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氮营养效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率,营养,油菜,小麦,基因型,氮素,紫花苜蓿。
氮营养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安志超,黄玉芳,汪洋,赵亚南,岳松华[1](2019)在《不同氮效率夏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与氮营养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豫中地区玉米临界氮稀释曲线,比较不同氮素利用率玉米品种模型差异,探讨基于此的氮营养指数用于诊断、评价玉米氮素营养的可靠性,为实现玉米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伟科702和中单909两个不同氮利用效率的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连续叁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共设5个氮肥水平(0、120、180、240和360 kg/hm~2),分析不同施氮量对两个玉米品种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收获期干物质的影响,基于不同时期干物质和植株氮浓度建立两个品种临界氮稀释曲线,分析不同氮利用率品种玉米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的差异和氮营养指数及其与相对地上部生物量和相对产量的关系。【结果】中单909的氮利用率显着高于伟科702。在各生育时期,两个玉米品种地上部生物量随施氮量变化表现为N0 <N120 <N180≈N240≈N360。随施氮量的增加,两个品种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可分为限氮和非限氮两部分,依此建立的两个品种的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伟科702 Nc=35.638DM~(–0.341),中单909 Nc=30.801DM~(–0.370))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相比中单909的模型参数,伟科702的参数a提高了15.70%,参数b降低了7.84%,且参数a变化值大于参数b。同一时期两个品种基于此模型的氮营养指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施氮量低于180 kg/hm~2时,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推进,氮营养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当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时,氮营养指数一直升高。氮营养指数与相对地上部生物量、相对产量相关性均达到显着水平。【结论】本文建立的豫中地区的两个品种玉米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及氮营养指数,可以很好地诊断和评价玉米植株氮素营养状况。不同氮利用率品种间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参数存在差异,氮高效的品种具有较低的单位生物量氮浓度和较高的曲线斜率,其各时期临界氮浓度低于氮利用率低的品种。(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郝凤[2](2017)在《紫花苜蓿氮效率差异机制与氮营养阶段生育期划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肥的施用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高产优质的重要保障,氮肥利用率低下却对经济和生态产生了负效应,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生物学途径开发紫花苜蓿自身氮营养高效吸收利用的能力,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根本途径。本研究以全国范围内不同原产地、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苗期初筛和全生育期及田间小区验证的方法,建立了紫花苜蓿氮效率评价系统,进一步在全生育期进行了不同氮效率类型的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光合生理性状、结瘤固氮特性、输导组织解剖结构和基因表达特征的差异分析,并通过营养生长期和全生育期以氮营养阶段为主导划分了紫花苜蓿的生育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紫花苜蓿氮效率评价系统从室内苗期筛选至室外全生育期验证,最后落实到田间小区生产,通过这一完整的主线建立了紫花苜蓿氮效率评价系统,通过变异特征和相关分析,确定地上部干重、单株干重、根长、根体积、地上部氮积累量和单株氮积累量为紫花苜蓿苗期氮效率的评价指标,用隶属函数法与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4个氮效率类型,(1)双高效型,低氮和正常氮水平下均表现为高效型;(2)高氮高效型,正常氮水平下表现为高效型,低氮水平下表现为低效型;(3)低氮高效型,正常氮水平下表现为低效型,低氮水平下表现为高效型;(4)双低效型,低氮和正常氮水平下均表现为低效型。并最终确定紫花苜蓿6010为双高效型、甘农3号为高氮高效型、甘农7号为低氮高效型和陇东为双低效型种质。在各生育期双高效型植株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均高于双低效型品种,在每次刈割中双高效型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也高于低效型品种。综合各项数据,双高效型在经济效益方面更具应用性。2明确不同氮效率紫花苜蓿氮代谢差异机理2.1低氮和正常氮水平下,不同氮效率类型均表现为苗期至现蕾期低氮水平下的总根长和根体积大于正常氮水平,现蕾期后则相反。不同氮效率类型的根系形态指标(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根系生理指标(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的差异无明显规律,但双高效型紫花苜蓿的总根长和根体积均大于双低效型品种,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根系活力,说明双高效型品种具有较发达的根系,较高的氮吸收、累积和利用能力。由此可见,根系大小和活力是造成氮效率差异的根本原因。2.2不同氮效率类型的紫花苜蓿全生育期下根瘤数、根瘤重和单株固氮能力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呈单峰曲线,结荚期达最大值;将氮浓度提高到适宜水平后,不同氮效率类型的紫花苜蓿均表现为其根瘤数和根瘤重增加,单株固氮能力加强;低氮水平下,双高效型和低氮高效型品种的根瘤固氮能力较强;正常氮水平下,双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的根瘤固氮能力较强。2.3不同氮效率紫花苜蓿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谷草酰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6种酶活性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单峰曲线变化,在盛花期出现峰值,不同氮效率类型的GOGAT、GDH、GOT和GPT活性的差异无明显规律,低氮和正常氮水平下,双高效型品种的NR和GS活性均高于双低效型品种,低氮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品种的NR和GS活性介于二者之间,且在2个氮水平下表现相反。这与氮营养类型代谢特点相一致,故NR和GS活性可作为评价的辅助指标。2.4不同氮效率类型的紫花苜蓿各生育期光合效应参数均存在差异,低氮和正常氮水平下,双高效型和双低效型品种比较,双高效型品种的光合效应指标表现相对较优。且与生物量表现出一致的变化。提高氮水平后,双高效型的净光合速率增加幅度最大,低氮高效型增加幅度最小,高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品种的增加幅度介于中间,说明不同氮效率类型的光合作用对氮响应度不同,双高效型紫花苜蓿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2.5正常氮水平下紫花苜蓿根、茎、叶中的维管束面积、木质部面积、韧皮部面积和导管数量均高于低氮水平;低氮水平下,双高效型和低氮高效型品种根、茎、叶的木质部面积、韧皮部面积和维管束面积较大,总导管数量较多;正常氮水平下,双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的根、茎、叶的木质部面积、韧皮部面积和维管束面积较大,总导管数量较多;双高效型品种在2个氮水平下的输导组织结构相对来说发育较好,其木质部面积、韧皮部面积、维管束面积和总导管数均高于双低效型品种,低氮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品种的各指标介于二者之间,且在2个氮水平下表现相反。3紫花苜蓿双高效型和双低效型氮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在根系中,铵转运基因(AMT)和高亲和硝转运基因(NRT2)在双高效型品种6010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双低效型品种陇东,且表达量随氮水平升高而升高;在地上部中,NRT2在双高效型品种6010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双低效型品种陇东,AMT基因在双高效型和双低效型品种的表达量各有高低;紫花苜蓿双高效型品种6010与双低效型品种陇东相比,具有较强的吸收转运铵态氮和硝态氮的能力。4明确紫花苜蓿各生长时期的氮素来源4.1营养生长期间,低氮水平下,肥料氮所占比例逐渐减小,根瘤氮比例增加,生长至50d均以外源氮为主,60d时2个氮源持平,70d则以根瘤氮为主;正常氮水平下,虽然肥料氮所占比例逐渐减小,根瘤氮比例增加,但均以外源氮为主导,因此,在缺氮的情况下,以根瘤氮为主的时间比正常氮提前近30d;地上部是外源氮和根瘤固氮积累的主要部位,低氮处理下地上部所占比例为64.8%和53.6%,正常氮处理下所占比例为71.6%和72.4%。4.2将紫花苜蓿的生育期根据氮营养阶段可分为:苗期至现蕾期,主要依靠土壤氮和肥料氮,6010与陇东相比,6010的根瘤固氮作用较陇东大,吸收土壤氮的比例较陇东小。初花期至结荚期,主要依靠土壤氮和肥料氮,又有根瘤固氮的供应,2个品种吸收土壤氮的比例接近,肥料氮和根瘤固氮相差较大,陇东肥料氮为21.1%,6010仅为9.6%,但在营养阶段划分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鼓粒期至成熟期,主要依靠根瘤固氮,土壤氮和肥料氮的作用已很小,其中根瘤固氮贡献为88.4%~89.6%,土壤氮为4.1%~10.0%,肥料氮为1.5%~6.4%。(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邹小云,熊洁,宋来强,邹晓芬,陈伦林[3](2015)在《不同甘蓝型油菜基因型氮营养效率差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江西省5个基因型油菜间的氮营养效率差异。结果表明:5个油菜品种的籽粒产量、生物产量、收获指数、氮效率和氮响应度在不同氮肥处理下均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根据氮效率和氮响应度将5个油菜基因型分为4种类型,其中中双11号属于H-H型,湘杂油743属于L-L型,赣油杂5号和丰油730属于H-L型,蓉油10号属于L-H型;氮累积量不能反映氮效率类型,而氮利用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均能较好地反映氮效率类型。(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谷晓博,李援农,杜娅丹,周昌明,银敏华[4](2016)在《水氮耦合对冬油菜氮营养指数和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在冬油菜蕾薹期,设置3个施氮水平0、80、160 kg/hm2(分别记为N0、N1和N2)和3个灌溉水平0、60、120 mm(分别记为I0、I1和I2),探究蕾薹期不同灌溉、施氮量对冬油菜氮营养指数(NNI)、光能利用效率(RUE)、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的影响。2 a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灌水且施氮能明显提高冬油菜地上部干物质量、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I1N1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量比I1N2、I2N1和I2N2分别低0.80%、9.18%和11.12%。冬油菜在I0N1、I0N2、I2N1和I2N2处理下,均会出现氮素亏缺状况,不利于油菜生长;在I1N1和I1N2处理下,不同时期的NNI均大于1,I1N1的NNI在1附近波动,I1N2的NNI则远大于1,表明氮素过剩。2 a施氮和灌水处理对RUE的影响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I1N1无论在干旱年(2012—2013年)或降水量较多年份(2013—2014年)均能显着提高冬油菜的RUE,而过量灌溉或施氮对冬油菜RUE促进作用不明显,甚至有下降趋势。2 a灌溉和施氮处理对冬油菜籽粒产量、耗水量、WUE和NPFP影响的交互作用均达显着水平(P<0.05),2 a中灌水量为120 mm、施氮量为80 kg/hm2(I2N1)处理的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3 385 kg/hm2,平均耗水量374 mm,平均WUE为9.1 kg/(hm2·mm),而2 a中灌水量为60 mm、施氮量为80 kg/hm2(I1N1)处理的WUE最高,其平均WUE比I2N1提高8.79%,平均耗水量减少42.5 mm,仅减产3.57%。从节水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灌水60 mm、施氮80 kg/hm2为冬油菜蕾薹期较优的灌溉施氮策略。(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罗赣丰,马雪梅,程建峰[5](2014)在《水稻剑叶角度与氮营养效率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剑叶角度是构成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指标和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水稻剑叶角度与氮营养效率的关系研究,为水稻塑造理想株型和提高氮营养效率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途径。试验采用盆栽土培法,以不同年代的9个典型稻种资源为材料,设置不施氮(0kg/hm2尿素)、正常施氮(240kg/hm2尿素)和高施氮(480 kg/hm2尿素)3个施氮水平,于水稻灌浆期测量剑叶角度、各器官含氮量和土壤含氮量,进行剑叶角度与氮营养效率间的相关分析与函数拟合。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的剑叶角度和氮营养效率存在显着的基因型差异,且随施氮水平而异。剑叶角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不施氮下的基因型间差异明显小于正常施氮和高施氮。剑叶角度与氮利用效率、土壤氮生产力、植株氮生产力和氮收获指数呈显着负相关,不同氮营养效率间存在极显着正或负相关。氮利用效率、土壤氮生产力、植株氮生产力和氮收获指数随剑叶角度呈显着的对数递减,顺序为植株氮生产力>氮收获指数>氮利用效率>土壤氮生产力。因此,在生产上可根据水稻剑叶角度来预测氮营养效率,并以其为依据实时地调控氮肥运筹来实现氮营养的高效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18期)
杨睿,伍晓明,安蓉,李亚军,张玉莹[6](2013)在《不同基因型油菜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与农艺性状和氮营养性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对50个甘蓝型油菜基因型进行氮利用效率筛选,并将不同氮利用效率基因型在施氮(N 180kg/hm2)和不施氮(N 0 kg/hm2)条件下的农艺性状和氮营养性状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0个油菜基因型的氮利用效率具有显着差异,最大相差2.5倍(施氮)和1.7倍(不施氮)。油菜的农艺性状及氮素营养性状指标均表现出一定的基因型变异,其中第一个有效分枝高度变异系数最大,超过50%,而籽粒含氮量的变异系数最小,只有6%左右。不论供氮水平高低,氮高效基因型的每角粒数,籽粒生物量,籽粒占地上部生物量的比例以及籽粒氮占地上部总氮的比例均高于氮低效基因型,第一个有效分枝高度则显着低于氮低效基因型。另外,油菜氮素利用效率与各器官含氮量、茎叶氮素累积量、果荚氮素累积量、茎叶氮占地上部氮的比例和果荚氮占地上部氮的比例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而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的地上部总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累积总量则无显着差异。不同氮利用效率基因型的农艺性状和氮营养性状对氮肥的敏感性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杜建军,王新爱,闵东红,李生秀,郑武乾[7](2005)在《西北地区不同小麦品种氮营养效率差异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西北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15个耐肥性不同的主要小麦品种的氮营养效率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供试的15个小麦品种中,丰产3号、周麦9号和长武134在低氮和高氮下均可获得高产,是适应性较广的品种类型;西农1376、西农6028和陕229对氮素累积量大,但体内氮的利用效率低,对土壤氮利用能力也差,需肥量大,氮肥利用率高,比较耐肥,适用于高肥土壤种植;低氮条件下,周麦9号、小偃6号属高产-氮高效型品种,而在高氮条件下,丰产3号、周麦9号和偃师9号属高产-氮高效型品种;低氮条件下耐瘠品种主要靠发达的根系和对NO-3的有效利用获得高产,高氮条件下耐肥品种主要靠对肥料氮的吸收及在体内的有效利用而获得高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1期)
孙传范,戴廷波,荆奇,姜东,曹卫星[8](2004)在《小麦品种氮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及其氮营养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 4 0个不同小麦基因型在 2个不同生态区进行田间试验 ,系统地分析了不同N利用效率指标的基因型与环境差异及其与N营养特性的关系 .结果表明 ,N收获指数在基因型间的变异相对较小 ,其余指标受品种影响较大 .N吸收效率、氮流效率受环境影响较小 ,其余指标受环境影响较大 .所有指标均受基因型和环境互作的显着影响 .氮流效率与N吸收效率、植株N生产力和土壤N生产力极显着相关 ,综合反映了植株干物质生产和N利用状况 ,可作为一个有效的N利用效率评价指标 .指出提高开花后 ,N同化量和转运量有利于提高氮流效率(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郭战玲,沈阿林[9](2004)在《小麦氮营养效率的种间差异与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氮营养高效品种 ,挖掘作物高效吸收利用养分潜力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对近 2 0年来国内外有关不同基因型小麦在氮营养吸收、运转和利用方面的差异及其可能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需关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04年02期)
周联东,员海燕,李得孝,雷国才[10](2003)在《玉米氮营养效率基因型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陕西省近几年来推广的18个玉米杂交种的农艺性状和N营养效率状况,结果表明,在低N条件下,大部分农艺性状变异程度进一步拉大,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变化各异。供试品种N营养效率差异显着,单株N积累量平均1.4954g,变动于1.0165~1.9314g,N利用效率变幅为50.57~71.02,N收获指数变幅为0.5305~0.6923,相关分析表明,吐丝期根系干重、根冠比、棒叁叶N积累、籽粒N积累与总N积累量相关显着,收获指数与N收获指数、N利用效率有较高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氮营养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氮肥的施用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高产优质的重要保障,氮肥利用率低下却对经济和生态产生了负效应,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生物学途径开发紫花苜蓿自身氮营养高效吸收利用的能力,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根本途径。本研究以全国范围内不同原产地、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苗期初筛和全生育期及田间小区验证的方法,建立了紫花苜蓿氮效率评价系统,进一步在全生育期进行了不同氮效率类型的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光合生理性状、结瘤固氮特性、输导组织解剖结构和基因表达特征的差异分析,并通过营养生长期和全生育期以氮营养阶段为主导划分了紫花苜蓿的生育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紫花苜蓿氮效率评价系统从室内苗期筛选至室外全生育期验证,最后落实到田间小区生产,通过这一完整的主线建立了紫花苜蓿氮效率评价系统,通过变异特征和相关分析,确定地上部干重、单株干重、根长、根体积、地上部氮积累量和单株氮积累量为紫花苜蓿苗期氮效率的评价指标,用隶属函数法与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4个氮效率类型,(1)双高效型,低氮和正常氮水平下均表现为高效型;(2)高氮高效型,正常氮水平下表现为高效型,低氮水平下表现为低效型;(3)低氮高效型,正常氮水平下表现为低效型,低氮水平下表现为高效型;(4)双低效型,低氮和正常氮水平下均表现为低效型。并最终确定紫花苜蓿6010为双高效型、甘农3号为高氮高效型、甘农7号为低氮高效型和陇东为双低效型种质。在各生育期双高效型植株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均高于双低效型品种,在每次刈割中双高效型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也高于低效型品种。综合各项数据,双高效型在经济效益方面更具应用性。2明确不同氮效率紫花苜蓿氮代谢差异机理2.1低氮和正常氮水平下,不同氮效率类型均表现为苗期至现蕾期低氮水平下的总根长和根体积大于正常氮水平,现蕾期后则相反。不同氮效率类型的根系形态指标(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根系生理指标(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的差异无明显规律,但双高效型紫花苜蓿的总根长和根体积均大于双低效型品种,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根系活力,说明双高效型品种具有较发达的根系,较高的氮吸收、累积和利用能力。由此可见,根系大小和活力是造成氮效率差异的根本原因。2.2不同氮效率类型的紫花苜蓿全生育期下根瘤数、根瘤重和单株固氮能力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呈单峰曲线,结荚期达最大值;将氮浓度提高到适宜水平后,不同氮效率类型的紫花苜蓿均表现为其根瘤数和根瘤重增加,单株固氮能力加强;低氮水平下,双高效型和低氮高效型品种的根瘤固氮能力较强;正常氮水平下,双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的根瘤固氮能力较强。2.3不同氮效率紫花苜蓿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谷草酰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6种酶活性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单峰曲线变化,在盛花期出现峰值,不同氮效率类型的GOGAT、GDH、GOT和GPT活性的差异无明显规律,低氮和正常氮水平下,双高效型品种的NR和GS活性均高于双低效型品种,低氮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品种的NR和GS活性介于二者之间,且在2个氮水平下表现相反。这与氮营养类型代谢特点相一致,故NR和GS活性可作为评价的辅助指标。2.4不同氮效率类型的紫花苜蓿各生育期光合效应参数均存在差异,低氮和正常氮水平下,双高效型和双低效型品种比较,双高效型品种的光合效应指标表现相对较优。且与生物量表现出一致的变化。提高氮水平后,双高效型的净光合速率增加幅度最大,低氮高效型增加幅度最小,高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品种的增加幅度介于中间,说明不同氮效率类型的光合作用对氮响应度不同,双高效型紫花苜蓿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2.5正常氮水平下紫花苜蓿根、茎、叶中的维管束面积、木质部面积、韧皮部面积和导管数量均高于低氮水平;低氮水平下,双高效型和低氮高效型品种根、茎、叶的木质部面积、韧皮部面积和维管束面积较大,总导管数量较多;正常氮水平下,双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的根、茎、叶的木质部面积、韧皮部面积和维管束面积较大,总导管数量较多;双高效型品种在2个氮水平下的输导组织结构相对来说发育较好,其木质部面积、韧皮部面积、维管束面积和总导管数均高于双低效型品种,低氮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品种的各指标介于二者之间,且在2个氮水平下表现相反。3紫花苜蓿双高效型和双低效型氮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在根系中,铵转运基因(AMT)和高亲和硝转运基因(NRT2)在双高效型品种6010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双低效型品种陇东,且表达量随氮水平升高而升高;在地上部中,NRT2在双高效型品种6010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双低效型品种陇东,AMT基因在双高效型和双低效型品种的表达量各有高低;紫花苜蓿双高效型品种6010与双低效型品种陇东相比,具有较强的吸收转运铵态氮和硝态氮的能力。4明确紫花苜蓿各生长时期的氮素来源4.1营养生长期间,低氮水平下,肥料氮所占比例逐渐减小,根瘤氮比例增加,生长至50d均以外源氮为主,60d时2个氮源持平,70d则以根瘤氮为主;正常氮水平下,虽然肥料氮所占比例逐渐减小,根瘤氮比例增加,但均以外源氮为主导,因此,在缺氮的情况下,以根瘤氮为主的时间比正常氮提前近30d;地上部是外源氮和根瘤固氮积累的主要部位,低氮处理下地上部所占比例为64.8%和53.6%,正常氮处理下所占比例为71.6%和72.4%。4.2将紫花苜蓿的生育期根据氮营养阶段可分为:苗期至现蕾期,主要依靠土壤氮和肥料氮,6010与陇东相比,6010的根瘤固氮作用较陇东大,吸收土壤氮的比例较陇东小。初花期至结荚期,主要依靠土壤氮和肥料氮,又有根瘤固氮的供应,2个品种吸收土壤氮的比例接近,肥料氮和根瘤固氮相差较大,陇东肥料氮为21.1%,6010仅为9.6%,但在营养阶段划分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鼓粒期至成熟期,主要依靠根瘤固氮,土壤氮和肥料氮的作用已很小,其中根瘤固氮贡献为88.4%~89.6%,土壤氮为4.1%~10.0%,肥料氮为1.5%~6.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营养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1].安志超,黄玉芳,汪洋,赵亚南,岳松华.不同氮效率夏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与氮营养诊断[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2].郝凤.紫花苜蓿氮效率差异机制与氮营养阶段生育期划分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
[3].邹小云,熊洁,宋来强,邹晓芬,陈伦林.不同甘蓝型油菜基因型氮营养效率差异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5
[4].谷晓博,李援农,杜娅丹,周昌明,银敏华.水氮耦合对冬油菜氮营养指数和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6
[5].罗赣丰,马雪梅,程建峰.水稻剑叶角度与氮营养效率的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14
[6].杨睿,伍晓明,安蓉,李亚军,张玉莹.不同基因型油菜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与农艺性状和氮营养性状的关系[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
[7].杜建军,王新爱,闵东红,李生秀,郑武乾.西北地区不同小麦品种氮营养效率差异及其机理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8].孙传范,戴廷波,荆奇,姜东,曹卫星.小麦品种氮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及其氮营养特性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
[9].郭战玲,沈阿林.小麦氮营养效率的种间差异与机理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4
[10].周联东,员海燕,李得孝,雷国才.玉米氮营养效率基因型差异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