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筑工程技术应用探索

海绵城市建筑工程技术应用探索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528312

摘要:当下城市生态环境日渐突现恶化的趋势,全国各大城市试行海绵体化建设已经两年有余,却难摆脱暴雨久旱所带来的困境。为了营造一个健康、充沛、绿色的海绵城市,需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的应用,把城市中的建筑工程技术与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相融合,让建筑工程的技术应用于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本文就从海绵城市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展开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筑工程技术;应用

引言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体一样,具备调节、储存、渗透、循环、释放等五个方面的功能。城市建筑作为一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具备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应该优先利用建筑的实用功能,将自然途径与城市建筑工程技术相结合,从而提升城市抵抗自然灾害和顺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最大程度实现各项功能的有效运作,降低城市内涝事件发生的概率,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需要建立在“海绵体”系统的规划之上,将雨水资源综合规划利用。

1、收水—雨水存储技术应用

作为“海绵体”第一步就是要调节好雨水的吸收,只有拥有强大的吸收功能,才能让存储空间实现其价值。在海绵城市建筑工程的技术实施阶段,要将一般城市建筑的工程技术理念加以升级,比如在一般的城市建筑过程中,都是简单地将雨水快速排出为主的建筑理念,而排水主要依靠建筑周边设计的水渠完成此项任务。而现阶段的天气状况却存在暴雨久旱的情况,面对一般情况下的雨水期,原来设计的渠道能够勉强完成快速排水的能力,但在久旱之后的长时间强降雨的情况下,却非常容易出现城市内涝等不良影响,这就给海绵城市的“海绵体”功能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给城市居民带去不可预计的损失。所以在海绵城市中,新建城市建筑工程应当建立在使海绵城市“海绵体”设施能够实现最大化运作的预期效果。利用好建筑工程的自身的储水系统进行有效调节,分担一部分雨水的吸收工作,避免过量的雨水直接注入“海绵体”设施内,从而实现“海绵体”的使用功能正常运作。

为了确保原有的“海绵体”不受到破坏,在雨水存储方面主要从建筑工程周边环境的合理搭配进行该项技术的操作:对建筑周边的植物进行适当保护,让生态环境与新建建筑尽快融合在一起,将建筑工程中可能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并实现新建建筑有利周边植被的发展;在建筑工程的技术应用中,实现新建建筑与原有的“海绵体”构件连通,尤其是与周边的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环境体系实现互补,保证“海绵体”不会发生饱和状态的同时,做到雨水的合理调节;利用屋顶和地下车库的有利空间,将雨水吸收储备至屋顶以及地下车库的储水系统中,在屋顶上做好防水处理,并设置隔层,实现人水分离,保证雨水能够充分降低顶层建筑的散热问题;在早期设想的空中花园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良,让其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小型花园体系;而在地下车库的雨水设备的技术应用中,应当与原有的“海绵体”构造相互结合,及时供应构造体的地下水资源,并回收多余的地下水资源。

2、改水—雨水转化技术应用

以往城市水资源的取舍都相对简单,主要是依靠自来水厂的供应,统一通过城市管道向外排除。而海绵城市中的建筑应当实现源头分散,不再单一依靠集中水源供应,而是充分利用雨水的转化技术。这项技术在建筑工程技术中还存在着难点,由于早期的建筑工程都只是水源的载体,水源的净化处理系统并不在建筑工程体系之内。在海绵城市中就要求增加该项功能,而目前我国的技术力量还相对有限,只能通过简单的净水设备进行简单的转换,远远达不到饮用水的标准。所以目前雨水的最终循环使用阶段只能是简单的用于建筑内部的生活排污用水方面以及周边的园林绿化和小区清洁工作方面。在下一个阶段,应当逐步向生活饮用水方面进行转变。

海绵城市的建筑与海绵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城市的发展必然对其中建筑各项技术的应用都有一个更高更全的标准;而建筑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必然推动着海绵城市建筑格局的完善,实现一个有利的循环趋势,向一个良好的方向不断发展,如图1所示。

图1海绵体建筑优化雨水进程图

3、用水—雨水循环技术应用

首先,在设计开始,应充分考虑到建筑工程使用阶段的保水技术,保证每一个建筑都成为具备强大储水功能的“水立方”体。由于现在经常出现长时间特大暴雨或长时间干旱天气,使得管理部门面临着在暴雨期间如何及时有效排水和干旱期间如何找到大量利用的水资源的难题。基于此,对雨水循环作业有一个构想:首先在建筑的屋顶上采用高性能的防水材料,让屋顶成为一个庞大的雨水储备隔层,雨水储备面积与屋顶同等大小,在大雨来袭之季,四侧翼板张开收集雨水;待雨水收集到饱和状态时,由管道向地下车库中的储备水箱进行传送,收集的同时打开建筑内的生活用水管道,将雨水用于卫生间等对水体要求不是很高的区域,减少自来水厂的供应压力;而地下车库水储备能力达到极限时,再向周边公共设施转移;保证雨水的最大吞吐量。

其次是墙体的附水设计,一方面能够将雨季的雨水留驻在墙体之上,用于旱季的高温暴晒,降低建筑物内部的温度,延缓建筑墙体的功能退化,并且通过水蒸气的蒸发,进一步调整城市的空气变化。在传统建筑外墙设计中,由于风吹日晒,经常可见墙体出现水垢痕迹,直接影响到海绵城市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突遇长时间的旱期,通过屋顶和地下车库预埋的雨水储备资源进行墙体的循环补助,将死水变活,并附着于墙体之上,使对建筑墙体达到一定的防护效果。

最后是地下车库的储水释放技术,该技术除了缓解屋顶的储水压力,使储备水变活,还可以广泛用于旱季水资源供应,例如周边园林树木的灌溉、喷淋和车库进出车辆的清洗,道路的降温等,既充分提高雨水的利用率,也可以避免雨水造成的内涝。

结束语:

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完善过程不会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在海绵城市的具体试行过程中,要对建筑工程的技术进行创新,保证自然降水的有效利用,实现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的多种目标控制,多类规划统一,多门专业协调。根据“海绵体”实际运作情况,因地制宜,将建筑工程技术与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理念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城乡建设,2015.

[2]杜中华.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

标签:;  ;  ;  

海绵城市建筑工程技术应用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