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配偶选择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配偶选择,行为
配偶选择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高超男,游秀峰,李为争,盛子耀,杨晓杰[1](2019)在《昆虫配偶选择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的配偶选择在其进化上至关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影响昆虫近距离配偶选择的因素:①化学因素;②形态学因素;③声学因素;④日龄因素;⑤昆虫的取食或交配经历;⑥环境共存的其他生物。(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吴启佳[2](2017)在《星豹蛛配偶选择及携幼行为对其适合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狼蛛科豹蛛属星豹蛛为研究对象,研究雌性星豹蛛配偶选择及携幼行为对其适合度的影响,并比较星豹蛛表型季节性变异。首先,我们采用星豹蛛雌雄配对,成功交配的为正常交配组(Preferred);而未成功交配的雌蛛用二氧化碳麻醉,然后与先前配对的雄蛛交配,称为诱导交配组(Non-preferred)。比较雌蛛正常交配和诱导交配对雌蛛生殖及后代适合度的差异,探讨星豹蛛雌蛛配偶选择可能机制。结果发现雌蛛正常交配和诱导交配组的交配持续时间、产卵前期、卵袋残食率、卵孵化前期、产卵量、孵化幼蛛数等均无显着性差异;正常交配组后代由卵孵化到成熟的存活率和后代雌蛛的头胸甲宽都显着高于诱导交配组,同时正常交配组后代雌蛛的发育历期显着短于诱导交配组,而后代雄蛛的发育历期和雄蛛头胸甲宽在两个交配组中均无显着差异。可见星豹蛛雌蛛配偶选择提高后代的遗传利益。其次,我们在野外分别采集带卵袋的越冬代和第一代星豹蛛雌蛛,摘下雌蛛的卵袋,两两一组分别比较雌蛛对卵袋的选择。进一步通过比较雌蛛携带自己卵袋和非自己卵袋所孵化出的幼蛛离开雌蛛的时间;幼蛛在母体身上未自然离开前,从母体身上强制分离的幼蛛和未分离的幼蛛的抗逆性,验证雌蛛携卵携幼行为的适应性意义。结果表明越冬代和第一代雌蛛都不能识别自己的卵袋。而越冬代和第一代雌蛛对非自己的卵袋孵化出来的幼蛛攀附在母体上的时间显着短于自己卵袋孵化出来的幼蛛攀附在母体上的时间。幼蛛在母体身上未自然离开前,从母体身上强制分离的幼蛛和自然分离的幼蛛的死亡率无显着性差异。在15℃和25℃无水无食的条件下从母体自然分离的幼蛛存活天数显着高于从母体身上强制分离的幼蛛。可见雌蛛存在某种机制能准确识别幼蛛是否自己的后代,并且雌蛛携幼能提高后代的适合度。本文还通过比较2010和2016年武汉地区越冬代(3月份)和第一代(7月份)的星豹蛛雌雄成蛛的头胸甲宽、雌蛛的产卵量、卵粒大小和雌蛛产卵前后脂肪含量来探究星豹蛛的表型季节性变异,为阐明动物表型季节性变异的可能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越冬代雌雄蛛的头胸甲宽及雌蛛的产卵量、卵粒直径都相应显着高于第一代。但越冬代和第一代雌蛛产卵前和产卵后的脂肪含量均无显着差异。星豹蛛表型季节性变异可能是其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表现。(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7-04-15)
刘红霞[3](2016)在《基于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红隼配偶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配偶选择是影响动物繁殖适合度的决定性因素,针对雀形目鸟类已开展大量研究,但非雀形目的猛禽开展研究较少。作者于2014-2015年3-7月,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等叁个地区开展了基于形态特征和行为特征红隼配偶选择研究。研究中通过悬挂人工巢箱招引红隼及调查输电杆塔上的喜鹊巢,确定被红隼占用的巢后,采用全日观察法收集雄性红隼的递食行为、雌性红隼的孵化行为、雌雄红隼领域防御行为等进行定点观察数据。育雏后期利用自制的扣网捕捉红隼成鸟,并测量其形态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等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研究发现:配对繁殖雌雄红隼的中趾、体重、骨骼指标及身体质量指标之间均呈显着的正相关,说明雄性红隼的形态特征可能是雌性选择配偶的线索依据。雌性红隼倾向选择中趾较长、体重较大、骨骼较大、身体质量较优的雄性作为配偶,这一结果不同于Safina(1984)提出的:在雄性体型小于雌性的两性异型动物类群中,体型较小的雄性更受雌性的青睐假说。雄性的递食频次与雄性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标呈显着的正相关,即体重较大、身体质量较优的雄性递食能力较强;雄性的领域防御行为强度与雄性喙长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同时,雄性的领域防御行为强度也与巢周喜鹊密度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可能由于红隼巢周围的干扰源主要为喜鹊所致。雄性的递食频次与雌性喙长、翅展、尾长、体长、体重间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即喙长较长、翅展较大、尾长较长、体长较长、体重较大的雌性选择的雄性递食能力较强;雄性的领域防御行为强度与雌性中趾呈显着负相关,与雌性体长呈显着正相关,即中趾较小、体长较长的雌性选择的雄性领域防御能力较强。雌性坐巢时间与其骨骼指标呈极显着正相关,即骨骼较大的雌性坐巢时间较长;雌性的领域防御行为强度与其头长呈显着正相关,即头长较长的雌性领域防御能力较强。配偶间,雌雄体重差异越大,雌性的坐巢时间越长;雌雄喙长差异越大,雌性的领域防御强度越强。另外,本研究发现红隼存在“一雄二雌”配对繁殖现象。“一雄一雌”配对的雄性的递食频次明显多于“一雄二雌”雄性向配对较晚雌性的递食频次,该结果与“一雄多雌”现象的存在多以牺牲配对较晚的雌性利益为代价这一观点一致。“一雄二雌”配对繁殖现象发生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的研究予以阐明。(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张宪德,徐婷婷,赵婷婷,万冬梅,殷江霞[4](2016)在《配偶选择中“听众效应”及鸣唱对雌性灰文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配偶选择是性选择研究核心问题之一。雌性通过选择高质量的雄性配偶获得直接利益,如资源、营养和保护等,也可以通过获得高质量雄性提高后代的适合度。配偶选择研究对于研究性选择机制和进化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配偶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配偶选择的因素及雌性"听众效应"中雄性-雄性竞争方面。鸣唱对配偶选择的影响和雄性"听众效应"中雌性-雌性竞争的研究对于探索鸟类配偶选择中信号交流、调整的方式及选择策略均具有重要意义。以灰文鸟为对象,研究了雄性鸣唱对雌性配偶选择的影响及雄性"听众效应"对雌性灰文鸟同性竞争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实验一利用双向选择装置,以配偶鸣唱(求偶鸣唱或非求偶鸣唱)和非配偶鸣唱(求偶鸣唱或非求偶鸣唱)对雌鸟进行刺激,观察雌鸟对两端鸣唱的偏爱状况。实验二主要观察雌鸟之间在无听众、听众为熟悉的雄性和听众为配偶条件下的竞争行为。结果表明,雌性灰文鸟大多偏爱配偶鸣唱,相对于配偶的非求偶鸣唱更偏爱非配偶的求偶鸣唱。求偶鸣唱比非求偶鸣唱更具有吸引力,求偶鸣唱更能刺激雌性灰文鸟配偶选择的积极性,这种积极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但雌鸟可以通过选择更高质量的雄性配偶获益。在配偶雄性作为听众条件下雌鸟攻击行为最高,显着高于熟悉雄性为听众的条件下,并且两者都显着高于无听众条件下雌鸟的攻击行为。雌性灰文鸟会基于不同"听众"而对雌-雌竞争行为做出适当调整。上述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鸟类的性选择行为机制具有重要帮助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6期)
尚玉昌[5](2013)在《动物行为研究的新进展(六):性选择和配偶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综述了动物性选择研究的一些主要方面,包括性内选择、性间选择、优质基因与配偶选择、学习与配偶选择、雄–雄竞争,以及文化传承与配偶选择等。(本文来源于《自然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庄锦英,张金美,应娟娟[6](2011)在《基于自我相似面孔的亲缘选择与配偶选择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广义适合度理论,自我相似面孔与亲缘选择和配偶选择行为密切相关。自我相似面孔可以促进个体的亲缘利他行为,影响配偶选择行为。来自"夫妻相"、"性印刻"的描述性研究数据支持自我相似面孔与配偶选择偏好之间的相关关系。来自实验研究的数据,结论尚不统一。有些证实自我相似面孔可以引发配偶选择偏好,有些却不支持这一结论。最近的研究从内隐及外显认知上分离择偶过程中对自我相似面孔的偏好:认为偏好是内隐的,一旦上升到意识层面便会消失。另有研究从性选择策略上对自我相似面孔偏好的原因进行解读。对自我相似面孔偏好的神经机制的研究也有一些新的发现。未来研究可借助fMRI等工具从认知过程及神经机制上对自我相似面孔偏好的现象作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1年09期)
尚玉昌[7](1988)在《行为生态学(二十一):性选择和配偶选择(2)》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型交配和非选型交配有些动物种内含有许多不同的形态型或族,在这些动物中,个体可以表现为选型交配(assortative mating)或非选型交配(disassortative mating)。前者指选择与自己同型的个体交配,后者指选择与自己不同型的个体交配。在家养公鸡的各个品系和在野生的小雪雁(有蓝色型和白色型之分)中,曾有人研究过(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1988年06期)
尚玉昌[8](1988)在《行为生态学(二十):性选择和配偶选择(1)》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性选择的各种理论在很多动物中,雄性和雌性在形态和行为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特别是在生殖季节。在诸如孔雀和极乐鸟等很多鸟类中,两性差异表现得特别明显,而性选择理论对两性间的这种差异提供了最好的解释,下面我们先简要介绍几个关于性选择的理论。Darwin的理论: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一词首先是被达尔文在1871年所使用,性选择主要是指通过自然选择使一性个体(通常是雄性)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达尔文设想性选择是通过两种方式发生:第一,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进行直接战斗,赢(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1988年04期)
配偶选择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狼蛛科豹蛛属星豹蛛为研究对象,研究雌性星豹蛛配偶选择及携幼行为对其适合度的影响,并比较星豹蛛表型季节性变异。首先,我们采用星豹蛛雌雄配对,成功交配的为正常交配组(Preferred);而未成功交配的雌蛛用二氧化碳麻醉,然后与先前配对的雄蛛交配,称为诱导交配组(Non-preferred)。比较雌蛛正常交配和诱导交配对雌蛛生殖及后代适合度的差异,探讨星豹蛛雌蛛配偶选择可能机制。结果发现雌蛛正常交配和诱导交配组的交配持续时间、产卵前期、卵袋残食率、卵孵化前期、产卵量、孵化幼蛛数等均无显着性差异;正常交配组后代由卵孵化到成熟的存活率和后代雌蛛的头胸甲宽都显着高于诱导交配组,同时正常交配组后代雌蛛的发育历期显着短于诱导交配组,而后代雄蛛的发育历期和雄蛛头胸甲宽在两个交配组中均无显着差异。可见星豹蛛雌蛛配偶选择提高后代的遗传利益。其次,我们在野外分别采集带卵袋的越冬代和第一代星豹蛛雌蛛,摘下雌蛛的卵袋,两两一组分别比较雌蛛对卵袋的选择。进一步通过比较雌蛛携带自己卵袋和非自己卵袋所孵化出的幼蛛离开雌蛛的时间;幼蛛在母体身上未自然离开前,从母体身上强制分离的幼蛛和未分离的幼蛛的抗逆性,验证雌蛛携卵携幼行为的适应性意义。结果表明越冬代和第一代雌蛛都不能识别自己的卵袋。而越冬代和第一代雌蛛对非自己的卵袋孵化出来的幼蛛攀附在母体上的时间显着短于自己卵袋孵化出来的幼蛛攀附在母体上的时间。幼蛛在母体身上未自然离开前,从母体身上强制分离的幼蛛和自然分离的幼蛛的死亡率无显着性差异。在15℃和25℃无水无食的条件下从母体自然分离的幼蛛存活天数显着高于从母体身上强制分离的幼蛛。可见雌蛛存在某种机制能准确识别幼蛛是否自己的后代,并且雌蛛携幼能提高后代的适合度。本文还通过比较2010和2016年武汉地区越冬代(3月份)和第一代(7月份)的星豹蛛雌雄成蛛的头胸甲宽、雌蛛的产卵量、卵粒大小和雌蛛产卵前后脂肪含量来探究星豹蛛的表型季节性变异,为阐明动物表型季节性变异的可能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越冬代雌雄蛛的头胸甲宽及雌蛛的产卵量、卵粒直径都相应显着高于第一代。但越冬代和第一代雌蛛产卵前和产卵后的脂肪含量均无显着差异。星豹蛛表型季节性变异可能是其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表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配偶选择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高超男,游秀峰,李为争,盛子耀,杨晓杰.昆虫配偶选择行为的研究[J].华中昆虫研究.2019
[2].吴启佳.星豹蛛配偶选择及携幼行为对其适合度的影响[D].湖北大学.2017
[3].刘红霞.基于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红隼配偶选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4].张宪德,徐婷婷,赵婷婷,万冬梅,殷江霞.配偶选择中“听众效应”及鸣唱对雌性灰文鸟行为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6
[5].尚玉昌.动物行为研究的新进展(六):性选择和配偶选择[J].自然杂志.2013
[6].庄锦英,张金美,应娟娟.基于自我相似面孔的亲缘选择与配偶选择行为[J].心理科学进展.2011
[7].尚玉昌.行为生态学(二十一):性选择和配偶选择(2)[J].生态学杂志.1988
[8].尚玉昌.行为生态学(二十):性选择和配偶选择(1)[J].生态学杂志.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