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HVW识别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出高精度格点资料中的西南低涡过程,与格点实况的吻合率达到87.5%;对于天气图和格点资料都能够再现的西南低涡个例,HVW识别方法的准确度能够达到90.9%,说明HVW识别方法能够有效捕捉西南低涡。2)以天气图实况资料为西南低涡生命时长检验标准,HVW识别方法能够合理分析低涡的生成和消亡时间。3)对西南低涡中心位置偏差进行分析发现,HVW识别的西南低涡中心位置不仅位于西南低涡气压低值附近,更位于风场辐合中心。4)对西南低涡中心强度的评估发现,格点实况与HVW识别方法分析的西南低涡强度差异几乎可以忽略,充分说明了HVW识别方法包含了格点实况的高度场信息,也说明该识别方法的西南低涡中心强度可以用来代替格点实况结果。通过对2014年6—8月西南低涡过程的具体分析,验证了HVW逐步循环定位方法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及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琳,任宏利,陈权亮,田奔,刘颖[2](2018)在《基于逐步回归模态投影方法的模式ENSO预报订正》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目前,ENSO预测模式的预报能力仍然表现出不稳定性[1,2]。大量研究显示,采用统计方法对模式预测结果进行订正,可以减小模式误差对预报的影响[3]。本文拟采用SPPM[4,5]对BCC_CSM1.1m模式的ENSO预报进行统计订正研究,从不同季节和不同提前预报月的角度多方面地分析该方法对BCC_CSM1.1M模式的订正技巧。(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5 研究生论坛》期刊2018-10-24)
李宏,许建平,刘增宏,孙朝辉[3](2012)在《利用逐步订正法构建Argo网格资料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逐步订正法构建了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太平洋海域(60°S-60°N,120°E-80°W)的逐月温、盐度网格资料,其垂向分辩率在5~1 950 m水深范围内为48层,水平分辨率为1°×1°。对网格资料的误差分析表明,整个太平洋海域温度和盐度标准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097℃和0.017。将构建的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Argo)网格资料集与研究海域获取的CTD(Conductance-Temperature-Depth,)、TAO(Tropical Atmosphere/Ocean array,TAO)和WOA05(World Ocean Alta 5)等资料集进行的比较和分析发现,2006年之前,由于Argo资料相对较少,导致构建的网格资料集存在一定的误差;而在2006年以后的Argo网格资料则与历史观测资料比较一致。况且,由构建的Argo网格资料集揭示的太平洋海域温、盐度分布的主要特征来看,其与WOA05资料集所反映的结果也十分吻合,且前者揭示的特征比后者要更加细致些。这充分说明了,利用逐步订正法构建的Argo网格资料集是值得信赖的,也是可靠的。(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2年05期)
燕成玉,曹秀芝,张玉宏,何国云[4](2005)在《秦皇岛温度预报方程的建立及其逐步订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2000年~2004年1到12月850毫巴天气图、日本FXFE782、FXFE783、预报区域5个测站逐小时自记及自动站观测资料,从基本原理出发,从340个样本中筛选出平流项和非平流项因子17个,利用多元回归统计模型,建立了四季节分县温度预报方程,且用850毫巴分型的△T值为逐步订正值,在2005年1~6月份使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预报误差小于+1.8℃。(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05-10-01)
苏志侠,陈玉春,李晓霞[5](1996)在《逐步订正法中不同分析方案对降水预报影响的对比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Berjamin等改进的逐步订正客观分析中的叁种权重函数——圆形、椭圆形、曲率椭圆形,用1995年7月13日00:00—7月19日00:00的T63L16模式预报产品和实况资料及改进的有限区域嵌套高分辨率模式对上述叁种方案提供的不同初值作了对比试验。24h和48h的预报试验表明,椭圆形方案好于圆形,曲率椭圆形方案又好于椭圆形(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1996年01期)
苏志侠,程麟生[6](1994)在《两种客观分析方法的比较──逐步订正和最优内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逐步订正法和最优内插法对高空和地面风、温、湿(u,v,T,RH)要素场和地面气压(Ps)进行了客观分析和预报试验。利用逐步订正分析时,为使一些中-α尺度气象场特征得以体现,设计了多重权重函数———圆形、椭圆形和曲率椭圆形。最优内插法利用一元二维高斯相关模型。客观分析结果表明:在资料密集区域两者基本一致;在资料稀少区域最优内插法好于逐步订正法。预报结果表明:对于24小时预报结果,逐步订正法优于最优内插法,而48小时预报结果则相反。总的来说,在资料稀少区后者好于前者(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1994年02期)
张健宏[7](1994)在《用逐步订正法做客观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用逐步订正法做客观场分析的方法与步骤;阐述了初值的给出方法,猜测值的求算;扫描半径的选取并通过对1993年6月27日的客观场的分析与天气图的分析对比发现,逐步订正法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陕西气象》期刊1994年03期)
吴尚森[8](1984)在《用逐步订正法分析热带流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所谓“以测站扫描格点”的逐步订正方案分析500毫巴热带流场。预备场是由有限元法提供的。得到了满意的分析结果。计算量减少到原来的二十七分之一,大大缩短了计算时间。此方案对业务工作有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服务》期刊1984年02期)
张程道,邢书辰[9](1982)在《一种最优内插与逐步订正结合的高空风场客观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叙述的一种最优内插与逐步订正结合的高空风场客观分析方法,是以最优内插的高度场求得的地转风作预备场,使用最优内插权重函数经2—3次订正而成的。 通过对叁个个例的叁个层次(850、500和300毫巴)上测风资料进行风场客观分析试验,得到了资料拟合误差(全场平均)均在1米/秒左右的满意结果。分析出来的流线图不仅光滑,而且根据分析结果计算的涡度场和散度场与实际天气形势配合一致,并且其量级也是合理的。(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1982年Z1期)
逐步订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引言目前,ENSO预测模式的预报能力仍然表现出不稳定性[1,2]。大量研究显示,采用统计方法对模式预测结果进行订正,可以减小模式误差对预报的影响[3]。本文拟采用SPPM[4,5]对BCC_CSM1.1m模式的ENSO预报进行统计订正研究,从不同季节和不同提前预报月的角度多方面地分析该方法对BCC_CSM1.1M模式的订正技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逐步订正论文参考文献
[1].王静,陈静,张进,张涵斌,王婧卓.一种新型西南低涡逐步订正识别方法[J].大气科学学报.2019
[2].王琳,任宏利,陈权亮,田奔,刘颖.基于逐步回归模态投影方法的模式ENSO预报订正[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5研究生论坛.2018
[3].李宏,许建平,刘增宏,孙朝辉.利用逐步订正法构建Argo网格资料集的研究[J].海洋通报.2012
[4].燕成玉,曹秀芝,张玉宏,何国云.秦皇岛温度预报方程的建立及其逐步订正[C].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2005
[5].苏志侠,陈玉春,李晓霞.逐步订正法中不同分析方案对降水预报影响的对比试验[J].高原气象.1996
[6].苏志侠,程麟生.两种客观分析方法的比较──逐步订正和最优内插[J].高原气象.1994
[7].张健宏.用逐步订正法做客观场分析[J].陕西气象.1994
[8].吴尚森.用逐步订正法分析热带流场[J].海洋预报服务.1984
[9].张程道,邢书辰.一种最优内插与逐步订正结合的高空风场客观分析方法[J].气象科学.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