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本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本位,道德,价值,儒家,社会,功利主义,大学。
道德本位论文文献综述
王绍培[1](2015)在《《尚书》与历史的道德本位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尚书》概说:历尽劫数文脉在 《尚书》又称《书》或者《书经》,是儒家的“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传统社会的“士子”应试,《尚书》属于必读必考。今天情况不同了。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对于一个普通读书人,“四书”应该读,“五经”不必读。这个意见是不(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5-08-05)
王宝磊[2](2015)在《从利益本位向道德本位回归——基于政治学研究中价值基础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不同政治理论所依据价值基础的不同,可以将政治理论分为利益本位理论和道德本位理论。前者认为社会生活的核心要素是利益,道德的实质在于维护某种利益诉求。后者则以完善个人道德为理论归宿,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超越利益的,围绕利益的活动只是完善道德的手段与途径。在传统社会,道德本位理论一直在政治理论研究中占据相对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从近代以来,利益本位理论逐渐取得了相对的主导地位。这种变化是人类思想理论和现实社会进步的结果。但是,历史没有终结,对已有理论的反思也不应终止。在扬弃之前理论的基础上回归新的道德本位理论,使人们重新理解道德的价值,发扬道德的积极作用以弥补利益本位理论的缺陷,是顺应新的历史变化、促进人类社会进一步完善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探索》期刊2015年01期)
关宁宁[3](2014)在《营造道德本位的校园文化——美国品格教育的经验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品格教育成功的改善了其道德缺失的情境,在社会、社区、学校叁者的努力下,美国社会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学校的道德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对道德的认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对我国营造道德本位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期刊2014年03期)
杨吉华[4](2013)在《西南联大对道德本位的“大学之道”抉择——基于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大学"具有不同的内涵特征。适应于中国古代礼乐社会文化背景的中国古代大学,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和教育层次上区别于"小学"而存在,具有明显人伦色彩。与西方大学突出"求真"与"自由"的文化理念不同,中国大学突出的道德本位色彩强调通过教育达到"修齐治平"的最高境界,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大学的文化理念和终极追求。在中西合璧的现代大学文化理念探索过程中,西南联大在吸取西方大学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始终坚守对中国传统道德本位"大学之道"的自觉文化抉择,是它在中国教育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王晓华,王向梅[5](2009)在《从道德本位主义视角论功利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功利主义法学是把功利主义运用到法学领域而产生的法学流派,无论就其学术价值还是从其实际影响来说,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尝试从道德本位主义的视角对其提出相关见解。(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09年24期)
王德军[6](2009)在《儒家道德本位思想的现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流派,道德本位的价值取向是其突出的思想特征。儒家道德本位的价值取向与现代化社会科技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冲突,现代化就是科技本位代替道德本位的过程,而现代化社会导致的道德沦丧造成了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因此,从人类合理生存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本位思想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值得面临危机的现代人反思。(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09年05期)
毛勤勇[7](2008)在《从形而上至道德本位的论证——朱熹社会思想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朱熹的社会思想:首先是从理一分殊的哲学观点出发在理论上为宗法社会的产生和存在进行了宇宙论和本体论的证明;其次是从理欲之辨揭示了社会正义的价值原则,并提出了社会治理的若干方法;其叁是提出了把政府救助与发挥民间力量,运用市场机制相结合来开展社会救济保障的主张。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对社会存在的形而上的论证与社会秩序的个体道德本位的结合。(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刘长林,班彦美[8](2008)在《解决中国问题的“道德本位”思想倾向——五四时期杜亚泉与陈独秀道德观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杜亚泉与陈独秀都将中国社会危机的根源归于道德的失范,但对道德失范原因的解释却各不相同。杜亚泉认为主要是受西方物质竞争之流毒的影响,而陈独秀则认为是中国旧道德的产物。在中国新道德建设问题上,杜亚泉认为新旧道德只是程度之差,并非性质之异,主张以中国固有道德为本,调和新旧,统整东西文明;而陈独秀则认为中国旧道德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与民主共和制度下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原则不符,在现代社会没有存在的价值,应当建设符合自由、民主、平等原则的新道德,这是他们展开东西文化论战的重要原因。但他们在中国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的问题上,都有"道德本位"的思想倾向,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理论学刊》期刊2008年01期)
班彦美[9](2007)在《论五四时期杜亚泉的“道德本位”的思想倾向——以《东方杂志》(1911-1920)为中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社会思想的大变革时期。随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核心的道德成为当时人们讨论的焦点,作为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要代表之一杜亚泉,在此时表现出明显的"道德本位"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主要表现在强调道德的普遍性、目的性和本题性叁个方面。杜亚泉的这种"道德本位"的思想倾向,虽然有时过分夸大了道德的作用,但他在当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不仅在主张彻底废除中国传统旧道德的五四时期有着纠正时弊的作用,还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精神,对于我们今天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07年12期)
唐秋根[10](2006)在《社会主义荣辱观召唤道德本位的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去道德化的倾向,进而在行为上出现了种种不道德现象,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既切中时弊,又在某种意义上召唤着道德本位价值导向的回归。本文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市场经济健康运行、以德治国方略等角度阐发了回归道德本位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道德本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按照不同政治理论所依据价值基础的不同,可以将政治理论分为利益本位理论和道德本位理论。前者认为社会生活的核心要素是利益,道德的实质在于维护某种利益诉求。后者则以完善个人道德为理论归宿,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超越利益的,围绕利益的活动只是完善道德的手段与途径。在传统社会,道德本位理论一直在政治理论研究中占据相对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从近代以来,利益本位理论逐渐取得了相对的主导地位。这种变化是人类思想理论和现实社会进步的结果。但是,历史没有终结,对已有理论的反思也不应终止。在扬弃之前理论的基础上回归新的道德本位理论,使人们重新理解道德的价值,发扬道德的积极作用以弥补利益本位理论的缺陷,是顺应新的历史变化、促进人类社会进一步完善的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本位论文参考文献
[1].王绍培.《尚书》与历史的道德本位主义[N].深圳特区报.2015
[2].王宝磊.从利益本位向道德本位回归——基于政治学研究中价值基础的探讨[J].探索.2015
[3].关宁宁.营造道德本位的校园文化——美国品格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
[4].杨吉华.西南联大对道德本位的“大学之道”抉择——基于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视角[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王晓华,王向梅.从道德本位主义视角论功利主义[J].法制与社会.2009
[6].王德军.儒家道德本位思想的现代启示[J].兰州学刊.2009
[7].毛勤勇.从形而上至道德本位的论证——朱熹社会思想探微[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8].刘长林,班彦美.解决中国问题的“道德本位”思想倾向——五四时期杜亚泉与陈独秀道德观之比较[J].理论学刊.2008
[9].班彦美.论五四时期杜亚泉的“道德本位”的思想倾向——以《东方杂志》(1911-1920)为中心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
[10].唐秋根.社会主义荣辱观召唤道德本位的回归[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