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群落演替论文-陈盼盼

植被群落演替论文-陈盼盼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被群落演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乌拉盖河流域,湿地,剩余趋势法,植被动态

植被群落演替论文文献综述

陈盼盼[1](2019)在《近20年乌拉盖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和植被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群落演替和植被动态研究一直是生态学热点科学问题之一,而阐释流域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厘定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植被动态的影响,则可为流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综合管理政策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乌拉盖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1997年和2018年对应点位植物群落调查,阐释流域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利用流域1997-2018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结合植物群落调查与剩余趋势(RESTREND)方法,区分气候因素与人为因素对乌拉盖河流域植被动态的影响,旨在检测人为因素影响的植被变化,评估草场管理方式及土地利用政策对研究区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论文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从1997至2018年,研究区对应点位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分布较均匀,生态系统稳定,退化趋势不明显;湿地和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出现优势种更替,其中典型草原群落中出现大针茅与克氏针茅的替代现象,均呈退化趋势。(2)从1997至2018年,研究区NDVI整体变化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尽管叁种植被类型趋势略有不同,但均呈上升趋势。(3)剩余趋势方法中NDVI_(max)与降水的相关性很好,与温度相关性不显着。1997-2003年期间残差呈下降趋势,表明植被逐渐退化;2004-2008年期间残差呈缓慢上升趋势,而2009-2018年间残差呈显着上升趋势。结合当地草场管理政策可知,草原恢复和草场管理新政策的实施有助于遏制人口和放养率的上升趋势,使得该地区植被大面积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4-15)

只佳增,周劲松,钱云,陈鸿洁,兰明[2](2018)在《河口热区肉桂人工林植被群落演替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值、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值、Simpson优势度指数D值、Pielou均匀度指数Jsw、Alatalo指数Ea值来综合评价河口热区肉桂人工林群落特征,阐明该地肉桂林植被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为该人工林的生态改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河口热区肉桂人工林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94种,隶属45科84属,物种组成以泛热带、热带亚洲等热带成分为主,毛桐(Mallotus barbatus)、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华南毛蕨(Cyclosorus parasiticus)、华南鳞盖蕨(Microlepia hancei)、闭鞘姜(Costus speciosus)、海芋(Alocasia odora)等为主要优势物种。整个群落及其各垂直层次的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成熟林(15 a)以下波动较大,随着林龄增加多样性指数变化趋于稳定,其中中熟林(20a)的群落结构最稳定,幼林(5a)群落较不稳定。灌草层是该肉桂人工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在抚育采伐的过程中保护好灌草层植被群落。(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杜华栋[3](2017)在《神木北部矿区不同塌陷年限植被群落演替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了神木北部矿区不同采煤塌陷年限下植物群落演变特征,探讨采煤塌陷过程中植物群落的响应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神木北部矿区植物生长型构型以一二年生和多年生草本为主,乔木、灌木植物较少。塌陷1~2a一年生草本和旱生和旱中生植物比例显着增加,小灌木和半灌木的比例降低;(2)采煤塌陷初期植物群落物种数、盖度、生物量、物种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均显着下降,并在塌陷2年达到最低;(3)随着塌陷年限的增长,沉陷区上述植被群落指标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在自然恢复条件下塌陷10a后仍未恢复至未塌陷地群落水平。综合表明采煤塌陷对植被群落的损害具有一定延续性。(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7年26期)

梁博,聂晓刚,万丹,喻武,杨东升[4](2017)在《藏东南小型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群落演替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藏东南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泥石流集中频发的地域,泥石流是区域内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因此,本文探寻了藏东南中小型泥石流的生态恢复技术。【方法】以时空互代法对藏东南不同年限泥石流沉积区植被演替特征进行调查统计,并以重要值确定不同年限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群落组成。【结果】在海拔2700~3000 m范围内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演替进程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为西南草莓、苔草群落—藏川杨+鸡骨柴+苔草—藏川杨+越桔忍冬+苔草—藏川杨+高丛珍珠梅+苔草,乔木先锋种主要是藏川杨、灌木先锋种为鸡骨柴和高丛珍珠梅,草本植物为苔草;海拔3300~3600 m范围内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为云南沙棘+云南锦鸡儿+蕨麻萎陵菜—糙皮桦+高丛珍珠梅+西南草莓—糙皮桦+云南锦鸡儿+西南草莓乔木先锋种主要是糙皮桦、灌木先锋种为云南锦鸡儿和高丛珍珠梅,草本植物为西南草莓。【结论】藏东南泥石流沉积区植被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差异性逐渐增大。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的恢复,在遵循一般的演替规律下,更应做到因地制宜。(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李妞[5](2017)在《滨海盐碱地植被群落演替对土壤固碳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对全世界的碳循环进程十分重要。滨海盐碱地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不容忽视的储碳功能,开发利用滨海盐碱土资源,提高滨海盐碱土的固碳能力,对于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大丰市滨海盐碱地典型植被演替类型:光板地(BS)、篙子地(SL)、茅草地(IG)和菊芋地(JF)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变化,以探索滨海盐碱地植被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碳组分的变化以及影响固碳的主要理化因子。同时研究了植被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土壤酶活性变化(过氧化氩酶、脲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探讨了土壤容重、pH值、土壤有机碳、全磷、全氮以及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初步探究了不同植被类群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变化,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还分析了不同植被类群的根系分泌物的主要组成以及盐碱地土壤矿物组成的变化,进而探讨了耐盐植被菊芋在不同施氮肥水平下的生物量和固碳能力变化,为阐明滨海盐碱地固碳特性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滨海盐碱地在植被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中的pH值、土壤电导率和土壤容重具有下降的趋势,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则呈上升的趋势,说明植被演替过程使得植被生境中的盐分下降,有机碳矿化作用加强,有利于改善土壤孔隙度和渗水特性,提高土壤肥力。2.0-10cm和10-20cm 土层不同植被类型SOC表现为:光板地<篙子地<茅草地<菊芋地,菊芋地中的MBC/SOC和DOC/SOC高于其他叁种样地,菊芋地中MBC/SOC和DOC/SOC最高分别是4.67%和0.45%,说明菊芋样地土壤微生物活性较高,有利于提高土壤固碳水平。3.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植被群落演替主要表现为:光板地<蒿子地<茅草地<菊芋地。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极显着正相关(P<0.01);脲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电导率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土壤脲酶活性与全氮含量极显着正相关(P<0.01);土壤脲酶与转化酶活性极显着正相关(P<0.01);土壤过氧化氢酶与转化酶活性极显着正相关(P<0.01)。4.光板地、蒿子地、茅草地和菊芋地四种样地土壤样品中,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Chloroflexi、Bacteroidetes 和 Gemmatimonadetes 五大门类的细在总细菌中占据绝对优势,所占比例大约为86.6%,这五大门类是盐碱地植被演替过程中的优势菌。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层深度也会使细菌门类丰富度不同。物种丰富度在0-10和10-20cm 土壤层中表现为:光板地<蒿子地<茅草地<菊芋地,Cha01指数和香农指数随着植被演替呈升高的趋势。C/N和SOC是影响滨海盐碱地植被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盐碱地上植被群落演替过程中,在四种样地中共同的属有529种,其中又有27种在不同土壤样品中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土壤电导率、有机碳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滨海盐碱地植被群落演替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主要因素。5.光板地、篙子地、茅草地和菊芋地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分别是51、37、50和19种,邻苯二甲酸酯和油酸酰胺是植被群落演替过程中共存的根系分泌物。盐碱地中主要矿物分别为石英,蛭石、钠长石、方解石、白云母和伊利石。6.五种施氮肥水平0、4、8、12和16g.m-2处理下,当施肥量为8g·m-2时,菊芋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其他处理,不同施氮肥水平处理下,菊芋各器官碳密度范围是336~419gCkg-1,施氮肥处理下菊芋固碳量要高于对照,且在N2处理下,菊芋固碳量最高和土壤碳储量达到最大。盐碱地上菊芋碳储量以及土壤碳储量在一定的施氮量范围内随着施氮比例的增加而升高。以上结果表明:江苏省大丰市滨海盐碱地植被群落演替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固碳率,改善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土壤碳组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在植被群落演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植被类型、环境因素以及逆境胁迫等都会影响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和数量。氮肥施用量在一定的氮肥水平范围内,菊芋固碳量和土壤固碳量达到最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张晨[6](2017)在《鄱阳湖水位波动下植被群落演替土壤碳氮时空分布及有机质的中红外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鄱阳湖南矶山湿地和吴城常湖池湿地为研究区域,分析不同水位时期(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不同群落(裸滩、茭白、苔草、南荻、芦苇)的土壤碳、氮和活性有机质含量时空分布特征、土壤理化性质与影响因子,并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对不同地点、植被群落演替、不同水位时期下湿地土壤有机质的结构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地点、不同群落演替、水位土壤理化性质不同。不同地点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别不大,其中南矶山湿地的含水量较高为58.21%。不同群落演替下茭白土壤的含水量最高为130.89%,其温度和pH最低分别为8.60℃、4.72,南荻土壤的温度最高为17.67℃,芦苇的含水量最低为37.94%,裸滩的pH最高为6.76。整体而言,不同水位时期下的温度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pH表现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含水量表现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2)不同地点、群落演替、水位土壤碳、氮和活性有机质含量不同。不同地点土壤碳、氮含量无明显差异,两地的裸滩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差异显着(p<0.05)。不同群落演替土壤碳氮和活性有机质含量皆为茭白群落最高,分别为23.21 mg/g、2.19 mg/g、7.27 mg/g,与其他群落均有显着差异(p<0.05)。不同水位下总碳、总氮含量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总体而言,平、枯水期比丰水期时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碳、氮和活性有机质含量与pH值均呈显着负相关(p<0.01),与温度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和土壤的含水量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土壤活性有机质与土壤总碳、总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1)。(3)各群落下的土壤红外光谱谱型基本相似,在植被群落演替下的土壤有机质在某些特征峰的强度上有着不同的差异。整体而言,植被土壤有机质在不同水位时期均表现出茭白土壤中红外光谱特征峰峰值较小,裸滩土壤中红外光谱特征峰峰值较大。不同群落演替下的土壤的红外主要峰值在3696 cm~(-1)、3622cm~(-1)、3422 cm~(-1)、2920 cm~(-1)、2840 cm~(-1)、1633 cm~(-1)、1380 cm~(-1)、1033 cm~(-1)、913cm~(-1)、798 cm~(-1)、780 cm~(-1)、694 cm~(-1)处,说明植被群落演替土壤有机质中含有羟基、芳香结构的C=C或者酰胺键、脂肪亚甲基、木质素与脂肪族化合物、粘土类矿物硅质、烯烃。(4)相同植被在鄱阳湖南矶山湿地不同水位时期的中红外光谱谱图大致相同,峰值强弱有所差异,整体而言,丰水期的土壤有机质的各个特征峰峰值较小,而平水期时各植被土壤有机质的特征峰峰值较大。不同地点下土壤有机质组成和结构上有所差异,南矶山湿地土壤二阶谱图在539 cm~(-1)、479 cm~(-1)处附近的峰普遍比吴城的强,南矶山湿地土壤中含有粘土类硅化物含量比吴城多。(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李松,王志泰[7](2016)在《基于群落演替原理的石质边坡植被建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实际边坡生态防护工程,采用定位动态研究法,对黔中3个不同坡向、坡度的石质边坡在人工植被建植后3年内物种组成每月进行跟踪调查,以期揭示边坡生态防护工程植被建植后,人工植物群落演替初期基本特征,为工程石质边坡植被重建及后期养护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在观察期内,样地中共出现了51种植物,分属13科43属,主要为禾本科、豆科和菊科植物;(2)建植后第1年内物种主要以初播物种为主,群落为黑麦草群落;第2、3年内,随着当地植物的入侵,物种数大量增加,群落优势种发生变化,1号坡群落逐渐发展为黑麦草+野菊+马棘群落,2号坡逐渐发展为黑麦草+马棘+刺槐群落,3号坡发展为黑麦草+千里光+刺槐群落。群落3大功能类群分布有所变化,禾本科植物比例下降,豆科植物比例上升;(3)边坡人工植被建植后3年内,植被群落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直线上升。(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6年11期)

邹扬庆,张锐,罗红霞,杨婷,郑慧茹[8](2015)在《重庆中梁山石漠化植被恢复区植被群落演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庆岩溶石漠化植被恢复区之一的中梁山为研究区,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植被演替研究法,结合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2种数量分析技术,从定量的角度对研究区恢复植被的演替阶段、演替系列、群落特征以及演替过程中的物种组成变化、演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梁山植被恢复演替共分为9个阶段,基本遵循旱生进展演替一般规律,即从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受土壤、岩性的特殊生境影响,中梁山形成了叁大土壤顶级,即以乔木为主的马尾松群落、柏木群落,以及以耐旱、耐瘠薄灌木树种构成的灌木群落.由于人工修复植被与自然恢复植被差异明显,分别形成了自然恢复演替和人为辅助演替两大演替系列;自然恢复群落与人工林相比,物种丰富度更高,功能群组成更复杂,并表现出乔木群落大于灌丛、灌草丛群落大于杂草群落,而人工辅助演替尽管加快了植被演替进程,但生态功能最差;DCCA排序结果与TWINSPAN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均出现物种组成和环境条件相似样方的集聚,这是植被与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12期)

周卫明,万明礼,颜梦晓,程晨,王军[9](2015)在《内蒙古乌达煤田早二迭世山西组湿地植被群落演替序列》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内蒙古乌达地区早二迭世山西组2号煤相邻地层的野外工作,系统采集植物化石12属、14种。根据沉积环境及植物古生态学分析,识别出生长于该地区早二迭世叁角洲平原环境下的植被群落演替序列,包括由早及晚5个群落,即:1)Lepidodendron incertum Sze et Lee群落,代表最初开始形成2号煤层的植被;2)Lepidodendron incertum-Lepidodendron posthumii Jongm.et Goth.群落,反映2号煤下段煤层在停止成煤作用之前的沼泽植被;3)Stigmaria ficoides(Sternb.)Brongn.-Calamites suckowii Brongn.群落,反映泛滥平原上碎屑沼泽与河流之间的广大湿地所生长的植被;4)Lepidodendron incertum-Calamites suckowii群落,代表该区泛滥平原上碎屑沼泽植被;5)Pecopteris taiyuanensis Halle-Emplectopteris triangularis Halle-Taeniopteris serrulata Halle群落,反映天然堤及河流上游泛滥平原中的植被生态群落。植物群落整体面貌为典型的华夏植物群(如织羊齿、大量的带羊齿以及东方鳞木类)。当前群落演替序列反映了二迭纪华夏植物群成煤向碎屑景观的演替状况,以及华夏区成煤植被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牛晓楠,盛大勇,周纪刚,徐平,杨丽华[10](2014)在《植被数量生态学在群落演替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数量生态学是利用数学方法定量研究植被、植物群落及植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的科学。随着数量生态学的发展,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应运而生,对群落演替方面进行了研究方法应用的总结和探讨,并对未来数量生态学发展做出预测。(本文来源于《广东科技》期刊2014年18期)

植被群落演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值、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值、Simpson优势度指数D值、Pielou均匀度指数Jsw、Alatalo指数Ea值来综合评价河口热区肉桂人工林群落特征,阐明该地肉桂林植被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为该人工林的生态改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河口热区肉桂人工林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94种,隶属45科84属,物种组成以泛热带、热带亚洲等热带成分为主,毛桐(Mallotus barbatus)、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华南毛蕨(Cyclosorus parasiticus)、华南鳞盖蕨(Microlepia hancei)、闭鞘姜(Costus speciosus)、海芋(Alocasia odora)等为主要优势物种。整个群落及其各垂直层次的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成熟林(15 a)以下波动较大,随着林龄增加多样性指数变化趋于稳定,其中中熟林(20a)的群落结构最稳定,幼林(5a)群落较不稳定。灌草层是该肉桂人工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在抚育采伐的过程中保护好灌草层植被群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被群落演替论文参考文献

[1].陈盼盼.近20年乌拉盖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和植被动态变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2].只佳增,周劲松,钱云,陈鸿洁,兰明.河口热区肉桂人工林植被群落演替特征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8

[3].杜华栋.神木北部矿区不同塌陷年限植被群落演替特征[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

[4].梁博,聂晓刚,万丹,喻武,杨东升.藏东南小型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群落演替特征[J].西南农业学报.2017

[5].李妞.滨海盐碱地植被群落演替对土壤固碳的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6].张晨.鄱阳湖水位波动下植被群落演替土壤碳氮时空分布及有机质的中红外光谱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

[7].李松,王志泰.基于群落演替原理的石质边坡植被建植技术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6

[8].邹扬庆,张锐,罗红霞,杨婷,郑慧茹.重庆中梁山石漠化植被恢复区植被群落演替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周卫明,万明礼,颜梦晓,程晨,王军.内蒙古乌达煤田早二迭世山西组湿地植被群落演替序列[J].古生物学报.2015

[10].牛晓楠,盛大勇,周纪刚,徐平,杨丽华.植被数量生态学在群落演替中的应用研究[J].广东科技.2014

标签:;  ;  ;  ;  

植被群落演替论文-陈盼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