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镜解剖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计算机导航系统,脊柱内镜,穿刺定位
内镜解剖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郭家全,常德勇,胡清勇,张国锋[1](2019)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脊柱内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解剖学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脊柱内镜手术穿刺定位的可行性,为临床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时遇到的定位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法。方法选择10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采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依次定位L_(1、2)、L_(2、3)、L_(3、4)、L_(4、5)及L_5S_1椎间孔,准确置入穿刺针并置入脊柱内镜,观察脊柱内镜视野,兔子清醒后观察四肢主动屈伸情况,以及解剖后观察穿刺位置的安全性。结果 10只兔子共进行了50次导航操作,术中脊柱内镜观察到穿刺针置入椎间孔的准确率为100%,术后兔子四肢主动活动满意率为100%,解剖后观察腰椎及周围结构正常率为100%。结论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脊柱内镜手术穿刺定位增加了手术安全性,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骨科计算机导航系统将成为临床上采用脊柱内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时的新辅助定位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武平华,曾惠坤,莫立根,钟世镇,欧阳钧[2](2019)在《神经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内镜经鼻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可行性。方法采用内镜扩大经鼻经斜坡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暴露的骨窗范围及血管、神经。结果所有标本可暴露中脑、脑桥和延髓;暴露中脑受到蝶鞍限制,需要移位垂体才能显露中脑。骨窗外侧边界是颈内动脉和岩下窦;切除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可暴露延髓及延颈髓交界区。暴露的主要血管、神经包括: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及其分支、Ⅲ至Ⅶ脑神经以及颈神经。结论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可暴露全部脑干腹侧区域及相应的血管、神经,采用该手术入路切除脑干肿瘤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卢飞燕,卢永田,周俊伟,刘渊[3](2019)在《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切除岩尖病变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切除岩尖病变的手术入路,观察内镜下后下鼓室及圆窗周围重要的解剖标志,寻找定位耳蜗下通道的解剖标志,同时在高分辨颞骨CT叁维重建下量化耳蜗下通道,为该手术入路提供国人恒定的解剖标志及影像学依据。方法 1.应用10具(20侧)新鲜冰冻成人尸头,模拟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岩尖气房切除,寻找定位耳蜗下通道的解剖标志;术前在颞骨CT上分别测量耳蜗底转至颈内动脉与颈静脉球夹角之间的距离,以及耳蜗底转至颈静脉球之间的距离。2.回顾性阅读分析85例患者(170侧)颞骨高分辨CT,记录耳蜗下通道与岩尖气房在颞骨CT上的影像学特征,归类其分型情况。结果 1.20侧冰鲜尸头以及170侧临床患者颞骨CT测量:耳蜗底转至颈内动脉与颈静脉球夹角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46±1.02)mm、(6.83±1.50)mm;耳蜗底转至颈静脉球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67±0.58)mm、(3.82±1.29)mm,其中,耳蜗底转至颈内动脉与颈静脉球夹角之间的距离:气化型岩尖分别为(6.79±0.60)mm、(7.19±1.44)mm,非气化型岩尖分别为(6.28±1.17)mm、(6.68±1.50)mm;耳蜗底转至颈静脉球的距离:气化型岩尖分别为(4.06±0.36)mm、(4.06±1.42)mm,非气化型分别为(3.45±0.58)mm、(3.74±1.22)mm。2.耳蜗下通道与颞骨岩尖气房CT分型:A型气化型31.18%(53耳),B型板障型57.65%(98耳),C型硬化型11.18%(19耳)。结论高分辨颞骨CT可作为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岩尖病变切除的术前重要参考。从解剖学的角度,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切除岩尖病变是可行的,能够避免损伤内听道、耳蜗、迷路,保存听力,可作为临床治疗上岩尖后下部分较小病变的重要术式之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曾宪海,徐敏,李娟娟,赵海亮,邱书奇[4](2019)在《内镜下经鼻至岩尖区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岩尖区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下经鼻至岩尖区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5例新鲜成人灌注尸头标本和10例干性成人颅骨标本,分别进行内镜解剖研究和骨性颅底解剖结构测量。(1)在5例(10侧)新鲜成人灌注尸头标本上行内镜下经鼻至岩尖区的解剖暴露观察;(2)在10例(20侧)干性成人尸头标本上进行颅底岩尖区周围解剖标志的辨认,并从颅底外面观分别测量两侧卵圆孔内缘、棘孔内缘、破裂孔内缘、破裂孔外缘、咽鼓管口、颈动脉管前界及后界的内缘至正中线的距离,进行左右侧对比及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对比;测量前鼻棘至破裂孔前界、颈动脉管前界的距离。结果(1)通过对岩尖区进行内镜下及显微镜下解剖操作,辨认出岩尖区及其邻近重要结构、了解颈内动脉在岩尖区的走行,为临床内镜下经鼻至岩尖区的手术提供参考依据;(2)左右两侧卵圆孔内缘至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22.85±0.39mm、22.86±0.26mm,男性头颅与女性头颅的测量距离分别为23.01±0.24mm、22.70±0.33mm;左右两侧棘孔内缘至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30.79±0.32mm、30.69±0.71mm,男性头颅与女性头颅的测量距离分别为30.98±0.47mm、30.50±0.37mm;左右两侧破裂孔内缘至正中线的距离为11.88±0.20、11.80±0.36mm,男性头颅与女性头颅的测量距离分别为11.97±0.17mm、11.70±0.26mm;左右两侧破裂孔外缘至正中线的距离为19.59±1.03mm、19.52±1.15mm,男性头颅与女性头颅的测量距离分别为20.12±1.03mm、18.99±0.87mm;左右两侧咽鼓管口至正中线的距离为32.14±0.72mm、32.04±0.90mm,男性头颅与女性头颅的测量距离分别为32.54±0.61mm、31.64±0.76mm;左右两侧颈动脉管前界的内缘至正中线的距离为26.82±0.76mm、26.78±0.72mm,男性头颅与女性头颅的测量距离分别为27.22±0.56mm、26.38±0.64mm;左右两侧颈动脉管后界的内缘至正中线的距离为30.50±0.41mm、30.33±0.52mm,男性头颅与女性头颅的测量距离分别为30.74±0.10mm、30.10±0.35mm。左右两侧前鼻棘至破裂孔前界的距离分别为55.90±0.76 mm、55.92±0.76mm、左右两侧前鼻棘至颈动脉管前界的距离分别为75.78±0.43mm、75.81±0.43mm。结论内镜下经鼻至岩尖区是一条安全有效的手术径路,该径路的优势在于避免了传统侧方经颞骨入路潜在的丧失听力和面瘫的风险,并为岩尖区病变提供了一条天然、直接的引流通路。(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朱剑栋[5](2019)在《神经内镜幕下小脑上入路松果体区解剖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神经内镜下模拟经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观察松果体区及其毗邻结构解剖特点,从而为内镜下处理该区域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尸体头颅标本5具,在神经内镜下模拟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对松果体区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比较两种手术入路下的显露情况。结果: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能够清晰显露松果体区域的解剖结构,但桥静脉分布较为密集,需予以离断;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在显露松果体的同时,增加了对外侧走行的动静脉结构的显露;神经内镜下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硬脑膜至小脑中脑裂静脉的距离分别为58.14±1.62mm、76.51±2.25mm,相对手术自由度分别为0.09±0.01、0.05±0.01,松果体的相对手术自由度分别为0.47±0.01、0.35±0.09,上丘的相对手术自由度分别为0.26±0.05、0.40±0.07,松果体左右可操作角度分别为14.85±0.35度、17.86±1.03度,其前后可操作角度分别为21.40±1.41度、15.00±3.06度,胼胝体压部左右可操作角度分别为14.55±0.07度、17.04±1.57度,其前后可操作角度分别为14.60±0.71度、18.76±2.83度,同侧上丘左右可操作角度分别为15.63±5.08度、21.42±1.42度,其前后可操作角度分别为12.73±4.87度、21.24±4.23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松果体区显露较好的入路为正中入路,且该入路手术空间较大,但需切除部分幕下桥静脉;旁正中入路为手术提供了更充足的操作空间,在保留小脑中脑裂静脉和幕下桥静脉的前提下亦能有效显露松果体,临床上需根据病变的具体位置酌情选择手术入路。目的:结合内镜解剖学研究,探讨神经内镜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手术入路选择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同一手术者开展神经内镜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患者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扫描及HCG和AFP检验,采用侧俯卧位全麻下神经内镜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肿瘤。术后随访1-6月,复查头颅MRI。结果:4例患者肿瘤均完全切除,患者术后恢复均较好。2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其中1例给予全脑全脊髓放疗,4月后原病灶处复发,给予全身化疗至今,另1例术后签字出院。结论:神经内镜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若松果体区肿瘤血供丰富,可优先选择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对处于小脑幕切迹水平的肿瘤,采用旁正中入路即可获得满意的效果;ETV是处理松果体区肿瘤所致梗阻性脑积水的最佳方法。(本文来源于《遵义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吴向宸,佟小光[6](2019)在《内镜颅底解剖学临床应用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神经外科医师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开始进行单纯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以来,内镜技术改变了传统显微颅底外科的手术方式。随着内镜颅底外科近20年的发展,目前内镜技术可以提供术中深部脑组织的清晰图像,同时随着神经外科医师对内镜颅底解剖学理解的不断深入,扩大经鼻内镜颅底手术被提出,手术视野自枢椎至嗅沟,外侧达颞下窝和卵圆孔。总结内镜颅底解剖学在临床中的应用,有助于颅底重建技术的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丁哲旻[7](2019)在《神经导航辅助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单纯EISKA(Endoscopic Intradural Subtemporal Keyhole Approach,神经内镜经颞下锁孔硬膜下手术入路)至岩斜区及脑干腹外侧区的可行性,并探讨该入路的优势。利用神经导航术中实时定位技术,进一步明确神经导航在EISKA中的优势。此外,还通过测量EISKA中神经内镜和显微镜各自观察范围及手术操作空间的大小,进一步探讨神经内镜较显微镜在此入路中的部分优势。通过上述研究拟为EISKA的临床转化提供解剖学及理论依据,也为治疗岩斜区和脑干腹外侧区的常见病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1.在10例(20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国人头颅湿标本上模拟EISKA,观察并记录鞍上区、岩斜区及脑干腹外侧区的相关解剖结构,测量鞍上区可利用血管神经间隙的垂直距离。2.随后在每例标本随机一侧进一步模拟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经颞下锁孔硬膜下Kawase入路(导航组),另一侧则未使用导航辅助(对照组),观察并记录岩斜区及脑干腹外侧区此时的相关解剖结构,测量两个组的Day菱形区磨除面积和部分残余骨质厚度并作分析。3.对比神经内镜和显微镜在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初始组)、颞下锁孔硬膜下Kawase入路(K组)、神经导航辅助颞下锁孔硬膜下Kawase入路(导航组)中各自的解剖暴露,使用透明方格纸测量神经内镜和显微镜各自的后颅窝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大小并作分析。结果1.采用EISKA能够清晰地观察到鞍上区、岩斜区以及脑干腹外侧区的大部分解剖结构,鞍上绝大部分解剖结构可通过动眼神经-后交通动脉间隙进一步观察,构成该间隙的颈内动脉(C6段)-动眼神经的平均垂直距离为8.21±0.90mm,后交通动脉-小脑幕的平均垂直距离为8.32±1.64 mm。2.导航组的Day菱形区磨除面积大于对照组(分别为276.8±14.6 mm~2和244.8±12.6 mm~2,P<0.05),而在内听道上壁(分别为1.0±0.2 mm和2.5±0.4 mm)、耳蜗内上壁(分别为1.0±0.2 mm和3.0±0.4 mm)、颈内动脉岩骨段上壁(分别为1.2±0.2 mm和3.4±0.4 mm)的残余骨质厚度方面,导航组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3.神经内镜在脑干上、下、腹侧获得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比显微镜更大(初始组中手术视野分别增大2.9、15.65和10.2 mm,操作空间分别增大2.9、7.55和6 mm;K组中手术视野分别增大2.7、20和29.5 mm,操作空间分别增大2.7、14.8和8.8 mm;导航组中手术视野分别增大3.1、20.3和29.9 mm,操作空间分别增大3.1、15.3和8.8 mm。均P<0.05)。导航组较K组在脑干下方可获得更大的手术视野及操作空间(内镜下手术视野增大3.8 mm,操作空间增大2.7 mm;显微镜下分别增大3.5 mm和2.2 mm。均P<0.05)。结论1.EISKA能够为鞍上区、岩斜区及脑干腹外侧区的病变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且相较传统手术入路具有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等优势。2.动眼神经-后交通动脉间隙是EISKA至鞍上区可利用度最高的间隙。3.利用神经导航辅助磨除Day菱形区能够在更为精确和安全的基础上达到最大化磨除,从而可获得更大的手术视野及操作空间。4.神经内镜在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及其硬膜下Kawase入路中,相较显微镜能够获得更大的手术视野及操作空间,主要体现在脑干上、下、腹侧叁个方向。5.EISKA在创伤小、并发症少的基础上,适合处理鞍上区、鞍旁区、岩斜区以及脑干腹外侧区等多处病变。(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徐敏,汤文龙,刘兆辉,邱书奇[8](2018)在《内镜辅助下经扩大颅中窝径路至岩斜区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单纯显微镜下和内镜辅助下经扩大颅中窝径路至岩斜区所暴露的毗邻解剖结构的观察与测量,定量比较内镜辅助下暴露范围相对于单纯显微镜暴露的优势。方法:在10例(20侧)新鲜成人灌注尸头标本上行扩大颅中窝径路至岩斜区的显微镜下解剖暴露观察,随后在同一标本上进行内镜辅助扩大暴露,分别测量显微镜和内镜辅助下的手术暴露范围。结果:显微镜下叁叉神经根进入脑桥处与脑干腹侧中线所能暴露的最上界之间的距离为(15.95±0.48)mm;显微镜下面听束脑干发出点与脑干腹侧中线所能暴露的最下界之间的距离为(10.79±0.51)mm;内镜辅助下叁叉神经根进入脑桥处与脑干腹侧中线所能暴露的最上界之间的距离为(18.88±0.36)mm;内镜辅助下面听束脑干发出点与脑干腹侧中线所能暴露的最下界之间的距离为(14.56±0.64)mm。结论:在扩大颅中窝径路至岩斜区的解剖研究中,内镜辅助技术相对于单纯显微镜下操作有更广泛的暴露范围和灵活的视角,有助于手术中精确定位病变位置和大小,准确辨识病变周围重要的神经和血管,从而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复发率。(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24期)
朱广远,张治国,张文达,宁松毅,欧阳长杰[9](2018)在《精囊精道解剖学特点及在临床内镜手术中的指导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精囊精道解剖学,掌握局部解剖结构,指导临床精道内镜手术。方法:收集并分析临床48例精囊镜手术资料,统计进入精囊路径方式及术后临床效果;同时选取12具成人骨盆段标本进行精囊精道局部解剖研究,并模拟手术路径。结果:解剖结果与临床术中所见相互印证,52. 1%(25/48)临床病例射精管开口无法探及,但93. 8%(45/48)临床病例可经不同途径进入精囊完成手术。结论:经尿道微创精道内镜技术治疗精道、精囊疾病是完全可行的,但仍有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华男科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李玲玲[10](2018)在《鼻内镜下外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区域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经蝶径路至外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LOCR)周围区域的解剖特点,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利用10例(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标本,经鼻内镜下经蝶径路,解剖LOCR周围区域内重要结构;选择50例临床患者的颅脑叁维CT图像,经影像学工具测量相应结构间的距离。采用Karl Storz内镜系统采集解剖图像,及影像测量软件获取影像学数据。在解剖的过程中,寻找LOCR周围区域重要的解剖学特点及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对临床上3例LOCR周围区域病变的病人(垂体瘤、鞍底-海绵窦恶性肿瘤、鞍区特殊感染),利用本研究的解剖结果采用鼻内镜下经蝶径路切除LOCR区病变,术中确认肿物全切或大部分切除,并以人工硬脑膜、鼻中隔黏膜瓣修补颅底缺损,术后复查颅脑MRI。结果:根据LOCR周围相关结构特点,以LOCR、视神经管隆突、颈内动脉隆突、视柱、眶上裂、圆孔等固定结构为解剖标志点,将LOCR的毗邻结构分为五个区域:LOCR内侧区、LOCR外侧区、LOCR上侧区、LOCR下侧区、LOCR前床突区。内侧区紧邻床旁段颈内动脉及视神经管颅口段,越过颈内动脉及视神经管颅口段,可到达视交叉、前上海绵间窦、前下海绵间窦、垂体;外侧区与眶上裂内侧壁相邻;上侧区临界视神经管隆突,可延伸至蝶骨平台;下侧区临近外侧海绵窦区;前床突区可及前床突周围。内镜下测量骨性标志间距的结果:双侧LOCR间距为(15.3±1.8)mm,范围是13.5~17.1mm;MOCR间距为(10.3±1.5)mm,范围是8.8~11.8mm;LOCR横径(2.3±0.84)mm,鞍结节前方10 mm的蝶骨平台平面横径为(24.5±2.35)mm,LOCR外缘到眶口的距离(8.6±3.2)mm,CP间距为(15.8±2.8)mm。影像上测量结果中,双侧LOCR间的内侧间距(13.34±3.392)mm,双侧LOCR间的外侧间距(15.33±4.055)mm,单侧LOCR直径(2.370±0.853)mm,前床突长度(9.61±1.117)mm。内镜解剖过程中相关结构的测量结果与影像上相关数据基本契合,有利于术者通过解剖距离准确定位术中结构。LOCR区域内走行的颈内动脉以C4、C5、C6、C7段为主。内镜下经蝶径路磨除LOCR区骨质,可以确定前床突的位置,进一步磨除前床突,可以获得床突间隙。经LOCR获得床突间隙,可为前床突周围病变的处理提供参考路径。3例LOCR周围区域占位性病变的病人,根据LOCR区域内结构特点进行手术治疗,均达到肿瘤最大限度的切除,术后效果可。一例病例在切除病变后产生颅底缺损,术中应用人工硬脑膜和鼻中隔粘膜瓣行“叁明治”式修补颅底,患者术后恢复可,未发生脑脊液鼻漏。结论:掌握LOCR区域的解剖标志对于处理LOCR区域中颅底病变有重要意义。内镜下根据LOCR解剖分区来解决LOCR区域中颅底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5)
内镜解剖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内镜经鼻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可行性。方法采用内镜扩大经鼻经斜坡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暴露的骨窗范围及血管、神经。结果所有标本可暴露中脑、脑桥和延髓;暴露中脑受到蝶鞍限制,需要移位垂体才能显露中脑。骨窗外侧边界是颈内动脉和岩下窦;切除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可暴露延髓及延颈髓交界区。暴露的主要血管、神经包括: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及其分支、Ⅲ至Ⅶ脑神经以及颈神经。结论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可暴露全部脑干腹侧区域及相应的血管、神经,采用该手术入路切除脑干肿瘤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镜解剖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建,郭家全,常德勇,胡清勇,张国锋.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脊柱内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解剖学实验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2].武平华,曾惠坤,莫立根,钟世镇,欧阳钧.神经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9
[3].卢飞燕,卢永田,周俊伟,刘渊.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切除岩尖病变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9
[4].曾宪海,徐敏,李娟娟,赵海亮,邱书奇.内镜下经鼻至岩尖区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
[5].朱剑栋.神经内镜幕下小脑上入路松果体区解剖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D].遵义医科大学.2019
[6].吴向宸,佟小光.内镜颅底解剖学临床应用要点[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
[7].丁哲旻.神经导航辅助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
[8].徐敏,汤文龙,刘兆辉,邱书奇.内镜辅助下经扩大颅中窝径路至岩斜区的解剖学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
[9].朱广远,张治国,张文达,宁松毅,欧阳长杰.精囊精道解剖学特点及在临床内镜手术中的指导意义[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8
[10].李玲玲.鼻内镜下外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区域的解剖学研究[D].青岛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