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原胶在混悬剂和软膏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秋霞,肖燕,陆伟根,奚泉[1](2019)在《剪切工艺对含黄原胶的口服混悬液溶出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黄原胶为增稠剂,采用不同的剪切工艺参数制备康唑类药物(BKZ)的口服混悬液,测定了所得混悬液的溶出度、粒径及黏度,并考察黄原胶及其与果葡糖浆和甘油的组合物的水分散液在溶出介质中的分散状态及溶解速度,以确定剪切工艺对含黄原胶口服混悬液的溶出速度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机制。结果表明,在BKZ口服混悬液中,黄原胶与果葡糖浆和甘油可形成稳定的凝胶结构,该凝胶结构的稳定性是影响混悬液溶出速度的关键因素。高剪切工艺对凝胶结构有不可逆的破坏作用,从而会加快主药的溶出速度和降低制剂的黏度;且随着剪切速率和剪切时间的增加,主药的溶出速度增加,混悬液的黏度下降并在停止剪切后不会恢复。根据QbD(quality by design)原则,在以黄原胶为增稠剂的口服混悬液的研发过程中,应充分重视黄原胶的流变学性质,以及剪切工艺对关键质量属性(溶出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制剂溶出速度的变化,确定剪切工艺参数的操作范围,优化工艺设计,增强制备过程的工艺稳定性。
孙铭[2](2019)在《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印两国幅员辽阔、药材资源丰富,都有独特的传统医药体系,如中医学、阿育吠陀等,且都是世界上较有影响力的医学系统。中印传统医学交流始于秦汉,以唐为盛,宋后式微,且与佛教的盛衰直接相关。我国藏蒙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吸收了阿育吠陀的部分理论、诊疗和治法,但亦具有自身民族和地域特色。本论文以阿育吠陀、藏医、蒙医、佛医、傣医、维医六种医学的药物制剂为研究对象,开展主治、药材、配伍、剂型等方面的对比研究,以期增进中印两国医学互学互鉴,进一步理清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渊源,有助于肯定藏医学发源和发展于青藏高原的基本事实。目的:揭示中印六种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在主治、药材、配伍、剂型等方面的异同,解析阿育吠陀和我国传统医学相互交流的痕迹,从而为当今中印人文交流提供支撑,还可为我国研发新的药物制剂提供参考。方法:1.从中印两国的法定药典、部颁标准以及方剂教材中提取和挖掘印度阿育吠陀与我国五种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信息,建立制剂信息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制剂基本信息,研究六种医学体系药物制剂的主治、药材、剂型、制剂药味数、药材类型、药用部位、制剂命名等特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的关联规则研究制剂的配伍规律。分类统计标准:主治按照《GB/T 14396-2016疾病分类与代码》中的疾病病名进行分类统计;印度阿育吠陀药物制剂的剂型按照《印度阿育吠陀药典》中的剂型进行分类统计,我国传统医学药物制剂的剂型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制剂通则进行分类统计。药用部位按照《中药鉴定学》中的药用部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统计。2.采用SPSS 21.0软件的非参数检验法、直观分析法和Cytoscape3.7.1软件的雷达图,研究各个传统医学药物制剂之间在主治、药材、剂型、制剂药味数、药材类型、药用部位、制剂命名、配伍等方面的差异性和相似点。结果:1.中印六种传统医学药物制剂的特点:纳入阿育吠陀药物制剂645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荜茇、姜、诃子、胡椒和余甘子,涉及22种剂型如矿物丸剂、油剂、煮散等;藏医药物制剂458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诃子、红花、木香、豆蔻和余甘子,涉及9种剂型如散剂、丸剂等;蒙医药物制剂164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诃子、红花、栀子、石膏和肉豆蔻,涉及6种剂型如散剂、丸剂等;佛医方剂616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等,常用药材有甘草、当归、姜、地黄和川芎,涉及19种剂型如汤剂等;傣医方剂227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红花丹、姜黄、胡椒、百样解和水菖蒲,涉及14种剂型如汤剂等;维医药物制剂94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西红花、玫瑰花、肉桂、胡椒和诃子,涉及16种剂型如片剂等。2.阿育吠陀和藏医的药物制剂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都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但是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并不相似,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381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共有39种,虽然都使用胡椒、荜茇和诃子,但是前者使用胡椒和荜茇较多,诃子在后者的地位更高;共同的配伍体现在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和荜茇几个药材之间。3.阿育吠陀和蒙医的药物制剂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比较相似,如都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但是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蒙医特色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268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共有25种,虽然都使用胡椒、荜茇、姜黄、当归、檀香、丁香、沉香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荜茇、姜黄较多,后者使用当归、檀香、丁香、沉香较多;共同的配伍只有荜茇和诃子。4.阿育吠陀药物制剂和佛医方剂的相似点和差异性: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并不相似,前者更常治疗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636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有30种,虽然都使用胡椒、姜黄、诃子、硫磺、当归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姜黄、诃子、硫磺较多,后者使用当归较多;没有共同的配伍。5.阿育吠陀药物制剂和傣医方剂的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比较相似,如都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但是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432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有40种,虽然都使用胡椒、荜茇、余甘子、芝麻、当归、姜黄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荜茇、余甘子、芝麻较多,后者使用当归和姜黄较多;共同的配伍只有胡椒和姜。6.阿育吠陀药物制剂和维医药物制剂的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比较相似,如都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但是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262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有31种,虽然都使用胡椒、姜黄、荜茇、硫磺、当归、檀香、丁香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姜黄、荜茇、硫磺较多,后者使用当归、檀香、丁香较多;共同的配伍有八对,如荜茇和姜、荜茇和胡椒、胡椒和姜等,但都是前者使用多,后者使用少。结论:中印六种传统医学药物制剂的主治、药材、配伍有相似性,体现了两国传统医学直接或间接的历史交流;但药物制剂总体而言并不相似,在主治的病种结构、药材品种和配伍规律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推测我国五种传统医学可能受本土的气候、地理环境、物产资源以及中医学、阿拉伯医学的影响所致。另外,从制剂的角度印证了藏医学不完全来源于阿育吠陀的科学论断。
姚潇婷[3](2017)在《嗜热地衣芽孢杆菌特性的研究、改良及初步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黄原胶具有良好的流变性、乳化稳定性、悬浮性、兼容性及增粘性,在原油开采中常被用作驱替剂,以提高钻井、完井、调剖堵水及三次采油等过程中的采油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使用黄原胶后加大了后续处理工艺的难度,因此,有效地降解黄原胶是石油开采的重要工序。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鉴定的一株具有降解黄原胶能力的嗜热地衣芽孢杆菌HT-1为材料,对其进行紫外微波复合诱变,测定复合诱变菌株温度耐受性、pH耐受性以及对黄原胶的降解能力,并与原始菌株进行比较。最后,对复合诱变菌株的应用进行初步探索。本研究对后续黄原胶生物降解法以及黄原胶在石油工业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原始菌株HT-1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温度50℃,pH 7.5,0.1%的黄原胶,1%的葡萄糖(碳源),1%的酵母粉(氮源);最适黄原胶降解条件:0.3%黄原胶作为唯一碳源和氮源,温度50℃,pH7.5。对原始菌株HT-1进行紫外诱变,选取一株较好的诱变菌株,命名为HT1UV-3,其对黄原胶的降粘率达到了 35.79%,较原始菌株提高了 14.42%。随后,对筛选得到的HT1UV-3突变株进行微波诱变,最终得到5株突变型菌株HT1UM3-1、HT1UM3-2、HT1UM3-3、HT1UM3-4、HT1UM3-5。温度耐受方面,5株突变菌株耐高温性能较原始菌株明显提高,其中HT1UM3-3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趋于55℃;pH耐受方面,复合诱变菌株与原始菌株无明显差别;黄原胶降解方面,5株突变菌株的黄原胶降解能力较原始菌株均有提高,其中HT1UM3-5菌株的降粘率最高,达到42.02%,较原始菌株提高了 20.70%。在原油环境下,对原始菌株和复合诱变菌株的存活情况与黄原胶降解能力进行探索。结果显示,不同原油浓度下,原始菌株和复合诱变菌株对原油的耐受程度都不高,半数致死率均在0.5g/L;在0.5g/L原油浓度下,原始菌株和复合诱变菌株对黄原胶降解能力均较差,原始菌株降粘率趋近于0%,复合诱变菌株降粘率约7.5%。探究原始菌株和复合诱变菌株对瓜尔胶、田箐胶、卡拉胶三种胶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对瓜尔胶的降解上,所有菌株降解能力微弱,最大降粘率不超过4%;对田箐胶的降解上,HT1UM3-1、HT1UM3-2、HT1UM3-4、HT1UM3-5的降解能力略高于原始菌株,降粘率在5%-8%之间;对卡拉胶的降解上,复合诱变菌株的降解能力显着高于原始菌株,降粘率在10%-12%之间,较原始菌株提高了约60%。
郭敏[4](2016)在《关节腔注射用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的研究》文中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简称RA)是病因未明的主要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炎性疾病。其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继而引起骨破坏与骨浸蚀;晚期则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严重受损。醋酸曲安奈德(TAA)为中长效糖皮质激素,在治疗RA方面,能明显抑制关节滑膜组织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从而减少毛细血管以及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其抗炎作用强且起效快,能够显着改善病情。目前,市售TAA混悬制剂关节腔注射给药后迅速渗透到体循环,药物在关节腔内存留时间短、药效持续时间短,给药频繁且剂量难以控制,最终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增多、病人顺应性差,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为了延长药物在给药部位的滞留时间,减少用药次数和药物全身不良反应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达到局部给药和药物缓释的作用,本课题研究制备了醋酸曲安奈德(TAA)温敏凝胶。即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聚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聚丙交酯-乙交酯嵌段共聚物(PLGA-PEG-PLGA)为凝胶基质,以黄原胶为助悬剂、Nacl为絮凝剂,研制出关节腔注射用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采用恒温搅拌法制备温敏凝胶,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处方中各成分的适宜浓度范围,再以胶凝温度为考察指标,以PLGA-PEG-PLGA、黄原胶和Nacl的含量为影响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较优处方。之后通过通针性试验、沉降体积比试验以及再分散性试验确定最优处方,其胶凝温度为35.3℃。建立TAA温敏凝胶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含量,通过精密度试验、重复性试验、稳定性试验以及回收率试验等显示该检测方法精密度好,制剂稳定性良好。体外释放试验选取满足漏槽条件的含2%SDS的0.9%氯化钠溶液作为制剂溶出的释放介质进行无膜释放,结果显示:在16d内TAA温敏凝胶体外累积释药达83.31%,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药物体外释放主要以凝胶骨架溶蚀为主,其释药曲线符合Ritger-Peppas数学模型:Q=0.0021t1/2-0.0002,R2=0.9980。通过影响因素试验以及长期稳定性试验,以外观形态考察胶凝温度以及体外释放度为指标对制剂进行初步稳定性考察。试验结果显示高温对于TAA温敏凝胶稳定性影响很大,温度和光照试验结果提示,试剂应避光冷藏保存。本文以SD大鼠为试验对象,建立老鼠皮下气囊炎症模型,分为正常组、致炎空白对照组、TAA温敏凝胶组以及市售TAA混悬制剂组,给予不同组分药物治疗后,通过对比皮下囊物理特征、组织切片的相关评价以及ELISA试剂盒检测炎性因子TNF-α水平等来考察所制备的TAA温敏凝胶药效学。结果表明:所制备的TAA温敏凝胶相比于市售TAA混悬液对于气囊滑膜炎模型的炎症抑制作用更强、作用时间更持久。本文最后以IR820为荧光标记物,以KM小鼠为试验对象,分为市售TAA混悬制剂组和TAA温敏凝胶组,制作皮下囊炎症模型。应用Ivis Lumina XR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观察给药后0h、2h、8h、1d、3d、5d、7d、9d各组药物滞留情况。结果显示制备的TAA温敏凝胶在体内滞留时间能达到9d以上,能够达到缓释药物的目的,适用于关节腔局部用药的要求。综上所述,本文所制备的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胶凝温度适宜,制剂质量稳定,炎症抑制作用强且持久,缓释效果及滞留性良好,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关节腔给药传递系统。
章磊[5](2016)在《HPAM弱凝胶交联体系结构及流变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油田含水不断升高,提出了在油藏深部调整吸水剖面,迫使液流转向,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要求,从而促使深部调剖技术飞速发展。弱凝胶以成本低、成胶时间长、成胶强度较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油田的深部调剖。研究弱凝胶的流变性和粘弹性能并模拟其在地层运移过程中所受剪切的影响,为弱凝胶深部调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重点探讨了HPAM弱凝胶配制水中Fe3+及矿化度、主要组分浓度、添加剂对成胶的影响和弱凝胶微观结构的作用机理。通过HAKKE 6000流变仪研究了凝胶的剪切稳定性和粘弹性。实验结果表明,有机铬交联HPAM弱凝胶配制用水的矿化度应低于8000 mg/L,否则影响成胶性能,显微镜下可见分子聚集体尺寸的变化。向原HPAM弱凝胶中加入木质素磺酸钠、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能够有效延缓HPAM弱凝胶的成胶速度,显微镜观察加速期的交联结构单元的尺寸缩小,稳定期分子聚集体联结紧密,无多大差别。加入黄原胶,成胶速度加快,凝胶强度大,可用于近井调剖。无论HPAM浓度和交联剂浓度如何变化,分子聚集体均是自相似性的树枝状分形图像。流变性研究证明:HPAM弱凝胶中加入木质素磺酸钠、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和黄原胶后体系均符合幂律方程。添加剂的加入并不能降低HPAM弱凝胶的剪切变稀的程度,但加入黄原胶的HPAM弱凝胶体系的剪切黏度恢复能力较强。机械剪切有利于诱导期的交联聚合物的成胶,但剪切不利于加速期的弱凝胶黏度的恢复。在线性粘弹性区域范围内,配制水的矿化度低于6000 mg/L的弱凝胶均是弹性占主导地位,矿化度8000mg/L为典型的粘弹性体。羧甲基纤维素和黄原胶的加入有利于弱凝胶弹性的增加,且弹性大小均高于HPAM弱凝胶,3种弱凝胶均是粘弹性体,适合调剖堵水。
郭敏,刘宏,曹金发,季可非,熊康萍,周萌萌,郭偲[6](2016)在《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药效学及滞留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制备关节腔注射用醋酸曲安奈德TAA温敏凝胶,考察其药效学和滞留性。方法:采用物理混合法制得TAA温敏凝胶,建立老鼠皮下气囊炎症模型,给予不同组分药物治疗后,通过对比皮下囊物理特征、组织切片的相关评价以及elisa试剂盒检测炎性因子TNF-α水平等来考察所制备的TAA温敏凝胶药效学及缓释性能,并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评价其滞留性。结果:药效学结果显示制备的TAA温敏凝胶相比于市售TAA混悬液对于气囊滑膜炎模型的炎症抑制作用更强、作用时间更持久。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结果显示制备的TAA温敏凝胶在体内滞留时间能达到9 d以上,能够达到缓释药物的目的,适用于关节腔局部用药的要求。结论:所制备的TAA温敏凝胶的炎症抑制作用强且持久,缓释效果及滞留性良好,有望成为新的关节腔给药传递系统。
郭敏,刘宏,季可非,熊康萍,周萌萌,郭偲[7](2016)在《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文中认为目的制备关节腔注射用醋酸曲安奈德(TAA)温敏凝胶,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乙二醇(PEG)-PLGA为凝胶基质,以黄原胶为助悬剂、氯化钠(Na Cl)为絮凝剂,制备TAA混悬温敏凝胶,通过其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和体外释放度考察,对制剂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最佳处方:凝胶基质PLGA-PEGPLGA含量25%,助悬剂黄原胶含量0.05%,絮凝剂Na Cl含量0.9%,主药TAA含量4 mg·m L-1,胶凝温度为35.3℃,平均回收率(98.98±0.31)%。采用无膜释放方法,16 d内体外累积释药达83.31%,药物释放遵循Ritger-Peppas数学模型。结论 TAA温敏凝胶具有温敏特性和明显的缓释作用,有望成为新的关节腔给药传递系统。
刘士茹[8](2014)在《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宠物用药剂型和给药方式均存在不足之处,如片剂、粉剂等口服类药物多具宠物排斥性气味或适口性不好,宠物不愿主动摄食,使用不方便;针剂、疫苗等注射类药物又具有使用局限性,容易使宠物产生应激反应而对人造成伤害,且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因此,本研究从我国宠物疾病治疗用药行业的生产实际出发,根据宠物疾病治疗用药剂型和给药方式的实际需求,发挥本团队在辅药和新剂型方面的优势,研制一种宠物用药新剂型一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将高浓度的小剂量药物载入体积相对较大且适口性较好的食用基质中,将药物的苦味、辛味等不良异味进行稀释和掩盖使其不影响宠物的采食,该载体还含有宠物所必需的功能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有利于宠物充分消化吸收保证宠物的健康成长,宠物愿主动采食,使宠物主人使用更加方便,还可提高我国宠物市场的药品层次并增加相关宠物药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而言,本论文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以下两个部分:(1)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配方的设计与优化。主要研究凝胶剂类型及用量、鱼排粉目数及用量、绵白糖和柠檬酸的用量等6个主要因素对凝胶状药物载体的感官指标、凝胶强度和持水能力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6个因素的适宜范围,然后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凝胶状药物载体的最优配方为80目鱼排粉1.0%,卡拉胶0.6%,绵白糖1.0%,柠檬酸0.175%,复合维生素0.1%,复合矿物质0.2%,异抗坏血酸钠0.3%,山梨酸钾0.05%,其余为水分。(2)以硫酸庆大霉素为模型药物添加到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中,分别对凝胶状药物载体的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稳定性和适口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凝胶状药物载体的凝胶强度和持水能力较好;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指定的相关标准且常温下保存5个月后各指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凝胶状药物载体的药物活性保存率高达97.2%,并且掩盖了药物的苦味,适口性较好不影响宠物采食量,具有宠物自主采食的特点,宠物主人使用方便。
赵岩,张翠欣[9](2013)在《黄原胶在药用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黄原胶是目前商业化应用程度最高的一种自然多糖。由于其众多的优良特性,在食品、日用化工、医药等十几个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黄原胶在药用领域广泛应用,本文对黄原胶的性质和在药用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王俊丽[10](2011)在《阿莫西林速溶咀嚼片及干凝胶片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阿莫西林为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药物,克拉维酸钾是一种“自杀性”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兽医临床上,阿莫西林或其与克拉维酸钾复合制剂广泛用于防治敏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现有的阿莫西林或其与克拉维酸钾的兽用剂型主要是片剂、混悬剂、可溶性粉剂等,较适合畜禽给药。但这些剂型用于宠物给药,均存在诸多不便。本文研制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速溶咀嚼片及阿莫西林干凝胶片,冀望能够提高宠物给药的顺应性。1.阿莫西林速溶咀嚼片、干凝胶片的处方前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阿莫西林速溶咀嚼片、干凝胶片中主药含量的方法,其色谱条件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Eclipse XDB-C18,5mm×250mm,4.6umm),流动相为磷酸盐缓冲液(pH=4.00)-甲醇(95:5),检测波长230nm,柱温30.0℃,流速0.90ml/min,每次进样体积为30μl。结果表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能够有效分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别在0.0858~0.858mg/ml (R2=0.9997,n=7)、10~250μg/ml (R2=0.9991, n=7)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差热分析法考察原辅料之间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备选辅料与阿莫西林及克拉维酸钾之间无不利影响。2.阿莫西林速溶咀嚼片处方筛选、工艺优化及质量评价建立了阿莫西林速溶咀嚼片体外崩解时间的测定方法;单因素试验确定阿莫西林速溶咀嚼片基本处方、工艺,正交试验法(L9(34)的正交表)优化处方。阿莫西林速溶咀嚼片最终处方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4:1)62.5%,辅料A8%,辅料B5%,甘露醇10%,乳糖12%,微粉硅胶1.3%,阿斯巴甜1.2%;工艺条件为:5%PVP-K30无水乙醇溶液为粘合剂,辅料B内加,辅料A外加,湿法制粒,干燥温度50℃,干燥时间20min,压力3~4kg。制得阿莫西林速溶咀嚼片外观乳白色,光洁无杂斑,片剂中主药含量、硬度、脆碎度、崩解时限均符合药典规定。3.阿莫西林干凝胶片处方筛选、工艺优化及质量评价建立了阿莫西林干凝胶片体外释放度的分析方法;单因素试验确定阿莫西林干凝胶片基本处方、工艺,正交试验法(L9(34)的正交表)优化处方。阿莫西林干凝胶片最终处方为:阿莫西林50%,凝胶剂M14%,聚丙烯酸树脂Ⅳ18%,碳酸氢钠4%,辅料A7%,微粉硅胶1.8%,阿斯巴甜适量;工艺条件为:10%PVP-K30无水乙醇溶液为粘合剂,湿法制粒,干燥温度50℃,干燥时间20min,压力为4~5kg。制得阿莫西林干凝胶片的释药机理属非Fick扩散,即扩散与溶蚀共同作用,其外观类白色,光洁无杂斑,主药含量、硬度、脆碎度、体外溶出度均符合药典规定。4.阿莫西林速溶咀嚼片、干凝胶片的加速试验研究取三批供试片剂,铝塑泡罩包装后,置于40±2℃、RH75%±5%条件下,放置6个月,并于第0、1、2、3、6月进行质量考察,结果表明各批片剂在6个月内均稳定,片剂外观、主药含量、崩解时限或释放特性均无变化。
二、黄原胶在混悬剂和软膏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原胶在混悬剂和软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剪切工艺对含黄原胶的口服混悬液溶出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BKZ口服混悬液的制备 |
2.1.1 黄原胶溶液 |
2.1.2 BKZ口服混悬液 |
2.1.3 不同剪切程度BKZ口服混悬液 |
2.2 BKZ口服混悬液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及结果 |
2.2.1 溶出方法 |
2.2.2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方法 |
2.2.3 BKZ口服混悬液的溶出度结果 |
2.3 BKZ口服混悬液的粒径测定及结果 |
2.4 BKZ口服混悬液的黏度测定方法及结果 |
2.5 黄原胶、果葡糖浆、甘油及其组合物溶液的分散状态和溶解速度 |
2.5.1 单独及组合物溶液的制备 |
2.5.2 各溶液的分散状态及溶解速度 |
2.6 黄原胶体系的凝胶结构对制剂溶出速度和黏度的调控作用分析 |
3 讨论 |
(2)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梵汉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特点 |
1、阿育吠陀药物制剂的特点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资料来源 |
1.1.2 数据挖掘 |
1.1.3 分类标准 |
1.1.4 文献计量学 |
1.1.5 揭示配伍规律 |
1.2 品种特点 |
1.2.1 制剂信息来源 |
1.2.2 制剂命名特点 |
1.2.3 制剂药味数 |
1.2.4 剂型特点 |
1.3 主治特点 |
1.3.1 主治统计特点 |
1.3.2 配伍规律 |
1.4 药物特点 |
1.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
1.4.2 制剂常用药 |
1.4.3 药用部位 |
1.4.4 辅料 |
1.4.5 送服物质 |
1.4.6 含汞制剂的使用情况 |
1.5 小结 |
2、藏医药物制剂的特点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资料来源 |
2.1.2 数据挖掘 |
2.1.3 分类标准 |
2.1.4 文献计量学 |
2.1.5 揭示配伍规律 |
2.2 品种特点 |
2.2.1 制剂信息来源 |
2.2.2 制剂命名特点 |
2.2.3 制剂药味数 |
2.2.4 剂型特点 |
2.3 主治特点 |
2.3.1 主治统计特点 |
2.3.2 配伍规律 |
2.4 药物特点 |
2.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
2.4.2 制剂常用药 |
2.4.3 药用部位 |
2.5 小结 |
3、蒙医药物制剂的特点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资料来源 |
3.1.2 数据挖掘 |
3.1.3 分类标准 |
3.1.4 文献计量学 |
3.1.5 揭示配伍规律 |
3.2 品种特点 |
3.2.1 制剂信息来源 |
3.2.2 制剂命名特点 |
3.2.3 制剂药味数 |
3.2.4 剂型特点 |
3.3 主治特点 |
3.3.1 主治统计特点 |
3.3.2 配伍规律 |
3.4 药物特点 |
3.4.1 药物类别与数量 |
3.4.2 制剂常用药 |
3.4.3 药用部位 |
3.5 小结 |
4、佛医方剂的特点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资料来源 |
4.1.2 数据挖掘 |
4.1.3 分类标准 |
4.1.4 文献计量学 |
4.1.5 揭示配伍规律 |
4.2 品种特点 |
4.2.1 方剂信息来源 |
4.2.2 方剂命名特点 |
4.2.3 方剂药味数 |
4.2.4 剂型特点 |
4.3 主治特点 |
4.3.1 方剂主治的分类特点 |
4.3.2 配伍规律 |
4.4 药物特点 |
4.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
4.4.2 方剂常用药 |
4.4.3 药用部位 |
4.4.4 送服物质 |
4.5 小结 |
5、傣医方剂的特点 |
5.1 资料与方法 |
5.1.1 资料来源 |
5.1.2 数据挖掘 |
5.1.3 分类标准 |
5.1.4 文献计量学 |
5.1.5 揭示配伍规律 |
5.2 品种特点 |
5.2.1 方剂信息来源 |
5.2.2 方剂命名特点 |
5.2.3 方剂药味数 |
5.2.4 剂型特点 |
5.3 主治特点 |
5.3.1 方剂主治的分类特点 |
5.3.2 配伍规律 |
5.4 药物特点 |
5.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
5.4.2 方剂常用药 |
5.4.3 药用部位 |
5.4.4 送服物质 |
5.5 小结 |
6、维医药物制剂的特点 |
6.1 资料与方法 |
6.1.1 资料来源 |
6.1.2 数据挖掘 |
6.1.3 分类标准 |
6.1.4 文献计量学 |
2.1.5 揭示配伍规律 |
6.2 品种特点 |
6.2.1 制剂规模 |
6.2.2 制剂命名特点 |
6.2.3 制剂药味数 |
6.2.4 剂型特点 |
6.3 主治特点 |
6.3.1 主治分类特点 |
6.3.2 配伍规律 |
6.4 药物特点 |
6.4.1 药材类别及数量 |
6.4.2 制剂常用药 |
6.4.3 药用部位 |
6.5 小结 |
第二章 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比较 |
1、比较方法 |
1.1 直观比较 |
1.2 非参数检验比较 |
2、结果 |
2.1 主治的异同 |
2.1.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2.1.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1.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2.1.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2.1.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2.1.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1.7 小结 |
2.2 药材的异同 |
2.2.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2.2.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2.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2.2.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2.2.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2.2.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2.7 共用药材比较 |
2.2.8 小结 |
2.3 剂型的异同 |
2.3.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2.3.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3.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2.3.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2.3.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2.3.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3.7 小结 |
2.4 制剂药味数的异同 |
2.4.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2.4.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4.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2.4.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2.4.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2.4.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4.7 小结 |
2.5 药材类型的异同 |
2.5.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2.5.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5.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2.5.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2.5.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2.5.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5.7 小结 |
2.6 药用部位的异同 |
2.6.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2.6.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6.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2.6.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2.6.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2.6.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6.7 小结 |
2.7 制剂命名的异同 |
2.7.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药物藏医制剂比较 |
2.7.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7.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2.7.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2.7.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2.7.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7.7 小结 |
2.8 配伍的相同点 |
2.8.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2.8.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8.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2.8.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2.8.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2.8.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2.8.7 小结 |
3、小结 |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
1、结论 |
1.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
1.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
1.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的异同比较 |
1.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的异同比较 |
1.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
1.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
2、讨论 |
2.1 印度阿育吠陀对我国藏蒙医学的影响 |
2.2 印度阿育吠陀对我国佛医、傣医学的影响 |
2.3 印度阿育吠陀对我国维医学的影响 |
3、创新点 |
4、问题和展望 |
4.1 阿育吠陀和我国传统医学交流情况研究有待深入 |
4.2 应注重中印传统医学交流中的人文社会学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嗜热地衣芽孢杆菌特性的研究、改良及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油田开采概述 |
1.2 黄原胶研究进展 |
1.2.1 黄原胶的结构 |
1.2.2 黄原胶的性能 |
1.2.3 黄原胶的应用 |
1.2.4 黄原胶的生产 |
1.2.5 黄原胶降解的意义及在石油开采中的重要性 |
1.3 嗜热菌 |
1.3.1 嗜极生物 |
1.3.2 嗜热菌简述及分类 |
1.4 地衣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
1.5 菌种改良的主要途径 |
1.5.1 紫外诱变 |
1.5.2 微波诱变 |
1.5.3 离子束诱变 |
1.5.4 碱基类似物 |
1.5.5 复合诱变 |
1.6 瓜尔胶、卡拉胶、田菁胶的简述 |
1.6.1 瓜尔胶 |
1.6.2 卡拉胶 |
1.6.3 田箐胶 |
1.7 研究意义 |
1.8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8.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8.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HT-1黄原胶降解功能分析 |
2.1 试验材料 |
2.1.1 菌株 |
2.1.2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实验主要试剂配制 |
2.2.2 黄原胶降粘率的测定 |
2.2.3 HT-1菌种活化 |
2.2.4 黄原胶浓度对HT-1的生长情况及降粘率测定 |
2.2.5 HT-1最适生长温度测定 |
2.2.6 HT-1最适生长pH测定 |
2.2.7 碳源对HT-1生长影响及降粘率影响测定 |
2.2.8 氮源对HT-1生长影响及降粘率影响测定 |
2.2.9 HT-1不同温度下降粘率的初步测定 |
2.3 实验结果 |
2.3.1 菌种活化 |
2.3.2 黄原胶浓度对HT-1生长影响及降粘率影响 |
2.3.3 温度对HT-1生长影响 |
2.3.4 pH对HT-1生长影响 |
2.3.5 碳源对HT-1生长影响及降粘率影响 |
2.3.6 氮源对HT-1生长影响及降粘率影响 |
2.3.7 HT-1不同温度下降粘率初步测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利用复合诱变提高HT-1的耐热性 |
3.1 实验材料 |
3.1.1 菌株 |
3.1.2 实验主要仪器 |
3.1.3 实验主要试剂配制 |
3.1.4 黄原胶降粘率的测定 |
3.2 实验方法 |
3.2.1 菌种活化 |
3.2.2 制备菌悬液 |
3.2.3 紫外诱变剂量的确定方法 |
3.2.4 紫外诱变 |
3.2.5 微波诱变剂量的确定方法 |
3.2.6 微波诱变 |
3.2.7 遗传稳定性测试 |
3.3 结果讨论 |
3.3.1 紫外诱变剂量的确定 |
3.3.2 紫外诱变菌种的筛选结果 |
3.3.3 微波诱变时间的确定 |
3.3.4 微波诱变菌种的筛选结果 |
3.3.5 遗传稳定性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良菌株的原油耐受性及其他多糖胶的降解能力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菌株 |
4.1.2 实验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菌种的活化 |
4.2.2 制备菌悬液 |
4.2.3 不同菌株对原油耐受性的测定 |
4.2.4 不同菌株在原油环境下对黄原胶的降解 |
4.2.5 不同菌株对三种胶的降解能力测定 |
4.2.6 不同菌株对三种胶的降粘率测定 |
4.3 结果讨论 |
4.3.1 不同菌株对原油耐受性的测定 |
4.3.2 不同菌株在原油环境下对黄原胶的降解 |
4.3.3 不同菌株对三种胶的降解能力测定 |
4.3.4 不同菌株对三种胶的降粘率测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关节腔注射用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的制备工艺与流变学特性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的处方筛选与优化 |
2.2 流变学考察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的质量控制方法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醋酸曲安奈德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
2.2 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3 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灭菌方法学考察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的体外释放度考察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不同浓度十二烷基磺酸钠对醋酸曲安奈德溶解度的影响 |
2.2 建立醋酸曲安奈德体外释放含量测定方法 |
2.3 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体外释放度测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初步稳定性考察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制剂评价指标 |
2.2 影响因素试验 |
2.3 长期稳定性试验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的药效学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实验常用制剂的配制 |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3 实验设计 |
2.4 样品处理及指标评价 |
2.5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考察温敏凝胶的体内滞留性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实验常用制剂的配制 |
2.2 实验设计 |
2.3 荧光强度相关数据分析 |
2.4 统计学处理 |
2.5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曲安奈德局部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HPAM弱凝胶交联体系结构及流变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聚丙烯酰胺类凝胶研究现状 |
1.1.1 聚丙烯酰胺凝胶交联体系结构形貌 |
1.1.2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流变性 |
1.1.3 聚丙烯酰胺凝胶在油田的应用现状 |
1.2 聚丙烯酰胺弱凝胶交联体系 |
1.2.1 多价金属交联体系 |
1.2.2 酚醛交联体系 |
1.2.3 其它交联体系 |
1.3 弱凝胶性能评价 |
1.3.1 成胶性能评价 |
1.3.2 稳定性测定 |
1.3.3 粘弹性评价 |
1.3.4 封堵性能评价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HPAM弱凝胶交联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1.2 交联机理 |
2.1.3 弱凝胶的制备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配制用水对HPAM弱凝胶交联的影响 |
2.2.2 Fe~(3+)对HPAM弱凝胶交联的影响 |
2.2.3 总矿化度对HPAM弱凝胶交联的影响 |
2.2.4 添加剂对HPAM弱凝胶交联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PAM弱凝胶的交联体系结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及原理 |
3.1.2 制样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不同交联过程的分子聚集体微观形态 |
3.2.2 主要组分浓度对交联体系结构的影响 |
3.2.3 总矿化度和添加剂对交联体系结构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PAM弱凝胶的流变性研究 |
4.1 流变学相关理论 |
4.1.1 基本理论 |
4.1.2 流变学相关模型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条件 |
4.2.2 实验步骤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HPAM弱凝胶流变模型 |
4.3.2 HPAM弱凝胶的剪切特性 |
4.3.3 HPAM弱凝胶的粘弹性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6)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药效学及滞留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试药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实验常用制剂的配制 |
2.1.1 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的制备 |
2.1.2 脂多糖溶液 |
2.1.3 荧光标记物的配制 |
2.1.4 TAA混悬溶液的稀释 |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
2.2.2皮下囊炎症模型[9] |
2.3 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药效学研究 |
2.3.1 实验设计 |
2.3.2 样品处理与指标评价 |
2.4 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考察凝胶滞留性 |
2.4.1 实验设计 |
2.4.2 荧光强度相关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对大鼠皮下囊皮肤的外观物理特征的影响 |
3.2 对皮下囊皮肤的病理切片组织学检查的影响 |
3.2.1 给药后3 d |
3.2.2给药后6 d |
3.2.3 给药后9 d |
3.3 对炎性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 |
3.4 小动物活体成像考察制剂体内滞留性 |
3.4.1 市售TAA混悬制剂组结果 |
3.4.2 TAA温敏凝胶组结果 |
3.4.3 小鼠活体成像荧光强度定量分析 |
4 讨论 |
(7)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TAA温敏凝胶的制备 |
2.2 处方筛选与优化 |
2.2.1 正交设计实验 |
2.2.2 通针性实验 |
2.2.3 沉降体积比实验 |
2.2.4 再分散性实验 |
2.2.5 最优处方的确定与检验 |
2.3 TAA温敏凝胶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3.1 检测波长与色谱条件 |
2.3.2 专属性实验 |
2.3.3 TAA标准曲线的制备 |
2.3.4 精密度实验 |
2.3.5 重复性实验 |
2.3.6 稳定性实验 |
2.3.7 加样回收率实验 |
2.3.8 含药量测定 |
2.4 体外释药行为考察 |
3 讨论 |
(8)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宠物饲养现状 |
1.2 宠物药品的用药剂型 |
1.2.1 片剂 |
1.2.2 胶囊剂 |
1.2.3 散剂 |
1.2.4 注射剂 |
1.2.5 软膏剂 |
1.2.6 喷剂和滴剂 |
1.2.7 搽剂和洗剂 |
1.2.8 其他 |
1.3 宠物药品的给药方式 |
1.3.1 内服给药 |
1.3.2 注射给药 |
1.3.3 直肠给药 |
1.3.4 皮肤、黏膜给药 |
1.3.5 吸入给药 |
1.4 宠物药品剂型和给药方式的不足及开发趋势 |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配方的设计与优化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检测方法 |
2.3.1 感官指标的检测 |
2.3.2 凝胶状药物载体强度的测定 |
2.3.3 凝胶状药物载体持水能力的测定 |
2.4 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配方设计 |
2.4.1 原料分析 |
2.4.2 维生素与矿物质用量参考标准 |
2.4.3 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的制备 |
2.5 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配方优化 |
2.5.1 凝胶剂类型和用量对凝胶状药物载体性能的影响 |
2.5.2 鱼排粉粒度及用量对凝胶状药物载体性能的影响 |
2.5.3 绵白糖用量对凝胶状药物载体性能的影响 |
2.5.4 柠檬酸用量对凝胶状药物载体性能的影响 |
2.5.5 凝胶状药物载体配方的正交试验优化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凝胶剂类型和用量对凝胶状药物载体性能的影响结果 |
2.6.2 鱼排粉粒度及用量对凝胶状药物载体性能的影响结果 |
2.6.3 绵白糖用量对凝胶状药物载体性能的影响结果 |
2.6.4 柠檬酸用量对凝胶状药物载体性能的影响结果 |
2.6.5 凝胶状药物载体配方的正交试验优化结果 |
2.7 小结 |
3 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载荷硫酸庆大霉素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溶液的配制 |
3.2.3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载荷硫酸庆大霉素 |
3.3.2 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的理化指标检测 |
3.3.3 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的微生物指标检测 |
3.3.4 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稳定性试验 |
3.3.5 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适口性试验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理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
3.4.2 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微生物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
3.4.3 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稳定性试验结果分析 |
3.4.4 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适口性试验结果分析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黄原胶在药用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黄原胶的结构 |
二、黄原胶的性质 |
(一) 悬浮性和乳化性。 |
(二) 稳定性。 |
(三) 增稠性。 |
(四) 流变性。 |
(五) 安全性。 |
三、黄原胶在药用领域的应用 |
(一) 在混悬剂或干混悬剂中的应用。 |
(二) 在其他液体或半固体制剂中的应用。 |
(三) 在固体制剂中的应用。 |
四、小节与展望 |
(10)阿莫西林速溶咀嚼片及干凝胶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符号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 |
1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简介 |
1.1 阿莫西林的研究概况 |
1.2 克拉维酸钾的研究概况 |
1.3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复合制剂的研究概况 |
2 速溶咀嚼片简介 |
2.1 速溶咀嚼片简介 |
2.2 速溶咀嚼片常用辅料 |
2.3 速溶咀嚼片的应用 |
3 干凝胶剂简介 |
3.1 干凝胶剂简介 |
3.2 干凝胶剂常用凝胶基质 |
3.3 凝胶剂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阿莫西林速溶咀嚼片和干凝胶片的处方前研究 |
试验一 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钾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试验二 阿莫西林和辅料的影响作用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阿莫西林速溶咀嚼片的处方筛选、优化及质量考察 |
试验一 阿莫西林速溶咀嚼片体外崩解时间的测定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试验二 阿莫西林速溶咀嚼片的基本处方、工艺的确定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试验三 阿莫西林速溶咀嚼片的处方优化 |
1 材料 |
2 方法及结果 |
3 讨论 |
试验四 阿莫西林速溶咀嚼片的质量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阿莫西林干凝胶片的处方筛选、优化及质量考察 |
试验一 阿莫西林干凝胶片体外释放度分析方法的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试验二 阿莫西林干凝胶片的基本处方、工艺的确定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试验三 阿莫西林干凝胶片的处方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试验四 阿莫西林干凝胶片释药机理的初步探讨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试验五 阿莫西林干凝胶片的质量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阿莫西林速溶咀嚼片和干凝胶片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阿莫西林速溶咀嚼片的加速试验结果 |
2.2 阿莫西林干凝胶片的加速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四、黄原胶在混悬剂和软膏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剪切工艺对含黄原胶的口服混悬液溶出性能的影响[J]. 杨秋霞,肖燕,陆伟根,奚泉.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9(03)
- [2]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对比研究[D]. 孙铭.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嗜热地衣芽孢杆菌特性的研究、改良及初步应用研究[D]. 姚潇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11)
- [4]关节腔注射用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的研究[D]. 郭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5]HPAM弱凝胶交联体系结构及流变性研究[D]. 章磊.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6]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药效学及滞留性[J]. 郭敏,刘宏,曹金发,季可非,熊康萍,周萌萌,郭偲.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6(13)
- [7]醋酸曲安奈德温敏凝胶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J]. 郭敏,刘宏,季可非,熊康萍,周萌萌,郭偲. 医药导报, 2016(05)
- [8]宠物自主采食型凝胶状药物载体的研究[D]. 刘士茹.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9]黄原胶在药用领域的应用[J]. 赵岩,张翠欣.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03)
- [10]阿莫西林速溶咀嚼片及干凝胶片的研制[D]. 王俊丽.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