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江[1]2004年在《吉林省粮食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吉林省是粮食大省,粮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发展粮食经济,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前提。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快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的背景下,本人将吉林省的粮食经济问题作为MBA毕业论文选题,力图对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有所裨益。吉林省粮食经济现状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粮食产量大,结构不合理,出现了粮食降价、农民“卖粮难”和农民收入减少问题;为了保证全国粮食安全,吉林省储备粮食花费了一定的费用;由于执行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粮食企业顺价销售难,出现大量的经营亏损,财政也为此支付了大量补贴。吉林省粮食经济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首先,粮食生产是弱势产业,效益低,缺乏需求弹性,产量的较小变化带来粮食价格和农民收入的大变化,对吉林省粮食主产区而言,丰收不一定是好事,增产不一定增收。欠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粮食减产可能引起价格上涨。其次,国家为了维护粮食安全,保证十几亿人口吃饭,在宏观调控和利用市场调节的分工上,过分强调了粮食的社会性质,考虑粮食的经济性质不够,导致粮食的社会性质强于粮食的经济性质,更多地考虑粮食的社会效益,而较少考虑粮农的经济效益。对吉林省来说,粮食的稳定供给是一项政治任务,吉林省的粮库储存的不仅是自己的粮食,还包括其他地区的粮食。销区自己不存粮,缺粮时,国家从吉林省调运。这样吉林省替其他省份他们承担着因储存而产生的各种损耗和费用。同时,粮食流通领域竞争受到限制,国家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食企业成为一种典型的市场势力。由于市场势力对价格和供求的扭曲作用,粮食的供求和市场价格信息不能
鞠永平[2]2012年在《吉林省粮食企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粮食不仅是人们生活必需品,而且是重要战略物资,对于保障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幅员面积大,人口众多,全国粮食主产区大多集中到长江以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等13个主产省;主销区主要集中在京、津、沪以及东南沿海等9个省份;产销平衡区主要在宁夏、甘肃、贵州、山西等8个省份。在粮食主产区中净调出省仅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南、安徽、江苏等7个省区。这种长运距、大运量的粮食流通模式迫切需要构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发展壮大粮食宏观载体,增强企业实力。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我国的黄金玉米带,是全国唯一的人均吨粮省份,粮食商品率、粮食出省数量、粮食出口量、人均占有量多年来居全国首位,为全国总量的平衡、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科学构建吉林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明确粮食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发展粮食经济都具有重要作用。建国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进行多次改革,由统购统销、“双轨制”,向粮食购销市场化转变。199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实行“叁项政策、一项改革”,要求企业做到“四分开、一完善”。200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即(国发〔2004〕17号),明确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同时,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发挥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当前全国粮食产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粮食购销市场化、国际化,传统的粮食购销模式和单打一的经营方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粮食流通需要,制约了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粮食经济发展,粮食资源优势很难转化成经济优势,这就需要探讨吉林粮食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出路。论文首先对全国粮食企业发展的背景进行研究,从粮食产需状况和物流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吉林省粮食企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其次对吉林省粮食企业现状进行剖析,从内部和外部环境阐述影响企业发展的诸因素,导出吉林省粮食企业的发展的思路。最后提出构建吉林粮食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滕星均[3]2009年在《区域叁农问题的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叁农”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和关键。近几年来,“叁农”问题成了理论界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经济学界在“叁农”问题上有着长久而热烈的探讨与争论,不管他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如何各异,但对于问题本身的看法却是日趋一致的,那就是“叁农”问题已经趋近于一个国家可承受的极限值,并且直接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积极性和农村基层社区构架的稳定,从而诱发中央及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叁农”问题受到了中央高层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依据区域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基础理论,以区域经济突破为主线,将区域创业环境、叁农问题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形成原因及其解决办法纳入一个系统,对叁农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别从研究背景、吉林省“叁农”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吉林省“叁农”问题形成原因、吉林省“叁农”问题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以及解决吉林省“叁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系统地对吉林省“叁农”问题发展趋势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与解答。
徐新[4]2013年在《农发行支持吉林省粮食产业链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多年来以粮食商品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玉米出口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名符其实的大粮仓。吉林省粮食产业发展不仅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吉林省粮食生产步入了新阶段,随着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的实施,年均粮食生产量将稳定在600亿斤以上。为改变多年来粮食大省财政不堪重负、粮食保管费用高、粮食转化率低、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的新思路,特别是在推进粮食产业发展方面制定了多项措施,延伸粮食产业发展链条,加快推进了粮食产业化发展步伐。作为农业政策行银行,如何在推进吉林省粮油产业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政策银行的优势,认真解决当前在支持粮食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打造支持全省粮食全产业链发展的主导银行,既是农业发展银行在新形势下履行政策性银行职责的重要内容,更是农发行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和推动吉林省“叁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从吉林省粮食产业链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吉林省粮食产业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和存在的制约因素,从发展现代农业、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等方面阐明了在吉林这样的粮食大省,推进粮食产业链发展的现实意义,进而提出了农业政策性银行在支持吉林粮食产业链发展的战略定位。其次,从我省粮食产业链发展布局和环境、外部条件和政策、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经营能力和机制、农发行信贷支持模式的四方面的限制出发,全面分析了农发行支持吉林粮食全产业链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依据通过对吉林省粮食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农发行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的成效、粮食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分析及农发行支持产业发展的策略和途径分析,在认真梳理和分析农发行在支持粮食产业链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第叁,结合实际提出了农发行在支持吉林粮食产业链发展的对策建议,特别是在推动国家和地方政策扶持力度、实施全产业链客户布局、完善信贷管理模式和措施、创新信贷产品、加强合同合作等方面,阐述了支持粮食产业联发展的对策建议。推进粮食产业链发展是实吉林省从传统农业向现农业转变的重要方式,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缩小成效差距、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加大对粮食产业链整体的扶持,带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是一条可以探索和不断完善的有效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在支持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方面有着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因此,必须紧紧立足吉林省粮食大省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主动创造推进粮食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推进全省粮食产业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
李汶帛[5]2017年在《吉林省粮食可持续增长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至关重要。种植生产则是农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关系到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粮食增产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因此,粮食可持续增产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吉林省一直致力于将粮食产量的最大化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虽然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但也付出了沉痛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耕地资源质量与环境问题、种植对化学投入品过度依赖、地下水超采相互迭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粮食产量绿色增长面临重大挑战,进而引发一系列粮食安全问题,不利于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依托当地资源禀赋,为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吉林省亟需合理发展粮食可持续增长。本文共有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立题依据研究及研究的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观点及研究成果,并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为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主要对粮食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两个基本概念进行定义归纳,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粮食安全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章为吉林省粮食产业发展现状。通过实地调研和大量翻阅文献,总结概述吉林省粮食生产条件、粮食生产现状及粮食市场现状;第四章为吉林省粮食可持续增长面临的问题。主要提出六个问题:水土资源环境基础乏力难支撑粮食可持续增长、绿色农业生产要素紧缺、个体生产者可持续生产行动迟缓、粮食可持续便捷式甄别方法缺位、绿色粮食市场供求规模小、指向性政策引导力不足,为后文对策建议的提出奠定基础;第五章为构建吉林省粮食可持续增长路径的设计,分别从设计思想、原则与目标、构建粮食可持续增长运行机制、构建粮食可持续增长路径的设想叁个方面进行路径设计;第六章为促进吉林省粮食可持续增长的对策建议。针对问题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即推动粮食可持续消费价值观念形成、建立粮食可持续生产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建立低成本绿色粮食科技研发激励、完善粮食可持续增长规划设计、完善粮食可持续生产推广体系建设、健全粮食可持续发展法制建设;第七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对本文研究结论和主要观点进行总结。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吉林省作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但在追求粮食持续增产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环境的维护,需要发展粮食可持续增长;第二,吉林省发展粮食可持续增长面临诸多问题,制约着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即水土资源环境基础乏力难支撑粮食可持续增长、绿色农业生产要素紧缺、个体生产者可持续生产行动迟缓、粮食可持续便捷式甄别方法缺位、绿色粮食市场供求规模小、指向性政策引导力不足;第叁,吉林省需要构建一条粮食可持续增长路径,在整体路径设计中,分别从设计思想、原则与目标、构建粮食可持续增长运行机制、构建粮食可持续增长路径的设想叁个方面进行路径设计;第四,为了促进吉林省粮食可持续增长,主要提出六个方面的具体对策建议:即推动粮食可持续消费价值观念形成、建立粮食可持续生产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建立低成本绿色粮食科技研发激励、完善粮食可持续增长规划设计、完善粮食可持续生产推广体系建设、健全粮食可持续发展法制建设。
赵福成[6]2010年在《构建吉林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研究》文中指出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和重要战略物资,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长运距、大运量的粮食流通模式迫切需要构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来提高粮食物流效率、降低粮食成本。因此,科学构建吉林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明确粮食物流发展方向,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发展粮食经济具有重要价值。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安全战略基地,商品化率常年保持在80%左右,为满足我国和周边国家粮食需求做出重要贡献。但粮食储运瓶颈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对吉林省粮食物流发展影响深远。在当前全国粮食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粮食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粮食流通模式和落后的转运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要求,极大地限制了吉林省乃至东北粮食主产区优势的发挥,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改革的时候,构建吉林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随之被提上重要日程。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还对粮食主产区构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粮食物流的研究动态进行了评析,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粮食物流体系的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了阐述、归纳和总结,说明其与构建吉林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内在相关性;其次,通过国内外和吉林省粮食物流发展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吉林省粮食物流的主要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吉林省粮食物流量预测的同时,对构建吉林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进行了必要性分析;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重点介绍了构建吉林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主要思路和设想,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前景。并分析研究了主要功能和构成要素,针对性地从构建原则、通道建设和节点布局几方面提出了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主要框架,鉴于信息管理对粮食现代物流的突出作用,还对吉林省粮食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体系进行解析。并通过对粮食现代物流体系运行机制的具体分析,进一步构思制定了吉林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运行保障机制;最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发达国家粮食物流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其他省份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构建吉林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几点建议。
闫云仙[7]2005年在《吉林省粮食期货贸易研究》文中认为在世界经济的不断演进和发展过程中,期货市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发现价格、回避风险等功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流通体制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如何预先发现粮食价格信号;二是如何有效规避粮食市场风险。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吉林省农业经济研究中的方向性问题。国内外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实践证明,粮食期货市场是减缓粮食价格的波动,降低和抗御粮食价格风险,减少粮食生产的不稳定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有效的市场工具。本研究正是从吉林省的现实情况出发,在我国粮食期货市场的逐步成熟与完善的趋势下,提出吉林省粮食期货贸易的目标模式,吉林省粮食期货贸易的模式、方式和策略,以增加农民收入,保证粮食企业的利润,建立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推动粮食期货贸易的发展,提高吉林省粮食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粮食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本研究以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蛛网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组织创新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粮食期货市场的完善和吉林省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问题的角度,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阐述与实践归纳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吉林省的粮食企业和农民进入期货市场的思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 1、采用历史分析法,分析了美国粮食期货市场的发展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总结了美国粮食期货市场发展的经验,阐述了中国在发展粮食期货市场方面,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美国期货市场的成功经验。 2、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粮食期货市场的产生的经济原因和理论背景,归纳了它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粮食期货交易的总体变动情况和粮食期货市场现实运行状况,指出了中国粮食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详细阐述了我国粮食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和作用。 3、运用比较分析法,说明了吉林省粮食市场的重要性,通过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吉林省粮食市场的影响的分析,在对吉林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深刻揭示出吉林省粮食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粮食期货市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并且粮食期货市场也具备了为粮改服务的条件,提出了吉林省粮食期货贸易的目标模式。 4、采用系统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进行对策研究,在考察吉林省粮食期货贸易现状
刘笑然[8]2008年在《当前吉林省粮食物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文中指出通过对当前吉林省粮食物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提出了吉林省发展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建议。
毕红杰[9]2005年在《吉林省粮食增产潜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粮食增产潜力以及未来粮食供求关系变化趋势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界的广泛关注。工业化、城市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这种趋势一方面必将导致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还将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和水资源的不足,进而增加粮食供给的艰巨性。倘若粮食增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制约得不到缓解,在21世纪人口高峰期时,中国的粮食供求出现1亿吨的缺口是很有可能的。而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填平粮食供需目渐扩大的缺口是不现实的。那么制止粮食增产潜力的下降,并花大力气大幅度提高我国粮食的增产潜力及生产水平,就成为中国世纪之交粮食发展战略的理性抉择。 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一直是商品粮输出大省,具有稳定的商品粮供给能力,比较完备的粮食生产体系。吉林省在国家粮食供给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更是这样。培育吉林省粮食增产潜力就成为增加未来粮食供给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公共物品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理论为指导,采用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结构分析、系统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吉林省粮食增产潜力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吉林省光温、降水量等自然条件的现状,运用迈阿密模型,测算出目前吉林省粮食单产的理论潜力。 2.从粮食生产系统的角度,构建粮食增产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关系数法,对吉林、河北、黑龙江、安徽、山东和湖北五个粮食主产省(2001—2003年)的粮食生产潜在优势进行比较性分析。从得分情况来看,吉林省粮食增产潜力评价仅次于黑龙江省。根据比较可以看出,吉林省粮食的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优于其它各省,其次,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得分仅低于黑龙江省,可见吉林省有良好的耕地资源基础。非受灾面积比重得分较低,说明吉林省的防灾抗灾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得分虽不是很低,但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9.54%,水资源的短缺对粮食增产形成了硬约束。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得分过低说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约粮食增产潜力的发挥。 3.对吉林省粮食增产潜力进行实证分析。在土地、粮食生产结构、物质投入、科技投入等方面存在着增产的潜在优势。而增产潜力在资源、气候、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 4.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1985—2003年吉林省的粮食生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建模分析,得出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并得到过去19年中各影响因素的贡献
刘畅[10]2008年在《吉林省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吉林省粮食安全作为中观层面上的粮食安全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粮食供给和需求两个子系统,来研究吉林省粮食安全问题。结合吉林省的具体情况,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粮食产量及其波动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筛选出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耕地面积(CA)、粮食播种面积比重(IGA)以及复种指数(ICA)叁个变量对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作用明显;单位面积农机使用量(PTM)、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PFER)以及农田受灾率(PDA)叁个变量对影响粮食单产水平变化的作用明显。通过建立粮食生产预测模型对2010年、2015年、2020年吉林省粮食产量进行预测,结果分别为3551.66万吨、3729.65万吨、3939.04万吨。在粮食需求预测中需考虑到城市化和收入水平对其影响,并在需求预测模型中利用数学函数体现该影响因素。结合城市化以及收入水平提高,对粮食消费量进行分类预测,根据预测数值分析未来粮食需求的变化趋势,未来吉林省口粮消费量所占比重下降、间接用量所占比重上升,其他用粮所占比重下降,因此未来吉林省粮食需求的主要矛盾体现在饲料粮的需求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方面,粮食总需求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增长迅速,产需缺口占粮食总产量比重下降速度较快,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看到在粮食总需求量增长的同时,粮食总产量也实现快速增长,粮食产需缺口逐步扩大,其中预测期吉林省产需缺口年均增加量为3.6万吨,可满足部分饲料加工业、工业新增粮食消化能力的需要,为保证未来吉林省和国家对粮食的需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粮食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赵书江. 吉林大学. 2004
[2]. 吉林省粮食企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鞠永平. 吉林大学. 2012
[3]. 区域叁农问题的系统研究[D]. 滕星均. 吉林大学. 2009
[4]. 农发行支持吉林省粮食产业链发展对策研究[D]. 徐新. 吉林大学. 2013
[5]. 吉林省粮食可持续增长问题研究[D]. 李汶帛. 吉林大学. 2017
[6]. 构建吉林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研究[D]. 赵福成. 长安大学. 2010
[7]. 吉林省粮食期货贸易研究[D]. 闫云仙. 吉林农业大学. 2005
[8]. 当前吉林省粮食物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 刘笑然. 粮油食品科技. 2008
[9]. 吉林省粮食增产潜力分析[D]. 毕红杰. 吉林农业大学. 2005
[10]. 吉林省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 刘畅. 吉林大学. 2008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粮食安全论文; 粮食银行论文; 玉米行情预测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玉米期货论文; 玉米补贴论文; 农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三农论文; 期货市场论文; 农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