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位核酸杂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子宫颈癌,HER-2,HPV16,18,HPV6,11
原位核酸杂交论文文献综述
姜长青[1](2007)在《原位核酸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在宫颈病变HER-2/neu、HPV、P16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显色原位杂交(CISH)、原位核酸杂交(ISH)及免疫组化(IHC)在宫颈病变中HER-2/neu基因及其蛋白产物CerbB-2、HPV、P16检测的应用价值,以及HER-2/neu、CerbB-2、HPV、P16在宫颈变化中的表达和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24例宫颈病变组织,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制备宫颈病变组织芯片后分别应用显色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对224例石蜡包埋的人宫颈病变组织进行HER-2基因扩增和CerbB-2蛋白表达的检测,同时采用原位核酸杂交与免疫组化检测上述宫颈病变组织HPV6/11、HPV16/18DNA和P16蛋白的表达。对所得结果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卡方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一致性检验和Nemenyi秩和检验。结果:(1)HER-2基因在宫颈炎、CIN和宫颈癌组扩增率分别为0%,6.2%(6/97),37.9%(39/103),叁组之间HER-2扩增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CIN组与宫颈炎组、宫颈癌组与宫颈炎症组HER-2扩增差异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CerbB-2蛋白阳性表达与宫颈鳞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435,P<0.01)。(2)用CISH和IHC检测宫颈癌变组织中HER-2基因扩增和CerbB-2蛋白表达结果的总符合率为76.1%(71/92),Kappa指数=0.516,且两者在各组病变中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3)HPV6/11在宫颈炎、CIN和宫颈癌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4/24),39.2%(38/97),68.9%(71/103);HPV16/18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2/24),28.9%(28/97),72.8%(75/103),且在各组之间HPV16/18、HPV6/11阳性表达差异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4) HPV16/18阳性表达与CIN级别呈正相关(r=0.213,P<0.05);HPV6/11阳性表达与CIN级别具有负相关(r=-0.358,P<0.01)。(5) p16蛋白在宫颈炎、CIN及宫颈癌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2%(7/24)、68.0%(66/97)、95.1%(98/103)。P16阳性表达与CIN级别的呈正相关(r=0.615,P<0.01);与宫颈鳞癌分化程度也具有正相关关系(r=0.435,P<0.01)。(6)在189例CIN和宫颈鳞癌中HER-2与P16、HER-2与HPV16/18、P16与HPV16/18之间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0、0.167、0.299,P均小于0.05。结论:(1) HER-2基因扩增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准确检测HER-2状态可能为宫颈癌靶向性药物治疗提供重要依据。(2) IHC与CISH检测宫颈癌变组织HER-2基因扩增和CerbB-2蛋白表达具有良好的一致性。CISH是一种简便可靠、较成熟的检测HER-2基因的新方法。(3) HPV感染与CIN和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PV准确分型为临床进行个体化治疗和靶向清除病毒提供了可靠依据。(4) P16蛋白的表达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发展而逐渐升高。(5) P16与HPV16/18密切相关;p16协同HER-2在宫颈病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PV16/18与HER-2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07-04-16)
赵继红,李雯,卢义生,王晓文,尹有群[2](2005)在《原位核酸杂交技术在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原位核酸杂交技术在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中的敏感性。方法:用原位核酸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60例外阴尖锐湿疣病例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出阳性反应37例,阳性率为61.67%;原位核酸杂交检测出阳性反应56例,阳性率为93.33%,且阳性细胞数及阳性表达强度均高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背景清晰。结论:原位核酸杂交技术用于HPV的检测中敏感性高,阳性细胞反应与背景显色对比清晰,可克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中假阴性高的弊端。(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05年10期)
李相军,任立群,李广生[3](2003)在《用原位核酸杂交技术探讨肠道病毒与急型克山病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与吉林省急型克山病的关系。方法用柯萨奇病毒B3、B4、B5、A9共同序列作寡核苷酸探针对吉林省急型克山病尸检心肌组织12例及病区与非病区尸检正常心肌组织各7例进行原位核酸杂交。结果吉林省急型克山病12例中有11例出现阳性杂交信号,即有肠道病毒RNA存在,阳性率为91.66%,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吉林省急型克山病病人心肌组织中有肠道病毒感染,提示急型克山病的发病可能与肠道病毒感染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期刊2003年02期)
汪万英,何杰,姚敏,唐素兰[4](2003)在《金葡菌L型DNA原位核酸杂交在小鼠肿瘤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金葡菌L型感染后小鼠肿瘤及癌前病变中是否有金葡菌L型及其抗原或DNA。方法 应用革兰氏染色、免疫组化及原位核酸杂交方法。结果 小鼠肿瘤及癌前病变组织切片中 ,革兰氏染色金葡菌L型检出率分别为 70 0 %(7/ 10 )和 5 3 5 % (7/ 13) ;免疫组化染色 (S -P法 )抗原阳性率分别为 70 0 % (7/ 10 )和 6 1 5 % (8/ 13) ,两者结果相似 ,无显着性差异。金葡菌L型主要分布于肿瘤间质、癌巢或癌前病变的上皮细胞浆内。用金葡菌L型DNA探针原位核酸杂交 ,结果显示 5 0 0 % (5 / 10 )肿瘤细胞核内和 30 1% (4/ 13)癌前病变细胞核内有DNA阳性信号。结论 小鼠肿瘤及癌前病变中有较高的金葡菌L型感染率 ,且金葡菌L型DNA已进入小鼠肿瘤细胞核内和癌前病变的体细胞核内。提示金葡菌L型感染小鼠可能诱发肿瘤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期刊2003年01期)
章尧,汪万英,何杰[5](2002)在《原位核酸杂交检测膀胱癌中结核菌L型DNA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结核菌L型DNA表达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与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改良抗酸 (IK)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 (S P法 )检测 6 8例膀胱癌组织中抗酸菌L型和结核菌抗原 ;原位核酸杂交 (ISH)检测 2 0例膀胱癌细胞内结核菌L型DNA。结果 抗酸菌L型阳性率 35 .2 % ,结核菌抗体 (BCG)阳性表达率 36 .7%。 4 0 %膀胱癌细胞内有结核菌L型DNA阳性信号 ,膀胱癌Ⅰ、Ⅱ、Ⅲ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2 0 %、30 %、80 % (P <0 .0 5 ) ,随着膀胱癌级别的增加 ,结核菌L型感染率显着增高。改良抗酸 (IK)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核酸杂交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 膀胱癌中常伴有结核L型感染 ,结核菌L型DNA可进入膀胱移行细胞内 ,引起细胞增生和癌变 ,提示结核菌L型感染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02年03期)
陆良勇,黄伟达,刘尚廉,杨广才,陈成伟[6](2002)在《应用RNA原位核酸杂交检测乳腺癌石蜡切片中ER mRNA、PR mRNA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制备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 ,检测乳腺癌石蜡切片中雌激素受体 (ER) m RNA、孕激素受体(PR) m RNA表达。方法 应用 RNA原位核酸杂交 (RISH)和免疫组化 (IHC)检测技术。结果 (1) 2 78例乳腺癌石蜡切片 ER m RNA、 PR m RNA阳性率分别为 6 7.3%和 6 1.5 % ,阴性率分别为 32 .7%和 38.5 %。 ER m RNA、 PR m RNA双阳性、双阴性分别为 5 4.3%和 2 5 .6 % ,ER m RNA阳性 PR m RNA阴性或 ER m RNA阴性 PR m RNA阳性率为 2 0 .1%。 (2 )RISH法的 ER m RNA、 PR m RNA阳性率分别为 6 7.3%和 6 1.5 %均高于 IHC法 ER、 PR的 48.9%和 41.2 % (P均 <0 .0 1)。 (3) ER m RNA与 ER、 PR m RNA与 PR的阳性和阴性符合率分别为 77%和 75 .9%。 (4 )杂交信号在乳腺癌细胞中的分布可分为 ,柱状上皮的胞质的上下方、胞质内均匀或近胞膜、核周偏位和核内外分布。 (5 ) ER m RNA与 ER、 PR m RNA阳性率与组织学级别有关 , 级组中 ER m RNA的阳性率为 83.5 %分别高于 组中 6 2 .4%和 组中 5 4.5 % (P<0 .0 1) , 、 级组中 PR m RNA的阳性率为 6 6 .7%、 6 7.3% ,均高于 组中 5 0 .6 % (P<0 .0 5 )。结论 地高辛标记的 ER、 PR寡核苷酸探针和 RISH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 ER m RNA和 PR m RNA的分子?(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期刊2002年01期)
郑洪,李德祥,胡琼[7](2002)在《HPV免疫组化和原位核酸杂交技术在女阴尖锐湿疣和假性湿疣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PV免疫组化和原位核酸杂交技术在女阴尖锐湿疣和假性湿疣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免疫组化和原位核酸杂交技术 ,回顾性分析 2 33例女阴尖锐湿疣、假性湿疣以及湿疣样病变中HPV Ag和HPV6/ 1 1 的检出率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作对比分析。结果 193例尖锐湿疣HPV Ag阳性 10 2例 (占 5 2 85 % ) ,HPV6/ 1 1 阳性 187例 (占 96 89% ) ,两种检测法阳性率的差异具有极显着意义 (P <0 0 1)。 2 0例湿疣样病变HPV Ag阳性 3例 (占 15 % ) ,HPV6/ 1 1 阳性 7例 (占 35 % )。 2 0例假性湿疣HPV Ag和HPV6/ 1 1 均阴性。病理上尖锐湿疣可见于诊断性挖空细胞、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基底细胞增生和上皮脚延长融合 ;而假性湿疣无诊断性挖空细胞 ,无明显棘层肥厚和基底细胞增生。结论HPV原位核酸杂交技术优于免疫组化技术 ,HPV6/ 1 1 的检测有助于鉴别尖锐湿疣和假性湿疣以及湿疣样病变。(本文来源于《贵州医药》期刊2002年02期)
任立群,赵志涛,孙波,李广生,朴松旭[8](2001)在《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原位核酸杂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的原位核酸杂交方法 ,以检测克山病 ( KSD)尸检心肌中的RNA。方法 :应用生物素标记的人工合成寡核苷酸探针 ,对 72例心肌石蜡包埋组织切片进行原位核酸杂交。结果 :各型克山病心肌石蜡组织切片的阳性杂交信号为 80 %~ 87.9% ,而正常对照仅为 14.3%。结论 :应用人工合成寡核苷酸之原位核酸杂交技术 ,对长期保存的石蜡组织进行回顾性研究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崔文,梁桂华,范连杰,王学春[9](1999)在《原位核酸杂交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形态学研究方法是通过对标本的大体检查,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从组织细胞水平上研究正常组织结构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电镜问世后,把形态学的分辨力提高到亚细胞(细胞器)水平,揭示了形态学领域的许多奥秘,如病毒颗粒的观察,神经分泌小体的识别等。(本文来源于《济宁医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汪万英,何杰[10](1999)在《用原位核酸杂交检测膀胱癌中结核菌L型DNA》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结核菌L型DNA探针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膀胱癌细胞中L型DNA阳性信号。收集我室1996年病理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68例标本。采用原位核酸杂交法检测L型DNA,同时以抗酸染色,免疫组化染色(SP法)为参数。膀胱癌组织中结核菌L型检出率及形态学改作者单位:(本文来源于《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期刊1999年06期)
原位核酸杂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原位核酸杂交技术在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中的敏感性。方法:用原位核酸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60例外阴尖锐湿疣病例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出阳性反应37例,阳性率为61.67%;原位核酸杂交检测出阳性反应56例,阳性率为93.33%,且阳性细胞数及阳性表达强度均高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背景清晰。结论:原位核酸杂交技术用于HPV的检测中敏感性高,阳性细胞反应与背景显色对比清晰,可克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中假阴性高的弊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位核酸杂交论文参考文献
[1].姜长青.原位核酸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在宫颈病变HER-2/neu、HPV、P16检测中的应用价值[D].青岛大学.2007
[2].赵继红,李雯,卢义生,王晓文,尹有群.原位核酸杂交技术在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5
[3].李相军,任立群,李广生.用原位核酸杂交技术探讨肠道病毒与急型克山病的关系[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3
[4].汪万英,何杰,姚敏,唐素兰.金葡菌L型DNA原位核酸杂交在小鼠肿瘤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3
[5].章尧,汪万英,何杰.原位核酸杂交检测膀胱癌中结核菌L型DNA的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2
[6].陆良勇,黄伟达,刘尚廉,杨广才,陈成伟.应用RNA原位核酸杂交检测乳腺癌石蜡切片中ERmRNA、PRmRNA表达[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2
[7].郑洪,李德祥,胡琼.HPV免疫组化和原位核酸杂交技术在女阴尖锐湿疣和假性湿疣诊断中的价值[J].贵州医药.2002
[8].任立群,赵志涛,孙波,李广生,朴松旭.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原位核酸杂交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
[9].崔文,梁桂华,范连杰,王学春.原位核酸杂交技术研究进展[J].济宁医学院学报.1999
[10].汪万英,何杰.用原位核酸杂交检测膀胱癌中结核菌L型DNA[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