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改教学初探

化学课改教学初探

关键词:探究能力;综合素质;主动性;创新意识

作者简介:刘凤岐,任教于甘肃省镇原县兴华初级中学。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同过去的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

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教育部开始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全国各地陆续开始使用新教材。

笔者就所在的学校近三年的新教材教学,谈谈对九年级化学新教材教学的体会。

一、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侧重生活中的化学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趣味性强。教材中引用众多生活事例,并配有许多精美的插图,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有机物不再强调甲醇、乙醇、乙酸的性质,而重点介绍糖、脂肪、蛋白质、合成材料等;介绍许多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如: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硬水软化、净水剂等。

另外,新教材打破了以往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而是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能力的不断提升作为标准来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了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如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实验,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探究总结出结论,比以前教材直接给出的结论印象深刻得多。

二、新教材教学建议

1.综合多版本教材优势,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许多地市及科研机构纷纷编写新教材。不同教材中均有自己的见解和优势,为教师提供了较多的选择素材。教师不应局限于自己使用的教材,在备课时应该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综合同一课题的优势,设计出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课时教案。

2.课堂教学突出新课标要求,重视探究活动

新课程改革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重视探究活动,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目前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建构知识结构,同时理解过程和方法。

各地实验区的中考试题中也大量反映出探究活动的重要性。教师应注意开放性、探究性习题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在验证性实验中增加探究和研究的成分。如证明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先只将NaOH溶液与盐酸混合,没有明显现象,不足以说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变化。此时,教师可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显著现象证明NaOH溶液与盐酸确实发生了反应,从而理解实验前向NaOH溶液中滴酚酞的意义,证明NaOH溶液与CO2反应。结合中考试题,我们可以借助软塑料瓶、鸡蛋、气球等进行演示,将中考题搬到课堂上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其他的证明方法,将探究习题、探究实验与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比单纯记知识、作题、讲题的效果要好得多。

3.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拓宽知识面

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充分发挥其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潜能,而且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教辅资料及试题中,出现了一些属于初中生生活常识的内容,如:砒霜喂乌鸡、甲醛浸泡海鲜等。还有教材、课标中未涉及的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改良酸性土壤不能用强碱NaOH,一般用Ca(OH)2、CaO,CaO还可用作干燥剂放入食品包装袋内等。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往往比较感兴趣,教师应让学生多做一些联系生活的习题,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如生石灰“煮”鸡蛋、自制净水装置、自制指示剂等。又如习题中提到医院给病人输氧时要利用类似洗气装置的器材,通过一端接氧气,一端接病人鼻孔,让学生考虑洗气装置进气、出气的连接顺序,许多学生能自己说出正确连接的原因。教师还可让学生继续考虑输氧时采取这套装置的其他作用以及此套装置在其他场所的使用,并由此启发学生用生活日用品代替实验仪器,自制教具,如使用针筒、输液瓶、输液管、吸管等。条件好的学校也最好在课堂上使用或展示一些教师的自制教具,以鼓励、激发学生自己动手。

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生活事例,注重生活中的化学。通过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使用烧碱、浓硫酸毁熊事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强酸、强碱的腐蚀性,同时介绍强酸、强碱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并可引申到生活中误服有毒农药、化肥后的救助方法。学习灭火方法后,教师介绍火灾中的自救措施及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氯气泄漏等紧急事故中的正确逃生方法等。

4.长期、持续贯彻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也不可能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应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巩固。对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我们也不能仅仅通过理论介绍或一两次课堂练习就能做到,更需要长时间的训练。除在教学中学习探究方法外,学生接触更多的则是一些习题。在练习探究习题时,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做出这一道题目,应结合每一道探究习题对所涉及实验的科学探究思路、方法、步骤等加以分析,使学生逐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湘教版教材在介绍科学观察实验的方法时,分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进行观察。教材对实验前、后反应物、生成物的色、态等作出了详细要求,有利于学生正确、全面描述实验现象。在学习物质性质实验,如O2、CO2时,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都应强调科学观察法,以帮助学生全面叙述实验现象。在多次运用的过程中,学生才易掌握科学观察法。人教版中即使没有明确介绍科学观察法,教学中教师也应启发学生归纳、总结。

5.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愉悦的课堂情景、求知的课堂情景、成功的课堂情景,适时地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材料给学生多通道的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表象和本质。用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揭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变主动为客观,变枯燥为生动,就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起探索化学世界的好奇心,为积极主动地学好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氮和氮的化合物》这一部分有句谚语“雷雨发庄稼”,怎样解释这谚语呢?要做实验是不可能的,笔者从网上清华同方资源库中找到了“雷雨发庄稼”的教学动画,这动画形象、生动,用在教学上,使学生很容易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雷电的作用下,有小部分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遇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遇雨水转化为硝酸,硝酸遇土壤转化为能被庄稼吸收的硝酸根离子,雷雨后相当于给庄稼施了一次氮肥,这就是为什么有“雷雨发庄稼”这种说法的科学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教师也就提高了教学的质量,真是一举两得。

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新知识、新物质、新名词,教师拿不准的知识也会出现。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也应该敢于坦率告诉学生,即便不讲,也不能不懂装懂,给学生讲错误的知识。如一些无机高分子材料、有机合成材料,教师可能没听说过,万一讲错,应尽快纠正。新课程标准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淡化了学科界限,在化学的教材中,也渗透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应虚心请教相关学科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夏正盛.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甘肃省镇原县兴华初级中学

邮编:744502

OnChemistryCurriculumReformTeaching

LIUFengqi

Abstract:Inthenewcurriculumreform,teachersshouldchangeteachingconcepts,reformteachingmethodssoastoadapttothenewrequirementsofnewtextbookteaching.Inteaching,teachersshouldincludelifereality,trainstudents’inquiryabilityandcultivatetheircomprehensiveabilityandquality.

Keywords:inquiryability;comprehensivequality;initiative;innovativeawareness

标签:;  ;  ;  

化学课改教学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